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通过对区域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研究分析,提出许家坡金银矿床受武当山(岩)群及武当隆起—滑脱构造和武当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表现出地层和构造控矿的双重性,其成矿因素比较复杂,成矿物质主要来源干深部,成矿热液主要属变质热液型中—低温热卤水,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2.
在南秦岭,发生于加里东─—海西期的隆滑构造,由基底杂岩、滑覆层状岩系和其之间的滑脱构造带组成。它是主选山期前,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由地慢上隆,导致基底减压深熔,并局部隆起,并引起上覆层状岩系分层滑脱所形成的一套地质要素组合。它与形成于主造山以后的“变反核条岩”在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湖北银洞沟银金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洞沟银金矿床主要受印支期前武当顺层滑脱构造及印支期武当群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矿区内剪切带和褶皱紧密伴生,两者的接合部位蚀变和矿化强烈。主要容矿构造为剪切带和褶皱,其类型有轴面劈理型、片理型和滑税面型,矿体组合样式有斜列式、“S”形和“乡”字形、“H”型及网络形等。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东缘早元古代隆—滑构造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刘永江  李三忠 《地质论评》1997,43(6):569-576
研究华北地台东部边缘早元古代拉伸构造及与变质核杂岩的比较,提出了隆-滑构造模式。它一般发生大规模收缩造山作用之前,由于区域拉伸作用,导致下地幔上隆,形成了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使上覆盖层发生重力滑脱。该模式由核部隆起,上部盖层和其间的拆离韧性发带组成。  相似文献   

5.
大陆造山带中局部隆起-分层滑脱构造系(简称隆-滑构造)是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构造形式。它是在前造山期伸展构造作用体制下形成的,其结构由内核、外壳及接合面三部分组成。由于它与后造山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构造有着形貌相似的特点,因而很容易误将其归属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由于隆-滑构造有其特定的形成时间和独特的组合样式及构造特征,在造山带构造变形演化序列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这类构造的识别和确立对造山带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隆-滑构造形成后又受到造山期收缩作用的挤压改造,它的原始形象已不甚明确,但一般常可以在复背斜构造中首先发现前造山期隆-滑构造的存在。由于隆-滑构造的特殊性,它对于造山带的构造学、地层学、变质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等的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秦岭构造带中——晚古生代伸展构造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加里东晚期沿商丹带发生碰撞的同时,在扬子板块北缘,即现今南秦岭构造带,开始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拉伸带,其中包括武当地块伸展滑脱构造、武当地块古生代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及其西侧紫阳-岚皋古生代碱性岩浆活动带、镇安-旬阳浅层塌陷盆地以及佛坪隆起等。该伸展构造带主体在时间上发生在秦岭两期碰撞事件之间,空间上位于南北两个缝合带之间,因此,是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该伸展构造的开始很可能与南、北秦岭碰撞后的造山带重力塌陷有关,随着该伸展带南侧晚古生代勉略洋的形成,南秦岭逐渐演化为华北板块南侧的被动大陆边缘,从而使南秦岭的地壳伸展一直延续到早-中三叠世。武当地块伸展滑脱系统中顺层侵位的基性岩席群的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这些基性岩与勉略蛇绿岩组合中的变辉绿岩及变基性火山岩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勉略洋很可能也是南秦岭这次拉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南秦岭十里坪锑矿床成矿时代及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十里坪锑矿床受赵川陆缘隆_滑构造的主滑脱拆离带的控制。矿体呈脉状赋存于韧_脆性主滑脱带上部的脆性次级断层_节理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萤石石英辉锑矿型。围岩为太古宙_元古宙变质岩系,围岩蚀变弱。成矿流体属H2O_CO2_NaCl体系,流体包裹体盐度w(NaCleq)为3.6%~11.3%,均一温度为109~232℃,形成压力大致为800×105Pa。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矿质主要来源于变火山岩围岩;氢、氧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初步将该矿床定为变质岩源就地式大气降水热液矿床。矿石中萤石Sm_Nd等时线年龄为(392±24)Ma,与南秦岭北部晚古生代拗陷区热水喷流_沉积成矿时代相一致,它们都形成于秦岭微板块泥盆纪非造山裂解阶段。  相似文献   

8.
大陆造山带中的隆—滑构造:一种前造山期伸展构造形式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大陆造山带中局部隆-分层滑脱构造系是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构造形式。它是在前造山期伸展构造作用体制下形成的,其结构由内核、外壳及接合面三部分组成。由于经与后造山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构造有菜貌相似的特点,因而很容易误将其归属为变核杂岩构造。由于隆-滑构造有其一的形成时间和独特的组合样式及构造特征,在造山带构造变形演化序列中应占重要的地位,因而,这类构造的识别和确立对造山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中主要讨论了武当地区构造类型及控矿作用。构造类型基本包括伸展滑脱构造、推覆构造和脆性构造,分别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期。伸展滑脱构造主要存在于前印支期,挤压推覆构造存在于印支期,脆性断裂出现在印支晚期。多重韧性滑脱面出现在武当群地层形成时的不同构造岩性界面上;不同层次顺层伸展滑脱面(DF1—DF5)常出现在堆垛的构造岩性面上,并优先富集Au、Ag矿;逆冲推覆构造使先存滑脱面变形,伴随褶皱作用使成矿元素流动、搬运、富集。  相似文献   

