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有机质生烃潜能与生源的关系及干酪根的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芳  陈建渝 《现代地质》1993,7(1):57-65
作者对我国若干盆地数百个样品的综合分析表明,(1)藻类等低等水生浮游植物来源的有机质经过一定程度的沉积 成岩氧化可形成贫氢的腐泥型干酪根(Ⅲ型或Ⅳ型):(2)不仅高等植物的某些特殊生化组分可对富集形成壳质型干酪根,其木质纤维组分办可形成相对富氢的腐植型干酪根;(3)不同类型十酪根中的镜质组分的化学结构明显不同;(4)沉积成岩条件对有机质的活化能和热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湖南雪峰山地区干酪根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是石油地质工作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利用激光拉曼光谱进行干酪根的研究较少.雪峰山地区干酪根的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干酪根的一级拉曼光谱峰位差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有着系统的规律性变化,在Ro< 2.4%时,峰位差随Ro的增大迅速增大,其相关系数为0.82;Ro在2.4%~2.9%之间时,二者关系不明显,离散度较大;Ro>2.9%时,峰位差随Ro的增大逐渐减小,相关系数为0.88.镜质体反射率是衡量有机质成熟度和热演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干酪根的拉曼光谱特征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表明激光拉曼光谱法可以成为有机质成熟度和热演化程度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沉积有机质中稳定碳同位素逆转现象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研究了沉积有机质的可溶部分(抽提物)和不溶部分(干酪根)及抽提物的族组分(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通过其δ13C的分布为:干酪根>抽提物;沥青质 >非烃 >芳烃 >饱和烃。研究表明由于生源物质的不同,沉积环境的差异可构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异常。如非烃 >沥青质 >芳烃 >非烃、本文称为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局部逆转。当沉积有机质可溶部分>干酪根时,称之为总体逆转。湖沼相或河间湖相高等植物来源常为正常组或型;经细菌强烈改造生源以高等植物为主有低等生物为类脂组分加入常形成局部逆转的碳同位素组成。总体逆转则常现于有机质演化程度很高的海相沉积岩中。  相似文献   

4.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干酪根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成君 《地质论评》1996,42(3):268-274
本文对西成矿田中泥盆统内含有机碳岩石中干酪根分析,认为该区内的干酪根主要由镜质体,壳质体,藻质体,惰质体,惰质组和矿物质组成,属于腐植型干酪根,颜色从淡黄到黑色,从西向东颜色加深,R0值也有同样的趋势,说明在矿区内成熟度不一致,热解分析发现S2峰有分叉现象,经过氯仿抽提后分叉消失,从可溶有机质的色谱分析中发现有大量氮硫氧化合物,证明分叉现象可能是由氮硫氧化合物引起。R0值越大,反映出干酪根的再改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研究区露头烃源岩样品进行Rock-Eval热解模拟实验、干酪根镜鉴、镜质体反射率、族组分分离、单体烃碳同位素等分析,对北羌塘盆地光明湖地区侏罗系白龙冰河组烃源岩有机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龙冰河组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有机碳含量0.01%~1.21%,平均值为0.39%,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含量70%~92%,平均值为80%,以Ⅱ1型为主,主峰碳、(nC21-/ nC22+)轻/重比及Pr/nC17-Ph/nC18的相关图均表明有机质来自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类型较好;镜质体反射率最小值1.409%,最大值2.423%,平均值为1.909%,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总体较高,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煤系烃源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90年代煤系烃源岩研究取得新成果:未成熟-低成熟油气研究和勘探实践的成功突破了传统的干酪根热降解生烃理论,形态有机质分类体系更加完善,只有无定形体的分类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大量研究表明烃源岩的所有组分都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不同组分因其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而生烃能力相差悬殊,除了镜质体之外的其它有机组分的反射率(加沥青和动物碎屑体)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多种方法均可用来确烃源岩成熟度,以有机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应用组分组合概念划分的有机质类型,弥补了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泥页岩热模拟实验及成岩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对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三种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泥页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发现,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干酪根热解生烃产生的有机质孔及不稳定矿物溶蚀孔增加,是泥页岩储集空间增加的主要原因;泥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黏土矿物转化、不稳定矿物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建立了基于热模拟实验的泥页岩综合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在生烃过程中演化特征不同,Ⅰ型干酪根以"解聚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为主;Ⅲ型干酪根以"平行脱官能团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为主;Ⅱ型干酪根介于两者之间,既可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也可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了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生油和可能生油岩的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基本特征,即:碳酸盐生油岩的沉积学特征;碳酸盐生油岩的有机质数量特征;碳酸盐生油岩的演化特征;其他特征。本文通过对生油岩剩余有机碳、气态烃、族组分、干酪根形态、镜质体反射率等一系列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论述了我国南方碳酸盐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演化特点;指出了本区找天然气的潜力大于找油的潜力;同时对我国南方,其中特别是湘、鄂两省的油气普查工作提出了一些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9.
刘大锰  金奎励 《岩石学报》1998,14(2):222-231
采用显微傅利叶红外光谱(Micro-FTIR)研究了源岩中三个系列显微组分包括陆生高等植物成因的镜质体、丝质体、木栓质体、孢子体、角质体,水生动物成因的笔石、几丁虫及热演化过程中次生的组分沥青等的化学组成与结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所有显微组分随其演化程度增高,脂族链变短,含氧官能团减少,芳烃富集且芳环缩合度增加。镜质体含丰富的芳烃CC,壳质组含丰富的脂族烃C—Hx,笔石、几丁虫含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氧桥(C—O—C及Ar—O—Ar等),沥青的脂族烃C—Hx含量介于壳质组与镜质体之间,丝质体含丰富的芳烃CC及氧桥。  相似文献   

