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这次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总结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分析形势,部署2021年工作任务,推动"十四五"广东气象事业开好局、起好步。1 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2020年,全省气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气象服务等各项任务,为防汛救灾、"六稳"、"六保"、"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工作提供坚实气象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站点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分析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期间(2—3月)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相比于2019、2020年疫情管控期间PM_(2.5)、PM_(10)、NO_(2)、SO_(2)、CO浓度的全省平均降幅分别为37.5%、36.9%、31.9%、28.2%和21.2%。严格管控期的2月和生产恢复期的3月,江苏省十三市PM_(2.5)、PM_(10)浓度同比降幅大致相当,呈现出较好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均匀性。但各市臭氧浓度同比变化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空间上,沿江以南城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臭氧浓度明显上升,而其他城市臭氧浓度以下降为主;时间上,2月南京等九市臭氧浓度上升,3月徐州等八市臭氧浓度持平或者下降。假设未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未采取为阻断疫情蔓延而实施的种种举措,在仅考虑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持续实施的情况下,与预期降幅相比,疫情管控对NO_(2)实况浓度降幅的影响最大,其次是PM_(2.5)和PM_(10)。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球性危机,新冠疫情和气候危机在影响范围、效果、原因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可能使两种危机的效果叠加,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又可能导致应对政策的相互干扰,带来更加严峻的复合风险。文中全面分析了全球面临的新冠疫情和气候危机的复合风险,识别了新冠疫情对全球气候变化适应进程的影响,以及适应在各国疫后绿色复苏计划中的地位。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的绿色复苏中较少考虑适应,而绿色复苏为同时恢复经济和增强气候恢复力提供了机会,如果能在绿色复苏中考虑变革性适应,将显著提升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等冲击的抵御能力与恢复力,实现疫情后更持续和更有韧性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气象与人体健康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气象、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研究可总结为如下几个问题:1)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天气、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3)大气污染与人类健康,4)关于气象条件与疾病的机理研究,5)环境与健康危险度评价。作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国学者予以关注:1)气象与健康问题的检测,2)气侯变化与人类健康,3)气象与人类健康关系的机理研究,4)应用数值模式研究气象与健康问题,5)环境与健康危险度评价,6)疾病预测和预警研究,7)多学科交叉研究和更多部门对气象与健康问题的介入。  相似文献   

5.
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昆山市严格遵守国家防疫规定,自2020年1月24日开始采取了严格的封锁管控措施。以机动车活动为首的人为排放量因而减少,空气质量也因此发生变化。利用昆山市环境监测网络,并结合气象观测系统,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针对疫情防控前期(2020年1月1至20日)和疫情管控期间(2020年1月27日至2月15日)两个阶段,调查人类活动模式变化对昆山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昆山市污染治理工作取得良好进展,与过去3年同期(1月1日至2月15日)相比,颗粒物(PM2.5和PM10)超标天数减少了4天,但日最大8小时臭氧(O3)浓度(MDA8 O3)升高了14%,表明严重的O3污染已不局限于夏季,而即将成为全年多发性问题。由于疫情期间以交通部门为首的排放量减少,O3的重要前体物二氧化氮(NO2)以及颗粒物浓度均显著下降,疫情管控期间内MDA8 O3的升高(62%)。选取污染个例研究发现,即使在减排的情...  相似文献   

6.
京津地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医疗气象预报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京津地区儿童呼吸系统3种常见疾病(感冒、气管炎、肺炎)发病与环境气象条件的可能联系,发现气温、气温日较差和风速等气象要素与疾病发病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依此,采用岭回归技术,建立了医疗气象预报模式。并用Visual Basic 6.0语言搭建了每日医疗气象滚动预报软件平台,可用于日常业务预报。  相似文献   

