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滨里海盆地普遍发育一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层,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它把盆地分为盐上和盐下两大复合成藏组合.海西运动晚期,盆地东部地区断续、强烈的构造运动决定了地层空间展布、组合特点,控制了三个成藏带的形成,共发育三套成藏组合.盆地东部地区盐下油气藏规模、储量较大,大中型油气藏主要与石炭系两套海相碳酸盐岩层(KT-Ⅰ和KT-Ⅱ)有关.在盆地东部发现的10个盐下油气藏中,KT-Ⅰ、KT-Ⅱ产层的盖层均为其顶部泥岩层.下石炭统生物碎屑灰岩和下二叠统页岩是有效生油岩,分散有机质属混合类型.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溶洞型、孔洞型储层较发育,裂缝型储层偶尔发育;储层的次生改造作用非常重要.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普遍分布,油气成藏主要受圈闭位置及其特点所控制.90%以上的失利探井是因为构造不落实,精确落实构造圈闭的具体位置,成为勘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滨里海盆地东部盐下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滨里海盆地普遍发育一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层,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它把盆地分为盐上和盐下两大复合成藏组合。海西运动晚期,盆地东部地区断续、强烈的构造运动决定了地层空间展布、组合特点,控制了三个成藏带的形成,共发育三套成藏组合。盆地东部地区盐下油气藏规模、储量较大,大中型油气藏主要与石炭系两套海相碳酸盐岩层(KT-Ⅰ和KT-Ⅱ)有关。在盆地东部发现的10个盐下油气藏中,KT-Ⅰ、KT-Ⅱ产层的盖层均为其顶部泥岩层。下石炭统生物碎屑灰岩和下二叠统页岩是有效生油岩,分散有机质属混合类型。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溶洞型、孔洞型储层较发育,裂缝型储层偶尔发育;储层的次生改造作用非常重要。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普遍分布,油气成藏主要受圈闭位置及其特点所控制。90%以上的失利探井是因为构造不落实,精确落实构造圈闭的具体位置,成为勘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塔西南前陆冲断带成藏的地质条件具有分段性,即不同构造段成藏条件明显不同。成藏最有利部位是甫沙—克里阳、苏盖特—齐姆根两个构造带,发育了断层传播褶皱及三角带构造,集中了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下石炭统—下二叠统及侏罗系暗色泥岩三套优质烃源岩,拥有下白垩统砂岩储层与古近系膏盐盖层、古近系碳酸盐岩储层与其上覆泥岩盖层、中新统砂岩储层与其中泥岩盖层以及上古生界等一系列优质储盖组合;其次为和田逆冲推覆构造带,准原地系统(原地系统)构造圈闭良好,但烃源条件和储盖条件相对较差,下二叠统克孜里奇曼(P1k)碳酸盐岩烃源岩达到气源岩的标准,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及砂岩储层、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基本上都属低孔低渗型,下二叠统普司格组泥岩属优质区域性盖层;帕米尔前缘冲断带对成藏不太有利,虽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但发育大型推覆构造及强显露型冲断层,缺乏良好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4.
饶勇 《地质与勘探》2023,59(5):1117-1127
中非裂谷系Doseo盆地是白垩纪以来叠加了走滑和挤压反转等作用的复杂陆相裂谷盆地,具有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且勘探程度较低,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但油气分布不均,不同构造带油气规模差异大。本文基于钻井和典型油气藏对比分析,系统阐述了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并探讨了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形成“东西分区,南北分带,北陡南缓”的构造格局,构成了“下细上粗”的湖盆-三角洲-河流沉积充填序列。下白垩统强裂陷期两套优质成熟湖相烃源岩、多套储-盖组合以及一系列构造圈闭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石油地质条件。已发现油气藏以构造圈闭为主,但油气发现规模与烃源岩潜力严重不符。通过分析,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盖层和圈闭保存条件三个因素及匹配关系控制,而圈闭保存条件是全区共有最重要控制因素,且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具有差异性。南部缓坡带成藏控制因素为盖层和圈闭保存条件,东部凸起构造带成藏控制因素为圈闭保存条件,北部陡坡带成藏控制因素为储层和圈闭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不同成因斜坡带特征与油气成藏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和古斜坡控制油气富集已为勘探实践所证实。古生界广泛分布的斜坡带按其成因特点可分为3类:即地层形成期的沉积建造斜坡、构造变革改造期的侵蚀地貌斜坡和构造抬升翘倾作用形成的构造斜坡。不同类型的斜坡带发育了不同的油气成藏组合:沉积建造斜坡带发育了以礁滩体为主要储层、致密碳酸盐岩或上奥陶统泥岩为主要盖层的成藏组合;岩溶斜坡带发育了不同层系岩溶储层(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上奥陶统岩溶储层和寒武系白云岩储层)与不同层系泥岩盖层(上奥陶统泥岩盖层、志留系泥岩盖层和石炭系下泥岩段盖层)构成的成藏组合;地层超覆斜坡带在志留系和上泥盆统—石炭系形成了以地层超覆圈闭为主、构造-地层(或岩性)圈闭为辅、泥岩段为盖层的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6.
