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厦门浔江海域污染扩散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燕初  李立 《台湾海峡》1997,16(2):174-180
本文采用ADI活动边界潮流数值模拟模拟了厦门浔江海域的潮流,计算的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吻合。文中用欧拉污染扩散数值模型计算了从同安、集美、五通口排出的污染物(COD)对浔江海域的影响,同时采用拉格朗日污染扩散数值模型研究在湾口、集美和在北部的湾顶污染物瞬时排放后的运移情况。  相似文献   

2.
张海峰 《台湾海峡》2013,32(1):36-45
结合平海湾海域规划,通过对平海湾岸滩地质地貌考察、水深测量、底质采样与分析、海域水文泥沙测验与资料分析、海域泥沙运动分析计算和新老图件对比分析等综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平海湾区周边无大河、溪注入,陆域和海域来沙量小,海域和沿岸泥沙活动不大.湾内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海底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湾东北侧沿岸浅水区至湾口区的平海村近岸以较粗的砂和砂质粉砂沉积物为主.湾内岸滩总体属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其内湾潮滩、内湾的北部和东部岸滩处于弱淤积状态,波浪输沙往湾顶岱前段净输沙量为5.37×104 m3/a,而西侧和西南岸滩处于弱的冲刷状态,山柄村向南往湾外净输沙量为1.97×104 m3/a,但总体而言,海岸蚀退的速度相当缓慢.平海湾自1970 ~2007年的37a来,在平海湾海域水深5m以浅的内湾海域呈弱的淤积趋势,淤积速率仅为0.018 m/a.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沿海地区营养盐含量显著增加,导致海湾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了解水体营养盐含量分布特征与陆源污染之间的关系,是对海湾进行有效环境管理的前提。本研究以2010—2019年福建省厦门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长期性、季节性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海湾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为氮、磷污染物治理提供措施建议。结果表明:厦门湾自2013年以来无机氮、无机磷含量波动降低,但同安湾无机磷含量近年来有明显增加。春季和秋季无机氮、无机磷含量明显高于夏季,不同季节氮、磷含量均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的分布趋势,反映出典型的陆源输入特征。硝酸盐氮是厦门湾无机氮的最主要成分,其与无机磷的比值普遍高于Redfield比值。无机氮、无机磷是导致九龙江口、西海域、同安湾富营养化指数较高的主要因子,受径流调控明显,无机磷在秋季还受到沿岸排污口的显著影响。厦门湾亟需加强对所有入海河流氮、磷污染的总量控制,建议强化沿岸排污口的管控。  相似文献   

4.
以厦门同安湾为例,利用1995~2005年的监测数据,分别采取污染物浓度超标加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对比排序法三种权重识别方法对近岸海域水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进行模糊评价的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权重识别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均可作为同安湾水质模糊评价的权重确定方法;同时,还分析了三种权重确定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并进行了比较,为海湾水质模糊评价中的权重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厦门同安湾、西海域渔业管理目标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chae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型及其由此衍生的生物经济模型和Gulland最适产量Y0.1模型,分别估算了厦门同安湾和西海域的最大持续产量、最大持续捕捞力量、最适产量、最适捕捞力量、最大经济产量、最大经济捕捞力量、最大经济效益,并对各模型计算的诸项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建立了3种模式渔业管理.根据厦门同安湾、西海域渔业实际情况和渔业发展趋势,提出了3种管理目标的实施步骤,并结合厦门市建设海湾型城市规划从经济学角度利用行政手段对西部海域、同安湾海域的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厦门湾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厦门湾沉积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海湾迅速淤浅、三角洲加快向海推进.九龙江三角洲前积层平均每年淤高10—15厘米;向海推进的距离为100—150米/年.近三十年来的人工围海和上游来沙大增是造成海湾淤积加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胶州湾不同时代的海图为依据 ,采用人机交互方式 ,利用数字化板和地学软件 ,对胶州湾海底冲淤态势进行了半定量 (精确到量级 )分析 ,划分了湾内淤积区、侵蚀区 ,并给出了历史变迁趋势。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胶州湾基本处于淤积缩小状态 ,沧口水道和环流中心的海湾中部及沿岸各小湾为淤积区 ,湾口部分和外湾侵蚀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胶州湾反向发展 ,转为侵蚀 ,侵蚀区从湾口向内湾经各水道辐射分布 ,仅侵蚀区之间分布着小片淤积区  相似文献   