10.
中扬子区东缘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受大洪山推覆区南西方向和江南雪峰逆冲推覆区北西方向的强烈挤压,形成了压扭性狭长的对冲构造体系; 两大推覆区的形成主要受深、浅变质岩结晶基底内幕两套拆离滑脱层系的作用,导致沉积盖层压缩沿基底面、志留系底面、泥盆系底面多层次滑脱推覆,产生了多样的挤压和压扭构造类型及其样式; 由造山带向盆内构造变形具有渐变的特点,为不对称式的仰冲(根带)—楔状掩冲(中带)—滑脱推覆(锋带)—对冲带; 持续压扭作用导致产生系列北东向左行走滑断裂将对冲构造体系分割; 白垩纪晚期—下第三纪,挤压转换为伸展环境,断裂负反转回滑成为中新生代断陷主控断裂,认为大洪山推覆区锋带已处于通海口—杨林尾—汉南一线,主体由于受洪湖走滑断裂和通海口断裂回滑的影响,接受了上白垩统—第四系沉积,仅保留了东、西两端弧形构造带古生界出露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11.
查册桥金矿是近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发现的具一定规模的金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我们通过金矿勘查及专题研究,对区内的主要断裂构造进行了划分,对可观测的主要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形成与演化、相互关系及控岩控矿作用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初步认为,区内主要断裂构造在印支期前构造基础上经印支期和燕山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记录了江南过渡带北缘中生代构造转换的过程;区内断裂构造具重要的控岩控矿作用,其中高坦断裂控制了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兰程畈断层带控制了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区内的矿体多受O/S界面逆冲推(滑)覆断裂、花山洋湖断层带和北东向断层带控制,并主要赋存于其断层破碎带及次级断裂构造破碎带内。同时对区内高坦断裂表现形式、形成机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及本区和区域控岩控矿作用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区内主要断裂的形成模型。  相似文献   

12.
顺层高边坡开挖松动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书伟  马惠民  张忠平 《岩土力学》2008,29(6):1665-1668
开挖顺层岩石高边坡,往往需要进行预加固,因而合理确定坡体开挖松动区范围便成为核心问题。根据坡体开挖后的应力和位移状态,给出了开挖松动区的明确定义;结合重庆万州-梁平高速公路沿线各顺层高边坡失稳实例,对顺层高边坡开挖松动区进行了研究,简述了松动区的特点,分析了开挖松动区的影响因素。从岩体结构出发,以开挖深度和岩层倾角为主控元素,对顺层高边坡开挖松动区的长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岩层倾角在15~30°的砂泥岩顺层高边坡最易产生开挖失稳,且松动区长度与开挖深度有关,二者比值较为集中地分布在2~5之间。  相似文献   

13.
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滇西特提斯构造域存在一系列铜钼金铁多金属斑岩型矿床,这类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本区富碱斑岩体(浆)的侵入、演化有关。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成矿物质的来源,但对岩浆侵入过程中形成的局部容矿构造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不利于提高矿床成因研究的整体水平,也阻碍了该区的地质找矿。本文旨在对马厂箐矿区容矿构造体系研究,揭示岩浆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该矿区是一个铜钼金铁多金属成矿集中区,成矿在时间、空间和物质组成上主要与喜马拉雅期的马厂箐富碱斑岩体有密切关系。由于岩浆侵位的方式、强度、规模等方面的原因,在岩体内、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近接触带围岩中的层间滑脱带和远接触带的围岩中的引张裂隙带等多种岩浆侵入接触构造样式,并为与岩浆作用成矿有关的成矿系列提供有利的成矿场所,分别控制着岩体内斑岩型铜钼矿、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接触交代型铜钼金磁铁矿和围岩地层中的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的金、银、铅锌等矿化类型,并表现出从高温到低温的演化序列。岩浆侵入接触构造体系是该区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14.
滇西哀牢山构造带: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哀牢山构造带是藏东(东南亚)地区的一条重要线性构造,它分隔了扬子—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并保存了多阶段复杂大地构造演化的记录。哀牢山构造带内由东向西依次发育了晚太古代—新元古代深变质岩系、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剪切带)、金平—沱江晚二叠—早三叠世裂谷带残余和哀牢山早石炭世—早三叠世混杂岩带。具有不同特点的地质单元间被以新生代为主发育的断裂构造所间隔;而不同时期异地就位或混合岩化成因的花岗质岩石在构造带中普遍存在。哀牢山构造带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具有多重大地构造属性,总体上经历了3个重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前特提斯演化时期,主体部分(尤其是其东部带)具有亲扬子地块的属性,保留了自晚太古代到新元古代地壳演化的记录。一直到早古生代时期,哀牢山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与扬子—华南地区依然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自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洋打开之后,该带与华南-扬子板块之间分化成2个属性不同的构造域,始于早石炭世打开的哀牢山洋与始于早二叠世打开的金平—沱江洋依次消亡。特提斯洋的闭合,一方面形成了古哀牢山造山带,同时使得扬子—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回复到一个统一的陆内环境中;印度—欧亚板块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这一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相继形成了早新生代哀牢山造山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造山后区域性伸展与高钾碱性岩浆活动性和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印支地块的大规模南东向逃逸、哀牢山大型左行走滑剪切作用及伴生的钙碱性岩浆活动性。  相似文献   