滨里海盆地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沉积盆地之一。本文以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对盆地东缘的构造演化以及其油气成藏组合进行分析,认为乌拉尔造山运动对盆地东缘的构造演化造成了深刻影响。盆地东缘盐上层系的生烃条件较差,主要油气来源应为盐下层系。石炭系碳酸盐岩KT-I层和KT-II层是盆地东缘发育的良好储层。下二叠统盐层为区域性盖层,特别是对盐下油气藏起到了良好的区域封盖效果,盐相关构造圈闭类型发育。不整合面、断层和孔、洞、缝等组成复合的油气输导体系。盆地东缘的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盐下层系的"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以及盐上层系的"下生上储型"。  相似文献   

7.
对巴西东部被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群的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盆地群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前裂谷阶段、同裂谷阶段、局限海过渡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漂移阶段。受区域构造应力场、膏盐层、火山岩等方面的影响,各盆地表现出不同的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而膏盐层的发育对于油气成藏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盆地中,主要发育了三套烃源岩、三套储层和三套区域盖层,并形成了三种油气成藏类型:盐下裂谷地堑内的构造油气藏,膏盐层上下的碳酸盐岩油气藏,以及盐上的浊积岩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根据成藏规律分析,并考虑各盆地的勘探现状,按勘探潜力由好到差的顺序将盆地划分为三类,指出Ⅰ、Ⅱ类潜力区应是主要勘探方向,具有广阔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8.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整体为南北走向、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划分为7大构造单元。以上侏罗统膏盐岩为滑脱层,盆地沉积盖层分为盐上、盐下两大构造层。盐上层系挤压变形强烈,盐下层系构造相对宽缓。盆地经历了裂谷、坳陷和碰撞挤压三个阶段。纵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白垩系泥岩和碳酸盐岩、始新统海相泥岩是盆地的三套主力烃源岩;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古新统生物灰岩以及白垩系、古近系砂岩是良好的储集层;上侏罗统膏盐岩是盐下层系的区域性盖层,白垩系和第三系发育泥岩、泥灰岩盖层。盐上层系勘探程度较高,圈闭以逆冲挤压背斜和断背斜为主,幅度大、规模小;盐下层系生储盖组合发育,圈闭以构造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规模较大,具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西南吉萨尔隆起、卡菲尔尼甘隆起、奥比加尔姆隆起是盐下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单中强 《江苏地质》2014,38(1):30-33
对D区块盐下层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盐下发育的滨岸—海相页岩和碳酸盐岩为盐下层系的烃源岩,盐下发育2套储集岩体系,下二叠统孔谷阶厚层盐岩为盐下层系油气的区域性盖层,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套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以低幅度的背斜构造为主。对盐下有利目标进行构造解释,落实局部构造8个,总圈闭面积450 km2,资源量8.6×108t,显示了D区块盐下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0.
