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分析了海南岛燕山晚期典型的屯昌岩体、千家岩体和保城岩体中的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的化学成分和成因特点。结果表明:(1)多数钾长石晶体的Or含量<90,具岩浆结晶成因特征。大部分斜长石属奥长石-中长石,An含量与岩石的SiO2成负相关关系,显示岩浆发生了较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2)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主要为岩浆结晶成因,部分为耐熔残余。角闪石均为钙质角闪石类,既有岩浆成因角闪石,也有次生交代成因角闪石,以相对贫铝、富镁、(Na+K)A低为显著特点。(3)岩体最终定位深度可能≤3.3km,温度≥750°C,具深源、高温、浅侵位特征。  相似文献   

2.
火神庙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栾川矿集区西部,为一杂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其中石英闪长岩出露于边部,构成了岩体的主体。为准确厘定石英闪长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并为进一步确定火神庙钼矿床成因提供依据,对主要造岩矿物(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石英闪长岩中的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可分为“正环带”斜长石、“反环带”斜长石和“韵律环带”斜长石;钾长石为正长石;角闪石为镁角闪石;黑云母属于原生镁质- 铁质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形成过程中岩浆经历了多期演化:早期岩浆稳定结晶,结晶出An=30~35的斜长石;中期岩浆含水量增加,斜长石An值显著升高,An=39~42;晚期岩浆稳定结晶、含水量降低,结晶出An=42~28的斜长石。岩浆结晶温度为798~830℃、结晶压力上限为198~242MPa、氧逸度为-14~-13。镁铁质岩浆较高的氧逸度、温度及Cl含量与火神庙钼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玲珑黑云母花岗岩成因:矿物学特征约束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晚侏罗世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广泛分布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是胶东半岛众多中生代侵入岩中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为区内主要赋矿围岩。有关其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岩石成因类型和源区特征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系统的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基础上,对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等主要造岩矿物进行了成分分析,以期厘定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并进一步约束岩石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钾长石K_2O含量为14.17%~15.85%,平均15.14%,Na_2O含量为0.62%~1.50%,平均1.04%,属于正长石(Or=86.51~94.35);斜长石Na_2O含量为8.41%~10.02%,平均9.11%,CaO含量为3.05%~4.54%,平均3.99%,属于更长石(Ab=74.97~84.56);黑云母相对富铁(FeO为18.49%~21.64%,平均20.13%)、贫镁(Mg O为8.06%~10.89%,平均9.50%),为镁铁黑云母或富铁黑云母;角闪石富铁(FeO为21.24%~22.24%,平均21.68%)、贫镁(Mg O为5.75%~6.57%,平均6.11%),均为含铁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花岗岩不同温压条件下的水逸度图解显示岩体形成压力为2.7~3.2kbar,深度为10~12km;锆石饱和温度计(综合前人数据计算得到)、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和二长石温度计结果分别表明岩浆侵位温度为728~795℃,结晶温度为614~682℃,最后在531~565℃温度下固结成岩;黑云母和角闪石成分表明岩体形成时氧逸度较低,为-21.67~-16.73。黑云母化学成分Mg O与Al_2O_3呈现负相关性,说明其结晶过程中可能发生了Mg~(2+)和Al~(3+)的置换反应,结合黑云母Mg O-FeO-Al_2O_3图解可知岩体具有钙碱性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的含铁系数、MF值、AlⅥ值和较低的氧逸度指示玲珑黑云母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黑云母具有由核部到边部FeO、Mg O和K_2O含量均一的特征,结合黑云母FeO/(FeO+Mg O)-Mg O图解、黑云母MF值以及角闪石Mg#值说明岩石物质来源为壳源。玲珑黑云母花岗岩中斜长石和黑云母的种属,岩体内大量太古宙继承锆石和产出方向与区域胶东群一致的胶东群残留体进一步说明其可能是胶东群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过程中没有明显幔源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义敦岛弧形成于晚三叠世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过程中,位于松潘甘孜地体和羌塘地体之间。稻城边部岩体是义敦岛弧带内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质岩体,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大量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发育于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中,且其与寄主岩石的接触界线明显。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具有细粒结构,发育石英眼构造、针状磷灰石和具环带结构的斜长石斑晶。