7.
利用行业经济活动数据、1 580个地面监测站和6套卫星反演数据,分析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为碳排放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2020年同期我国碳排放降低9.8%,其中交通部门降幅最大达到43.4%。与2019年2-3月相比,疫情期间全国地表臭氧浓度同比升高1.9 nL/L(5%),其中华北平原以降低为主,东南部地区以上升为主。PM2.5浓度同比下降12.6μg·m^-3(24.9%),其中长三角降幅最大。二氧化氮(NO2)的地面浓度和对流层柱浓度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都降低20%~30%,体现了高低层的一致性。地面一氧化碳(CO)浓度同比降低17%,而对流层CO柱浓度升高2.5%,可能原因是境外生物质燃烧输送提升了我国南方高层大气的CO浓度。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降低,导致地表晴空短波辐射同比升高11.6 W·m^-2(9.6%)。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云贵高原城市遵义新冠期间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利用2015—2020年遵义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遵义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研究空气质量对污染物减排和气象要素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疫情防控导致遵义市PM2.5、PM10和NO2质量浓度明显下降,但O3质量浓度小幅增加;PM2.5和NO2对人为减排的响应更敏感;防控期内遵义市气象条件比较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防控减排措施导致PM2.5质量浓度下降25.34%。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O3浓度较2015—2019年明显偏高,PM2.5显著下降,这与疫情防控期间人员车辆外出明显减少有关,导致夜间滴定消耗O3的气体减少。减排措施对防控期间颗粒物污染浓度有明显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气象》2022,48(1)
《中国重大干旱事件分析(1961—2020年)》邹旭凯等编著该书利用新构建的气象干旱指数(DI)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的统计方法,使用1961—2020年中国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历年中国区域性干旱事件的气象干旱指数及其强度,并对区域性重大干旱事件的发展演变特征和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961—2020年中国区域性干旱事件的频率、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1961—2020年最强前20名的全国区域性重大干旱事件和2001—2020年逐年的全国区域性干旱事件的气象条件、干旱强度和范围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干旱影响评估,还给出了1961—2020年中国31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性干旱过程的历年变化。该书可以为气象、农业、水利和环境等领域的科研与业务人员提供基础资料信息,也可为干旱灾害防御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沙漠与绿洲气象》主要刊载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大气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学术争鸣,也发表一些相关的科技新闻。具体包括: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气候变化与预测,沙漠、干旱、绿洲(荒漠)气象,农牧业气象,环境气象,航空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气象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相似文献   

11.
《沙漠与绿洲气象》主要刊载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大气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学术争鸣,也发表一些相关的科技新闻。具体包括: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气候变化与预测,沙漠、干旱、绿洲(荒漠)气象,农牧业气象,环境气象,航空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气象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相似文献   

12.
《沙漠与绿洲气象》主要刊载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大气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学术争鸣,也发表一些相关的科技新闻。具体包括: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气候变化与预测,沙漠、干旱、绿洲(荒漠)气象,农牧业气象,环境气象,航空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气象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相似文献   

13.
《沙漠与绿洲气象》主要刊载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大气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学术争鸣,也发表一些相关的科技新闻。具体包括: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气候变化与预测,沙漠、干旱、绿洲(荒漠)气象,农牧业气象,环境气象,航空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气象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气象条件和减排两方面探讨了COVID-19封锁期间严重雾霾发生的原因[研究目的],并定量的分析了气象条件和减排对PM2.5浓度的相对影响[创新点].使用WRF-Chem在2019年2月3日-16日和2020年2月3日-16日进行了三个数值模拟试验,分别为2019年气象场与MEIC-2019(2019年中国多分辨率月度排放清单),2020年气象场与MEIC-2019,2020年气象场与MEIC-2020[研究方法].结果表明COVID-19封锁期间严重雾霾的原因是不利气象条件增加的PM2.5浓度大于减排减少的PM2.5浓度[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5.
1.前言有关耕地微气象环境的系统模式,例如,Stewart和Lemon(1969)的SPAM,堀江(1981)的MICLAM及井上(1985)的水田微气象预测模式已用来定量地评价和预报作物-气象的相互关系。这种系统模式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预测耕地微气象环境和物质生产动态。  相似文献   

