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中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掌握河北涉县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中黑鹳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和活动规律,2018年3月~2020年2月,采用样带和样点相结合的方法,沿布设的固定观察样线和在观察样点,对黑鹳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河北省涉县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内黑鹳的活动情况、个体数量和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黑鹳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和季节活动规律,5月、8月和10月其个体数量较多,6~7月其个体数量较少,在各观察样点平均只记录了2.88只,尤其以清漳河赤岸段和茨村段的黑鹳个体数量变化最为明显,说明涉县清漳河湿地已经成为黑鹳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秋冬季节黑鹳数量及生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秋冬季节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Ciconia nigra)的数量变动及其对生境的选择,于2008年9月6日~12月26日,根据十渡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特征选取16条样线,利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GPS,采用直接计数法记录发现黑鹳的数量;采用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评价黑鹳对十渡自然保护区5种不同生境类型(灌丛湿地、河漫滩地、鱼塘、河流和湖泡)的喜好程度.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黑鹳174只;其中,9~10月观察到的黑鹳数量较少,月平均遇见数为26.5只;部分黑鹳于11月17日~11月29日迁走,12月4日左右开始有黑鹳迁入;黑鹳月平均遇见数量高峰期在12月,当月月平均遇见数达到34只.生境选择评价结果表明,黑鹳喜好在灌丛湿地和河漫滩地栖息、觅食,而对鱼塘、河流、湖泡具有回避性.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3年开始,北京房山区拒马河流域出现了黑鹳(Ciconia nigra),并在随后的几年出现了黑鹳分群及留居现象,为了掌握拒马河流域黑鹳是否迁徙和它们的季节性活动规律,2011年给2只黑鹳带上卫星发射器,并进行卫星定位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流域黑鹳的冬、春季活动区域与夏、秋季活动区域存在明显差异;河面封冻、人类活动干扰和干旱是导致黑鹳的适宜取食地减少和分布区域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黑鹳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区域和活动规律,提出了拒马河流域黑鹳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于2013年6月4~10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照相设备,连续7 d对3对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进行了早期育雏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结果表明,红嘴鸥夜间坐巢时间比白天长;白天,红嘴鸥平均梳羽次数为0.96次/h,夜间,其为0.25次/h;红嘴鸥夜间护巢时间比白天短;白天离巢时间与夜晚相近;红嘴鸥多在白天鸣叫,而夜间几乎不鸣叫;白天成鸟同时在巢时间比夜间稍长;白天,红嘴鸥平均哺育和喂食次数为0.5次/h,夜间为0.2次/h,并且随着雏鸟出壳时间的增长,成鸟在巢内的时间会缩短,一周后大约平均每小时会缩短10 min。红嘴鸥的育雏行为,虽然不同个体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波动,红嘴鸥雌、雄成鸟轮流育雏,共同承担育雏任务。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内最大的黑鹳(Ciconia nigra)繁殖、栖息地在朝阳市。随着经济建设和产业调整,人类活动范围扩大,黑鹳种群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伤病、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分析2010~2016年朝阳市被救助的伤病黑鹳受伤的原因发现,黑鹳受伤的主要因素为天敌、疾病、饥饿、外伤和人为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黑鹳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2010年7~9月、2011年4~9月、2012年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累计对新疆西北部别珍套山和阿拉套山巢期的5对金雕(Aquila chrysaetos)及其雏鸟观测89 d,行为记录911 h。制成金雕的行为谱,将各行为分为12类46种,并进行了相关描述。依据巢期的不同阶段(孵化期和育雏期)统计出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孵化期,亲鸟行为以孵卵为主(95.28%);育雏期,亲鸟的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离巢(77.81%)、护幼(18.5%)、喂食(2.64%)、警戒(1.05%),在育雏期的前(0~3周)、中(3~6周)、后(6-雏鸟离巢)阶段,护幼、喂食、离巢的时间分配差异极其显著(p<0.01)。雏鸟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休息(68.73%)、警戒(21.41%)、取食(5.56%)、运动(4.28%)、保养(1.02%)。育雏期的前、中、后阶段,雏鸟的休息、警戒和运动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极其显著(p<0.01)。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主要受不同阶段金雕能量需求、身体发育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于2011年和2012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黑龙江省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巢的数量、巢址特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白琵鹭巢数量可达120只,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白琵鹭巢呈碗状,建造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荡中,筑巢材料为芦苇,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79.31±3.09)cm,巢长径为(55.93±2.81)cm。白琵鹭喜营群巢,而且与苍鹭(Ardea cinerea)、白鹭(Egretta garzetta)、骨顶鸡(Fulica atra)等异种鸟类集群营巢。对白琵鹭巢区配置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对白琵鹭的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8.