文中以稻城岩体寄主岩石和暗色微粒包体中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和电子探针原位化学成分分析,厘定了矿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探讨了岩浆混合作用过程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的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其核部呈浑圆状;前者核部的An值(21~50)显著高于幔部(21~34);后者则发育典型的突变环带,An值(29~44)呈波状变化且相对集中。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花岗闪长岩中斜长石的An值部分重叠表明二者形成过程中存在含量的岩浆混合作用。斜长石环带中的An值随Al2O3、FeO、MgO和CaO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但随SiO2、Na2O和K2O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寄主岩石和暗色微粒包体中角闪石富镁铁,阳离子特征为:CaB=1.56~1.75,Ti=0.08~0.13,属于钙质角闪石,具壳源特征,其结晶温度分别为697~725 ℃和680~705 ℃。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的Mg/(Mg+Fe2+)为0.37~0.45,显示出富Fe贫Ca、Mg,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黑云母。黑云母TiO2含量变化范围为3.54%~4.62%,Al2O3含量变化范围为13.89%~15.15%;黑云母的氧化系数为0.08~0.11,Mg#为0.39~0.46,MF值为0.36~0.44,单位分子中阳离子数AlⅥ为0.03~0.11,以单位分子中Ti和Al阳离子数计算的黑云母结晶温度为584~624 ℃,表明其结晶温度较高,具壳幔混源特征。稻城岩体是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源成因的I型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是由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苏蔷薇  张静  王文博 《现代地质》2016,30(5):994-1003
三叠纪花岗岩在秦岭造山带广泛发育,直接记录了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秦岭梁岩体位于秦岭造山带商丹缝合带北侧,岩性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斑晶为钾长石,部分斑晶具有白色斜长石环边;基质主要由石英(25%)、斜长石(45%)、钾长石(10%)、黑云母(15%)、角闪石(5%)组成。秦岭梁岩体中的锆石自形程度好,具环带结构,显示岩浆锆石的特征,两个样品的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165±21) Ma和(2194±26) 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晚三叠纪。秦岭梁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与勉略洋壳向北俯冲的时间(248~200 Ma)一致,表明岩体的形成与勉略洋壳向北俯冲有密切联系;同时秦岭梁石英二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是洋壳俯冲时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因此北秦岭地区勉略洋闭合时间和陆陆碰撞拼合时间应不早于216~219 Ma。  相似文献   

6.
西藏曲水碰撞花岗岩的混合成因:来自成因矿物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西藏曲水碰撞花岗岩地处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中部,呈东西向平行雅鲁藏布缝合带分布.该岩体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其次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岩体内普遍发育微粒镁铁质包体.对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微粒镁铁质包体的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1)斜长石发育环带且边缘和核部偏基性,幔部酸性;(2)斜长石斑晶边缘常含有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包体;(3)钾长石X射线结构分析显示自核部向边缘温度呈现逐渐升高的特点;(4)长石矿物中普遍含有较高的Cr、Ni、Co元素,明显不同于壳熔花岗岩;(5)角闪石、黑云母矿物MgO含量高于典型壳熔花岗岩;(6)包体中发育针状磷灰石和角闪石,显示为岩浆淬冷的结果.上述特征不可能用正常岩浆分异作用来解释,而更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采用矿物温压计所得到的结果也符合混合后的岩浆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南秦岭东江口和柞水岩体的似斑状花岗岩类进行了偏光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矿物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岩体形成的温压条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两种岩石的主要造岩矿物为石英、斜长石(更-奥长石)、钾长石、镁角闪石和镁质黑云母,副矿物为锆石、榍石、磁铁矿和磷灰石等.岩浆成分的变化可能是矿物环带结构和环斑结构形成的原因之一.东江口和柞水花岗岩类锆石结晶时岩浆温度为759~784℃,平均771℃;稀土元素在岩浆中饱和时岩浆的温度为741~800℃,平均773℃;斜长石结晶时岩浆温度624~641℃,平均632℃;角闪石结晶时岩浆温度610~668℃,平均632℃.岩体侵位深度约5.8km,压力约1.77×108 Pa,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典型燕山期侵入体中矿物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大别造山带核部典型燕山期侵入体中的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的化学成分和成因特点,并从矿物平衡角度讨论了典型侵入体岩石成因。结果表明:(1)石鼓尖侵入岩中,斜长石成分较稳定,共生角闪石和黑云母为岩浆平衡结晶的矿物;(2)天堂寨和九资河侵入岩中,部分斜长石和黑云母可能为深蚀残留矿物,角闪石属于火成岩区的新生矿物,可能为斜长石和黑云母发生融反应所形成;(3)三个侵入体的岩石均为岩浆成因。  相似文献   

9.
