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南方的古老动物群及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忠华 《地质科学》1977,12(2):118-128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皱节虫科(Sabelliditidae)的化石(图版Ⅲ,图2)在前寒武纪和寒武纪沉积内均大量发现,最近此种化石还发现于苏联的中里菲界(约11亿年),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最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2.
浙江中生代火山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涛 《地质科学》1981,(2):113-121
浙江省十余万平方公里面积中,三分之二为中生代(上侏罗世及白垩纪)陆相火山岩所被复。对此广大火山岩区开展区域火山构造研究有重要意义。但至今在火山岩区大都还是沿袭沉积岩覆盖区的工作方法,停留在火山活动期后线形构造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昭昞 《地质科学》1960,3(2):106-107
佛曇层在福建省境內仅分布于閩南漳浦沿海一带,它复盖在花崗岩之上。其岩相頗为复杂,最清晰的剖面见于前湖村的海滨和东吳村的赤湖溪边。在前湖村的剖面中(图1),一共可分为五层:第一层由棕黄色细砂、中砂組成,厚約2米,砂粒多为石英,磨圆度中等,其上为現代风砂层(厚約20厘米)所复盖。风砂层也多由細小的石英粒所組成,并夹有少量的細小黑云母片,石英粒暗淡无光,全层呈淡黄色,可与第一层截然分开。第二层由乳白色细砂、中砂組成,厚約2.5米,貭很純,全为石英貭,含有较多黑色矿物,井有交錯层存在。第三层为黄紅色粉砂、细砂层,厚約14厘米。  相似文献   

4.
中国断裂构造体系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文佑  钟嘉猷 《地质科学》1977,12(3):197-209
根据岩石和模拟实验的结果,应力在超过屈服强度以后,试样的表面常出现小鼓包,而且体积也有所膨胀。这一现象与所谓“扩容”(dilatancy)相当,主要是由于内部结构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松弛(relaxation)并产生微裂隙(Microfissuring)的结果,因此出现应力降,相当大地震前微震,并表现为其他前兆现象。它们也常表现为粒内滑动以及双晶等微观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晚元古代古构造与古地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所指晚元古代时限为距今1000-600百万年。中国晚元古代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000-800百万年一段暂不建纪,因为这一时期的地层在全国的对比还存在很多问题,生物面貌远不明确,所以我们仍称青白口群,不用青白口系。自800-600百万年这一段即现称震旦纪。根据地层沉积类型和分区,我们编制了三幅古构造古地理图(图1-3)。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主要构造地质要素的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省在中国东部的中心部位,跨越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前寒武纪变质岩出露面积约占基岩出露面积的三分之一。变质岩包括太古宙、元古宙及少部分古生代地层;变质相包括麻粒岩相到低级绿片岩相。其中发育有多期褶皱变形和同变质期的断层作用,这些断层在后继变形过程中被改造和复活,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地质图案。  相似文献   

7.
某超基性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辉橄岩中由辉石组成的流层及纯橄榄岩中由附生铬尖晶石构成的流层)十分发育(图1),其分布也很有规律,产状亦较稳定。作者在进行室内研究时,发现同一薄片中各橄榄石颗粒的干涉色极其相似;费氏旋转台的研究发现在同一切面上的原生造岩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的光性方位也比较相近,因而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为了阐明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同时也为了了解岩体原生构造与分异作用和成岩过程的关系,我们作了一些岩石显微构造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超基性岩岩石显微构造的研究,是作者初次尝试,若干现象尚未能完善的加以解释,希读者指正。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何作霖教授的指导,朱寿华、郭金弟和何永年等同志也给了许多帮助,作者仅向他们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8.
潘云唐 《地质科学》2007,42(4):826-827
李捷,字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于河北成安县西野庄。1913年保定育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就学于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一代宗师,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1916年秋,该班有18人拿到毕业文凭(史称“十八罗汉”,其中有李捷),全都进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调查员,曾在我国的区域地质填图和矿产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周胜奎 《地质科学》1976,11(1):74-82
地表的起伏及地层中各界面在平面上各点的深度变化,过去一般采用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图1),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直观。近年来,开始采用立体图形来表示地貌的起伏和地下各层界面深度的变化(图2)。由于立体图形的直观性强,它为研究、分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10.
川西南乡城——得荣地区的两种混杂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之孟  金蒙 《地质科学》1979,14(3):205-214
混杂岩或混杂堆积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有过描述和讨论。但是,直到板块构造提出之前,混杂岩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就目前所知,我国台湾、祁连山、西秦岭、喜马拉雅山等地都有混杂岩分布。笔者通过近三年来在金沙江沿岸的地质填图及专题研究证实,四川乡城、得荣一带是混杂岩分布的又一典型地区。  相似文献   

