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耿刚教授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经验。耿教授认为癌因性疲乏是以脾胃气虚为主要病机,痰、瘀、毒邪互结导致的“本虚标实”之候,故在治疗上以益气健脾为大法,兼顾化痰、活血、解毒,重视症状控制,常以四君子汤及归脾汤为主方加减,重用蒙古黄芪和党参,提倡针药并用,关注日常调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一丸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肺一丸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一丸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癌性发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晚期肿瘤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晚期肿瘤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选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选用双氯芬酸钠栓剂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体力功能状态(KP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24/30),对照组为63.33%(1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KP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六黄汤加减在治疗晚期癌性发热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周仲瑛教授的“癌毒学说”为基础,提出“癌毒-气血津液”病机理论,认为肺癌是由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致癌物以及支气管、肺组织的慢性炎症、肺结核等各种高危因素的长期影响,在肺部形成了慢性炎症微环境,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化生了癌毒之邪(癌细胞),其核心病机是癌毒内生于肺,气血津液失调。笔者创立肺癌的中医辨证体系为辨癌毒、辨气血津液,治疗原则为驱邪扶正,核心治法为清热解毒抗癌、调和气血津液,以期为提高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回纹型风湿病(PR)属临床难治性疾病,其发病的根本为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异常。以“营卫-玄府-伏邪”病机轴为基点进行辨证是中医学从宏观整体、微观结构与病因病机学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其交联性病理反应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具体机制。本文试从“营卫-玄府-伏邪”病机轴探析PR,提出营卫失和是始动环节,玄府失司是病机关键,伏邪难透是难愈因素;并分析其与PR形成、发展的关系,即“卫强营弱而免疫乱”理论、“营卫-玄府”失司而筋骨痛、“玄府-伏邪”相合终成PR、伏邪反诛营卫而积重难返。冀以此为PR的中医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介绍滕晶教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郁闷不舒型中风急性期的经验。滕教授从情志角度论治中风病,提出“情志伏邪说”,认为心理紊乱状态是产生情志伏邪的基础,情志伏邪为中风发病的本质病因,郁闷不舒状态是本病最常见的心理紊乱状态。中风急性期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祛邪通阳、宣畅气机,并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郁闷不舒型中风急性期之上焦气机郁闭者,可行气活血、化痰清热,使气机宣通、情志舒畅,症状缓解。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熊之焰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经验。熊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性多为本虚标实,病机为水湿之邪蕴藉肠道,伤及脾胃,局部肠络气血壅滞不通,从而导致脾胃运化失调,水湿之邪并走肠间。治疗上常以通立法,着重于芳香化浊、调畅气机,中医证型以大肠湿热、脾气虚弱多见,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介绍宋鲁成教授运用综合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经验。宋教授认为本病以肝气郁结为本,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痰凝、瘀血相互搏结形成硬核,日久郁而化热,煎灼阴津,形成阴虚火旺、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治疗上根据结节内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的不同,辨证施治,注重针药并用,内外兼施。方药以青皮甘草汤为基础,并参考甲状腺功能指标,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组方。外治法以局部中药贴敷和火针围刺为主,配合大椎刺血拔罐和下肢针灸治疗,使邪有出路,只取火针消散结节之力,而无温热助邪之弊。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李晋宏副主任医师从风燥论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轻型恢复期咳嗽的经验。李师认为,新冠感染轻型恢复期咳嗽与“风咳”“燥咳”类似,病位在肺,病机为邪去正虚,风燥外袭;余邪留恋,内燥渐生。治疗从风燥入手,采用疏风润燥、化痰止咳之法。用药以桑杏汤为基础方,并基于叶天士养阴透邪的治疗原则加轻清升散之品透邪外出,以达温燥润肺、化痰止咳、宣通肺气、透邪外出之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马科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胰腺癌的经验。