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笼式避雷网可以是单独制作的金属网架设在被保护的建筑物上方,也可以是利用建筑物本身屋顶上的混凝土楼板构件内的钢筋网.这种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大楼的建筑结构,把避雷装置与建筑物本身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既有最佳的防雷效果,又经济、牢固持久和美观.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了建筑物防雷装置中的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引下线、避雷网等施工监督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立 《山西气象》2001,(2):49-49
建筑物住宅防雷设置其目的就是当遭受直击雷、感应雷或雷电侵入波时,可有效地防止人员伤亡,建筑物击毁或被燃烧、线路停电及电气设备损坏,因此其建筑物的防雷设置必须符合设计,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认真施工,并注意其成品的维护管理工作。建筑物的防雷设置是由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引下线和接地体三个部分组成,如违反规程要求,易使建筑物处于危险状况。笔者从事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竣工检验多年,发现不少建筑物防雷设置不符合要求,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是:(1)接闪器与引下线焊接差、避雷…  相似文献   

4.
避雷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它是防雷装置设计施工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对建筑物防雷以及电子信息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使用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引下线设计施工中做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2000年版)对引下线作了明确规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避雷引下线数量越多,其分流作用效果就越好,建筑物和电气设备就越安全.  相似文献   

5.
杨彦滨 《黑龙江气象》1999,(4):28-29,31
随着卫星单收站陆续投入业务运行,雷击造成相关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保障其正常业务运行,提出卫星单收站防雷设计要求,供县站在建设单收站时参考。1 直击雷防护  直击雷防护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和引下线以及接收天线底座与其等电位连接处理。11 避雷带如果原建筑架设有避雷带,应首先对避雷带进行检测。接地电阻<10Ω,钢筋直径>8,要有两条以上引下线,引下线的间距不应>18m。如果原建筑没有避雷带,应采用Φ10的镀锌钢筋在天面沿建筑物边缘架设避雷带。其架设高度为15,支持卡的距离为15m。引下线采用Φ10镀锌圆钢,引下线应尽量设置…  相似文献   

6.
根据钳式接地电阻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剖析了在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中普遍存在的使用误区,进一步明确钳表的使用范围,即钳表在建筑物防雷接地电阻检测中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接闪器(辅助导线)、引下线、接地体、两接地休间的土壤四者存在唯一回路的情况下,钳表的测试数据才能视为两引下线间的接地电阻值,更多的是运用其来判断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间的电气连接情况。  相似文献   

7.
水塔、烟囱都是孤立高耸的建筑物,避雷装置处理不好易遭雷击.引下线、接地装置一般电阻容易检测,好坏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8.
水塔、烟囱都是孤立高耸的建筑物 ,避雷装置处理不好易遭雷击。引下线、接地装置一般电阻容易检测 ,好坏一目了然。但顶部避雷针、避雷环及引下线连接部位是否连通、是否损坏 ,则不易查明 ,也容易忽视。如 2 0 0 1年 7月县棉花公司的水塔发生雷击事故 ,事后检测发现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引下线、接地装置完好 ,但顶部避雷针与引下线的结合部锈蚀、脱焊 ,避雷针倒塌 ,因而遭遇雷击时雷电流无法泄散 ,导致供水设施被击毁。接闪器与泄电通道不畅通是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塔、烟囱的避雷装置共同存在的问题。所以 ,检测人员必须用高倍望远镜仔细检查其…  相似文献   

9.
建筑物防直击雷的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其作用是将强大的雷电流从接闪器导引至接地装置而泄放到大地,从而保护建筑物免遭雷击。引下线在防直击雷装置中是一个关键部件。按传统的做法和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引下线的设计或安装主要采用明敷、暗敷、利用柱筋三种形式。在雷电灾害调查中,每年都发现有多宗明敷、暗敷(抹在墙内)的引下线,在通过雷电流时导致建筑物损坏和室内电器损坏的例子。本文分析了防直击雷装置的明敷或暗敷引下线在通过雷电流时对建筑物本身产生雷电反击的原因,并提出了引下线的设计、安装和整改方…  相似文献   

