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应伟 《气象学报》1936,12(1):1-12
欲试作未来之天气图,以之研究天气预报,比年来实不乏其人。旧法中如Exner,Richardson等之方法,过於艰涩难用。(现今几无人过问矣)。实际上欲天气预报之推定,使之有效。第一对於自然现象须不作随意之假定,即预先洞察自然现象之移动时,务不执已见,但就其固有之变动与之推移,而决不能导入难於应用之假定。第二纵  相似文献   

2.
冈田武松  许鉴明 《气象学报》1936,12(10):574-576
研究台风之先进,最著者有马尼刺之 Father J.Algui,徐家汇之劳绩动司铎(Father L.Froc),香港之(Dr.Doberk)及东京之E.Knipping 诸人,彼等成绩,已极知名,无待赘述。此外日本中央观象台台长冈田武松研究台风,亦多创见,氏於一九一四年就日本气  相似文献   

3.
奥國故大氣象學家J.Hann所作關於氣壓年變化與日變化之研究最豐,且多偏愛於應用傅立葉級數Fourier Series。惟彼曾稱謂:‘吾避免應用Bessel氏式於氣壓年變化,顯然由於將氣壓年變化之以週期函數表示,實無功用可言。’(1)彼意謂氣壓年變化並非簡單,勢須甚多之過期項數始能合成一近似之年變化。然近年之研究,如F.Reuter(2)氏之應用數種進步底統計方法,證明確有半年氣壓週期之存在,且與大氣循環有關。V.Conrad氏(3)將Alps山三十一處所之氣壓年變化用傅立葉級數作調和分析,以研究其首二項與高度之關係,曾得如下之結論:(1)一年週期(卽第一項)之變幅(Amplitude)隨高度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作者利用南京北極閣1936年每日二十四小時觀測所得地面風之紀錄,今請分析幾個特性如次:(一)馬氏分佈曲線之配合Th.Hesselberg及E.Bjorkdal二氏(1)曾指出渦旋風中水平分量(Horizontalkomponente des turbulenten Windes)之分佈可藉一特定之分佈函數表出之,厥後Th.Hesselberg氏利用挪威A_s地方地面風之紀錄,又著文(2)申論配合馬氏分佈曲線(Die MaxwellscheVerteilungskurve)之結果。南京位居東亞,在此季風區域内之地面氣流,是否循從馬氏分佈定律?其結論與西歐情形有何殊異?是乃本節所欲探究者。第一表南京地面風之頻率分佈(%)  相似文献   

5.
天气预告昔日各国完全采用经验法(Empirical method);自挪威学旅之气团分析,及极面学说发生以後,最近各国已次续采纳。我国在十年前,竺可桢氏已有介绍文章,吕炯先生在数年前亦曾应用极面学说分析长江下游之风暴。其後有黄厦千,赵九章,朱炳海诸先生亦曾致力於气团分析工作,皆具卓见。近日有涂长望先生之中国气团分  相似文献   

6.
自挪威学派极面学说成立後,予於十九年曾作文介绍(极面学说与长江流域下游之风暴,气象研究所集刊第二号),迄今七八载,国内文献更无只字道及,而极面学说自成立至今,逐年进步,已非旧貌。一九三八年汉堡海洋观象台出版之Annalen derHydrographie und Maritimen Meteorologie第三册载有是文,可  相似文献   

7.
安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着软件的使用寿命.本文从五个方面简要叙述作为本课题的软件实现——“天气预报值班系统”的安全策略:(1)硬件,(2)软件平台,(3)分析、设计,(4)编程,(5)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8.
殷来朝 《气象学报》1936,12(12):680-686
绪言湖北省位於长江中游,(约自东经108°—116°北纬29°—33°)据云梦平原,面积约六十一万方里,地势西北高於东南,襟江带汉,湖泊星罗,滨水有四十馀县之多,自古有泽国之称。全省田庐除一部分在山区者外,大半恃堤防为之保障,设不幸而遇淫潦,则数十县富庶之区,尽成一片汪洋,国富民命,损失不可胜计。民国二十及二十四年之大水灾,迄今犹令人谈虎色变!夫水旱饥馑之灾,虽由於天变之剧  相似文献   

9.
观乎上文,可知位置温度及比较湿度,实为最富保守性之二种属性。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洛斯培氏(Prof.C.G.Russky)首定空气的部分位置温度(Potential temperature of dry air,θd)及水汽与空气的混合比(Mixing ratio of water vapor to dry air,W),作为分析气团之指标。其法以此二因子。作为坐标之经纬轴,每次测得各高层之气压,温度及相对湿度後,根据上述之公式,或利用现成之图表,求得θd及W之数值。点於此坐标,即得代表所测层气团之  相似文献   

10.
波浪之奇妙     
最近在苏格兰—世界最大之邮船下水,此船集合造船工程师累代之精华与多人之计划而成,且於船之构造先有特殊之研究与实验。在此大船形成之前曾先作许多模型於池内试验。其重要之问题,即在决定如何可使船身能安然驾御海浪,及使用最低限度之消耗。此小小自行推进之船型,以极快之速度行驶於由电力的波浪产生器(Wavemaker)所发生之风暴的海洋中。在继续试验之後,始成满意之模型,在小范围中所作实验,恰如他日玛丽皇后号(Queen Mary)行将遭遇极强烈之风暴然。  相似文献   

11.
司徒威传略     
朱炳海  F.Linke 《气象学报》1935,11(5):239-241
乔治司徒威氏(Georg Heinrich Friedrich Stuve)乃富有後望之德籍气象学家也。本年二月二十一日,於国家天气局途次,突遭中风而谢世,行年不过四十有七,任事於天气局为期祗四周耳!氏为学多蕴藏,发表极慎重。故世人所知而称颂者,尚非窥其全豹之论也。  相似文献   

