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库车地区早泥盆世早期牙形刺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1985年,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在研究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河泥盆系剖面时,在原归中泥盆统的阿拉塔格组发现了早泥盆世早期的delta带的牙形刺。库车河泥盆系剖面,位于库勒湖南、夏合布拉克之北(图1)。张守安,易荣龙等在野外观察时认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的西别河剖面与西别河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的西别河剖面是西别河组的建组剖面,时代争议较大。西别河剖面的牙形刺研究表明:西别河剖面的下、中部应归入上志留亚系(Ludlow to Pridoli),发现了可与Ludlow统标准牙形刺带Ozarkodina crispa对比的牙形刺Ozarkodina uncrispa。剖面的上部为下泥盆统阿鲁共组,时代为Lochkovian 阶,发现了下泥盆统Lochkovian阶特有的牙形刺属Ancyrodelloides, Lanea。西别河剖面不宜作西别河组的标准剖面,包尔汉图剖面可作为西别河组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3.
1980年我队进行地层断代总结时对原测“北石门子—泉脑沟山—旱峡”剖面重新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原划为志留纪中统的泉脑沟山群之灰岩中系统采集了牙形刺样品,在其底部采得腕足类化石,部分层位中采集到了珊瑚化石。牙形刺样品经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分离后,有两个样品含牙形刺,一个样品含鱼牙化石。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倪世钊和新疆石油局赵治信分别对这两个样品所含牙形刺进行了鉴定,他们都认为原剖面31层所含的牙形刺为晚志留世的分子;笔者又根据《祁连山地质志》四卷三分册所列泉脑沟山剖面,对所采珊瑚化石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泉腺沟山群的上部(q_3段)时代应属晚志留世。  相似文献   

4.
黄毅 《地层学杂志》1992,16(2):127-130,T001
<正> 广东的二叠纪含煤地层的时代和层位归属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我们重点选择了广东曲(江)仁(化)二叠纪煤田(图1),进行牙形刺的研究。在龙潭组中部余煤段、海相段,上部东煤段和长兴组内均发现了牙形刺,在王成源和王志浩的指导下进行了鉴定,有7属14种和2个未定种,以Neogondolella为主,计10种,并有Anchignathodus,Enantiognathus,Lonchodina,Prioniodella,Neohindeodella,Xaniognathus等,  相似文献   

5.
<正> 苏浙皖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的时代问题,通过现场参观和讨论,基本上趋于统一。但南京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的时代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1984年7月,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在南京东郊陈家边附近(茨山北坡)“老虎洞白云岩”中发现牙形刺,含化石地层的剖面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蒙古南戈壁的Bayan—Khoshuu Ruins剖面原归入到志留系Mandalovoo组尕屋(Gavuu)段的地层中发现了牙形刺Caudicriodus woschimidti woschmidti,这是泥盆纪最早期牙形刺带化石在蒙古的首次发现。尕屋(Gavuu)段的下部属志留系,但其上部,即采集牙形刺样品M-9~M-12的层位肯定属下泥盆统(下洛霍考夫阶),而不是下志留统。Mandalovoo组应当改为Mandalovoo群,它的三个段应提升为三个组。  相似文献   

7.
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玉平 《地层学杂志》2002,26(4):297-301
湘西中、上寒武统剖面在寒武系全球层型的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 ,其中三叶虫生物地层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一些重要层段的牙形刺详细研究尚未进行 ,而牙形刺在全球界线层型研究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文内详细介绍了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结合《国际地层指南》(第二版 )对全球层型的要求以及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的最新工作进展 ,提出了今后几年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的研究方向及主要任务是建立该地区中、上寒武统候选层型剖面的标准牙形刺序列 ,为我国摘取寒武系内部的“金钉子”并力争用中国的阶填补《国际地层表》中寒武系的空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南东南部中三叠统个旧组(T_2g),是一套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且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地层。但从该组的创名以来,在其碳酸盐岩地层中一直未采获过有价值的古生物化石,直到后来在云南开展了能从碳酸岩中溶离、分解出牙形刺化石以后,才在该组一段到四段的碳酸盐岩地层中陆续发现一些非常重要的、具有特殊时代依据的牙形刺分带化石。个旧组一段发现Neogondolella regale;二段发现Nicoraella germanica和Nicoraella kockeli;三段发现Neogondolella bifurcata;四段发现Neogondolella constricta。从而为个旧组时代厘定为中三叠世Anisian(安尼期)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四川南江、城口、岳池等地早志留世牙形刺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川东北和川中华鎣山一带是四川志留系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1981年,我队测制了南江桥亭、城口双河、岳池溪口等3条志留系剖面,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标本。分析结果,在3条剖面的志留系上部或顶部都发现了丰富的牙形刺。  相似文献   

10.
湖南作为上泥盆统建阶的标准地区,已经有比较详细的研究;但就利用牙形刺作为分层对比依据的工作成果来说,却至今未见系统报道,是个尚待人们去填补的领域。通过对湘中、湘南地区七条剖面(图1)牙形刺的研究,在临武和东安两条剖面(351块次样品)上获得了较为系统的资料(仅台型分子即达13属101个种,并发现新种12个),从而为建立湖南上泥盆统牙形刺序列,积累了一定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贵州罗甸纳庆剖面是竞争谢尔普霍夫阶底界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最有力候选剖面之一.纳饶剖面紧邻纳庆剖面,是其辅助剖面.纳饶剖面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Viséan-Serpukhovian)界线层段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已经初步建立,可与纳庆剖面直接对比.纳饶剖面V/S界线位于41.8 m处,是以牙形刺演化谱系L.nodosa...  相似文献   

