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冀六祥 《青海地质》2002,11(1):61-72
青海北祁连区早三叠世中-晚期,孢粉丰富,保存完整,共发现孢子花粉80属129种,疑源类15属20种。孢粉组合是以Aratrisporits-Klans-ipollenites-Micrhystridium广泛出现为主要特征,地质时代为奥伦尼克阶(Olenikian)期。  相似文献   

2.
通过近年来的1:20万区调工作,在青海中东部阿尼玛卿山一带,布青山群砂岩和板岩地层中,作者于玛多县花石峡,久治县章达旧址、河曲马场等多处地点,采获丰富的孢粉化石。经鉴定孢子花粉有32属61种,疑源类6属,其中主要属,种在国内外均为早三叠世代表分子。该群原划归“下二叠统”,据以上孢粉研究新资料,故布青山群的时代应订正为早三叠世沉积。  相似文献   

3.
陇东地区延长组疑源类组合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中晚三叠世延长组形成时期鄂尔多斯盆地陆相沉积的属性, 用孢粉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陇东西峰油田钻井岩心的微古植物组合, 在主要源岩层——延长组长7段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疑源类, 化石丰度高, 但属种单调; 以光面球藻(Leiosphaeridia) 绝对占优势, 经常出现具刺的微刺藻(Micrhystridium).同时代疑源类, 特别是具刺型疑源类生态分布和组合特征对比分析认为, 陇东地区中晚三叠世主要为淡水湖泊环境.出现的具刺疑源类不仅类型单调, 而且棘刺明显弱化, 推测是个别海生具刺类型在淡水环境中经历长期演化的结果.本地区主要烃源岩长7段沉积时期恰好处于湖水淡化过程, 也是最大湖进期, 大规模的湖水补给来源于陆地, 并非海侵.表明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已经结束早中三叠世近海湖泊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西北部早寒武世荷塘组、晚寒武世华严寺组、早奥陶世宁国组、晚奥陶世长坞组和文昌组、早志留世霞乡组、河沥溪组和康山组、中志留世唐家坞组中发现孢粉型化石,孢粉型化石包括疑源类,隐花(陆生)植物孢子类型等,计66属、112种、31未定种。同时讨论了这9个层位孢粉型化石的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早三叠世疑源类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根据孢子花粉的研究,首次确定了塔里木盆地钻井中三叠系的存在。在早三叠世孢子花粉组合中共生了以具刺的Veryhachium和Micrhystridium为主的疑源类化石,共有12个属,11个老种和2个新种。该盆地下三叠统过去认为是陆相沉积,而具刺疑源类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具剌疑源类的广泛发现,说明该盆地早三叠世沉积时,距海较近,有海水侵入。  相似文献   

6.
在东昆仑西端布喀达坂峰地区二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陆相孢粉与海相疑源类化石一起保存的孢粉—疑源类化石组合。经对两个样品较为丰富的孢粉型化石研究后发现,上部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双囊无肋花粉最多,可与塔里木盆地的卡伦达尔组的孢粉组合做粗略的比较,但组合中出现了时代偏晚的Ephedripites及Taeniae-sporites,因此,研究区马尔争组中段复理石地层的时代当为中二叠世—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古生界疑源类化石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出露一套古生代浅变质地层,长期以来在缺少大化石依据的前题下,仅依据岩性组合的区域对比,将其划归二叠系。近年结束的1∶5万区调,在该套地层中发现9属疑源类化石。将该9属疑源类化石与国内外已知时代地层的疑源类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发现的疑源类化石组合显示早寒武世的生物组合面貌,地层时代应厘定为早寒武世。研究区下寒武统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中南段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青海北部早三叠世下环仓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冀六祥 《青海地质》1999,8(2):59-66,T004
青海北部下环仓组孢粉组合,共计孢子花粉43属73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6个相似种、疑源类11属。组合以Punctatisporttes-Lundbladispora-Cycadopites-Micrhystridium较多为特征,地质时代为旱三叠世期。  相似文献   