16.
桂林电网日负荷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及其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贤  唐伍斌  贝宇  李如琦  杨立成  廖慕科 《气象》2008,34(10):96-101
日负荷预测作为能量管理系统(EM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保证.为更好地了解气象因素对电网负荷的影响,利用桂林地区2005年和2006年逐日的负荷与气象资料分离出了气象负荷.通过研究气象负荷与各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利用气象负荷可以更好地分析气象因素对日负荷的影响,从而为电力部门的负荷预测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最后采用一种基于相似日的方法计算气象负荷,进而预测整个电力负荷,通过实际的算例验证,取得了比较满意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气象部门素来有通过视频会议进行天气会商的传统,但受限于技术条件,多年以来天气会商只能在气象部门内网环境中进行。为满足用户基于互联网接入天气会商的需要,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于2019年建设完成了气象云会商系统。该系统依托国产的互联网视频会议产品,采用专有云方式进行了部署,并实现了与气象部门已有的基于H.323协议视频会议系统的融合对接。通过在多个云会商系统间设置友好企业方式,不仅满足了气象部门系统分级和属地化管理的要求,也极大的提升了跨部门会商联动的简便性。本文对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其在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及气象部门迎战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也提出了下一步云会商业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郴州市区2017-2020年臭氧(O3)观测资料及地面气象资料,分析O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郴州市区O3质量等级以优为主,占全年的62 %~73 %,相比2017-2019年,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污染物排放有所降低,但O3作为首要污染物总天数明显上升,占全年51%;郴州市区2017-2020年O3-8h月均值浓度范围为32~175 μg/m3,月变化大致呈双峰型,出现在5月和10月,O3-8h浓度和NO2浓度月变化呈负相关关系。O3-1h日变化呈单峰型,白天浓度明显高于夜间,与NO2小时数据成显著负相关关系。O3浓度与温度、日照时数成正相关,与气压、湿度、降水成负相关,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最好;风向的影响主要分布在偏南和偏北方向上;当郴州市区O3浓度出现超标时,气温的范围为22.7~34.5 ℃,本站气压变化范围为960.9~973.7 hPa,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为26 %~72 %,风速变化范围为1.7~10.2 m/s。以2020年4月27-30日郴州市区一次臭氧轻度污染过程为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污染过程发生在高层为平直西风环流,低层处高压底部控制的天气形势下。温度偏高,湿度较低,日照时间长,近地面有风向辐合。此次O3污染过程主要受本地生成及南方外源输送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登义  邹捍  周立波  刘宇 《大气科学》2003,27(4):567-590
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是研究中国山地与大气、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近数十年来,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研究进展迅速.1960年以来,大气物理研究所多次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山地综合科学考察,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促进了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的研究,特别是在珠穆朗玛峰、天山托木尔峰和横断山脉山地环境气象、雅鲁藏布大峡谷环境气象研究等方面进展较快.为监测全球环境气象变化,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上设立了环境气象监测站.此外,在利用臭氧卫星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与臭氧分布、准两年振荡(QBO)信号、ENSO信号的关系方面也颇有进展.  相似文献   

20.
周晶  刘蕾  霍飞  鲍婷婷 《气象科学》2018,38(3):342-350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分别选用新旧两种下垫面资料和不同城市冠层模型设计试验,以江苏一次秋末高温天气个例(2014年11月20—21日)为背景,研究城市化进程对气温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将模式结果与江苏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地面加密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并分析3组试验结果发现:(1)采用BEP城市方案对2 m气温、2 m相对湿度和10 m风速等物理量的日变化模拟最优。(2)相比USGS数据,MODIS较新地表覆盖变化数据能更真实反映研究区域当前地表类型分布情况,且能提高近地面风温湿要素空间分布的模拟。(3)分析不同试验模拟的地表能量平衡过程差异,发现相比UCM单层城市冠层方案,BEP多层城市冠层方案在白天能更好模拟出城市地区的温度升高以及相对应的地表感热通量和地面热通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