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质作用深度测算中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地质作用的深度通常是用压力除以密度来计算的。这种方法只在假设岩石处于静止的液体状态下才是正确的。然而,实际上从浅部地壳直至地幔深处的岩石都是固体状态而不是液体状态,且粘性系数随浓度递增。实测数据表明,地下水平压应力总是大于垂直压应力,说明构造力在量值上超过重力。所以,在地壳中进行地质作用深度的测算必须把岩石看作是固体并依据固体物理理论。因此,吕古贤等在文献〔16〕中提出的深度测算方法(1  相似文献   

2.
成岩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和实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是从测算压力中先消除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之后再计算上覆岩石厚度,即成岩成矿深度的方法。该方法建筑在对地壳岩石处于固体应力状态的认识之上,采用弹性固体模型代替静止流体模型,比沿袭至今单纯用压力/密度方法得出的深度更符合于实际情况。该文以胶不玲珑-焦家式金矿床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野外地质研究方法-开展变形岩相形迹填图,在室内利用三维变形和古差应力测量,计算差应力时  相似文献   

3.
<正>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是从测算压力中先消除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之后再计算上覆岩石厚度,即成岩成矿深度的方法(吕古贤和刘瑞珣,1999)。该方法建筑在对地壳岩石处于固体应力状态的认识之上,采用弹性固体模型代替静止流体模型,比沿袭至今单纯用压力/密度方法得出的深度更符合于实际情况。该文以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床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野外地质研究方法——开展变形岩相形迹填图,在室内利用三维变形和古差应力测量,计算差应力时根据样品所处构造  相似文献   

4.
对地壳深度的研究和探索是近年固体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之一,以往很多方法都是将压力换算为上覆岩石重量再换算为深度的。吕古贤(1982,1995,1996)指出不是只有重力可以产生静水压力,构造力也会产生相应的静水压力,并称后者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基于这一理论进展,吕古贤等(1997)建立了“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本文在大尹格庄金矿田构造蚀变岩显微构造研究和相关应力测算的基础上,对其成矿深度进行了构造校正测算。  相似文献   

5.
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是从测算压力中先消除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之后再计算上覆岩石厚度,即成岩成矿深度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对地壳岩石处于固体应力状态的认识之上,采用弹性固体模型代替静止流体模型,对“上覆岩石重力在数值上等同于该点所承受的静水压力”这一通常的认识提出了不同见解,比沿袭至今单纯用压力/比重(或密度)方法得出深度更符合于实际情况。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野外地质研究方法——开展变形岩相形迹填图,在室内利用三维变形和古差应力测量,根据样品所处构造部位和性质,选择不同的参数换算成矿时差应力的众值。以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床为例,求得成矿深度仅3.5km或更浅,进而提出更深部位存在深部金矿富集带的预测意见。胶东几个大型金矿深部第二富集带已揭露的勘探资料证实这一认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用这一方法测算出大别超高压带含柯石英榴辉岩形成深度仅32km多,而不是用压力/比重方法估算的100多公里,这为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的研究提出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与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古贤 《广西地质》1999,12(4):17-22,46
地壳应力状况主要是由重力和构造作用力引起的,文章提出“构造附加胸水压力”概念,认为地壳任一点静水压力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面民。并指出,构造叠加致使同一地壳深度的水平面上静上等,这种压力梯度是流体及油气长距离水平运移的原因;通过建立岩石矿床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得出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成矿深度仅3km左右,这一结果得到区内找矿工程的初步验证,进而测 别超  相似文献   

7.
<正>对地壳岩石形成深度的研究是近20年来固体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之一。自格鲁宾曼和尼格里设想地壳内温度和压力是深度的正比例函数以来,人们常把地下岩石应力状态设想为静止流体内的应力状态,即认为地下某处的静水压力值等于上覆岩层的总质量,因此,目前主要是用所估测的压力值(即各向等正应力,泛称静水压力状态)直接换算。该法是建立在压力与深度呈线性关系上,实际上是质量/密度(W/SW)的方法。它忽略了构造作用力对静水压力的影响,所以,测得成岩成矿的深度值会比  相似文献   