马教授认为正气亏虚、邪毒侵犯肝脾为本病主要病机,扶正祛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发病初期以祛除癌毒为关键,后期以顾护肝脾为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介绍杜武勋教授基于二纲六辨治疗冠心病伴阈下抑郁的经验。杜教授认为冠心病伴阈下抑郁的发生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同时受扰,造成“血脉不利”及“心失所主”,“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其主要病理机制,针对冠心病伴阈下抑郁寒、痰、毒、郁的病机特点,杜教授临证以“二纲六辨”为指导,确立扶阳抑阴、调畅神机、豁痰开结的治疗法则,并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以及兼夹病邪的不同,辅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偏性之品,在临床中常获佳效。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病为临床反复发作的疾病之一,具有隐匿起病、隐匿进展的特点,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慢性肾病与伏邪致病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临床组方可基于伏邪理论,一则重用补益药以补正虚;二则运用祛风药、祛湿药祛除外邪;并可配伍活血化瘀药、虫类药以活血化瘀、通达经络。由此诸药相配,正虚得补,外邪得祛,血脉畅通,有助于降低肾损害,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杨志波教授运用消风散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经验。杨教授认为瘙痒性皮肤病以“风邪致病”为核心病机,常伴有血虚、肝郁、血热、湿盛等。其治疗应以消风散祛风邪为要,辨证施治,注重内外兼治,强调饮食与精神调护,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从脏腑病位、邪实偏胜、疾病发展阶段三方面探析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临床辨治本病应定病位,辨脏腑盛衰,从肝、脾、肾三脏论治。明病机,辨邪实偏胜,从瘀血、气、痰、毒邪论治。分阶段,辨寒热虚实,即病之初期,肝郁热盛,治以疏肝清热为主;病之中期,正虚邪实,治以扶正祛邪为主;病之末期,正气大虚,治以扶正气为主,忌一味猛攻。  相似文献   

15.
总结陈新宇教授治疗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经验。陈教授认为,妊娠妇女素体阳气不足为围生期心肌病发病之主因,在阳气不足的基础上,或生瘀血、痰浊、水湿、癥瘕之邪。治疗上,陈教授主张以温补阳气为根本,再辨证施以化瘀、祛浊、利湿、消癥之法,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医学“排邪反应”的理论渊源及概念拓展,认为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定义为疾病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可通过病机解释的非常规积极现象;狭义上指正确的中医治疗或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引起患者疑虑的机体不适类积极反应。认为“排邪反应”可作为疾病好转的临床征象,在正确把握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应能被预测,或及时得以解释。同时,笔者从正确认识“排邪”的重要作用、与正邪交争的区别、重视机体自愈机制、警惕药邪和医过等方面对“排邪反应”的临床应用进行论述,以期将该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介绍陈宪海教授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经验。陈教授认为,该病以风邪为主导,其病变主脏在肺,与胃、肝相关;风邪犯肺、肺胃阴虚、肺失宣降为主要病机;主张以祛风邪、润肺胃、理肺气为主要治法,以宣降肺气、祛风达表之“参苏止咳汤”为基础方并加用息内风、润肺胃之品以治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穴位贴敷、中药灌肠、中药热庵包、贴膏等对肝癌患者实施治疗,对癌性疼痛、腹胀、黄疸、肝性脑病、便秘、发热等症状采取中医综合护理,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疼痛评分表、生存质量评分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评价治疗与护理结果。结果:患者对我院护理人员及制度总体较为满意,给予中医综合护理后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与护理前明显降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中医综合护理,肝癌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能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阐述浊毒致病、致痫的理论基础,认为浊毒具有难治性、顽固性的特点,治疗上应辨明浊、毒之孰轻孰重,分浊离毒,使得病邪相对孤立,故以化浊解毒为治痫之纲,兼以疏肝理气,通窍定痫,兼顾整体。从浊毒理论入手,寻找其指导癫痫治疗的可行性,既是对现有浊毒理论的继承与完善,也是对癫痫治疗方法的补充和扩展。  相似文献   

20.
介绍郝微微运用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郝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是发病之本,湿热是发病之标,活动期以标实为主,为湿热蕴肠;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且多呈脾虚。治疗上以健脾化湿为主,兼清余邪;久病之后,肾阳受损,应注意温补肾阳,同时,久病多瘀,久病入络,还应兼顾活血化瘀;因该病具慢性特征,故郝教授主张应用膏方治疗,并以健脾化湿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