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洪涝灾害历来是影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观测资料,从天气过程、水文过程、受灾情况等方面对1917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的自然过程作了详细梳理。得出以下结论: (1) 1917年洪涝灾害呈现由台风袭扰→集中降水→山洪暴发/河流决口→积水/淹没→受灾的成灾过程。 (2) 7月份2次台风带来大范围暴雨,集中性降水出现于7月20—28日,沿燕山、太行山分布,而9月份2次台风带来的暴雨则使灾情更加严重。 (3) 1917年海河流域各河于7月中旬开始涨溢、决口,9月中旬上游降雨结束后,中下游水位趋于稳定并下降,10月份以后洪水才迟缓退去,而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影响一直延续到1918年。 (4) 1917年洪涝灾害在海河南系和北系都有发生,南系尤为严重,共造成156个县受灾。受灾田亩级数在5级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海河干流沿线、南运河沿线以及河北省文安县等低洼地区。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1,(2)
结合新疆叶尔羌河流域近60年洪水资料,对流域四类洪水的主要成因和洪水规律进行剖析,并提出防洪建议。结果表明:(1)叶尔羌流域冰川消融型洪水一般主要出现在7月-8月份,从上游卡群站到下游出口冰川消融型洪水的洪水传播衰减率一般较小;流域量级、洪涝灾害影响较大的为冰川溃坝型洪水,该类洪水主要在每年的6-11月高发,7月和11月份发生频次较低;暴雨洪水发生的时间一般集中在7月中旬到8月的下旬,洪水过程较为简单,洪水上涨和下落的历时较短;流域60年来混合型洪水只发生3次,发生几率较低。(2)在掌握流域洪水类型、成因及规律基础上从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具体防洪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流域防洪减灾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近40 a黑河流域下游自然资源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过程和规律,以黑河流域下游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为研究对象,根据《额济纳旗统计年鉴》(1990—2015年)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发展水平研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并对2020—2030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额济纳旗自然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60 0提高到2015年的0.811 5,增长趋向明显;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15 0提高到2015年的0.713 8,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曲线变化整体相似。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重度失调经济损益型”历经“拮抗”“发展”“磨合”阶段转变为2015年的“高度协调发展同步型”。通过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预测未来10 a两者耦合协调度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王步杰 《地下水》2023,(6):211-212+252
滃江是北江的一级支流,2022年7月3-5日,受6月份“龙舟水”及强台风“暹芭”影响,滃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暴雨洪水,为有实测记录以来的第二大洪水。这场暴雨致使滃江干支流沿岸洪水漫滩严重,对沿线居民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本文从降水过程、洪水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并与“2010.5”洪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22.7暴雨过程具有面上降雨均匀、局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前期雨量大等特点;其洪水过程具有一般山区性洪水过程的特点,陡涨陡落。研究对今后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防洪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云龙水库是昆明市生活供水的重要生命线工程之一。2007年7月水库以上流域内及其周围连降4次大雨.造成了下游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较大。本文在介绍云龙水库及其以上流域的基本情况后,还分析了暴雨成因及特征、出库洪水、入库洪水和云龙水库在抗御这场大洪水中的作用等,可为水库管理和防汛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强火山活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驱动因素,可导致中国降水出现年际或年代际变化,甚至极端的旱涝现象。探究位于中国邻域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带的强火山喷发与中国旱涝分布格局的关系,有助于阐释中国旱涝发生的时空规律及机制,为预测未来火山爆发可能导致的降水异常提供借鉴。本文基于1500—2000年期间世界强火山活动和中国旱涝资料,运用时序叠加分析的方法辨识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带的强火山喷发后中国旱涝在年际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1815年Tambora火山喷发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带的强火山喷发对中国的旱涝格局有一定的影响:强火山喷发后第0年至第2年,中国中东部各站点的整体变化为偏涝;在第3年,整体出现了偏旱的转变,且变化幅度相比其他年份较大;就地区而言,喷发后华北、华南地区分别出现了由旱转涝、由涝转旱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大概持续了2~3年,随后2个区域均恢复了喷发前的旱涝趋势;印度尼西亚1815年Tambora火山喷发后0~3年,中国以涝情为主,但发生涝情的区域逐年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马莲河流域"2003·8"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惠俊堂 《水文》2008,28(3):95-96
