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区位于阿勒泰内生矿产成矿带的铬、铜镍及贵金属铂族元素成矿带(Ⅲ_1),其构造位置属阿勒泰古板块与准噶尔古海岔的接触部位(图1),构造背景为晚古生代海沟岛弧,玛因鄂博—额尔齐斯古俯冲带(以下简称玛—额俯冲带)位于其北15公里。目前对该矿区地质构造特征的认识尚有较大的争议,本文试图应用板块构造的理论,对  相似文献   

2.
<正> 广西隆林县隆或的马平组灰岩,与下伏黄龙组为整合接触,与上覆栖霞组由于第四纪坡积覆盖关系不清,厚215m。宜山马平组厚364m(赵金科,1947),德胜马平组厚481m(盛金章、侯祐堂等,1959),隆或马平组的厚度较小,但(竹蜓)类在地层上的垂直演化阶段仍是完整的,规律清楚。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竹蜓)类化石带。 1.Montiparus带,2.Triticites带,3.Pseudoschwagerina带,4.Pseudofusulina带。各带特征详述如下: 1.Montiparus带 为最低的(竹蜓)类化石带,厚22m。以产旋壁蜂巢层发育较差的(竹蜓)  相似文献   

3.
(竹蜓)     
一、(竹蜓)的一般介紹 (竹蜓)是一种單细胞动物,屬于原生动物中有孔虫目,因为这类动物大多数的外形是兩端尖細,中部膨大,很象紡紗用的筳(圖1),所以李四光教授把它叫作(竹蜓),日本人譯作紡綞虫,二者異名同义,但以“(竹蜓)”字用起來比较简便。(竹蜓)的研究,已經将近一百三十年  相似文献   

