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前,国内对人工鱼礁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人工鱼礁的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法。在参考国内外已有鱼礁工程经验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人工鱼礁投放的初步尝试经验,从鱼礁工程实施的角度出发,对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简要说明了人工鱼礁的安装、维护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利用MIKE21二维水动力模型,对海阳中心渔港建设前,以及两种预选方案建设后海域潮流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在潮流模拟验证正确的基础上,建立了海底冲淤预测模型,预测了工程建设前后静风条件下全年冲淤趋势。并运用MIKE21Coupled ModelFM模块,模拟了极端天气条件(SE15m/s大风)浪流共同作用下工程附近海域的冲淤情况。根据方案建设前后潮流场、冲淤趋势进行分析,确定最优方案,为海阳中心渔港的规划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海洋生物学信息数据管理,这一工作在国内还刚开始,但今后必将被广泛应用。本文针对生物学数据的特点,讨论了在数据库管理中如何对生物种名一类数据的输入和检验过程进行简化,着重介绍了—种方法,可使计算机代替人工操作来实现上述过程并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文中并讨论了这一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分3个阶段全面分析总结了海空重力测量传感器的发展进程及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作为海空重力测量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系统的技术发展状况,分析展望了海空重力仪稳定性测试与评估技术的发展前景,详细论述了海洋重力场特征的分析方法及研究方向,分析讨论了海洋重力场信息应用需求与海空重力测量规划设计的内在联系及海洋重力测线布设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奥运青岛帆船赛的有碍天气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2008青岛奥运帆船比赛气象保障以及建设青岛国际水上赛事基地的需要,着重进行了如下问题的分析讨论;(1)青岛8,9月份近岸区域风速<3m/s天气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海/陆风环流发展的关系分析;(2)青岛8,9月份对流性降水过程特征及与之相关的阵性风;(3)上述天气现象的定时、定点、定量的客观预报方法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大鹏湾的水环境问题,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鹏湾水质数值模型,用计算机进行了污染物浓度场的数值模拟,并与实际资料进行了验证比较,结果表明误差较小。最后,文章结合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对大鹏湾污染物浓度场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大数据量海洋调查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以通常的普通文件操作的方式读取这些数据往往需要应用程序持续不断地努力执行与硬盘间的大量数据交换任务,其不但占用大量计算机内存,而且完成的效率之低往往令人难以忍受。为满足大数据量海洋调查数据计算机处理工作的需要,利用内存映射文件的方法实现了对大数据量海洋调查数据进行高效率读取和分析的软件设计。文中阐述了该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内存映射文件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软件稳定可靠,在运行效率上较普通应用程序方式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黄润恒  王强  金振刚 《海洋学报》1993,15(1):119-124
我们运用模板匹配法即最大互相关方法(MCC)从相邻时间的海冰遥感图像跟踪海冰的表观漂移,得到了辽东湾海冰表观位移的空间分布。我们试验了计算机自动跟踪和人机交互式特征跟踪两种方法,并对模板匹配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海岸工程是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发展沿海工农业生产和海运事业的重要手段。诸如海港建设、入海河口整治、海岸防护、海涂围垦、挡潮御滴、潮汐发电、近岸带水产、石油和矿藏的开发以及渔港和海军基地的建设等都属于海岸工程的范畴。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涉及波浪、潮  相似文献   

10.