12.
气象消息     
《气象学报》1938,(5):228-231
民国二十七年四月份川省首次高空纪录气象研究所於四月十四日午後二时三十分,在重庆曾家岩所址,施放高空测风气球,升空至八千零十公尺高度(合市尺二万四千尺)。据云:自地面向上,风力极微,乃系山地之影响,自地面向上由南风渐转为西风。此种结果,於航空与天气预报极有关系,是项高空观测,在川省尚属初次。详细  相似文献   

13.
南京之高空     
卢鋈 《气象学报》1937,13(1):1-23
本篇所用材料,以飞机记录为限,测风气球纪录已由竺可桢朱文荣诸氏整理成篇读者可参观竺氏中国气流运行(气象研究所集刊第四号),朱氏南京高层气流观测(气象杂志十二卷P.20—30)。关于气团分析,赵九章氏中国东部空气团之分析(气象研究所集刊第六号)及朱炳海氏太平洋及其隣近之气团(象杂志十一卷P.178—183)两文,均有精详之讨论,为避免工作重复起见,本文亦未列入,文中气压与温度之相关系数,系由薛铁虎先生代为计算,谨此致谢。  相似文献   

14.
郑子政 《气象学报》1936,12(3):153-153
马得賫司铎(Joseph de Moidrey)不幸於民国二十五年二月七日卒於上海,享年七十有八,远迩闻之,咸深悼惜!马司铎於咸丰八年(1858)生於法之梅村(Metz),光绪二年(1876)始入耶稣教会。马司铎曾入昂哥大学(Univ.de Angers)研究数学,旋得理科学士。後自愿来华,从徐家汇观象台劳动蔡尚质二司铎作气象观测者八年,厥後专心於磁力学之研究,努力不辍,历三十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黄逢昌 《气象学报》1937,13(1):53-60
陶格拉西教授(Paof.A.E Douglass),是美国秋爽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Tucson)的天文学者,彼在1901年,以日斑(sun spot)之消长,足以影响气候上微细之变动,这微细变动,又必影响及於树木之生长;树木生长之历程,又见之於年轮。因创斑与年轮之关系一说,此说一出,和者踵起,因时推进,范围益广,致有今日之大观,而成科学之一支。年轮一说,理论上,应用上,现在已获重要立足点,如推展日斑的材料。断定美国西南部原有民族 Pueblo Indian衰落的年代,均其例也,供给气候微细变动之材料,又其一例也。此文是记载最後一项研究步骤之概要 ;是逢昌个人,1936年夏,在秋爽实习时,陶氏所授而逢笔述也。  相似文献   

16.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1):35-43
1.引言天气之演变,乃由於不同性质之气团,相互激荡,酿成风暴所致。此种观念,十八世纪中叶之气象学者,已窥其端倪;至欧战期间挪威气象学巨擘贝铿克尼父子,创立极面学说,而昭示彰明。夫组成极面,酿成风暴之不同气团,其性质之差异,不限於来向与温度,且有湿度之高低;更不限平地情状之有别,高空之性质亦大异。否则,同自南来之两支气团,一则阴雾密闭,他则乾热朗晴。又有  相似文献   

17.
李良骐 《气象学报》1935,11(6):286-295
中国位於欧亚大陆东部,东南方之海洋为其雨量之主要来源,但据中国雨量图(第一图)所示,雨量之分布,在东南沿岸附近之岛屿,虽接近水源,而其雨量尚较内地稀少。此种情形,初视之似觉於理不合;但考之事实,诚属如此。近因整理全国雨量纪录绘制图表之後,发现此种情形,觉其有探索其主因之价值,故特由沿岸岛屿中择石碑山,东涌及大戢山三处为例。同时又於陆上择三个相当地方与之一一比较。遂选用汕头,温州及吴淞三地。所用材料完全根据一九三○至  相似文献   

18.
昔人常以热带风暴为甚浅之“骚动(Disturbance.)”。Hann气象学大全(第四版六百二十面)中尝谓热带风暴者,大气最下层之现象也,其涡旋(Vortex)所及之高度殊甚有限。E.V.Newnham夫人亦尝以热带风暴平浅为言。然究其所据,盖以热带风暴一经登陆,强度剧减,尤以过山为甚。John Eliot曾谓1876年十月之Backergunge风暴,即於孟加拉东部与阿萨密南部为高约3,000—6,000吋之邱陵所毁灭。此外Newnham夫人亦学数例,以为其说之论证。然Backergunge风暴过山立即消灭一事,固不足以例一切之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之寒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12):651-679
绪言 (1)寒潮之行径 (5)寒潮与天气 (2)寒潮之各月分配附录一冬季之寒潮 (3)寒潮大高空观测附录二初春之寒潮 (4)寒潮与高低气压之关系附录三暮春之潮寒寒潮一名,乃专指北地冷气团南下时所生之诸种现象也。冷气团排除暖气团而代领其位,冷面於焉形成。其所经之地,温度低降,湿度锐减,气压增高,狂飚倏发’雨雹并施,雷电交作。天地为之震撼,草木因以零落。拔树摧屋,伤人损畜,其为祖之钜,视诸台风有  相似文献   

20.
气压之变动     
吕炯 《气象学报》1930,6(5):17-40
气压之变动大别之可分季候的,区域的,风暴的,微波的(ripple)一日的,半日的,及潮力的等等。兹篇所述,乃偏重於半日的(semidiunrnol),至其他之变动,则仅约略敍述而已。季候的变迁:若就北温带内而言,夏季温度增高,大气体积膨胀,同时水蒸气亦增加,故夏季之气压,比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