10.
避雷装置的检测,要严格按GB50057—94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级别;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查;接地电阻的测量及其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如何确定是很重要的,本文着重论述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测方法以及用摇表测接地电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曾芝松 《气象》1983,9(9):28-29
由于城市雷暴和“落雷区”资料与整个城市建筑物,特别是高大建筑物、导电物等的规划布局,避雷设备安装的密度、高度和方位等都有密切关系,所以雷暴和雷击是城市气候服务中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雷暴和雷击是放电强度不等和放电方向不同的同一现象。 本文论及的雷暴,包括既有闪电又有雷声和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的放电现象,不包括只见闪电而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大空间屏蔽是由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这些自然构件组成,这些金属框架构成一个格栅形大空间屏蔽层。 年预计雷击次数较高地区的信息系统设备机房需要考虑直击雷的防护。防直击雷的接闪装置宣采用避雷网格或避雷带,其网格尺寸应满足规定要求。防直击雷装置的引下线应与建筑物和屏蔽房间的钢筋连接后和地网连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现代防雷的技术原则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多层设防,把防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由于雷电的危害无孔不入,在整个空间范围侵袭微电子设备,给安全防范带来一定困难。有效利用建筑物基础接地体、钢筋混凝土柱筋作为引下线、每层钢筋和各种金属架构相互焊接成网,做好笼式屏蔽和等电位处理。这种设计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符合现代综合防雷的思路,为电气和电子设备防止雷电电磁脉冲(LEMP)破坏提供基础条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IEC/TC-81.1024均肯定和推荐这种防雷技术,其技术可靠性及优异性,已被实践证明。卫 …  相似文献   

14.
直击雷的防护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击雷的防护通常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做接闪器,把雷电流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迅速而安全地输入大地。通常的避雷装置能大大减小被雷击的可能性,但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避雷,即使能生产出这种装置,其造价也是十分昂贵的。1 避雷装置的避雷原理  常用的接闪装置都是用金属做成,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点,如屋脊或屋角最易受雷击的地方(明敷或暗敷),然后用截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物与大地连接。当高空出现雷雨云的时候,大地因静电感应作用,必然带上与雷雨云相反的电荷,而接闪设备(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等)处于地面上建筑物的…  相似文献   

15.
在避雷检测和雷灾事故调查中发现,有些加油站由于防雷设计不完善,没有考虑加油站的综合防雷能力,致使加油站遭受雷击的事故时有发生。如1998年江浦加油站两台加油机被雷击坏,顺风加油站的配电柜被雷击毁。1999年4~5月间永兴加油站的加油机多次被雷击坏。加油站属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其综合防雷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 建筑物的防雷  加油站的建筑物包括加油棚、宿舍楼及其它附属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时,利用其框架结构的桩作为垂直接地体,利用地梁与汞台作为水平接地体,利用桩内两条对角主筋作为引下线…  相似文献   

16.
经过对玉林电视台塔楼遭受强雷击损害,避雷针保护与针(网)混合保护比对,引下线根数对分流系数影响,变压器设置在建筑物内外对雷击风险值影响的分析,得出电视台塔楼应采取针(网)混合保护、增加防雷引下线根数和变压器设置在建筑物内部等防护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7.
1 查看设计图纸确定检测方案首先查看电气设计说明书、防雷平面图和基础平面图等。通过查看图纸 ,帮助检测人员对建筑物的防雷系统建立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案。高层建筑物的防雷电措施要求防直击雷、防侧击雷、防雷电电磁脉冲、防雷电感应 ,缺一不可。图纸设计环节有疏忽遗漏的 ,必须明确指出 ,特别警惕。1 .1 电气设计说明书中防雷部分的阅读防雷部分是对图纸必要的文字性解释。通过阅读可帮助检测人员了解图中未注明内容。包括建筑物设计依据标准、防雷类别、接地阻值要求 ,对避雷引下线和接地极的要求 ,避雷接闪器选用的材料、热处理形式…  相似文献   

18.
雷电对黑火药制造公司的危害一般有三个途径: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针对其特点所涉及的防直击雷方案主要是采用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等组成防直击雷系统。防雷电感应措施:建筑物内的设备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金属物都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实现等电位连接。防止雷电波侵入措施:低压线路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  相似文献   

19.
赵元  宋子亮 《广西气象》2006,27(A02):118-119
按照国家防雷标准规范,就防雷工程中多高层建筑物的LPS(防雷装置外部部分)预防直击雷措施中常规、防雷方法中的避雷装置,即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三个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及注意事项、和施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经验提出来,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全世界平均每天发生800万次闪电,每次闪电约在微秒贺时间内释放55kwh的能量,从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雷害.雷电常常使人畜伤亡,使建筑物、军火库、原油罐、通讯站、卫星站、电脑、电机设备毁于一旦.探索雷电奥秘,研究防雷系统工程,增强避雷消雷的能力和手段,有效地避免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