8.
以胶州湾不同时代的海图为依据,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利用数字化板和地学软件,对胶州湾海底冲淤态势进行了半定量(精确到量级)分析,划分了湾内淤积区、侵蚀区,并给出了历史变迁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胶州湾基本处于淤积缩小状态,沧口水道和环流中心的海湾中部及沿岸各小湾为淤积区,湾口部分和外湾侵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胶州湾反向发展,转为侵蚀,侵蚀区从湾口向内湾经各水道辐射分布,仅侵蚀区之间分布着小片淤积区.  相似文献   

9.
近130年胶州湾自然形态和冲淤演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胶州湾不同时代的海图为依据,采用人机产互方式,利用数字化板和地学软件,对胶州湾海底冲淤态势进行了半定量(精确到量级)分析,划分了湾内淤积区、侵蚀区,并给出了历史变迁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胶州湾基本处于淤积缩小状态,沧口水道和环流中心的海湾中部及沿岸各小湾为淤积区,湾口部分和外湾侵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胶州湾反向发展,转为侵蚀,侵蚀区从湾口向内湾经各水道辐射分布,仅侵蚀区之间分布着小片淤积区。  相似文献   

10.
海滩地形变化是复杂的地形动力过程作用的结果,包含着诸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信息。本研究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对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的琼州海峡南岸铺前湾、海口湾和澄迈湾海滩剖面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前3个时空函数可以代表琼州海峡南岸海滩主要变化模态。其中第1模态都表现为淤积,铺前湾和海口湾海滩呈现夏秋淤 冬春冲的季节性特征,澄迈湾为夏秋冲 冬春淤的季节性特征。第2、3模态则可能是风暴作用、潮位影响下的沉积物在滩面上的迁移或波浪随潮位变化引起,与海湾区域地形、入射波向、泥沙来源、潮差、波高、风暴路径等有关。②铺前湾和海口湾海域建设的人工岛加剧了海湾的遮蔽程度,促进了海湾部分岸段海滩淤积,海滩还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③作为次控因素之一,观测期间台风对海滩的影响程度有限。同时,海滩对台风响应与台风强度、登陆距离、相对台风的方位以及当地地形遮蔽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厦门岛东南部海岸演变与泥沙输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坚  蔡锋 《台湾海峡》2001,20(2):135-141
通过海岸地貌调查、沉积物分布、岸线对比、沿岸输沙率计算等手段,分析研究了厦门岛东南部海岸海滩的演变特征,认为厦门岛东南部海岸的沿岸净输沙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由东向西;黄厝湾中北部存在反向输沙。文中划分了中-强侵蚀海岸、中侵蚀海岸、中-弱侵蚀海岸、弱侵蚀海岸、弱淤积海岸和不确定海岸等6种类型。人工采沙是引起海岸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对采集于胶州湾内的2个柱状样进行了粒度、210Pb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其粒度特征并结合计算得出的沉积速率探讨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胶州湾浅表沉积层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黏土质粉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弱的海湾相沉积环境;下部为含砾中—粗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强的河流相沉积环境。上部海湾相沉积速率的差异反映了沙脊区水流速度较小,淤积厚;潮沟水道内水流速度较大,淤积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1986–2019年113景Landsat影像提取高潮线,辅以2015–2019年实测剖面数据,开展了海湾尺度上海岸线的中长期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望湾以中间小型基岩岬角为界划分出的西侧海滩和东侧海滩分别具备4种和3种不同的空间特征;超过一半的区域其海岸线演变表现为非线性行为;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显著性分析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已有研究中对研究时段划分缺乏依据的问题;近5年的实测剖面数据也验证了企望湾近期显著的淤积和侵蚀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自西向东的沿岸输沙过程是近期海岸线演变主要的驱动机制,东侧防波堤因为改变了控制性“岬角”的位置,造成了海湾平面形态不平衡,而中间小型基岩岬角也影响了企望湾侵蚀和淤积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对于预测未来岸线位置和控制岸线侵蚀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泉州湾泥沙运移与冲淤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现代沉积中心;南水道是泥沙输运出湾的主通道,局部略微侵蚀.湾内涨、落潮流路的平面分异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是北水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强劲的落潮流以及径流是南水道成为泥沙输运主通道的主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胶东半岛南部典型海湾地貌过程对滩涂养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3S技术和海湾涨/落潮不对称原理,研究了最近40年来胶东半岛南部四个典型潮汐汊道海湾的动力地貌演变,分析了大面积修建养殖池对海湾地貌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最近30年来4个海湾的海岸地貌类型面积、空间分布格局、地貌类型转换、地貌结构和地貌冲淤状态发生了显著改变。在大面积养殖池被围建以前的1960s年代末到1980s年代初,丁字湾处于涨潮不对称状态但不对称程度增高,乳山湾、五垒岛湾和靖海湾也处于涨潮不对称状态但不对称程度在降低。最近30年来的大面积滩涂养殖池修建,使丁字湾由不断增强的涨潮不对称向落潮不对称状态逆转,使五垒岛湾、靖海湾由涨潮不对称向落潮不对称状态的转化提前,使乳山湾由涨潮不对称向落潮不对称状态的转化延缓。  相似文献   