人工鱼礁作为海洋牧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鱼礁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后续的监测是建设海洋牧场技术方面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人工鱼礁的功能,需要对人工鱼礁开展精细及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传统的水下调查方式受限程度高,作业效率低下,而侧扫声呐可获取高分辨率的海底目标物图像,多波束测深系统可获取高精度的海底地形数据,两者结合可以给人工鱼礁的建设提供精确的海底地形地貌信息及人工鱼礁的空间信息,为人工鱼礁的设计、投放以及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文以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鱼礁建设的研究技术文献为基础,从人工鱼礁的前期选址、施工投放、空方量估算和后期监测等方面,归纳总结了水声技术及对应声学设备(侧扫声呐及多波束测深系统)在人工鱼礁建设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以太网技术应用的日趋成熟,在海洋和大气观测领域,人们希望对传统不具备网络通讯能力的观测仪器进行智能化和网络节点化改造。设计和实现了一套气象实时观测数据采集与网络传输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集成设计方案,实现了对外部传感器实时观测数据的采集和以太网通信。作为多级网络系统中的一个网络节点,该采集传输系统采用双冗余以太网通信接口设计,使系统中的双路以太网在一路局部故障或线路受损时可以自动冗余切换。这一设计特点大幅提高了作为网络节点的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在与外部其他设备通信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在以太网条件下,网络闭环控制运行试验等测试,证明所开发的气象实时观测数据采集网络传输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双冗余以太网接口切换正常,数据采集传输及时准确,可完全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全球性的海洋观测数据能够及时、可靠、准确地接收,介绍了基于卫星网络海洋观测数据传输链路的组成,对卫星传输链路的3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包括:Iridium,Argos,Inmarsat和中国北斗四种卫星网络系统及比较分析,各卫星网络对应发送终端的分类分析以及陆地接收系统数据下载方式的比较分析。以Iridium网络系统为例,建设可实现全球覆盖的海洋观测数据卫星传输链路,完成现场观测数据的实时回传,为海洋观测数据卫星传输链路的建设提供示范,对比PSTN和M2M两种数据下载方式,通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洋观测数据的卫星传输链路具备可行性和可靠性,可以进行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13.
数据传输网络系统是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简要介绍了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的设计思想,描述了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网络的遥感图像分类算法。该算法通过借鉴生物免疫网络的分类和泛化能力,训练出能反映训练数据分布特性的网络细胞,然后使用这些网络细胞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人工免疫网络的遥感图像分类算法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其分类总精度、kappa系数均优于一些传统分类算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网络控制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时滞,将网络控制系统模型转化为不确定系数的离散时间模型。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提出动态输出鲁棒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同时给出闭环系统鲁棒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仿真例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强风暴潮预警报系统。上海强风暴潮预警报系统包括三个层面:a)强风暴潮延时与实时资料数据库;b)强风暴潮数值预报和专家系统工作站;c)强风暴潮预警报服务网络系统。在风暴潮预报上可以通过数值计算结果,最后能够直接、自动、快速地将预报结果发布到各个相关单位和媒体,同时也能作为预报员在预报风暴潮时的辅助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17.
海胆胚胎是研究神经发育生物学的理想生物模型。血清素能神经系统在海胆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最早,主要由血清素能顶端神经节和受体细胞网络构成,对海胆幼虫的游泳行为具有调控功能。本文对海胆幼虫血清素能顶端神经节和受体细胞网络的发育过程,以及血清素能神经系统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天津沿海风暴潮实时监测预报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沿海风暴潮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系统的结构、功能、组成等方面的概况。该系统将实时监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潮汐、风速、风向等监测参数在无人值守情况下的连续、自动观测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时接入与发布。它的建立一方面可为管理部门、预报部门和生产部门提供实时的监测信息,另一方面可在风暴潮来临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和预报信息。它的应用对减少海洋灾害的损失,促进风暴潮减灾防灾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AIS专题统计分析应用系统以AIS岸基网络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础,采用分级、分类、定制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AIS船舶运行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共享,为航海及其他海洋活动提供更加全面、及时、可靠和集成的综合信息服务,进一步发挥AIS系统信息的社会服务效能.文章描述了系统的实现目标、系统组成、功能模块设计及关键技术,并对系统应用前...  相似文献   

20.
对酒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志文  张军 《海岸工程》2002,21(2):72-78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酒店业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是摆在酒店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详细分析国内外酒店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现状和酒店计算机管理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酒店业如何加快并合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