12.
贵州西南部三叠系杨柳井组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关岭一带的杨柳井组下部产安尼期与拉丁期界线附近的牙形刺Nicoraella kockeli(Tatge),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Neog.constricta postcornuta,Neog.bulgarica,Neog.trammeri及Neog.alpinaalpina等;与匈牙利的Felsoors剖面相似,在该剖面上可以识别出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Neog.constricta post-cornuta演化关系,据此推断,杨柳井组下部的时代为安尼晚期,杨柳井组上部的时代为拉丁期。牙形刺的发现为确定杨柳井组的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并为该区安尼—拉丁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1976年,鲜思远将采自四川龙门山北川县甘溪区泥盆系的几块标本交笔者作微体化石研究,发现了牙形刺7属10种(包括1新种),牙形刺与腕足类共生。因此,对泥盆纪两大类型的对比提供新材料,而且对一些底栖生物古生态的研究也很有意义。由于本区地层已由万正权、陈源仁等详细叙述,不再重复,仅利用已有的组段名称列举所产牙形刺于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野外调查结果、二维地震反射剖面、钻井和测井数据建立了一条横穿库车河地区的南北向构造剖面,将库车冲断褶皱带划分为北部褶皱带、克依构造带、秋立塔格背斜带和亚肯背斜带。作者在库车冲断褶皱带北部发现了渐新世—中新世角度不整合,在库车南部亚肯背斜和东秋立塔格背斜顶部发现了构造生长地层,通过确定构造生长地层的底界,利用库车河地区古近系(下第三系)—第四系磁极柱,判断亚肯背斜和东秋立塔格背斜构造生长地层的沉积时代为5.2±0.2 Ma。上述结果暗示库车冲断褶皱带北部山前带的变形始于渐新世,并且经历了中新世、上新世的构造改造,南部秋立塔格背斜带和亚肯背斜带形成较晚,可能是上新世开始变形,而且变形活动持续至今,由此看来库车冲断褶皱带的变形时代由北向南变新。作者估算东秋立塔格背斜上新世以来(5.2±0.2 Ma)的构造变形量为7.5 km,变形速率为1.5 mm/a。  相似文献   

15.
王成源 《地质论评》2003,49(6):561-566
新疆巴楚小海子剖面发现的牙形刺被有关作者鉴定为Icriodus de formatus Han,并将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置于巴楚组中段底部,认为东河塘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或更老。但巴楚小海子剖面的牙形刺不是Icriodus de formatus,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应划在巴楚组中段下部之内,东河塘组的时代很可能是法门期的。  相似文献   

16.
在吉林磐石七间房剖面上部的两个样品( Lqt 22 和Lqt 26) 中发现了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bernesge,D. inaequalis、D. noduliferous s. l. 及D. praenoduliferous。这一动物群的时代清楚地表明七间房剖面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亚纪巴什基尔期( Bashkirian) 的早期,可精确确定为D. praenoduliferous 带晚期至D. noduliferous 带早期。吉中地区石炭系的中间界线无疑在鹿圈屯组内部。  相似文献   

17.
宜兴芳桥太阳山的地层长期以来为地质工作者所关注,江苏区调队(1962)(?)万常州幅地质调查时,由于未发现化石,仅根据其岩性认为是三叠系青龙群;而后,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曾发现有三叶虫化石碎片,因而认为该地层可能为奥陶系:俞剑华(1979)在(?)处作了较为详细的工作.采到了牙形刺化石,认为其时代应归为早奥陶世红花园期为宜。由于岩性与红花园组不同而取名为芳桥组。笔者等于1985年在该地重新测制剖面,采到了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对该组地层的时代又有了一个新认识现将剖面介绍如下(图1)  相似文献   

18.
<正> 1985年5月,作者在贵州罗甸县罗悃纳水一带,测制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下部地层剖面,系统采集牙形刺和(竹蜓)类等微体化石样品,经分析和初步鉴定,纳水一带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牙形刺及(竹蜓)序列分述如下(属种描述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9.
豫皖交界的白大山地区,沉积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合,以往被划归青白口系刘老碑组。笔者首次于该套地层灰岩段中发现牙形刺化石,岩石虽受区域性变质作用,但牙形刺Belodina compressa,Panderodus gracilis,Pseudobelodina dispansa?保存完好,时代为晚奥陶世,本区牙形刺的发现为白大山群的地质时代归属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0.
石炭系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全球界线层型尚未确立。由于石炭纪冰期效应显著,海平面升降频繁,造成沉积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给该界线的划分和对比带来了一定困难。罗悃剖面位于贵州省罗甸县西南,出露维宪阶上部至莫斯科阶上部的一套上斜坡相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受水深影响较小,同时产丰富的牙形刺及有孔虫,可以较好地进行深、浅水相区的对比。本文通过对该剖面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界线层较为详细的采样分析,共发现牙形刺8属32种(含9亚种和1未定种),自下而上识别出两个牙形刺带,即Lochriea nodosa和L.ziegleri带,将谢尔普霍夫阶底界置于L.ziegleri的首现面,即罗悃剖面4.65m处;同时与同属华南的纳庆剖面以及全球其他地区重要剖面的牙形刺带或菊石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