16.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评估可反映海湾利用程度,是海湾开发潜力及其可持续开发研究的基础,对发展湾区经济意义重大.以1990—2015年每隔5 a共6期TM/ETM/OLI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和宁波市三门湾各时期的岸线及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此从海湾岸线开发和土地利用两方面综合分析海湾开发利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间,宁波3湾岸线人工化程度不断加深,岸线人工化指数最高的海湾由象山港(0. 16)转变为宁波市三门湾(0. 61),部分淤泥岸段(尤其是宁波市杭州湾岸段)滩涂围垦强度弱于泥沙淤积强度,削弱了岸线人工化程度.整个研究期间,宁波市三门湾和宁波市杭州湾的岸线开发利用结构始终为单一主体结构,象山港则呈现出由单一主体依次向二元、多元结构演变的趋势. 1990—2015年间,宁波3湾的岸线和土地利用强度均有所增加,其中象山港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指数最大,达0. 42;宁波市杭州湾区域土地利用变动最为强烈,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最大,达292. 300.区位和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水平及政策因素是造成宁波3湾区域开发利用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逆方法,研究了同安湾底质冲淤模型的部分关键参数的确定。由于海底底质冲淤模型是一个高度参数化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参数确定是模型应用中的关键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模型的稳定性和敏感性,通常是依据经验来确定。逆方法使得模型应用中的参数确定与模式检验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主观经验的参与。在厦门同安湾的应用中,模拟结果显示,经过清淤整治,主要潮汐通道的冲刷趋势明显增强,高集海堤等海区的严重淤积状况得以缓解,西海岸有部分回淤。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在稳定性和敏感性方面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泉州湾泥沙运移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泉州湾属于潮流、径流和波浪综合作用下的山地海湾,根据两次(1994年6月和2001年12月)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分析泉州湾悬浮泥沙和沉积物分布特征,研究其沉积物来源,并探讨北水道的沉积速率。悬浮泥沙含量自河口(湾顶)-湾口-外海逐渐降低。高值区出现在水道和河口,冬季高于夏季,大、中潮高于小潮。泉州湾沉积物分布与水动力强弱环境呈很好的对应关系。晋江携带入海的泥沙是研究区的主要物源:海岸侵蚀来沙与湾外来沙也提供了部分物源。南、北水道分别属于落潮槽与涨潮槽两种不同性质的水道。北水道沉积物较细,以沉积作用为主,其入口处淤积程度较轻,而在上游淤积程度相对较重;南水道流速较大,沉积物较粗,是泥沙输运主要通道,地形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厦门浔江湾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次报道 1 998年 5月厦门浔江湾水域 5个测站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的初步结果。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 5 9.6 5个 /cm2 ,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 ,占总密度的 89.2 8% ;其次 ,底栖桡足类占 2 .76 % ;其它类群所占比例较少。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分布为湾口区底 ,湾中部高。文中分析了小型底栖生物具有高类群优势度和低类群多样性特征 ,以及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率与环境的关系 ,提出浔江湾水域环境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围填海工程对莱州湾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2003—2013年10年来围填海工程建设对莱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3年围填海工程的建设导致了莱州湾海域面积减小7.38%;围填海工程使莱州湾流速整体呈减小趋势,流速减小超过4cm/s面积约占整个海湾面积的24.3%,流速增加大于4cm/s区域仅占4.0%,流向变化整体较小;莱州湾的纳潮量明显减小,平均纳潮量减小了5.57%;围填海工程建设使莱州湾水交换率略有减小。围填海工程弱化了莱州湾的海湾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