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引言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省岫岩-海城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震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也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因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很好的政治影响,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表彰,也受到了广大地震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这次地震预报成功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继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成功后,二十多年中又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事件.这既让广大地震工作者为地震预报多年含辛茹苦地探索,终于又一次取得进展而欢欣鼓舞,同时也都在思考,为什么辽宁的地震工作者这么幸运,1975年海城地震预…  相似文献   

2.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3.
我国37年来在地震中殉难的约27万多人.这个数字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地震工作20年学术交流与表彰会上披露的.他说,地震科学研究必须紧密围绕地震预报这项中心工作.自邢台地震以来,由于把减轻地震灾害作为科研任务的根本方向,1975年曾经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使10万余人免于丧生,成为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第一次取得实效的预报实践.但是,限于目前还不能充分认识地震规律,从而导致我国在唐山地震预报中出现重大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取得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实例仍较为鲜见,1975年海城地震是世界上至今唯一一个有详细材料证实的在实践上成功预报的大地震。  相似文献   

5.
1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7.8级强烈地震,突然在唐山发生了.顷刻之间,将这座拥有百余万人口、具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灾情之重,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在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会忆起那劫难的日子,思考那些与自己今后命运相关的问题;当初为什么能在1975年2月4日成功地预报了海城7.3级地震,而与海城相距仅350公里、发震时间仅相隔18个月的唐山地震却没能在临震前打个招呼?当今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究竟如何?从海城、唐山等大地震中得到哪些启迪?今后将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来推动地震预报工作和整个地震事业的迅速发展?下面,我想就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曾成为举世瞩目的事件。据统计,从1975年9月至1982年9月的七年时间里,先后有28个国家的35个团次共133位外国专家学者考察过海城地震现场。本文以下述的七个小标题概括汇编了国际地震学界对海城地震预报的反映:1.“我的猜疑消除了”;2.“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3.“前震群对预报海城地震具有特殊意义”;4.“地壳形变为预报提供了最早的线索”;5.“地下水异常对预报起了重要作用”;6.“动物异常在海城地震预报中开阔了科学家的眼界”;7.“地震预报还要走一段漫长的路”。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8.
海城地震预报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9.
1975年2月4日在中国辽宁省南部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作了较成功的预报,并采取了某些预防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大大减少。本文在“地震区域背景、地震参数及灾害情况”一节中指出了地震所处的活动构造背景、地震情况、震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密度以及灾害损失。在“震前对策”一节中说明,确定地震危险区后,如何组织监测、预报系统,怎样发布预报和采取防震措施。在“震时应急对策”一节中阐明,如何对待这种突然事件的发生,争取时间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最后三节概述了震后早期、震后晚期的抗震救灾对策,以及海城地震预报、预防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震又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几亿人在担心如果明天有大地震能预报吗?当前世界各国地震专家认为地震预报比癌症更难对付。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避免了10万人死亡,减少40亿元的经济损失。海城大震前除微观异常以外还获得了大量的宏观前兆,广大群众发现和报告这些宏观异常现象是成功预报的重要内容。而唐山大震前也有明显的动物、井水等宏观前兆,但没能作出预报,为此我们应该汲取几十万人殉难的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11.
法国《研究》(La Recherche)杂志1976年3月出版的第65期258~261页刊载了韦伯(Christian Weber)的题为《中国预报地震的最新成就》的文章,介绍了我地震预报的一般概况,其中特别称赞了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事例。文章并附有“公元前780年以来中国6级以上的地震分布图”、“海城地震前兆的主要现象”和“中国最古老的地震仪——汉末时期发明的”三个插图(略),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时代周刊》1980年12月8日“科学栏”登载一篇题为《预报地震:一种没有把握的艺术》的署名文章,摘译如下:中国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使得科学家们认为这次预报再一次表明地震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盖勒认为地震无法预测,该观点在地震界占据上风.但是,我国曾在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成功预报,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只是,这种地震预报的成功案例是具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值得地震学家深思. 1966年3月8日邢台6.7级地震发生后,毛泽东主席明确指示:不能再让地震杀人.周恩来总理指示,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做到准确及时,要对地震中的各种现象,任何微弱变化记录下来,综合、辩证的分析,争取从邢台地震中找出地震预报的头绪.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新中国地震预报科学事业,以邢台地震为起点,踏上了征程.  相似文献   

14.
缘于历史因素,中国的地震预报是政府规定而且由法律维持的。与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政治动乱重合,1966~1976年是地震预报的爆发期,预报热潮在1975年预报海城地震时达至巅峰。海城预报的实现主要是因为前震序列异常显著和当时一些地方官员发布临震预警毫无顾虑。自1976年毁灭性的唐山地震以来,预报信心日趋下降,而抗震设防愈加得到重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再次揭示了地震预报暗淡的现实。尽管有大量的前兆监测台网和精心设置的系列会商制度,但汶川地震前没有发现足以促成预报的明显异常。反之,汶川地震无可辩驳地展现出抗震设防的无比重要性。与1976年唐山震区的毫无抗震设防不同,2008年的汶川震区已有抗震设防要求,而设防的建筑比不设防建筑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但是,抗震规范的实施远远落后于颁布。假如抗震设计规范的执行更为严格,建设选址更为明智,这次地震造成的许多死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财产损失也应大大减少。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教训是:不论地震预报的前景如何,依靠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在目前是不现实的,而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进行抗震设防才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4.8级地震中短期预报是辽宁省继海城地震、营口地震,彰武地震后又一次较好的预报震例。此次震前有一定的前兆显示,在总结和分析对比中等地震预报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讨论了辽宁省中强地震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16.
由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苏联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的“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4日在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首府杜尚别举行。近百名苏联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以及来自其它31个国家的42名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涉及了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地震危险性评定和地震灾害控制,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的杜会、经济及组织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地震预报的实例以及地震预报实验场诸问题。与会专家共宣读了43篇论文、报告,研讨了地震预报和减轻震害工作的现状,对于正在一些国家中进行的国际或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会议举办了小型书展,安排了与会者参观塔吉克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杜尚别地震台和努列克水电站大坝抗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给我国人民带来灾难,也给我们认识自然灾害,战胜自然灾害提供了研究场所.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以邢台地震现场为摇篮,从那里诞生,又在其它现场经受了考验和得到发展,迄今已有20年历史.20年来,我们建立了460个地震台站;培养锻炼了一支专群结合的预测预报队伍;积累了数十次震例资料和预报经验,并在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前做出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了减轻灾害的实效.当然,20年中也有不少挫折,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及大震后强余震预报中的多次挫折.由于中国的地震分布广、类型多、各地的条件不同,地震前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对地震规律尚缺乏认识的的条件下,个别成功、大量挫折的情形是地震预报研究的正常发展过程.认识了这个必然过程,就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成功而过分乐观,也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挫折  相似文献   

18.
从对海城地震时期所关注的平静震兆的再认识中,阐明了经验性地震预报在探索地震预报从无到有的历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75年2月4日海城M7.3级强烈地震成功的预报,创造了20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上的奇迹。文内回顾了成功预报的过程: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决策;对群测群防工作的落实;辽宁地震科技人员对地震发生的典型性地体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分析。证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防的。从而增强了对地震预报的信心,激励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学科中不断的总结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惊心动魄的地震亲历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2月4日是海城地震30周年。本文的作者亲历了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过程,而且也曾亲历了邢台地震和唐山地震。通过作者的亲笔叙述,我们感觉到实践是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实践要上升到理论,理论反过来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人们面临的问题才能不断有所突破。在海城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想借此文,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