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桦甸地区太古宙麻粒岩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太古代的表壳岩系(基性麻粒岩及富铝片麻岩等)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其转化关系可将形成麻粒岩的变质作用划分为早期角闪岩相阶段(T=575-600℃,P=0.59GPa)、峰期麻粒岩相阶段(T=835℃,P=0.85GPa)和晚期角闪岩相阶段(T=620℃,P=0.70GPa),其PT_t轨迹为逆时针方向。峰期升温升压过程及晚期近等压冷却过程与IBC型PT_t轨迹相似,反映其形成于岛弧或大陆边缘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变质作用演化及PTt轨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在早前寒武纪时期主要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每期变质作用又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变质阶段,峰期阶段的P-T条件均达到了麻粒岩相.第一期变质作用约结束于2500Ma,具有与造山带相似的顺时针PTt轨迹,峰期阶段T为800~900℃,P=0.98~1.02GPa,这种轨迹主要与早期平卧褶皱和推覆构造使地壳大幅度增厚有密切关系。第二期变质作用约发生在1800Ma,PTt轨迹为具近等压加热(IBH)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峰期阶段T为760~810℃,P为0.96~1.04GPa,这种轨迹与大陆地壳的拉伸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麻粒岩相泥质片麻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历史。代表前进的增厚事件的早期残留变质构造D1形成于1000Ma(Grenvilian)期间。对应于D1的变质峰期M1的变质组合以泥质片麻岩的石榴石和尖晶石变斑晶中的堇青石和夕线石包裹体以及镁铁质麻粒岩的石榴石变斑晶中的斜方辉石和斜长石包裹体为特征。在该区斯托尼斯半岛的紫苏黑云石英岩的粗粒紫苏辉石中发现了包裹的假蓝宝石+磁铁矿和假蓝宝石+尖晶石+夕线石+磁铁矿+石英组合,这种假蓝宝石又包裹更细粒的尖晶石包裹体。石榴石-斜方辉石温度计及石榴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压力计的计算表明M1变质作用最大的P-T条件为0.95GPa和870℃。这些早期残留的矿物组合指示了其变质作用具有逆时针近等压冷却(IBC)的P-T演化特征,反映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埋深期间前进加热的进变质作用过程。本文得出该区M1(1000Ma)变质作用的逆时针(IBC)P-T轨迹可能与已存在的大陆壳下面的岩浆底侵作用及地壳内大量岩浆物质的侵入和结晶作用有关。此类型逆时针P-T轨迹不同于该区在晚期500Ma(Pan-African)期间顺时针演化的P-T轨迹  相似文献   

4.
刘良  周鼎武 《岩石学报》1995,11(2):127-136
在北秦岭商南松树沟出露的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遭受了从中压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连续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这些岩石形成的温度为826℃-887℃,压力约为1.40-1.58GPa,其不同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依次分别是765℃-825℃和约1.03-1.14GPa、650℃-750℃和约0.9GPa以及400℃-500℃和约0.5-0.6GPa。它们共同构  相似文献   

5.
郭敬辉  翟明国 《岩石学报》1993,9(4):329-341
华北克通北缘中段怀安蔓菁沟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产在太古宙怀安杂岩南缘与花岗岩带交界处,由高压其性麻粒岩,辉长质麻粒岩,英云闪长质麻粒岩和少量夕线石榴片麻岩相间排列的席状岩层物估算的早期高压变质作用条件:T=800C,P>1.4GPa。环绕斑晶的后成合晶反应边矿物组合的变质条件为:T=820C,P为0.7-0.9GPa。全岩Sm-Nd等时时线年龄2.65Ga,矿物Sm-Nd等年龄1.82Ga,锆石U-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沂水地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演化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尚国  顾德林 《岩石学报》1997,13(3):331-345
山东沂水麻粒岩相岩石出露于断裂带中,它是断裂带中最古老的岩石。主要岩石类型有孔兹岩(石榴石-石英-条纹长石-夕线石片麻岩)、紫苏辉石麻粒岩(紫苏辉石-斜长石-厂长央片麻岩)以及紫苏花岗岩等。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变质反应,温压条件得出本区麻粒岩相岩石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前阶段为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温度条件为T=575℃ ̄600℃,P=0.59GPa;峰期他阶段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峰前阶段为角  相似文献   