2003年8月25日,马莲河流域普降暴雨,暴雨中心发生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流域出口控制站出现了1956年设站以来的第二大洪水,造成了重大的洪涝灾害.通过暴雨洪水调查,分析了本次暴雨洪水特性,为研究该流域暴雨洪水灾害及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河流域历史上的洪涝灾害极为频繁。沿太行山迎风坡发生的暴雨是本流域洪水的主要来源。进入平原以后,河道狭窄而平缓,形成了一系列的滞洪洼地,如著名的白洋淀、东淀、文安洼、贾口洼等,减轻了河道的防洪负担,但由于标准较低,遇大洪水常常泛滥成灾。 1963年8月洪水是本流域有纪录以来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主要发生在海河流域中部、南部的大清河、子牙河及南运河三个水系(简称海河南系),三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厘清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更新统划分与对比,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识别出区内早更新世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辅以年代学研究,开展了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第四系研究,建立了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格架。研究表明: 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等是区内短程河流的冲洪积相沉积,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Qp1),而上覆网纹红土则形成于中更新世(Qp2),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区内第四纪更新世地层格架; 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所代表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重大调整是长江三峡续接贯通的环境响应,暗示了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的时限为早—中更新世之交。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厘清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更新统划分与对比,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识别出区内早更新世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辅以年代学研究,开展了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地区与黄广—九江地区第四系研究,建立了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格架。研究表明: 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等是区内短程河流的冲洪积相沉积,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Qp1),而上覆网纹红土则形成于中更新世(Qp2),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区内第四纪更新世地层格架; 白沙井砾石层、阳逻砾石层、宜昌砾石层、九江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所代表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重大调整是长江三峡续接贯通的环境响应,暗示了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贯通的时限为早—中更新世之交。  相似文献   

11.
陈立华  滕翔  潘子豪  刘为福 《水文》2019,39(6):80-84
为分析西江流域灾害性洪水的风险,采用水文学分析法从洪水组成、遭遇时间以及洪峰重现期等方面,重点分析了梧州站干支流洪水遭遇规律。研究表明:梧州15场洪水中红水河、柳江、郁江及桂江的日平均流量平均比重分别为32.31%、40.57%、13.19%及9.13%;其中西江干流洪水发生时间集中在6~8月,柳江洪水发生时间集中在6~7月,桂江洪水发生时间集中在5~7月,郁江洪水发生时间集中在7~9月;西江上游红水河与柳江洪水遭遇频繁,而郁江、桂江遭遇洪水量级较小,其中全流域洪水、红水河—柳江—桂江洪水、柳江—郁江—桂江洪水三种遭遇类型所构成的梧州大洪水重现期依次约为100年、50年、20年一遇,揭示了西江干支流洪水遭遇后致使梧州站洪水重现期显著增大。研究结果可为西江流域防洪减灾提供水文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正强  赵璀 《水文》2005,25(5):62-64,61
2004年7月15~20日,伊洛瓦底江流域大盈江、瑞丽江上游等地区连续普降暴雨,最大3日降雨量428.3mm。本次特大暴雨导致大盈江、龙川江流域水位暴涨。并在德宏州支那、盏西、芒章乡引发了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洪涝灾害。分析该次暴雨洪水的成因、暴雨特性及洪水特性,有助于掌握和了解该流域暴雨、洪水形成条件和变化规律,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剧水循环,增大洪水风险。阿克苏河流域位于天山南坡,是北半球中纬度典型的高山流域。本流域不仅有暴雨洪水、冰川和积雪融水造成的洪水,而且还有冰川溃决突发洪水。以阿克苏河的两条支流库玛拉克河和托什干河为研究对象,利用块最大值抽样方法(block maximum)和超定量阈值(peak over threshold,POT)抽样方法提取出1958—2011年的洪水事件,其中基于POT方法在两条支流分别提取106次和112次洪水事件,主要集中在6月、7月和8月份。研究表明:阿克苏河的两条支流库玛拉克河和托什干河的年最大洪水强度分别以8.48 m3?s-1和3.40 m3?s-1的速率增加;在洪水发生时间上,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库玛拉克河,洪水发生时间有提前的趋势,而以降雨和融雪水补给为主的托什干河,洪水发生时间变得更加分散,表现为春季最大洪水提前、秋季最大洪水推后。  相似文献   

14.
