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由于在各种温度层结下,(rd—r)≥0,故只有时,才会有,即上干故只有时,才会有,即上干下湿,形成位势不稳定。边界层内形成波状低云时,反映低空大气构造的特征是:①低空存在一个稳定层;②稳定层下水汽聚结,达到饱和状态;③稳定层上,由于水汽不能上传而十分干燥。此时恰好出现况/Af<0局面,因而波状低云区正是一个位势不稳定区。用波状低云去反映大气的位势不稳定状态比用通常的犯/gZ计算值有更多的优点:·由地面观测记录分析出的波状低云区是站距几十公里的观测网构成的,远比200~300km的探空站稠密,能较好反映位势不稳定场…  相似文献   

2.
对流性暴雨形成前的三次潜热释放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状低云区诱发的初始行星边界层内的中(小)尺度上升运动是浅薄和弱小的系统。要使浅薄系统向中、高空发展为深厚的暴雨对流运动,需要在大尺度有利环境支持下,经过二次潜热释放──①波状低云形成②孤立对流单体形成③强降水构造形成,才导致暴雨发生。二次潜热释放在云场上的表现十分清楚,是预报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河南省中尺度天气图的分析,指出波状低云触发中尺度暴雨系统的作用是:①造成边界层层结稳定度的中、小尺度不均匀;②释放凝结潜热,使地面受热不匀。两者结合形成热力浮升并激发重力液,使中尺度垂直上升运动加速、地面上形成中尺度辐合流场和低压系统。  相似文献   

4.
北半球环流季节演变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提出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一种反馈机制:外界(太阳、海洋、陆地等)的热力强迫加热大气,形成波状低云;而波状低云又使高中纬大气冷却,进而影响高纬冷气团冬夏变化。根据波状低云影响高纬冷气团变化这一负反馈过程,对1958-1993年进行夏季旱涝预报试验,结果每年中国东部的主雨带基本可正确预测出来。  相似文献   

5.
刘峰  林智  钟加杰 《广东气象》2007,29(3):21-23
利用常规资料分析2006年3月6日发生在广州白云机场的一次低云低能见度(vis)天气过程,发现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降水活动以及相关联的大气稳定度、逆温层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对流层中低层的大气不稳定造成降水,为下层的低云和低vis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而近地面层湍流和逆温推动了低云和低vis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分析静止卫星TBB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得到监测天气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1两个概念自从1887年提出云的10类分类法以来,经过110年的工作,世界气象学界已毫无疑义地承认:暴雨与强风暴等深对流天气是由积雨云团造成的,因此一切预报方法的研究都是围绕强对流云的动力和热力学属性而展开。这个概念无疑是正确的。但经过31年工作,笔者发现这一概念又是不完整的,它限制了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强对流天气的形成。笔者将上述概念扩展为:积雨云是暴雨与强风暴天气的直接制造者,而积雨云的最早“种子”则是由波状低云孕育而生的。2两类属性波状低云指形成于行星边界层内的层云、层积云和雾等等。基于前面提到的…  相似文献   

7.
用波状低云替代δθse/δZ做为降水前的位势不稳定场,可以分析出未来1 ̄7天潜在的中尺度上升运动区(天气系统)的发生位置,配合准确的未来1 ̄7天大尺度上升运动区预报,即可做出未来7天内逐日中尺度暴雨落区预报。  相似文献   

8.
利用ICOADS和LIS OTD资料分析了中国近海航空危险天气—低能见度和海雾、低云和积雨云、大风和雷暴的气候特征。中国近海低能见度和海雾主要发生在5—7月黄海以及东海北部。渤海海雾发生频率较低,且大多限于渤海海峡附近,仅在7月扩展至渤海湾内。东海温州以南和南海海雾发生频率亦较低,且主要集中在1—5月沿岸海区。低云主要发生在东海,低云频发时段为11月至次年4月,其中1月低云频率最高,范围最广,分别向北和向南扩展至黄海北部和南海东北部。积雨云高频区主要位于西太平洋暖池所在区域,中国沿海积雨云出现频率较低。大风主要发生在东海和南海东北部,特别是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大风频发时段为10月至次年3月。雷暴主要发生在沿岸海区,包括渤海西北部沿岸、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沿岸以及南海北部沿岸。  相似文献   