9.
青海北祁连区西大沟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冀六祥 《青海地质》2000,9(2):42-50
青海北祁连区西大沟组孢粉组合含有83属110种(类型),包括2新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为33.6%,裸子植物花粉为50.5%,疑源类为15.8%。本组合以Apiculatisporis-Cordaitina-Schizosporis较多为特征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湖南益阳晚特马道克期至弗洛早期笔石页岩中的几丁石和疑源类化石,并识别出3个几丁石生物带以及3个疑源类组合带。几丁石、疑源类化石与笔石共生,使得识别出的几丁石带以及疑源类化石组合的时代可以根据笔石带校正。在江南斜坡区建立的连续的晚特马豆克期及弗洛期最早期的几丁石、疑源类序列,不但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对于早奥陶世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及全球对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兴煤山D剖面下三叠统殷坑组14 m厚的地层内(第25-60层)密集采孢粉样89件, 从12块样品中获得孢粉化石47属50种, 据此将该剖面下三叠统底部的孢粉组合定为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Equisetosporites组合.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 为59.0%~79.6%;蕨类植物孢子次之, 为20.4%~41.0%;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无肋双气囊类花粉为主, 含量为19.7%~54.4%, 多沟类花粉虽仅见Equisetosporites一属, 但含量高, 最高达24.3%.蕨类植物孢子中光面三缝孢类含量最高, 为14.3%~24.4%, 以圆形的Puncatisporites为主, 最高可达16.2%.孢粉组合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Equisetosporites与同一剖面的早三叠世牙形石第2带Isarcicella isarcica带及第3带Clarkina carinata-C.planata带相重合.这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研究还表明, 煤山D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孢粉组合与中国北方区的早三叠世同期的孢粉组合对比较为困难, 而与华南各地的对比较为吻合, 说明中国南、北方古生代孢粉组合向中生代孢粉组合转变的时间并不一致, 北方较早, 南方较晚.   相似文献   

12.
青海南部结扎群上部含煤碎屑岩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六祥 《地质论评》1991,37(6):560-568
本文首次对青海南部结扎群上部含煤碎屑岩组孢粉组合进行了研究。共发现孢粉和疑源类50属59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组合特征孢子为70%,花粉为28%疑源类为2%。孢子中主要为l Dictyophyllidites 17.3%,Concavlspovites 8.2%,Steveispovites 3.1%,Punctatisporites 3.8%,Undulialsporites 2.6%,Gleichiniidites 2.1%,Lopkotriletes 4.1%,Apictlatisporis3.1%,Neoraistrickia 3.0%,Convolutlspora 2.1%, Kyrtomisporls 4.4%等。花粉主要为:Cycadopites 11.3%,Pinites 3.4%,Piceapollenites 2.7%,Taeniaesporites 1.9%,Ovalipolli等。疑源类有:Sckizosporis 0.9%,Micrkystridium 0.6%等。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诺利晚期至瑞替期。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北祁连山小区(位于北祁连山南坡)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与不少疑源类共存,为探讨该地区三叠纪地层的沉积环境,确定其组级地层的地质时代,提供了有力证据。考虑到本小区如再沿用甘肃三叠纪纯陆相地层的一套名称,如西大沟群(组)、南营儿群等,已不太合适,所以建议用大檫汗沟群代表这套海陆交互相的三叠纪地层,下辖新定义的3个地层组。孢粉组合由下至上的序列为:下三叠统赛尔贡切组(T1s)下段Apicalatisporis-Cordaitina-Schizospori组合,上段的Aratisporites-Klausipollenites-Micrhystridium组合,中三叠统柯柯里组(T2k)的Verrucosisporites-Triadispora-Trematosphaeridium组合,上三叠统黑沟河组(T3h)下段的Aratrisporites-Ovalipollis-Micrhystridium组合,上段的Baculatisporites-Aratrisporites-Pinites-Dictyosphaera-Quadrisporites组合,这些组合可与国内外一些已知孢粉组合进行对比。同时探讨了本区三叠纪的沉积环境,指出并非纯陆相产物,而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孢粉组合/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14.
燕夔  李军 《地层学杂志》2005,29(3):i001-i002
桐梓红花园剖面奥陶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层序清楚。该剖面湄潭组5个笔石带中有疑源类化石31属49种,根据其组成和相对丰度不同划分为5个疑源类组合带:组合带的属、种较为单调,且丰度不高;组合带中Polygonium占优势,伴有Arbusculidium;组合带以大量Stelliferidium的出现为特征;组合带与组合带相似;组合带中Leiosphaeridia的含量比Polygonium高,产特征分子Coryphidiumelegans。桐梓红花园湄潭组疑源类组合与中欧、北非、中东、南亚、北美纽芬兰东部、南美等环冈瓦纳地区同期疑源类组合相似,证实华南地区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古地理分区。部分奥陶纪疑源类分子,如Ampullulaerchunensis、Arkonia、Dicrodiacrodium和Leprotolypaevexa等在桐梓红花园剖面的首现(FAD)较全球其他地区早。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纪孢粉植物群及层序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钰林  杨国栋 《现代地质》1996,10(4):437-447
依据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河剖面及沙11井和沙32井三叠纪地层和孢粉学的研究,将本区三叠纪孢粉划分为8个孢粉组合。其中,早三叠世2个组合,中三叠世3个组合,晚三叠世3个组合。三叠纪地层除产有丰富的孢子花粉外,在不同层位还有不同丰度和分异度的疑源类、轮藻、介形虫及植物化石等。依据不同层位中各类生物的不同丰度,建立了11个生物埋藏群落,它们反映了不同的生态和埋藏环境。按照这些生物埋藏群落在剖面纵向上的演变,将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纪地层划分为9个三级地层层序,恢复了三叠纪塔里木盆地北部古湖盆湖平面的升降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上扬子区Arenig期疑源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军  袁训来 《地层学杂志》1997,21(4):281-288
对上扬子区Arenig期疑源类研究表明这些疑源类微化石组合可以和国内外同期疑源类组合对比,并具有古环境指示意义。根据特征分子的出现,早奥陶世时上扬子区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1口探井123块石炭系孢粉样品的鉴定结果系统分析,建立了该区Rugosporaminuta-Verrucosisporitessimilis、Lycosporapusilla-Verrucosisporitesmicrotubercosus和Calamosporaliquida-Schopfipollenitesellipsoids孢粉组合3个,从而为该区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该区早石炭世早期孢粉组合中石松植物的孢子占优势(约占总含量的80%),古蕨类植物和芦木植物的孢子含量次之,在个别样品中出现少量疑源类和虫颚化石。早石炭世晚期孢粉组合中三缝孢子占优势,并以鳞木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含量很高为特征。晚石炭世孢粉组合中三缝孢子占有绝对的优势,鳞木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的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33.4%)。  相似文献   