4.
竹亚科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我国常见的竹亚科19属64种进行系统的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对竹亚科特有的长鞍型植硅体的长度、宽度、高度(侧面宽)和硅质颗粒数目等参数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合轴散生竹长鞍型植硅体个体最大(长度20.6±0.2m,宽度12.8±0.5m,高度12.4±0.1m,颗粒数2.8±0.5),单轴散生竹次之(长度18.8±0.8m,宽度11.7±0.4m,高度11.8±0.3m,颗粒数1.9±0.1),复轴混生竹再次(长度18.3±1.5m,宽度11.2±1.5m,高度11.4±1.7m,颗粒数1.8±0.4),合轴丛生竹最小(长度18.0±1.8m,宽度9.7±0.5m,侧面宽10.1±1.4m,颗粒数2.6±0.3)。经判别分析显示以长鞍型植硅体三维形态参数和硅质颗粒数目为变量可以区分竹亚科植物各生态型,并初步明确了长鞍型植硅体形态与竹亚科生态型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其与竹亚科植物生境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在竹亚科植物演化序列中的意义,为利用竹亚科长鞍型植硅体形态进行古环境分析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5.
西岔地区金多金属矿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研究区经历了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形成,元古宙"辽吉洋"的构造演化,中生代早期遭受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影响,中-新生代又有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同时也记录了丰富的成矿信息。为厘清区内多金属矿成矿时代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本文对研究区不同成矿地质体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条带状贱金属矿化的荒岔沟组变粒岩锆石年龄为2157Ma,其形成与辽吉洋洋壳俯冲产生的强烈海底火山喷发密切相关,在火山喷发的间歇期形成了条带状矿化的火山-沉积岩;(2)正岔矽卡岩型铅锌矿的成矿地质体(正岔岩体)由具有埃达克属性的高镁闪长岩和低镁花岗岩组成,形成于晚三叠世(2243~2185Ma),是古亚洲洋闭合和持续碰撞造山导致的加厚下地壳拆沉作用的产物,暗示华北地台北缘岩石圈规模有限的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起始时间可能为晚三叠世;(3)西岔金银矿的成矿地质体西岔正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将西岔金银矿的成矿时代限定在~1211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西岔金银矿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伸展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6.
勘误     
《岩土力学》2015,(3):890
<正>发表于《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10期的论文"圆柱孔破损膨胀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的CT-三轴试验研究"一文(作者:汪时机,韩毅,李贤,石朗晶,张雅倩,陈正汉)中有如下几处错误:(1)第2767页图9(a)、9(b),第2768页图10(b)纵坐标轴名称"体应变/kP a"应改为"体应变/%"。(2)第2768页图10(a)、10(b)的图例"净围压:50 k Pa、净围压:100 kP a、净围压:200 kP a"应改为"无孔试样、2 mm中孔试样、8 mm中孔试样"。现将图9、10修改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测区属政和县石屯公社富竹庄—马面山一带,福建省区测队(1972年)曾测制过地层剖面(图1),层位划归前震旦系建瓯群的一部分。这次我们对典型地段Ⅰ、Ⅲ(见图1)进行详细的岩性—构造编录,对地段Ⅱ及剖面两侧做了概略地质构造观测,对这里的岩性、变质程度、原岩、地层时代及变质期构造演化序列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本文着重根据测区样品分析中所获微体古生物组合情况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对地层时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1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铜矿峪矿床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北部,产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中条山"人"字型古裂谷带中,是我国大型铜矿床之一(图1a),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该矿床为斑岩型铜矿(Chen et al.,1998;陈文明等,1998;许庆林等,2010;真允庆等,1994)。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古元古界"铜矿峪亚群"的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发现古元古代地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拉萨地块东部呈断块状分布的松多岩群包括岔萨岗岩组、马布库岩组和雷龙库岩组, 对其形成时代存在较大分歧.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 西藏工布江达县一带岔萨岗岩组变基性火山岩中获得2 450.3±9.9 Ma的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 为原岩形成时代, 属于古元古代早期, 是目前拉萨地块获得的最老基底同位素年龄值.依据野外调研和新获得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 结合新近完成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建议将原"松多岩群"解体, 新建工布江达岩群(Pt1Gb), 松多岩群仅保留马布库岩组(AnOm)和雷龙库岩组(AnOl).拉萨地块古元古代地体的发现, 对重新厘定该区前寒武纪基底格架、区域对比、构造归属划分以及寻找与前寒武纪相关的矿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禄劝县细岔铁矿矿体近矿围岩为昆阳群美党组一段(Pt2m1),矿体受地层层位和构造破碎带双重因素制约,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主应力对交岔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某矿为工程背景,建立5组交岔点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交岔点开挖前的扰动应力场偏转规律,并引入点安全系数法研究了主应力和交岔角度对交岔点围岩位移场、扰动破碎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交岔点开挖之前,交岔点附近围岩的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偏转后的应力场类型由σh型变为σv型,交岔点开挖过程中围岩受σv型应力场影响;交岔角(α≤90°)越大,交岔点越稳定;交岔角度相同时,新掘巷道轴向较靠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交岔点更稳定。交岔点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嘉琦 《地质论评》1959,19(2):86-89
一、前言北岔构砂岩的名称,起源于太原西山晋祠附近柳子沟上端的北岔沟(图1),系(王那)琳氏命名,1922年(王那)琳发表了“太原县附近地层详考”一文,确定了北岔沟砂岩的名称、层位及时代,并将此尾砂岩由柳子沟向北对比至月门沟,在(王那)琳所作月门沟剖面中,指明了砂岩的层位,从此以后,地质家们则多以(王那)琳的月门沟剖面  相似文献   

13.
小西南岔金铜矿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西南岔金铜矿带位于吉林省东端,呈南北向带状展布。经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初步确定本区有东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新华夏构造系及北西(北北西)向构造系(图1)。一、小西南岔地区构造基本特征由于本区构造长期发育,多期活动,导致各方向,各种类型的构造形迹之间相互切割、利用、改造、进而使本区的主要成矿元素金、铜等多期活化、转移、富集,造成了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复杂性。各构造体系的基本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纳瓦霍族(Navajo)部落的保留区内的羚羊谷(Antelope Canyon),因野羚羊经常出没而获名,当地印第安人将之称作"Tse bighanilini",即"大水穿透岩石的地方"。从地表看,羚羊谷就是一条干枯的河沟(图1a),似乎平淡无奇,峡谷在地面的宽度仅有20~50cm,而谷深却达几十米甚至上  相似文献   

15.
<正>甘肃碌曲则岔石林省级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拉仁关乡则岔村,园区面积约214平方公里,距县城约50公里。石峰似刀削斧砍、干仞壁立,有"刀"状"斧"状等;一线天崖壁陡峭,恰似刀劈一般,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穿过石门,地势豁然开朗,各类形神兼备、千姿百态的石峰耸立着,四周松林环抱,山峰突出;湍急汹涌的则岔河穿过景区,抬头仰视崖顶一线蓝天,  相似文献   