9.
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中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南海及周边地区云量分布及低云量与南海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亚洲 《气象科学》2012,32(3):260-268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云量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低云量与南海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海及周边地区总云量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特征。(2)低云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区,中云为华南地区,而高云则主要位于靠近赤道区域。(3)低云受海表温度影响较大,而中高云则主要与强对流相对应。低云主要分布于南海海表冷水中心南侧的暖水区内的温度梯度区,其高值区分布与海表温度梯度分布基本一致,海表温度梯度的大小与高值中心的低云量成正比。(4)低云量高值中心位置与水平海温梯度区两侧基本一致,高温暖水受西边界强迫上升在海表层辐合,有利于低云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夏季主雨带的形成,是从上一年夏季开始的,共经历3个阶段①上一年5~9月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孕育期;②10~3月西风急流发展期;③西风急流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替代期(本年5~9月)--主雨带形成.在3个阶段中,北半球大气加热场上制约西风急流变化的最活跃的因子,是高、中纬地区由波状低云和冰雪盖交替进行的冷却大气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18~19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强对流天气与垂直速度及涡度所表现的强烈上升区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高层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向南发展,配合低层条件不稳定,为形成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强迫机制。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与后续的6h强降水中心对应得较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广州白云机场出现的一次低云、低能见度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静止锋的坡度决定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形式,西南气流的建立和破坏决定阴雨天气过程的开始和结束,300米高空风的风向与能见度和低云的变化密切相关,是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冷流低云降雪成因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李洪业  徐旭然 《气象》1995,21(12):21-24
冷流低云降雪是冬季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独特的天气现象,为了研究冷流低云降雪的成因,通过对烟台1981-1990年11月-次年3月的50个月农日农时的降雪资料、气温资料及海面温度资料分析和探讨,认为适宜的环流形势、海-气相互作用、低层稳定度、低层风切变及地形的抬升作用是冷流低云形成并产生降雪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ISCCP观测的云量全球分布及其在NCEP再分析场中的指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刘奇  傅云飞  冯沙 《气象学报》2010,68(5):689-704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持续云观测资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全球尺度云量信息,为全面认识全球尺度云气候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长期稳定的ISCCP D2云量资料,文中系统地分析了全球尺度总云量以及高、中、低云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球总云量均值为66.5(单位:%),其中洋面71.6.陆面55.9.全球云量分布极不均衡,且海陆差异显著,洋面局部云量最高可达90,而包括南极大陆在内的所有陆面区域多为云量低值中心.高云和低云全球分布形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陆面以高云为主,洋面低云相对较多.低云集中分布于太平洋东南部和东北部的近海岸地区以及南半球洋面,热带辐合带、南太平洋辐合带等大尺度强对流活动区内高云数量占优势.特别,在气候平均态上分离低云和高云区,并结合对NCEP再分析资料所提供环流背景场的分析,研究发现两类云所对应的垂直和水平风场具有明显的差异.高云区从低空到对流层顶为一致的强下降运动,低云区的中高层被上升气流所控制但近地面一般存在弱的上升运动.反映在水平辐散场上,两类云对应的辐散度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趋势相反,其中低云对应的典型背景场为低层辐散高空辐合.进一步考虑水汽因素,600与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差对低云(负差异)和高云(正差异)的云量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华南前汛期低空西南急流一锋面暴雨过程的初期.存在着一种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传播的中尺度波状雨带或中到中间尺度的波状雨区.波状雨区的波长为20—100公里左右,传播速度为20—45公里/小时,对应的降水周期为1—4小时.波状雨区出现在500百帕槽前、850百帕冷切变线南面和地面锋面的暖区,以及850百帕冷切变南侧低空西南急流移近、加强的过程中.估计这种波状降水可能是暴雨过程中1—4小时的周期性强非地转西南风风速脉动造成的辐合或重力波触发产生的.中尺度波状雨区的持续旺盛发展可能产生新的中到中间尺度雨成冷性切变线雨带,形成强降水和第一个暴雨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6-2015年上海虹桥机场低云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海面温度资料,对虹桥机场6月低云日数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导致其年际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虹桥机场低云在6月出现的天数最多,且6月低云日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影响虹桥机场6月低云日数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偏北时,虹桥机场处于急流入口区右侧,异常的上升气流有利于虹桥机场上空出现低云;当东南季风异常偏强时,来自低纬的水汽和来自北方的偏北气流能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聚汇,使得虹桥机场上空低云日数偏多。此外,ENSO对虹桥机场6月低云日数的年际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赤道中太平洋异常偏冷时,其上空的局地对流活动受到抑制,导致西北太平洋低纬地区对流层低层出现异常反气旋,该异常反气旋通过局地的风-蒸发-海面温度的正反馈过程得到增强,并在前期冬季形成后能够一直维持至6月,该异常反气旋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水汽在其南部偏东气流的输送下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有利于虹桥机场低云日数偏多。  相似文献   

18.
在云电码编报中 ,从云所反应的天气意义考虑 ,将低云族中的雨层云和堡状、荚状层积云均作 CM云。因此 ,Nh云所编报的云量与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中的“低云量”有时是不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同志 ,甚至不少台站由于理解错误或受错误习惯影响 ,将 Nh的云量误认为“有低云时编报低云量 ,无低云时编报中云量”,只有在定时观测时出现 Ns、 Sc cast、 Sc lent三种云之一 ,并且当时天空中还存在其它低云时才表现出来 ,这是一种理解上的错误。由于实际观测中这种情况出现次数不是很多 ,整个站组往往忽视了这种记录 ,形成整体出错。如 :云量 :1…  相似文献   

19.
陈万奎 《气象》1986,12(9):25-28
前言 新疆冬季低云是在高压底部、低层逆温下形成的层云(St)和层积云(Sc)。它分布于天山北麓一带。低云不厚,一般仅几百米,但维持时间长,可数日不消散。这种低云往往是过冷水云,有时有微量降雪,雪花形状多是枝状、星状或它们碰连形成的雪团和米雪。低云中过冷态云粒子粒径小但数浓度高,这对水平、垂直能见度影响很大,因而严重地影响了航空、地面交通的正常运行。对农作物生长也带来了很大危害。因此研究低云形成、维持、消散的动力学特征,云中微物理过程,人工影响途径和方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对新疆低云的飞机探测始于1978年冬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云量变化趋势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伟  王式功 《高原气象》2011,30(3):651-658
利用我国35°N以北地区333个测站46年逐日地面观测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和温度资料,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云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区内的总云量、低云量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35°N以北地区东部总云量、低云量呈明显减少趋势,而西北区西部略有增加。降水量表现出西北区西部及东北区西部呈增加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