7.
在北秦岭商南松树沟出露的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遭受了从中压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连续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这些岩石形成的温度为826℃~887℃,压力约为1.40~1.58GPa,其不同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依次分别是765℃~825℃和约1.03~1.14GPa、650℃~750℃和约0.9GPa以及400℃~500℃和约0.5~0.6GP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早期近等温降压(ITD)和晚期降温降压的顺时针PTt演化轨迹。结合高压岩石983±140Ma的退变质年龄和松树沟残存的蛇绿岩片考虑,这些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抬升与秦岭造山带中、晚元古宙时期洋壳的俯冲、消减和陆块碰撞伴随的快速构造上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主要由麻粒岩相变质的孔兹岩系组成,经历了初期、主期、峰期和晚期四个变质阶段。采用多种矿物对地质温压计方法估算,各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650-700℃,0.5GPa;670-837℃,0.53-0.74GPa;687-911℃,0.34-057GPa;650℃,0.35GPa。温压条件的变化反映了变质作用 的动态力学过程,表现为顺时的P-Tt轨变。具有典型大造山带环境的变质演化特点和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中缅边界那邦变质基性岩的两期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季建清  钟大赉 《岩石学报》1998,14(2):163-175
中缅边界首次发现的麻粒岩相变质基性岩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的改造,依据共生矿物组合和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判定早期的变质作用的压力下限是0.8~1.0GPa,温度是750℃~860℃,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后期变质作用的温压是0.59~0.80GPa、650℃~720℃,为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变质作用PT演化轨迹呈现降温减压的特点,指示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质背景显示变质基性岩的早期变质作用与密支那古洋壳俯冲作用有关。构造分析得出后期的变质变形作用与研究区约23.08~0.63Ma前后的右行逆冲走滑剪切作用有关,是俯冲带上驮板片前缘强烈抬升的记录。那邦麻粒岩相变质岩的发现对滇西腾冲地块大地构造属性的研究、与密支那缝合带相关的板片俯冲、俯冲板片的裂离、俯冲带上驮板片前缘的抬升和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冀东高级变质作用中流体演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刘树文 《岩石学报》1996,12(1):48-58
冀东太古宙麻粒岩相变质岩石的结构、矿物组合和反应关系反映了其变质作用经历了峰前、峰期、峰后和退化变质四个阶段。通过平衡热学计算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获得了各变质阶段P-T条件和流体性质。峰前阶段的变质条件为650-735℃,0.5-0.7GPa,平衡变质流体中水的摩尔分数是0.49-0.95。峰期阶段为812-860℃,0.8-1.2GP,XH2o从0.49-0.95下降到0.32-0.49,捕获的流体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主要由麻粒岩相变质的孔兹岩系组成,经历了初期、主期、峰期和晚期四个变质阶段。采用多种矿物对地质温压计方法估算,各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650~700℃,0.56Pa:670~837℃,0.53~0.74GPa;687~911℃,0.34~0.57GPa;650℃,0.35GPa。温压条件的变化反映了变质作用的动态演化特点。本区变质作用演化经历了增温增压、等温降压和降温降压三个动力学过程,表现为顺时针的P-T-t轨迹。具有典型大陆造山带环境的变质演化特点和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游振东  陈能松 《岩石学报》1995,11(2):137-147
大别杂岩中新太古代或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岩石分布具一定的区域规模。罗田黄土岭、惠兰山一带出露中性和基性麻粒岩,其矿物组合分别为;1.Grt+Opx1+Bi+Kfs+Pl(An20)(中性),2.Grt+Hb1+Opx+Cpx+Pl(An4O)+Ilm(基性),它们的高峰变质条件分别为PO.89~1.04Gpa、T750~850℃(中性)以及P0.9~1.29GPa、T682~880℃,平均771±53℃(基性),说明其形成深度在30km以上。在中性麻粒岩中发现堇青石+石英和堇青石+黑云母的后成合晶,分别位于Grt与Opx1之间或穿插于Grt晶内,退变质反应条件为P为0.41~0.55GPa,T=710℃,属减压退变质性质;后成合晶的形态与区域面理无关,说明减压退变质反映了碰撞造山带后期的近绝热隆升。区域花岗岩或地幔热流可能是绝热隆升的热源,现今出露的深源麻粒岩有过长期居留下地壳的历史,它们的抬升剥露是后期构造事件所致。  相似文献   