芙蓉锡矿田骑田岭复式岩体主要由早阶段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和晚阶段黑云母花岗岩组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黑云母,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相对于黑云母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MgO、TiO2含量偏高,Al2O3含量偏低.矿物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结晶温度、氧逸度(logfO2)分别为680℃~740℃、-16.00~-15.31,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结晶温度、氧逸度分别为530℃~650℃、-19.20~-17.50.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温度和氧逸度逐渐降低.与花岗岩有关的共存流体性质的研究发现,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的热液流体log(fH2O/fHF)fluid,log(fH2O/fHCl)fluid,log(fHF/fHCl)fiuid值分别为4.22~4.39,2.78~3.24,-1.82~-1.73,而与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的热液流体log(fH2O/fHF)fluid,log(fH2OfHCl)fluid,log(fHF/fHCl)fluid值分别为3.27~3.53,2.85~3.22,-0.75~-0.22,可见与两种岩石类型共存热液流体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且热液中Cl、Sn含量变化与岩浆结晶分异指数呈正相关关系.骑田岭岩体从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岩,随着岩浆的演化.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热液流体向富Cl和Sn方向演化.芙蓉锡矿田的成矿流体应主要来源于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10.
角闪石作为福建东山坑北复式岩体的主要变质特征矿物之一,其详细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对解释该套岩体的变质变形特征和条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应用电子探针分析和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黑云母-石榴子石温压计对该区花岗岩中蓝绿色角闪石进行了成分分析和温压条件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变质变形花岗岩中蓝绿色角闪石为铁浅闪石,大部分为岩浆结晶和次生交代的角闪石。通过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计算得出其压力为0.40-0.72 GPa,变质温度大约为543-557℃。通过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计算其变质温度为546-590℃。角闪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表明坑北岩体的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相当于燕山造山运动的第Ⅲ幕,是与深大断裂有关的低压高温型区域。  相似文献   

11.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发育的早白垩世钾质岩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幔源岩浆成因的天然样品,然而其成岩物理化学条件仍不明确。本文选取了涞源县龙门岩体中闪长岩和二长岩开展了矿物原位地球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以探讨矿物形成的温压条件及氧逸度与矿化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二长岩和闪长岩的锆石Th/U比值较高(>0.1),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具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特征,并具有明显的震荡环带,为典型岩浆成因锆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龙门岩体中斜长石主要为中性斜长石,黑云母为原生镁质黑云母,角闪石主要为钙铁闪石。闪长岩中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93~842℃,压力为0.50~0.75GPa,深度范围为19~28km,具有较低氧逸度(log f O 2为-12.21~-11.38)和高的含水量(8.5%~10.75%);二长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64~788℃,具有更低的氧逸度(log f O 2=-15.14~-14.54);闪长岩和二长岩中锆石结晶温度为770~978℃,具有较低的氧逸度(ΔFMQ=-0.37~+1.70)。矿物化学分析表明,角闪石和黑云母虽都在地壳开始结晶,但角闪石形成于比黑云母更深的岩浆房。龙门岩体中角闪石、黑云母和锆石的结晶主要受岩浆分异控制,其地球化学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浆上侵时减压熔融,进而引起岩浆氧逸度随岩浆演化而变化。随着岩浆上涌,闪长岩中角闪石随着温度降低和压力减少逐渐结晶,地幔交代作用导致二长岩中的黑云母具有较高的X Mg值,进而形成镁质黑云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古太平洋板块(伊佐奈琦板块)俯冲-后撤释放的流体交代上覆岩石圈地幔对中部造山带钾质岩(~141Ma)的形成有一定贡献,该过程导致了岩浆具有较高的含水量,但龙门岩体低的氧逸度和区域上较厚的岩石圈制约了成矿金属物质(Fe-Au等)的迁移和富集,因而不利于亲硫、亲铁元素聚集以及铁、金矿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岩体,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主要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均属于壳幔混源成因,斜长石发育正反环带及振荡环带,记录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镜下观察发现,千家岩体各类岩石中存在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的环带结构,针状产出的磷灰石,以及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的嵌晶结构等,结合暗色微粒包体的分布组合及形态特征,认为千家岩体形成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综合来说,岩石及矿物化学证据均表明,岩浆混合作用是研究区岩石形成的主因,矿物学证据表明,千家岩体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属钙碱性岩浆,黑云母矿物化学数据表明岩石形成环境为相对较低的氧逸度。  相似文献   

13.