王自磐 《极地研究》2002,14(2):83-92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两地的贼鸥种群进行包括营巢行为、觅食习性、种群变化、繁殖生态 ,以及贼鸥栖息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等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两地贼鸥种群存在明显的生态学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贼鸥的生态习性与栖息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的密切相关性 ,更体现了该种海鸟对南极不同生存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人类活动以及贼鸥对人类废弃食物的依赖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动物食物结构 ,并对贼鸥生态习性乃至种群数量变化均产生一定影响。两地贼鸥种群通过改变觅食对策和调整产卵、孵化时间和延长育雏期等 ,达到对不同地理纬度和气候条件的适应 ,确保物种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灵丘自然保护区黑鹳的冬季群聚夜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鹳(当地俗称老油鹳),学名Ciconia nigra.英文名:Black Stork.属鹳形目,鹳科.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1998年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中。黑鹳是一种长距离迁徙的候鸟.对越冬的生活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世界上只有西班牙为留鸟。在我国.黑鹳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北方地区繁殖,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越冬。  相似文献   

10.
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和2015年6月1~6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利用红外照相设备,对5对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进行了合计15 d的白琵鹭早期育雏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利用得到的照片和视频数据,研究白琵鹭育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白天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显著多于夜间;2015年6月1~6日,白天、夜间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相近;2014年观测日的成鸟同时在巢、梳羽、鸣叫、修巢行为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2015年观测日,而在两年观测日中,成鸟休息、哺育行为所用的时间差异不大;在2015年观测日,夜间白琵鹭成鸟坐巢行为所用的时间[(81.81±8.71)min/2h]远多于白天[(47.36±10.78) min/2h];在两年观测日中,无论是在夜间还是在白天,白琵鹭都有近一半的时间在休息;白琵鹭多在白天修巢,夜间几乎不修巢;如果天气较为炎热,成鸟还会为雏鸟遮阳;在白琵鹭雏鸟出壳的前6 d中,雏鸟站立和行走所用的时间在第2天最多,鸣叫所用的时间总体上在不断减少,梳羽所用的时间在第3天最多;水位下降、相邻的农田放火烧秸秆和收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因素将导致白琵鹭筑巢区转移,从而影响白琵鹭巢区安全和繁殖行为。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至6月,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对棕尾鸟狂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棕尾鸟狂(Buteo rufinus)10个巢的观察,发现巢体大多在山体阴面。对棕尾鸟狂的26枚卵进行测量,长径是56.24 mm±2.58 mm,短径是43.10 mm±0.93 mm。通过对亲鸟孵卵及育雏情况的观察,此地区棕尾鸟狂的窝卵数2~4枚,孵化率是0.433,幼鸟成活率为0.692,棕尾鸟狂繁殖力为0.499。在研究中发现,巢内的毛皮、布片、塑料袋等铺垫物由于被风吹起盖住卵而导致亲鸟弃巢的现象严重。10只卵由于巢内铺垫物的覆盖而导致孵化失败。  相似文献   

12.
