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结构、发育过程和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典型河道——钓口流路的不同钻孔剖面分析,阐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单个流路所形成的三角洲叶片体的沉积物与沉积相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单流路河道的小循环演化规律,划分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为四个阶段,提出了三角洲的河口坝沉积相间分布的横向沉积序列、主河道型与出汊河道型两个不同的纵向沉积序列及河口坝型与口坝侧湾型两个不同的垂向沉积序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典型河道-钓口流路的不同钻孔剖面分析,阐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单个流路所形成的三角洲叶片体的沉积物与沉积相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单流路河道的小循环演化规律,划分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为四个阶段,提出了三角洲的河口坝沉积相间分布的横向沉积序列、主河道型与同汊口河道型两个不同的纵向沉积序列及河口坝型与口坝侧湾型两个不同的垂向沉积序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3.
入海河口是河流向海洋过渡的区域,作为海岸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基于岸线形态的海岸地貌学指标与众多河口参数具有密切的联系与影响,而以地形节点作为河-海划界方案具备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河流中心线上某点处,定义河流宽度(B)和沿河流中心线到口门处距离(L)的B=f(L)函数来实现河-海划界的定量划分,并对不同类型河口使用该函数曲线寻找地形节点进行河-海划界。结果表明:沙坝或堵塞型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0之间;河道状河口及河网状三角洲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1.2之间;河口湾型河口的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6~1.5之间;喇叭形三角洲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1.3~4.5之间;鸟足状三角洲和扇形三角洲的入海河口段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0.2之间,建议以口门处作为地形节点。应用此方法对我国大陆入海河流进行河-海划界,并进行中国大陆河口岸线长度量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闽江口动力沉积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江河口为山溪性强潮河口为山溪性强潮河,河发育深受地质构造和动力条件制约,河口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在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塑料造了闽江水下三角洲,并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5.
收集了1976~2000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Landsat影像,采用平均高潮线法解译出25 a来的海岸线,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岸线长度变化,迁移特征以及河口三角洲的时空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岸线变迁可以分为三部分:北部、中部和南部,其中中部是变化最剧烈的岸段.根据河道摆动规律和三角洲的延伸方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填湾阶段(1976~1981年)、中部突出阶段(1981~1983年)、东南方向突出和鸟嘴状沙嘴形成阶段(1983~1996年)、河流改道和新沙嘴形成阶段(1996~2000年),四个阶段共淤积造陆378.2 km2,侵蚀49.3 km2,净增长328.9 km2.此研究结果对于认识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时空发育演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海拾贝     
<正>黄河河口钓口河流路亚三角洲岸滩演变与抗冲性试验李九发,时连强,应铭,李为华著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大量实测资料、实验数据为基础,对黄河河口钓口河亚三角洲发育及岸滩蚀退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内容分为7个部分,主要内容为:河口来水来沙条件,钓口河亚三角洲岸滩发育过程,近岸水域潮汐、潮流、波浪、含沙量、沉积物特性,亚三角洲岸滩地形剖面形态和冲刷蚀退过程,原型土抗冲性试验和冲淤演变  相似文献   

7.
东亚和南亚典型大河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结构及成因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东亚、南亚典型河口三角洲末次冰消期以来演化历史的研究进展,对比各河口晚第四纪地层结构、沉积体系演替和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分析其沉积历史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以来各河口具相似的地层结构和演变过程,即早全新世下切古河谷充填和河口湾发育,中—晚全新世三角洲建造,该过程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但是各河口地层结构和沉积历史也存在差异,其中以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差别最为明显。对比发现这种差异与流域地貌、基岩以及河口沉积盆地的差别有关。流程短、流域基岩易侵蚀的河流,入海泥沙量大,其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显著早于其他河流,其中以恒河三角洲最为典型。另外,以珠江三角洲为典型,其半封闭、基底浅的河口沉积盆地特征,也有助于中全新世湾顶三角洲的建造。  相似文献   

8.
依据中、澳部分河流的资料,探讨了冰后期海面变动各个阶段对河流-河口体系不同部位的影响及时空变化,划分出4个发育阶段。早期海进主要使下游河段发生沉积,晚期海进导致河口湾的形成,稳定阶段沼泽沉积发育,海退阶段河口湾充填,并逐渐转化为三角洲。在同一个地区,河流-河口体系随时间而变化:海进时,依次由下游河段转变为河口湾,最后可能成为口外海域;海退时,则由口外海域变为河口湾,可能进而成为三角洲。  相似文献   

9.
对埕岛海域CBG4a孔岩芯进行粒度分析,划分出海滩、三角洲支流河口滨线、海滩附近沙丘、黄河三角洲河口沙坝、黄河三角洲水下三角洲前缘隆起、水下天然堤、河流等7种沉积环境。对样品进行Q型聚类分析,识别出分辨力及代表性更强的一组分类统计量:各粒组百分含量及相关的粒度参数(C,Md,Mφ,δ1,Sk,Kg,Q1,Q3)。Mφ-δ1,Kg-Sk等结构参数散点图与沉积环境有很好的相关性,河流、海滩、沙丘等沉积物有较明确的界线。粒度象图反映了沉积物分布总体特征,其中水下天然堤、三角洲支流河口滨线沉积、海滩及其附近沙丘沉积等亚相易于在F-M图中区分,而黄河水下三角洲前缘隆起沉积、黄河三角洲河口沙坝沉积、河流沉积等在L-M图和A-M图中均易于区分。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位于黄河三角洲水下三角洲DYZK1钻孔沉积物14C年龄测定和浅地层剖面声学层序相结合构建岩芯时间序列,对96个沉积物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结合粒度参数和磁化率等岩性和生物地层垂向变化,恢复重建黄河三角洲古沉积和气候环境。结果表明指标参数存在显著的垂向变化规律,26.0kaB.P以来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经历河流相—海陆过渡相—潮坪相—浅海相—三角洲相演变过程,植硅体分析表明:植硅体主要有尖型、平滑棒型、刺状棒型、冒型、长方型和扇型等类型。不同温湿度组合条件下植硅体形态组合基本不变,不同沉积时期植硅体含量变化具有规律性,表明同一沉积环境植硅体形态组合具有稳定性。尖型、平滑棒型、刺状棒型等主要类型植硅体在潮坪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期间含量较多,而在浅海相和河流相沉积期间含量较少,但这种差异与温湿度之间不是明显的线性关系,这主要主要由于植硅体含量变化决定于植物生长对硅的需求。通过变差系数的比较分析,沉积物主要类型植硅体含量,在海陆过渡相和河流相沉积期间变化幅度较大,而在潮坪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期间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