10.
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雷  卞雄飞  何大祥  张健  苏飞 《世界地质》2018,37(3):882-890
通过岩石热解、总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等测试方法,系统分析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评价其生烃潜力。结果表明,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属于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干酪根,处于成熟阶段,是一套好的烃源岩。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性的淡-微咸水的水体沉积环境中,有机质来源为混合来源,且以陆生高等植物来源贡献较大。总体显示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1.
在冈瓦纳大陆裂解的同时及其后,出现了岩浆作用过程,它影响到远离安第斯山链的南美地台的大部分。这个岩浆作用过程构成了几种类型的记录:(1)拉斑玄武质侵入岩和喷出岩,如沉积盆地中的熔岩流、岩床、岩墙和基底中的岩墙。最大活动强度出现于中侏罗世至前阿普第阶早白垩世。在大陆的北部,出现局部的二叠—三叠纪拉斑玄武质岩墙。(2)碱性和过碱性镁铁质至长英质岩浆活动和共生的碳酸盐岩,它们出现于巴西Serra do Mar、巴拉那盆地周边以及在亚马孙地盾周边和玻利维亚,呈孤立的小面积出现,时代上大部分属后阿尔必阶。由于此期岩浆作用发生于南美和非洲移开之时,所以一直延续至中新世。少量的侵入岩是与侏罗纪—始自垩纪火山活动同时的。(3)在前寒武纪末期结束造山作用的地区以及在时代为中元古代的巴西克拉通区,已找到了几个金伯利岩体,少量的同位素资料指出其年龄属中生代。 地质构造影响了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玄武质熔岩流和岩床在克拉通内盆地中下沉较大的内部更常见,厚度也较大。许多前寒武纪断裂受到辉绿岩墙的影响,这些岩墙可以构成岩墙群。其它岩墙明显与古老断裂无关,但是它们位于大陆分离过程中遭受张应力的地区。巴拉那盆地周边的碱性岩浆作用通常受穹窿和断开的单褶的控制。相似的机制——也发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湖山背斜构造变形的野外观察,认为背斜两翼地层在厚度、变形特征及个别层位岩性上的差异,非沉积作用形成,而是由于各层之间的韧性差异以及不同岩性组合在褶皱后期的压肩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小范围内不同构造部位同一地层的变形差异,应按构造地层学的研究方法、手段去认识。  相似文献   

13.
曾庆栋 《吉林地质》1990,9(2):65-72
内蒙古中部地区早古生代白乃庙群地层主要由绿泥片岩段(Ob~1、Ob~3)和长英片岩段(Ob~2)组成,花岗闪长斑岩(386Ma)侵入于地层之中。白乃庙群和花岗闪长斑岩一同遭受了推覆型韧性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流域地貌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形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在地貌学研究中,数学—物理方法首先被引入到流域地貌的形成、演化的研究中。分形理论的运用则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尽管其运用在流域地貌中才刚刚开始,但人们已感觉到它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分析了流域地貌的分形特征,着重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已建的各种模型及其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流体作用在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地球内部流体存在的若干事实、流体总量的估计、地球内部流体作用和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地球内部流体研究的意义,指出把流体作用作为地球动力学演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端员去研究岩石圈的动力学演化,抓住流体与运动这根主线,着重研究解决流体作用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提出和建立较完善的地球
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模型,这应是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提出了应重视的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李明德 《矿物岩石》1991,11(4):100-104
本文结合镁质胶凝材料方面的一些实验资料,从热力学角度讨论了MgO+SiO_2蒸发生成滑石、纤维蛇纹石;白云石的滑石化、纤维蛇纹石化和白云石与滑石间的相互转变。提出以白云石代替MgO作合成生产镁质胶凝材料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17.
双溪坞群、双桥山群等为江南古岛弧浙赣段的前寒武纪基底地层。依据基底地层建造的差异及蛇绿岩套和碰撞花岗岩等的分布,可将浙赣段江南古岛弧沿赣东北断裂划分为怀玉地体和九岭地体。怀玉地体基底地层建造以火山岩占主导,10—13亿年是该地体的重要成壳时期。九岭地体基底地层建造以浊流复理石占主导,14—16亿年为该地体的重要成壳时期。距今9亿年左右两地体相互碰撞拼接,与此同时,华夏古陆向江南古岛弧碰撞,至~8亿年、完成碰撞对接,开始震旦系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18.
目前监测上海市地面沉降的观测标按照标杆导正方式进行划分,主要有两种结构即钢丝绳导正式和导轮扶正式。钢丝绳导正式标的稳定性一般较差。本文仅对钢丝绳导正式标的结构存在的问题,从力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今后观测标的合理结构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昔格达地层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昔格达地层是分布于攀西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半成岩。围绕昔格达地层的地质环境、地质历史以及对西南地区古气候变化的反映等方面,地质学家展开了研究。攀西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的地区,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昔格达地层的研究对于当地地质灾害的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昔格达地层的研究情况,对昔格达地层研究和攀西地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不均匀性与矿产资源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充分收集、整理、综合研究中国大陆11条地学断面(简称GGT)、数十条其它地球物理剖面(地震剖面、大地热流、大地电磁测深等剖面)和覆盖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结构、岩石圈结构和软流圈结构,并对中国大陆矿产资源预测作了简单的讨论。中国岩石圈结构是在三种不同性质的软流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明显的继承性。中国岩石圈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地构造单元相吻合,说明地壳构造受到岩石圈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地震波垂向低速带上(地壳上地幔都表现为低速性质)是内生多金属矿带的良好产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