灵丘黑鹳生境的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灵丘县具有很好的黑鹃生存环境,征我凼不仪是黑鹳主要的栖息、繁殖地,而且还是我国唯一的越冬地。分析了灵丘黑鹳的生活习性、生境成因,针对黑鹳牛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东部棕尾鵟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5年4月至6月,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对棕尾鵟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棕尾鵟(Buteo rufinus)10个巢的观察,发现巢体大多在山体阴面.对棕尾鵟的26枚卵进行测量,长径是56.24 mm±2.58 mm,短径是43.10 mm±0.93 mm.通过对亲鸟孵卵及育雏情况的观察,此地区棕尾鵟的窝卵数2~4枚,孵化率是0.433,幼鸟成活率为0.692,棕尾鵟繁殖力为0.499.在研究中发现,巢内的毛皮、布片、塑料袋等铺垫物由于被风吹起盖住卵而导致亲鸟弃巢的现象严重.10只卵由于巢内铺垫物的覆盖而导致孵化失败.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和2017年冬季,将红碱淖湿地原遗鸥繁殖湖心岛D、E半岛分别进行分割,使其重新修复成4个湖心岛。结果表明:2015年D岛成功繁殖200余巢,2018年和2019年分别成功繁殖2 600余巢、2 700余巢。2018年恢复后的E岛遗鸥尝试性筑巢几十巢,2019年成功繁殖遗鸥800余巢。通过湖心岛的生境修复,扩大了适宜遗鸥繁殖的湖心岛数量和面积,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助于缓解因湖心岛减少导致遗鸥繁殖数量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为实现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的恢复和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认知影响须浮鸥(Chlidonias hybridus)营巢的主要环境因素,于2011年6~7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对须浮鸥的巢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本次调查中共发现须浮鸥巢73个,逐巢进行了常规测量,并对须浮鸥巢址及附近无巢对照区域的生境进行了调查.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须浮鸥属于集群营巢,而影响须浮鸥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下水深、巢距植物距离、巢周明水面积、植物高度、植物密度和巢距干扰源距离.其中,前3个因素影响须浮鸥生境中食物的供给条件,后3个因素影响须浮鸥巢的隐蔽条件.须浮鸥选择巢址的条件是能提供丰富食物且具有较好隐蔽条件的生境.  相似文献   

16.
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迁徙水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4~2009年,对北京市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鸟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114种,隶属于8目18科.其中,旅鸟104种,占91.23%;夏候鸟32种,占28.07%;冬候鸟2种,占1.75%;留鸟1种,占0.88%.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种,包括黑鹳(Ciconia,nigr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白头鹤(Grus monacha)和遗鸥(Larus relictus);Ⅱ级保护鸟类有灰鹤(Grus grus)、大天鹅(Cygnus cygnus)、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鸳鸯(Aix galericulata)、赤颈鸊鷉(Podiceps grisegena)等12种.对水鸟数量和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水鸟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秋两季水鸟的数量和种类较多,旅鸟占较大的比例,说明野鸭湖湿地是候鸟南北迁移的主要通道,是珍稀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在鸟类的迁徙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20年4月15日我们在开展生态环境部“藏东南地区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专项”调查时,在芒康县东南部的莽措湖(98°52′5.66″E,29°33′7.52″N,海拔4279 m)发现3只黑鹳(Ciconia nigra),当时黑鹳在湖边湿地觅食,周围有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棕头鸥(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等水鸟活动,由于距离较远,未能采集到清晰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金眶鸻巢址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4-7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样方法在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对金眶鸻(Choradrius dubius)的巢址进行了调查研究。金眶鸻于4月中上旬迁来野鸭湖,5月初开始产卵。野外共发现金眶鸻的巢45个,其中水库岸边28个,岛上17个。逐巢进行了常规测量,并对巢址及附近无巢区域的生境进行了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影响金眶鸻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被盖度、植物种类、植被密度、距水源的距离、植被高度最大值、干草比例等。这说明金眶鸻倾向于在植被物种丰富度较高、植被较高、密度和盖度较大、距水源较近的地方营巢。巢址选择除了与隐蔽、食物、水、种内竞争等有关外,还与巢的保温性能有关,而巢的隐蔽性与食物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14年4~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海子湿地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巢址和影响其巢址选择的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核心区12个人工湖心岛上,共发现普通燕鸥巢435个,其营巢地有沙地、泥质裸地和草地3种类型,沙地是其主要的营巢栖息地;影响普通燕鸥巢址选择的因子依次为人为干扰条件、沙地比例、隐蔽条件和巢距水边距离等。普通燕鸥倾向于在距离干扰源较远、沙地比例较高、隐蔽性较好、巢距水源较近的湖心岛上营巢。  相似文献   

20.
黑颈䴙䴘(Podiceps nigricoll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保护黑颈䴙䴘,于2022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开展了针对黑颈䴙䴘巢的野外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黑颈䴙䴘是否筑巢与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等8种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颈??主要在不受盛行风影响且隐蔽度较高的浅水区域(水深的平均值为10.56 cm)筑巢,筑巢的主要材料为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水绵(Spirogyra communis)、动物羽毛和植物枝条;有巢样方的黑颈??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都显著大于无巢对照样方(n=20,p<0.01),有巢样方与无巢对照样方是否受盛行风影响因素的值之间的差异显著(χ2=26.302,df=1,p<0.001);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巢的隐蔽度、是否受盛行风影响是黑颈??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保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