《地学前缘》2017,(6):10-24
加鲁河中基性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岩体边部岩浆混合作用明显,富含暗色环边石英,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理想地质体。本文在详细岩石学研究基础上,对寄主岩(香加南山花岗岩基)-包体-包体捕虏晶-暗色环边石英的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进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黑云母的Fe~(2+)/(Fe~(2+)+Mg)比值基本一致,介于0.53~0.59,寄主岩黑云母的MgO含量较低(8.06%~8.29%),包体捕虏晶-暗色环边的黑云母MgO含量较高(分别为9.38%~9.45%和9.25%~9.52%);不同类型角闪石的(Ca+AlⅣ)较高,大于0.5,寄主岩角闪石具有较高的FeO~T含量(20.27%~21.01%)和较低Mg#值(45~47);包体-包体捕虏晶-暗色环边的角闪石具有较低的FeO~T含量(分别为18.31%~19.49%、18.11%~18.90%和18.01%~18.43%)和较高的Mg#值(分别为50~54、52~53和55~60)。寄主岩的角闪石(为铁浅闪石)和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具壳型特征;包体-包体捕虏晶-暗色环边的角闪石(为镁角闪石)和包体-暗色环边的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具壳幔型特征。寄主岩和包体捕虏晶的角闪石具有近似的成分和结晶环境,显示包体与寄主岩间存在成分交换。早期富水岩浆有利于磁铁矿和钛铁矿结晶,使晚期结晶的暗色环边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具有较高的MgO含量和较低的FeO~T含量,以及最低的结晶温度和压力。  相似文献   

14.
雪花顶岩体形成于志留纪,为由5个侵入次组成的复式岩体,侵入于寒武纪地层,与泥盆纪地层呈沉积接触,主要岩性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少量角闪石。早侵入次单元岩体内暗色微粒包体发育。综合研究表明:雪花顶花岗岩主要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部分熔融,其中亦有地幔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15.
湖北鸡笼山岩体主要矿物的成因矿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笼山矽卡岩型铜金矿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西端,其成矿作用与矿区出露的鸡笼山花岗闪长斑岩关系密切.该岩体主要矿物有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和石英.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体中的斜长石主要为更长石-中长石;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富Mg2+,Al3+,K+,贫Ca2+,MF值变化在0.47~0.64之间;角闪石贫Ti2+(0.35%~1.78%),富Mg2+(5.3%~9.35%).矿物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岩体固结温度约在720℃~790℃之间,压力约在4×108 Pa~5×108 Pa之间,深度相当于13 km~15km形成度,氧逸度(Logfo2)变化范围是-10.5~-14.黑云母及角闪石化学成分显示岩体为Ⅰ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带背景环境下,岩浆具壳幔混合特点.该区在燕山期,上地幔岩石圈隆起,碱性玄武质岩浆先后沿不同方位基底断裂上升侵位,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并与地壳物质发生同化混染联合作用,形成闪长质岩浆.在有利的断裂构造务件下,岩浆以较快的速度上升,与地层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同时形成矽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16.