15.
三塘湖盆地牛东区块石炭系卡拉岗组火山岩中发育的示顶底构造,类同于碳酸盐岩发育的示顶底构造。该火山岩中的示顶底构造主要发育于火山岩的气孔及自碎缝中,其下部主要为渗滤泥沉积,上部常为结晶的钠沸石或其它自生矿物,二者之间界面平直。同时在火山岩示顶底构造发育部位杏仁体常具溶蚀特征。分析表明,火山岩中示顶底构造的特征及成因与渗流带的淋滤作用有关。示顶底构造发育部位杏仁体溶蚀孔的发育及气孔中未完全充填的剩余孔隙极大地改善了火山岩的储集性能。火山岩中示顶底构造的发现对火山岩岩层的顶底识别、火山岩岩相的划分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的汞锑矿分布规律及找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世界和我国汞锑矿的成矿带的划分和基本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甘肃省的汞锑矿成矿带进行了划分,并说明其分布特点和产地。进一步对甘肃汞锑矿的产出地层时代、围岩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构造、围岩蚀变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回顾了甘肃的汞锑矿勘查简况,提出了对甘肃的汞锑矿找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湘东北原生钴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钧陶 《湖南地质》2002,21(3):192-195,200
湘东北普乐及横洞原生钴矿床均赋存于长平断裂带F2主干断裂下盘构造热液蚀变岩带中。区域性长平断裂带为岩浆侵入和成矿物质运移提供了通道和空间;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和动热来源;F2下盘层间裂隙群是重要的容矿构造;脆性围岩则是赋矿层位。  相似文献   

18.
杜建国 《江苏地质》2013,37(4):657-662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的长江冲积平原,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通过对该市城市规划区第四纪岩土体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地温场背景等调查研究和6个岩土体现场热响应测试,获取了该区域不同岩土体的热物性参数,查明了浅层地热能的赋存条件、分布特点及规律,评价了浅层地热能的可采资源量,并提出了可行的开发利用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On the basis of field observations, microscopic thin-sections and laboratory data analysis of ten faults in Xuanhan County area,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central China, the internal and megascopic structures and tectonit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geomechanical quality in brittle formation of the Changxing-Feixianguan Formation. The fluid transportation performanc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ults formed by different geomechanics or different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same fault are controlled by the mcgascopic structure and tectonit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For instance, the extension fault structure consists of a tectonite breccia zone and an extension fracture zone. Good fluid transportation performance zones are the extension fracture zone adjacent to the tectonite breccia zone and the breccia zone formed at the early evolutionary stage. The typical compression fault structure consists of a boulder-clay zone or zones of grinding gravel rock, compression foliation, tectonite lens, and dense fracture development. The dense fracture development zone is the best fluid transporting area at a certain scale of the compression fault, and then the lens, grinding gravel rock zone and compression foliation zones are the worst areas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 typical tensor-shear fault with a certain scale can be divided into boulder-clay or grinding gravel rock zones of the fault, as well as a pinnate fractures zone and a derivative fractures zone. The grinding gravel rock zone is the worst one for fluid transportation. Because of the fracture mesh connectivity and better penetration ability, the pinnate fractures zone provides the dominant pathway for hydrocarbon vertical migration along the tensor-shear fault.  相似文献   

20.
黄山铜镍成矿带构造控岩控矿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古尔塔格断裂带是东疆规模最大的一条深断裂带,是泥盆系、石炭系中显示为韧性剪切带、具有剪切与挤压的交替作用,呈多期变形的特征,是黄山铜镍成矿带的导岩导矿构造,其次级韧性剪切带F8、F11,F12,F9等为配岩配矿构造,而更低序次的韧性剪切带及其间沉积构造岩块中的早期褶皱或叠加褶皱是直接的容岩容矿构造,本文着重探讨了黄山、香山和黄山东三个铜镍含矿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的控岩控矿构造应力条件,并探讨了黄山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