8.
"地壳异常压力"学术研讨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延用至今的地质作用深度测算方法,即重力/密度法,是基于“地下岩石处于静水压力状态”(Hein,1978)和“地下某一深处的垂直压力等于上覆岩石柱的总重量”(ДИHHИК,1937)两个理论假设。下面刊登的是“地壳异常压力学术研讨会”专家 必言(北京,2000.2)。到会专家对上述假设和汕算方法提出了不同见解,指出,浅部地壳直到地幔深处的岩石都是固体状态,地下的压力是极不均匀的,所以对地壳中的地质作  相似文献   

9.
《地学前缘》2017,(2):16-22
针对大别一带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形成深度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形成深度可用静流体公式h=p/(ρg)算出,并得出变质作用形成于90km或更深处;其二是超高压是重力、构造力和其他力合成的,并不只是重力的作用,从而该变质作用可以在地壳内形成。地下的岩石处于固态,而静止流体公式不适用于固体。事实上,围压不仅来自重力,而且也来自构造力和其他力,所以合理的求深度算法应该是从总压力中减去构造力获得纯重力才可用来计算深度。还简要解释了诸如剪应力、差应力、构造力等概念。  相似文献   

10.
构造差应力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附加静水压力在地学界一直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大别山东端郯庐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构造差应力测量和同构造新生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对这一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该断裂带12个糜棱岩样品进行了20次构造差应力测量,获得了114.6~149.6MPa的差应力值;对同构造新生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获得岩石的形成时的围压为291.7~531.3MPa。通过构造差应力与岩石围压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岩石中的“构造超压”并不完全是构造差应力产生的附加静水压力造成的,还应包括了岩石中流体压力的贡献。在中-上地壳,附加静水压力主要由流体压力构成;而在下地壳和岩石圈深部,岩石的构造超压主要来自于由构造差应力产生的附加静水压力。但由于岩石圈深部构造差应力的急剧减小,产生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对围岩的贡献量极小,并不能使超高压岩石的形成深度明显变浅。  相似文献   

11.
地壳发生的一切变形都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组成地壳的岩石、矿物必然发生变形,这些变形也必然在岩石、矿物内遗留下各种构造形迹——显微构造;同时,矿物的形体方位和晶格方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定向排列(优选方位)——组构。近年来,显微构造与组构的研究不仅用于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而且日益受到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和岩石力学的研究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吕古贤 《云南地质》2006,25(4):391-391
部分研究者假设:地下岩石处于静水压力状态。按此理论,某一深处的地下岩石各方向压力都相等,而且都等于从该处至地表岩石柱的总重量。换句话说,地下的压力只来自重力,且随深度直线增加,即依此,形成了“压力/比重”的深度的测深方法。然而,地壳应力状态主要是由重力和构造力引起,作者提出其(围压)静水压力部分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由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而成。本文用固体力学方法分析地壳中静水压力部分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由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而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用不可压缩固体模型对岩石圈内横向密度差异产生的构造应力和缓慢变形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对于达到均衡补偿状态的模型,5公里地形高差的重力势在地壳内产生数百巴的构造应力,高原下出现横向拉张应力,平原下出现挤压应力;地壳厚度变化大的过渡带,应力的增加更显著。在地壳局部增厚而地形高度未达到均衡补偿的情况下,深部侧向密度差异产生的重力调整作用使物质向地壳较厚的地方迁移,导致那里的地壳产生地表隆起。  相似文献   