郭娜欣  吕晓强  赵正  陈振宇 《地质学报》2014,88(12):2423-2436
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区,中生代多金属成矿与本区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本文在总结南岭地区与花岗质岩石有关的钨锡钼铋和铜(钼)铅锌金银两类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岩体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并对比了这两种成矿花岗质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指出:①与钨锡钼铋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以壳源物质重熔形成的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但不少岩体也带有幔源物质信息.造岩矿物组合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石英、长石、黑云母包含结构十分发育.斜长石以钠长石为主,An平均值为8;黑云母为富铁黑云母—铁叶云母—铝铁叶云母,MF值为0.001~0.5311;个别岩体中含角闪石,Mg# =0.21~0.53.②与铜(钼)铅锌金银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以壳幔混源的花岗闪长岩为主.造岩矿物组合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白云母,包含结构不发育.斜长石以更长石为主,An平均值为22;黑云母为富镁黑云母,MF值为0.5120~0.7216;普遍见有角闪石,Mg# =0.48~1.00.两类成矿岩浆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差异可以为南岭花岗质岩石地区找矿提供初步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赣东北港边火成杂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结构类型与成因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东北前寒武纪港边火成杂岩体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矿物间不平衡结构,指示该杂岩体曾发生过广泛的岩浆混合作用。对该杂岩体进行详细的薄片岩石学研究,总结了岩浆混合结构类型,包括斜长石环边、角闪石环带、文象钾长石的环斑结构与斜长石反环斑结构、石英-角闪石眼球状、钾长石巨斑的角闪石环和蜂窝状的斜长石等混合结构类型;镁铁质包体中指示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构类型:石英/钾长石嵌晶结构、榍石-长石眼球结构、叶片状黑云母、针状磷灰石结构、斜长石的细条状结构、斜长石的蜂窝状环和斜长石的海绵式蜂窝状熔融结构,对这些结构类型进行了成因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苏北东海地区主侵入花岗岩类岩石属Ⅰ型花岗岩类。其主要造岩矿物为阳起角闪石、富镁黑云母、更长石、钾长石和石英。主要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锆石、磁铁矿等。主侵入岩体的形成温度为910—690℃,logfo_2=-12,fH_2O=(1.3—1.8)×10~8Pa,log(fH_2O/f_(HF))=3—4。第一类过渡元素富集于角闪石、黑云母和榍石中,而在更长石、钾长石和石英中明显亏损。由于榍石、角闪石、黑云母和更长石对全岩REE含量的贡献最大,因此它们控制了本区花岗岩类岩石的稀土配分模式。前三者富重稀土,负Eu异常较强,斜长石相对富轻稀土,并表现为正Eu 异常。因此可以认为随着花岗质岩浆中铁镁矿物和斜长石的分离,将会导致残余岩浆中第一类过渡元素、重稀土元素和Eu的亏损。  相似文献   

19.
铜官山岩体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岩浆结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皖南官山岩体开展详细地显微镜观察鉴定,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技术对岩浆岩典型矿物斜长石、角闪石和榍石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显微镜鉴定表明,铜官山岩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嵌晶结构以及针状磷灰石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铜官山岩体在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岩浆混合作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斜长石的成分环带是震荡环带,而大尺度的震荡环带可能代表了大规模的岩浆混合作用;角闪石成分TiO2-Al2O3图解、CaO/NaO2-Al2O3/TiO2图解和Mg-(Fe2++Fe3+)- LiNaKCa角闪石成因矿物族三角图解指示铜官山岩体中角闪石很可能为壳-幔混合成因。LA-ICP-MS技术对主要造岩矿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角闪石很可能为幔源或壳幔混合源,斜长石可能为不同分异程度岩浆的混合形成。本研究比较明确地反映了铜官山岩体的形成过程中岩浆来源和结晶动力学过程,即壳幔源区的混合交代作用,与前人通过元素-同位素手段获得的信息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0.
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同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晶体的成核与生长,形成矿物内部复杂的成分变化,以及矿物之间的不平衡结构。尼木二长花岗岩位于冈底斯岩浆岩带中部,是代表性的形成于后碰撞构造演化时期的花岗岩体。本文对其中的斜长石与角闪石颗粒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和成分分析,揭示了斜长石中的港湾状、浑圆状、筛孔状熔蚀结构以及斜长石成分的突然变化和角闪石包裹黑云母的不平衡结构,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岩浆混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斜长石中突变环带的An含量为37.6~40.6,熔蚀环带的An含量为48.2~59.5,均高于两侧斜长石的An含量(18.4~26.4),表明在形成这些结构时有外来基性岩浆的混合使得岩浆成分发生了突变。样品中的部分黑云母被自形的角闪石包裹,黑云母呈浑圆状并且具有港湾状的熔蚀边,这可能是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使得岩浆的温度升高导致黑云母发生部分熔融,混合后的岩浆在黑云母周围继续结晶形成角闪石。这些显微结构为揭示冈底斯岩浆岩带的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