18.
郑月娟  苏飞  陈树旺  张健  黄欣  公繁浩 《地质通报》2013,32(9):1423-1435
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时代为早三叠世.重新实测了幸福之路组三段建组剖面,采集了孢粉、叶肢介、双壳及植物化石,其中孢粉化石为首次发现.孢粉化石为A lisporites communis-Vittatina costabilis组合,叶肢介为Cyclotun-guzites-Euestheria组合.综合分析孢粉、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认为其时代相当于早三叠世早期;幸福之路组孢粉组合在古植物地理区划上与新疆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关系密切,但也含有华北地台晚二叠世晚期的一些分子,记录了安加拉和华夏两大植物群的交流.幸福之路组与林西组孢粉组合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二叠系林西组第五段灰色、深灰色板岩中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54属90种,以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见有较多晚二叠世的常见分子,根据其与邻区的孢粉生物地层对比,确定林西组第五段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该剖面林西组第六段中发现有孢粉化石9属9种,其孢粉组成成分呈现出早三叠世孢粉组合特征,其时代应为早三叠世.由于林西组第六段岩性特征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紫灰色的粉砂质板岩夹层,且见有少量火山角砾.与下伏典型的林西组在岩性上有较大的差别,而与区域上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相似.综合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特征、古气候特征及与邻区对比,将原划为林西组第六段的地层改划为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三叠系/二叠系界线划在林西组第五段与老龙头组之间.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言 新疆莎车地区上白垩统出露完整,为一套海相与泻湖相沉积,含丰富的孢粉及海相横裂甲藻与疑源类,因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横裂甲藻与疑源类,孢粉部份另行发表。 近十多年来,国外已广泛用横裂甲藻与疑源类作为划分地层、寻找石油和探讨古地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白垩纪海相横裂甲藻,我国还是首次报道,本文将通过对上白垩统英吉沙群浮游横裂甲藻及疑源类组合的分析,来探讨其地质时代、地层划分及古生态特点。 文中共鉴定了横裂甲藻42个属、93个种,其中描述了贝个新属、14个新种、1个新变种。疑源类鉴定7个属,6个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