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红芳 《地理教学》2014,(20):36-38
在新课改形式下,让地理课堂对学生充满吸引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形成高效的地理课堂。以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学氛围营造,到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等的巧妙设计,构建快乐的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地理教学须真正做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与生活相关的地理",让学生从课堂中感知地理学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而,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中需要不拘泥于形式,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及初中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如,电影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会涉及到学生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如,电影"后天"讲  相似文献   

3.
陈俊 《地理教学》2015,(2):47-48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走近学生生活,在学生生活实际中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将会使地理课堂活起来。本文就地理课堂中走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实践浅谈个人的几点体会。一、以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迅速让学生回到课堂学习中  相似文献   

4.
面对新课改形势,面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只有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学好地理。只有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作为地理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勤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被动“听”课的局面。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运用“中国地理扑克牌”进行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真正体现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朱英芳 《地理教学》2010,(19):35-36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它立足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与时代特征、学生的成长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强调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当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教学,也为学生发现、探索地理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增强学习乐趣。学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就可以极大地激发深人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龙雨娇  姚杰 《地理教学》2011,(16):32-33
在地理新课改的实践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地理课堂和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地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获取并不能局限于课堂中的教学,我们应当跳出传统课堂的框架,结合有效的乡土资源,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做中学”,获取直接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袁德志 《地理教学》2010,(23):57-58
新课程提倡从生活中学习地理,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鲜活的,贴近现实生活的,有价值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找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面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地理教学的实践中应该采取何种对策与措施,才能达到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呢?我认为,就学校教育层面而言,要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基本要求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基本策略,使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涌现出一种巨大的活力,增强地理科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地理科学自然地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1.
乐坪 《地理教学》2013,(7):37-38
正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中所体现的新理念有: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学会地理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关注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重塑新的教学观,更新教育理念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因而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  相似文献   

12.
马成源 《地理教学》2010,(10):10-11
一、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中时刻强调利用生活中的体验来学习地理,把地理知识紧密地结合到生活、生产实践当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网络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活化教学内容,登上快乐之船 要改变传统地理教学的机械与沉闷状况,作为地理教师应树立开放意识,将地理课堂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在教学中立足于教材,挖掘其生活基础,拓宽其生活外延,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内容。通过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近地理,体味地理的乐趣,将生机勃勃的课堂变成快乐之船。  相似文献   

14.
联系现实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说,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才能使学生接受地理、喜爱地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包鹰 《地理教学》2008,(4):22-23
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地理试卷、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学生应试有效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6.
正一、观点的提出这里提及的"落地意识"是指一种把现行教材(课本)内容落实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实际之中(落地)的教学理念。地理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落地"习惯,善于把课本知识同乡土地理有机地整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源自生活,地理就在身边";让地理课反映家乡的地理特色,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这不仅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需要。学生只有情动、心动,才能主动融入课堂,让地理知识在课堂  相似文献   

17.
李卫 《地理教学》2010,(11):39-40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最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8.
李卫 《地理教学》2010,(12):18-20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全面推广“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时我就没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心里还暗自嘀咕:虽说《地理课程标准》一直倡导“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但我在想,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知识吗?讨论的时候场面失控导致课堂混乱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把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新课程理念,无一不是在强调地理学习的实用价值,强调地理学习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必须注意知识背后的生活意义。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强调地理课堂的教与学要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联系,在联系实际的课堂学习中体验地理知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琴 《地理教学》2012,(12):46-48
追求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强调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地理教学。从学生实际和教师本身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开展合适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以支持,构建学生外部现实背景和内心需要的桥梁,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师生收获幸福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