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者系统收集了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了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形成这次水灾的天气气候特征。研究认为,该年度水灾基本在N28°~N33°间呈条状东西向分布,而以N31°一线的灾情最为严重;连续性的降水开始于5月18日左右,到7月18日才结束,中间还有3次持续各达10余天的强降雨过程;这次大水灾是全流域性的,涝灾大于洪灾,降水最集中区域为东部的太湖流域,这和有器测记录的几次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并不一致;本次大水灾的直接天气成因是梅雨期提前并超长,雨量明显偏大,持续时间长达62天左右,比有器测记录的更早、更长;当年夏季风应偏弱,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南,且西风分支明显,经向环流发展,西风南支位置应该也异常偏南;夏季冷空气异常活跃可能是雨带长期在长江沿岸徘徊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① 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的站点主要在江南内陆山区、丘陵;东部季风区山地、丘陵多出现低强度降水,平原和沿海易出现高强度降水;② 四季降水量均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南方秋季降水量明显小于春季,但华西和江南沿海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在东南丘陵出现高值中心;③ 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存在2个峰值,其中珠江流域有6月主峰值和8月次峰值,东南诸河流域主峰在6月中下旬,次峰在8月末,长江流域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初,西南诸河流域和北方所有流域降水均表现为夏季单峰型;④ 南方各大河流域从2月末到6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雨季,北方各大河流域进入雨季时间集中在6月末、7月初;南、北方雨季结束时间比雨季开始时间集中,从南到北进入雨季时间持续120 d以上,而从北到南退出雨季时间则仅持续不到45 d;⑤ 丰雨期的持续时间,珠江流域从5月初到9月上旬后期,东南诸河从5月上旬到7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再度短暂出现,长江流域从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西南诸河从7月中旬到 8月下旬,淮河流域从7月上旬至7月底、8月初,辽河流域在8月初出现极短丰雨期;⑥ 降水年际变异性最高的站点在青藏高原西南、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和汾河谷地,海河流域年降水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安徽段2016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堂  李京兵  方泓  顾李华  史俊  朱琼  吴峥 《水文》2017,37(6):91-96
2016年6月18日7月21日,长江流域安徽段发生暴雨洪水,最大3d、7d雨量位居历史第一,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最大15d雨量位居历史第二,重现期接近50年一遇,至7月5日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给长江流域安徽段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收集、整理了本次暴雨洪水的资料,对暴雨的过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历史特征年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强降雨、降雨的空间分布以及前期长江底水高是2016年洪水总体水平位居历史第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The Indus flood in 2010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river disasters in recent history, which affected more than 14 million people in Pakistan. Although excessive rainfall between July and September 2010 has been cited as the major causative factor for this disaster, the human interventions in the river system over the years made this disaster a catastrophe. Geomorphic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Indus River has had a very dynamic regime in the past. However, the river has now been constrained by embankments on both sides, and several barrag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along the river. As a result, the river has been aggrading rapidly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due to its exceptionally high sediment load particularly in reaches upstream of the barrages. This in turn has caus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ross-valley gradient leading to breaches upstream of the barrages and inundation of large areas. Our flow accumulation analysis using SRTM data not only supports this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everal reaches along the Indus River, which are still vulnerable to such breaches and flooding. Even though the Indus flood in 2010 was characterized by exceptionally high discharges, our experience in working on Himalayan rivers and similar recent events in rivers in Nepal and India suggest that such events can occur at relatively low discharges. It is therefore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identify such areas and plan mitigation meas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We emphasize the role of geomorphology in flood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and urge the river managers to take urgent steps to incorporate the geomorphic understanding of Himalayan rivers in river management plans.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甘肃省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区域。截止2019年底,查明地质灾害点共12829处,占全省灾害总量的70.83%。按照水系分布划分,以渭河流域、泾河流域、黄河干流流域最为发育,其他水系次之。依据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永登—靖远等北部泥石流灾害为主的区段、中部崩塌滑坡泥石流集中区段、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区段和玛曲—碌曲地质灾害轻微发育区段。依据时间分布特征,具有2—5月冻融期、7—9月主汛期两个高发时段。地质灾害具有小灾巨损、群发巨损和链式巨损等致灾特征。单体灾害易形成巨大损失,降雨、地震引发的群发性地质灾害往往损失巨大,同时崩滑流阻断河道形成的堰塞湖风险也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淮河中下游洪涝综合治理的思考与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70年治淮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淮河中下游干流与洪泽湖已成为淮河进一步治理的重点区域。从流域战略地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演变、水问题变化等多视角系统梳理了新时期治淮主要矛盾;从水沙基本规律辨析、靶向问题揭示、河湖格局重构、综合治理措施等多方面提出淮河中下游综合治理的战略思考和建议;从降雨和干支流洪水演变规律、淮河干流和洪泽湖泥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现状和规划工程防洪效果与协调性、工程措施组合方案建议等4个方面介绍了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初步研究成果,以期为新时期淮河治理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