系统论述了以含油气储集层为核心划分盆地成藏组合,并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沉积、地层演化特征,储集层岩性和岩相特征,区域盖层发育,油气富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对盆地的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通过统计不同的成藏组合内已发现油气藏的数量及规模,确定资源评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最终获得符合目前盆地勘探现状及石油地质认识的资源量计算结果。以巴西坎波斯盆地为例,将该盆地划分出4个成藏组合,分别是: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中部下白垩统Macae碳酸盐岩储层成藏组合、下部下白垩统Lagoa Feia鲕粒灰岩储层成藏组合和底部下白垩统Cabiunas裂缝火山岩储层成藏组合,并分别计算了每一个成藏组合的预测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综合分析认为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主要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并以储集层为核心,在始新统、下白垩统、中侏罗统、下侏罗统和石炭系等储集层内划分出7个成藏组合。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不同成藏组合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分别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北乌斯丘尔特盆地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可达2102 MMboe,其中石油为1201 MMbbl,天然气为5406 Bcf。同时参考对储层、圈闭、运移和保存等成藏要素的地质风险评价结果,应用资源-地质风险概率双因素法进行有利区带的优选。共划分出1个Ⅰ类成藏组合,1个Ⅱb类成藏组合,2个Ⅲ类成藏组合,2个Ⅳa类和1个Ⅳc类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盆地西部北布扎奇隆起是最有利的勘探区,中生界的勘探目标主要是发育于隆起北坡及顶部的拉长型断背斜构造,古生界巴什基尔阶和阿赛尔阶碳酸盐岩和礁体储层的勘探潜力也不容忽视。而在盆地东部的局部地区,可能会在始新统和中侏罗统砂岩储层以及石炭系维宪阶碳酸盐岩储层中发现一定量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久攻不克”,其中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油气运移是两大难题。滨里海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储量的地质成藏条件分析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碳酸盐岩油气生成与地幔流体以及与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有关。原油、沥青、干酪根的 Pb、Sr、Nd 同位素组成、碳酸盐岩矿物与含水矿物的高温、高压实验、热液条件下 HCO_3~-与 H_2的实验均证实了上述认识,油气可以通过无机反应生成。根据这一油气生成模式,应该重新审视中国油气勘探的方针。近期可在西部三大克拉通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以“碳酸盐岩—生物礁(白云岩化)—膏盐”的岩性结构为模式有望找到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关键是对生物礁的勘探及识别技术的突破、白云岩孔洞、裂缝储层的识别、预测及膏盐层钻井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Ordovician marine carbonate basement trap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paleo-highs and paleo-slopes in the Tarim Basin. Reservoirs are mainly altered pore-cavity-fissure reservoirs. Oil sources are marine carbonate rocks of the Lower Paleozoic. Thus, the paleo-highs and paleo-slopes have good reservoiring conditions and they are the main areas to explore giant and large-scale oil reservoirs.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ir reservoiring are: (1)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fenestral pore-cavity-fracture reservoirs, resulting from multi-stage, multi-cyclic karstification (paleo-hypergene and deep buried) and fracturing, with effective overlying seals, especially mudstone and gypsum mudstone in the Carboniferous Bachu Formation, is essential to hydrocarbon reservoiring and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 (2) Long-term inherited large rises and multi-stage fracture systems confine the development range of karst reservoirs and control hydrocarbon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reservoiring; (3) Long-term multi-source hydroc  相似文献   

14.