14.
煤矿构造矿震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矿地质环境、动力和诱发因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煤矿构造矿震机理是:在高值初始应力状态的煤矿区,地壳深部始终进行着应力传递的应变调整运动,地壳内部每一质点都处在均衡围压状态,由于煤系地层对外力敏感响应力和抵抗脆弱的特性,加之,于煤矿区采掘“卸载”作用使地壳内竖直应力降低,四周水平应力作用相对加强,驱使地壳深部构造不连续面积累应力释放,引起地震效应———构造矿震  相似文献   

15.
煤矿构造矿震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和平 《湖南地质》1999,18(2):141-146
在煤矿地质环境、动力和诱发因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煤矿构造矿震机理是:在高值初始应力状态的煤矿区,地壳深部始终进行着应力传递的应变调整运动,地壳内部每一质点都处在均衡围压状态,由于煤系地层对外力敏感响应力和抵抗脆弱的特性,加之,于煤矿区采掘“卸载”作用使地壳内竖直应力降低,四周水平应力作用相对加强,驱使地壳深部构造不连续面积累应力释放,引起地震效应-构造矿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深度计算公式:D=P/d(式中D为深度,P为压力,d为密度)的应用提出质疑。该公式源自一个流体力学原理,即描述静流体中压力与深度关系的帕斯卡原理,所以只适用于流体。如果物质是一种固体,而不是液体或气体,它可以承受剪应力或差应力,则这一公式就不能应用。所有岩石,从出露地表深至核幔边界,都是固体。当外力作用于固体单元上时,固体的应力场存在两部分:均应力和差应力,不论外力是构造力还是重力。而当外力作用于液态物质时,在这个液体应力场中则总是只有均应力而无差应力。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作用于垂直截面上的水平应力通常大于作用于水平截面上的垂直应力,而且越靠近造山带或剪切带,水平应力越大,显示构造力在地壳应力场中起某种主导作用。事实上推动板块运动的力主要是水平的,而非垂直的。地壳中某处的总静压力至少由两部分合成:由构造引起的压力和由重力引起的压力,前者称构造附加静压力。合理计算成岩成矿深度的方法,应该是从总压力中减去构造附加静压力,再除以岩石比重,即D=(P-Pt)/d,式中Pt为构造附加静压力。  相似文献   

17.
提出地壳任一点静水压力部分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由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而成的。处在挤压变形带、剪切变形带到引张变形带(及地域)中岩石所承受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有逐次变小的规律性。构造叠加致使同一地壳深度的水平面上静水压力值不相等,这种压力梯度是流体及油气长距离水平运移的主要原因。建立岩石矿床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并提出构造物理化学成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及构造物理化学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古贤  王义强 《辽宁地质》1999,16(3):170-176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概念认为,地壳任一点静水压力部分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由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而成的。构造叠加致使同一地壳深度的水平面上静水压力值不相等,这种压力梯度是流体及油气长距离水平运移的主要原因,建立岩石矿床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得出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成矿深度仅3km左右的数据,进而测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含柯石英榴辉岩形成深度仅≥32km,它们可能是壳内构造物理化  相似文献   

19.
地壳应力状况主要是由重力和构造作用力引起,本文明确提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概念,指出地行一点静水压力是由重力附加静水压力和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叠合而成,构造叠加致使同一地壳深度有水平而上静水压力值不相等,这种压力梯度是流体及油气长距离水平运移的主要原因;利用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得出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成矿深度仅3km左右的数据,进而测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含柯石英榴辉岩形成深度仅≥32km,认为  相似文献   

20.
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的化学位及其构造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静水应力作用的含水岩石中的力学 -化学相互作用是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物质的化学位则是了解这种作用的关键。本文在总结前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了提出了非静水应力作用固体岩石中固 -液界面上的固体物质的化学位的一般形式。在此基础上 ,根据 Onsager扩散方程和局部平衡假设 ,推导了固体物质在颗粒间流体中溶解浓度随固体岩石中应力场和应变能的时空变化关系的动力学方程。以此论证了在温度较低时 ,固体物质在颗粒间流体中的溶解的浓度的时间变化是受固体岩石中应力梯度和应变能梯度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