11.
白瑾 《地球学报》1987,9(2):201-213
分布在五台山区的早前寒武纪五台群和滹沱群,遭受了多期变形和变质,小型构造发育。层理配置反映变形性质和程度;片理(劈理)为早世代挤压-剪切褶皱的轴面片理,又成为晚世代弯滑褶皱的滑动面;线理(压扁拉长的砾石、杏仁体和矿物集合体)垂直于早世代褶皱枢纽,为a线理;这一运动学特征在显微组构中亦有反映。本区发现了“折射变位”、“非共面反射变位”和“共面反射变位”等褶皱枢纽变位轨迹。上述构造形迹可为运动学分析提供依据,可对造山带的重要性质获得广泛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地质学家习惯于把不同类型和不同成因的褶皱的基本形态当作圆柱状几何性状处理,建立了褶曲构造的基本几何要素,并且以此作为划分构造均匀区段的几何准则。从最近十余年来关于区域变质造山带的大量观测研究证明,还有另一种褶皱,即圆锥状褶皱,广泛发育于褶皱复杂的变质岩系之中,在不同尺度上显示其控制作用和对区域构造格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嵩山区位于中朝地台南部,区内发育被2个角度不整合面分隔开的3个前寒武纪岩群,一个主滑脱带沿着嵩山群与登封群间不整合面发育.滑脱带之上的早元古代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褶皱带,因此,嵩山群岩石在主滑脱带之上形成无根的独立构造.与滑脱带下伏的太古宙登封群很少有关系.主滑脱带厚4~30m,沿着主滑脱带,登封群角闪岩相岩石强烈退变质到绿片岩相矿物组合,主滑脱带发育在脆韧性过渡域.多尺度的观察指出,主滑脱带的形成受地壳成分分层导致的流变学分层性所制约,而且地层柱底部软弱面或地质界面是近水平的滑脱带发育的优选位置.显然,对滑脱带的发育还必须考虑水解弱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荫槐 《地质科学》1984,(2):127-138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大和最雄伟的年青隆起区。对于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 近十年来,人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相距千里之遥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然而,根据作者对喀喇昆仑和喜马拉雅等地的野外考察及其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原来是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纪陆壳区,后经震旦纪以来多次的拉开和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新观点。这种拉开和挤压的运动方式,是深部鳗隆和慢拗的分异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变质杂岩的构造序列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地观测和有关资料的研究表明,不论前寒武纪地质区或是显生宙的造山带,其变质杂岩普遍存在着构造变形的某些共同规律,表现于面、褶皱和线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遵循着大致类同的顺序,形成构造序列,集中反映了区域变质造山带的变形与演化过程。如果将面、褶皱和线构造各序列中同期的构造形迹相组合,就形成构造组合,代表变形幕。相继生成的构造组合表明一个构造旋迴的变形序列。过去对造山带变质杂岩的构造研究很少注意构造演化中的序列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东天山前寒武纪基底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李铨  于海峰  修群业 《新疆地质》2002,20(4):346-351
东天山前寒武纪基底由星星峡群和卡瓦布拉克群组成。通过其物质组成、同位素年龄资料并与邻区-库鲁克塔格和甘肃北山前寒武纪基底对比,提出东天山前寒武纪基底是由已变质的深成岩侵入体(包括奥长花岗岩等)和表壳岩组成,与库鲁克塔格和甘肃北山前寒武纪基底有着显著差别,绝不是同一地质环境的产物。年龄数据显示它有晚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成分,其岩石组合反映具有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特征,应暂将其置于一个单独的大地构造单元,建议将星星峡群和卡瓦布拉克群暂分别称为星星峡杂岩和卡瓦布拉克岩群。  相似文献   

18.
刘肇昌 《地质科学》1984,(2):208-215
片内无根褶皱是变质岩系中分布广泛的一种小型构造,它的存在是面理置换的重要判据之一(特纳等,1963),对于认识区域性面理的成因,恢复区域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四川北部南江上两地区火地垭群中片内无根褶皱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地区的地层属太古宙迁西群底部上川组。本文涉及其中一部分约4平方公里的面积。岩石都已高度变质,属麻粒岩相的区域紫苏辉石带。由于缺乏顶、底及面向(facing)标志,无法确定其确切层序。  相似文献   

20.
1975年和1976年,作者和安徽省地质局332队宿立先、黄清涛同志先后观测了皖南的铺岭组和井潭组剖面,并将部分资料作过初步介绍。1977年作者又到现场观测和收集了牛屋组、板桥组、漳前组的有关资料。本文就是根据已收集的初步资料整理而成。研究地区元古界变质杂岩包括休宁组以前的地层。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将它分为漳前、板桥、木坑(环沙)、牛屋、邓家和井潭(铺岭)六个组分别归于震旦系和前震旦系(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