滨里海盆地以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为界,发育了极具特色的盐上和盐下2套成藏体系。为加深对区域成藏规律的认 识, 为进一步勘探提供参考,从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入手,利用最新钻井资料、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分析了盐上、盐 下层系的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盐下古生界构造层以发育大型古隆起和斜坡带为特征,海西期风化淋 滤作用改善了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性能,礁滩和岩溶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相比而言,盐上层系受空谷阶盐构造运动的影 响明显,可形成盐刺穿遮挡型、盐檐、地层尖灭型、砂岩透镜体等不同类型的圈闭,高效盐窗和盐边/断裂等运移通道是成 藏的关键,盐构造活动期与盐下烃源岩排烃高峰期相匹配是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滨里海盆地是世界上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是良好的油气储层。通过对肯基亚克油田和扎纳若尔中区块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和储层控制因素的分析,指出混合白云岩化作用是研究区最主要的、也是最普遍的白云岩成因类型,其形成的白云岩是最有利的储层。白云岩化作用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白云岩的分布对沉积微相展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由于沉积环境和相带不同,孔隙水的流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成岩作用在不同的相带对孔隙的发育与演化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沉积作用是控制储层的决定因素,平面上的成岩作用差异与沉积微相相关;距石炭系顶部不整合面愈近,则后期有利的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改造更为彻底。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顶部碳酸盐岩储层是最具潜力的油气储层,有望进一步发现更多的油气储量。  相似文献   

16.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油藏特征与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曼  吴晓智  李建忠  陈晓明  郑民 《地质科学》2013,48(4):1246-1257
三塘湖盆地属西部典型的改造型叠合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二叠系火山岩中。本文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与生烃史,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石炭-二叠纪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动态过程。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海西印支期和侏罗纪末-白垩纪末期的燕山期,油气藏的形成及后期调整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火山岩油气藏具多期运聚、多期成藏和多期调整改造成藏特征,其成藏模式为以火山岩风化壳为储集层、下覆湖相泥岩为烃源岩,油气在构造背景下,沿不整合面聚集成藏,形成下生上储地层型油藏组合模式。本文结合构造演化史分析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油气成藏过程,对西部沉积盆地下组合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具有良好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朗凹陷的原油类型可以划分为3大类,Ⅰ类原油来自二叠系芦草沟组,Ⅱ类原油来自石炭系哈尔加乌组,Ⅲ类原油为Ⅰ与Ⅱ类原油的混源油。通过断裂活动强度、垂向输导断裂与烃源岩的匹配关系的研究,结合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分析资料,分析了马朗凹陷油气的垂向运移特征。研究表明,断层的断裂活动强度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垂向输导断裂与烃源岩相匹配时,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才能向上运移至上覆地层聚集成藏。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厚度中心附近的垂向输导断裂断穿侏罗系,所以,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Ⅰ类原油可以运移至侏罗系聚集成藏,而石炭系哈尔加乌组烃源岩附近的断裂大都未断至二叠系和侏罗系,所以哈尔加乌组烃源岩生成的Ⅱ类原油未能运移到侏罗系聚集成藏,而主要在石炭系成藏。与断裂输导分析相配合,含氮化合物可以很好示踪油气的垂向运移方向,沿断裂从深层到浅层,原油含氮化合物总浓度逐渐降低,1,8DMC/1,3 DMC或1,8DMC/2,4 DMC值增大。  相似文献   

18.
对河西走廊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沉积演化、生烃条件、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类型和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层系。研究区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以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前黑山组—太原组发育多套暗色泥岩或炭质泥岩为主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中等—较高,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储集层以碎屑岩为主,成岩作用强烈,原始粒间孔隙不发育,但不乏溶蚀孔隙较发育的中等—较好的碎屑岩储集层,而且碳酸盐岩也是区内重要的储集层类;中生界为区域盖层,石炭系—二叠系内部的砂泥岩组合构成纵向上的储盖组合;可形成内生连续式、上生下储式、潜山式等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石炭系—二叠系广泛分布的油气苗或钻井油气显示,为存在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塔中隆起海相碳酸盐岩大型凝析气田成藏特征与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次资评与勘探实践表明塔中隆起成藏条件优越,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奥陶系油气藏集中赋存于上奥陶统礁滩体与下奥陶统风化壳储层中,缝洞系统控制了大型凝析气藏纵向多套叠置-横向准层状分布规律。多学科、动静态一体化研究表明,形成塔中海相碳酸盐岩大型凝析气田主力烃源岩为寒武-奥陶系两套碳酸盐岩,原油具有明显的混源特征,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中-下寒武统高成熟度原油裂解气。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是古油藏在喜山期被寒武系来源的原油裂解气气侵的结果,经历了三期成藏过程,即中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原油充注,喜山期注气。两套烃源岩长期供烃是形成塔中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大型凝析气田的物质基础,构造作用、岩溶作用是形成了塔中奥陶系多套优质碳酸盐岩储集体的主控因素,断裂、不整合面、缝洞发育带构建的网状油气输导体系是塔中海相碳酸盐岩复式聚集混源成藏的重要保障。塔中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具备10亿吨当量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