16.
1981年,我队肖伟民、王洪第、康沛泉、沈邦耀等在贵州六枝郎岱洒志一带,测制了早二迭世地层剖面。化石发育较全,尤以(竹蜓)类化石极为丰富,属种繁多,保存甚好;次为珊瑚、腕足及少量其他化石。其中(竹蜓)类化石经笔者研究,发现茅口组第一段上部深灰色厚层夹中厚层泥晶生物屑灰岩中,保存一类旋壁具纤维状构造之层,壳形与南京(竹蜓)十分相似,初房特大的(竹蜓),定名为Sazhiella gen.nov.,归于史塔夫(竹蜓)科。  相似文献   

17.
<正> 福建晚二叠世晚期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海侵,在东部沉积了一套以含(竹蜓)灰岩为主的地层,称长兴组;西部为一套含菊石的粉砂岩、泥岩,称大隆组。二者以永安—龙岩白沙一线为界,与下伏的翠屏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的溪口组为连续过渡关系(图1)。大隆组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沙县富口高地早二叠世栖霞组(竹蜓)类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口高地位于福建省沙县西北方向约23公里处。该区栖霞组地层出露完整,主要由富含燧石的暗色灰岩和硅质灰岩组成,夹有一些硅质岩。总厚度超过205米。该组盛产(竹蜓)类化石,已鉴定有17属80种,其中包括7个新种,1个新亚种和一些未定种。根据岩性特征和(竹蜓)类组合,本区栖霞组可划分为四个段和八个(竹蜓)带(包含一对同期异相带和两个亚带),现自新到老顺序列举如下: 7.Cancellina primigena-Verbeekina grabaui zone(P_(1q)~4) 6.Nankinella inflata zone(P_(1q)~3) 5.Misellina claudiae zone(P_(1q)~3) 4.Schwagerina shaxianensis(sp.nov.) zone(P_(1q)~(1-4)) 3.Nankinella cf. orbicularia zone(P_1q)~(1-3)) 2.Schwagerina cushmani zone (P_(1q)~(1-2)) (2)Darvasites subzone (1)Nagatoella subzone 1.Staffella moellerana zone/Eoparafusulina gracilis-E.pusilla zone(P_(1q)~(1-1)) 本文阐述各(竹蜓)带的组合特征。尤其是对首次提出的栖霞组最底部的两个同期异相带作了详细的探讨。论述了与华南同期(竹蜓)带的生物地层对比,并根据本区所收集的资料以及与邻区的比较,笔者提出中国东南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界线应划在球希瓦格(竹蜓)带的顶和缪勒史塔夫(竹蜓)带或细长始拟纺锤(竹蜓)一细小始拟纺锤(竹蜓)带的底。此外,还提出由于(竹蜓)类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差异,中国二叠纪最早期的(竹蜓)类动物群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东南型、西南型和北方型。第一种类型的生物组合同晚石炭世相比显示出较明显的突变性质,而后两种类型则表现为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五道羊岔铁矿2012年提交资源储量1.87亿吨(铁矿石).原报告认为矿体是缓倾斜,形态为层状、似层状.经过几年开拓巷道施工及采矿,发现所有矿体产状、形态、矿石品位都发生比较大变化,矿体产状是陡倾斜,矿体形态为不规则囊状.对五道羊岔地区铁矿进行了对比,认为虹兴铁矿、头道羊岔铁矿、爱林铁矿、二岔铁矿等矿床在矿体产状、形态、伴生有益成分等方面与五道羊岔铁矿基本相似,构成"五道羊岔式"铁矿,选矿均可采用大力干式磁性选机,可达到很好的效果.综合利用上建议该地区建一座转底炉电炉,综合利用铁矿及钒、钪、钛、钴等多种有益元素.  相似文献   

20.
《水文》1957,(4)
一、材料及制作方法: 1.將有節竹筒(口徑約3、4公分)兩端削成“×”形(一端距竹節約3、4公分長不削,以便安裝引火物)(圖1),插在用稻草或麥稭扎成的水面浮标上(纸旗和竹筒縛在一起也一并插入)。2.將医院廢弃的針藥玻璃管兩端用細鉛絲(24号)扎在兩竹“×”脚上,玻璃管口向下距竹筒口約2、3公分,并正对竹筒中心,使其固定不擺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