13.
徐家堡子地区以黑云英云闪长质片麻岩(2.47Ga)为围岩的上壳岩(>2.98Ga)包体中,发育几条近东西走向的韧性变形变质带(2.7Ga)。研究表明,该韧性变形变质带在平面和剖面上均呈舒缓波状,发育糜棱叶理、矿物线理和S-C组构。带内的糜棱片麻岩矿物成分复杂且多世代矿物共存。变形前以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500~520℃,压力为0.4GPa;韧性变形同期以夕线石、石榴石、石墨、黑云母、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630~700℃,压力0.58~0.72GPa;变形期后以十字石、石榴石、斜长石和石英矿物组合为代表,形成温度为586℃。形成了一条顺时针演化的pTt轨迹。这种复杂的糜棱片麻岩是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卢良兆  董永胜 《岩石学报》1998,14(2):140-151
根据显微构造和矿物微区化学成分的详细研究,确定了胶东早元古代荆山群富铝片麻岩中存在平衡组合Grt-Crd-Bt-Sil-Kfs-Pl-Qtz,反映变质峰期Grt+Sil+Qtz→Crd,Bt+Sil+Qtz→Grt+Crd+Kfs+H2O和Pl(An)→Grt(Grs)+Sil+Qtz①等转换反应和Fe-Mg交换反应均基本保持平衡状态。实验资料和地质温压计估算确定其峰期P-T-X关系:P为0.60~0.70GPa,T为700℃~750℃,XGrtMg为0.21~0.26,XCrtCa为0.044~0.053,XCrdMg为0.65~0.72,XBtMg为0.50~0.57,XPlAn为0.285~0.388。但Grt、Bt和Pl又都有明显的微区成分变化,反映峰期后降温过程各种交换反应的效应,其封闭温度在500℃~600℃之间,压力为0.40~0.50GPa。研究确立逆时针的PTt轨迹,其样式反映早元古代陆缘壳内拗陷带的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多旋回俯冲碰撞构造混杂岩带内,由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的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形成于后太古宙以来的火山-沉积岩系.顶峰期典型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石+蓝晶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和石榴石+紫苏辉石+斜长石+石英,属中压相系,变质温度压力条件为(850±50)℃和高于1.0GPa.石榴石中x(Sps)成分剖面平坦,近边缘略为上升,x(Alm),x(Pyr)和x(Grs)仍保留了较好的生长环带特点.p-t轨迹为顺时针型,记录了古-中元古代之交或晋宁运动期间强烈的碰撞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6.
胶南造山带变质作用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宋明春 《山东地质》1997,13(1):60-66
胶南造山带曾经历过五期变质作用,早中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出现紫苏辉石为标志,其变质条件为P=1.35GPa、T=787.7℃,属中高压相系,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晋宁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以发育榴辉岩为标志,其变质条件P≥2.8GPa、T=601-1375℃,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围岩的变质条件为P=1.1-1.6GPa、T=560-650℃;晋宁一震是于期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是胶南造山带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太古宙变质杂岩中富铝片麻岩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刘树文  梁海华 《岩石学报》1997,13(3):303-312
太行山太古宙变质杂岩中富铝片麻岩主要分布在湾子岩系的底部,常常与大理岩密切伴生或者以似层状体产于花岗质片麻岩中。依据岩石结构和反应关系将变质作用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矿物组合为Gt(石榴石)+St(十字石)+Pl(斜长石)+Ms(白云母)+Bi(黑云母)+Ru(金红石)+Qz(石英)±K-fs(钾长石);中期矿物组合为Gt+Ged(铝直闪石)+Bi+Pl+Ilm(钛铁矿)+Co(刚玉)+Sil1(毛发状夕线石)+Qz+K-fs±Ms;晚期矿物组合为Hc+K-fs+Sil2(针柱状夕线石)。矿物温度压力计和内部一致性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早期矿物组合形成于680℃和0.8GPa左右,刚玉、铝直闪石和毛发状夕线石组合形成于730℃~750℃和0.7GPa左右的很窄的P-T范围内,夕线石和尖晶石矿物组合的形成温度与前一组合相似或略高,压力偏低。在P-T空间上上述矿物组合的演化构成了一条近等温减压(ITD型)的PTt轨迹。  相似文献   

18.
阜平地区麻粒岩的P-T路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阜平麻粒岩分布于阜平大柳树和坊里一带的原阜平超群下亚群索家庄组花岗质片麻岩中,以不同规模的透镜体、似层状体产出、麻粒岩主要由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和斜长石等矿物组成,含有少量的石英。根据岩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特征可将其变质作用演化分为四个阶段:①石榴石中的角门石、斜长石、单斜辉石等变质矿物包体代表峰前阶段;②粗粒平衡共生的角闪石、单斜辉石、石榴石、斜长石±紫苏辉石±石英等代表了峰期变质阶段;③石榴石变斑晶后生合晶反应边中外侧细粒斜方辉石、斜长石和石英集合体代表了峰后变质阶段;④后生合晶反应边中内侧角门石、斜长石等,代表了晚期退化变质阶段。这四个变质阶段演化的P-T条件依次为:峰前阶段636℃、0.824GPa,峰期阶段751~833℃、0.854~1.085GPa,峰后阶段670~740℃、0.55~0.70GPa,退化变质阶段665℃、0.727GPa,构成了一条顺时针的P-T路径,反映了该变质区从早期褶皱增厚到晚期构造抬升的地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粤西云炉紫苏花岗岩及其麻粒岩包体的主要特点和成因讨论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陈斌  庄育勋 《岩石学报》1994,10(2):139-150
云炉含有麻粒岩包体的紫苏花岗岩出露于粤西云开大山加里东造山带。这种紫苏花岗岩是麻粒岩在水不饱和的条件下发生深熔作用的结果.结晶温度在800℃以上,氧逸度(fo2)和水逸度(fH2O)分别为1.013×108.6Pa和45.4MPa,定位深度约17km,单颗粒锆石U-Ph同位素年龄为450±10Ma。岩体中的麻粒岩包体来自紫苏花岗岩源区.反映源区的变质条件为P=0.6~0.69GP8,T=807~836°aH2o=0.27。  相似文献   

20.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靖  钟大赉 《岩石学报》1994,10(1):27-40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