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广西岑溪地区泥盆系志留系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岑溪地区志留系为半深,深海笔石相-滨浅海腕足相的碎屑岩地层序列,属地槽型沉积产物;泥盆系为滨岸碎屑岩相-台地碳酸盐岩相-槽盆硅质岩相的地层序列,富含鱼,腕足等多门类化石,具地台型沉积特征,泥盆系与志留系之间为平行不整事接触,表明广西运行在本区表现国整体抬升遭受剥蚀而非强烈的造山运动,其集中暴发时间在早泥盆世早期,前奏可追溯到中志留世。由于这一运动,结束了本区早古生代地槽的发展历史,此后进入准地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纪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翔  田景春  彭军 《沉积学报》2008,26(5):762-771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其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志留—泥盆系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野外剖面、盆内钻井、岩芯详细的分析,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研究成果,将塔里木盆地泥盆—志留系划分为3个沉积体系组(分别为陆相、海陆过渡和海洋沉积体系组),进一步识别出8个沉积体系。在上述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结合测井相、地震相的识别,对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在志留—泥盆纪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在各个时期存在差异性,但在整个古地理演化过程中,又具有继承性。具体表现为:整个志留纪以陆棚、滨岸、潮坪沉积为主,沉积相带总体表现为南北向分带、东西向展布的格局;晚志留世—泥盆纪总体为滨海—潮坪环境,沉积相带较前期局限;晚泥盆世晚期为滨岸—潮坪环境,沉积区进一步缩小。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将会为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油气预测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3.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布广泛,主要为半深海碎屑复理石沉积。泉脑沟山组和旱峡组分布于北祁连和河西走廊西段,前者以浅海相砂泥岩和泥灰岩为主,后者以滨海潮坪-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老君山组分布于古祁连山山前和山间盆地,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沙流水组分布于河西走廊东段,为湖相沉积。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泥盆纪的古地理主要受北祁连加里东-早海西期不规则造山作用控制。鹿角沟砾岩标志着弧-陆碰撞最早发生于早志留世早期。早志留世北祁连-河西走廊由弧后残余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志留世北祁连东段剧烈造山并与阿拉善古陆的连接,前陆盆地限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志留纪末期为北祁连的主造山期,泥盆纪形成高峻的古祁连山。早、中泥盆世形成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晚泥盆世造山带西段造山作用剧烈,形成剥蚀区。东段造山作用微弱,山地被剥蚀,山前形成湖泊相的晚泥盆世沉积。  相似文献   

4.
新疆西准噶尔铁厂沟镇南部广泛出露泥盆纪陆源碎屑岩沉积地层,对其时代归属缺乏可靠的古生物化石依据,并一直颇有争议。前人根据岩石地层对比将其归为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在充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套泥盆纪地层中的岩屑凝灰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379.3±5.0)Ma(MSWD=0.45),表明新疆西准噶尔铁厂沟镇南出露的泥盆系时代跨度较大,其中存在晚泥盆世早期沉积,而不是前人所笼统认为的中泥盆世。因此,将这套前人所划分的中泥盆世库鲁木迪组地层沉积时代重新厘定为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更为合理。在详细测制地层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套泥盆系地层的岩石组合及沉积相,结果显示该套泥盆纪陆源碎屑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主体形成于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5.
齐文  侯满堂 《中国地质》2005,32(3):452-462
对镇(安)旬(阳)矿田泥盆系、志留系铅锌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表明,本区泥盆系、志留系铅锌矿总体属层控矿床类型。铅锌矿赋存于下志留统悔子垭组、中志留统双河镇组及中泥盆统大枫沟组、上泥盆统南羊山组;控矿构造为断裂、褶皱,容矿构造为顺层断裂带、剪切带,含矿岩石为含碳砂岩、千枚岩及灰岩、生物灰岩、白云岩;沉积环境为浅水陆棚相、台地边缘及泻湖、潮坪、台地浅海。以旬阳泗人沟为代表的志留系铅锌矿属细碎屑岩沉积强改造型铅锌矿床;以旬阳大岭、赵家庄为代表的泥盆系铅锌矿属碳酸盐岩沉积弱改造型铅锌矿床;以镇安锡铜沟、月西为代表的泥盆系铅锌矿属碳酸盐岩沉积强改造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西北部晚志留世及早泥盆世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小兴安岭西北部是我国北方志留系和泥盆系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1972—1977年,我们在卧都河、罕达气一带进行地质工作(图1),收集了晚志留世及早泥盆世地层资料,草成此文。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泥盆系层序的新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吉林省泥盆系露头比较零星,地层资料也比较少。1966年李东津等在永吉县黄榆屯西王家街发现泥盆纪珊瑚,长春地质学院等命名为王家街组。分布在磐石县呼兰镇至黑石镇一带的变质岩系呼兰群经郭鸿俊的研究被划为志留—泥盆系,但至今仍有争议。笔者通过珊瑚化石的研究,肯定了原定为志留系的二道沟灰岩为早泥盆世早期地层,又在王家  相似文献   

8.
东准噶尔造山带泥盆系沉积相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准噶尔造山带纸房地区自晚志留世—泥盆纪可划分为哈甫提克山、绵脊梁、色克森巴依、塔克札勒、博格达五个构造沉积区。各个构造沉积区的沉积盆地内有各自的沉积相特征 ,且反映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海域自西向东逐渐扩大 ,在其加里东期地体 (微地块 )外围形成近 EW向带状海槽 ,为滨海环境 ;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形成全区域性海侵 ,从滨浅海—半深海环境均存在 ,以滨浅海为主 ;晚泥盆世为多岛洋的鼎盛时期 ,属有限洋盆。自北往南为海陆过渡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中、上奥陶统发育洋壳-岛弧-弧后火山岩,形成典型的沟-弧-盆体系的沉积。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是北祁连-走廊沉积盆地的转换时期。除天祝、古浪、景泰及肃南等局部地区发育下志留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以外,全区志留系均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志留系底部多见一套砾岩层。下-中志留统为典型复理石相的浊流沉积。上志留统变为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早、中泥盆世雪山群为典型的陆相粗碎屑磨拉石沉积。从空间分布上看,志留系-泥盆系在走廊-北祁连地区也有自北向南厚度加大、粒度变粗的特征,古流以由南向北、来自造山带的古流为特征。北祁连-河西走廊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志留系复理石-海相磨拉石-中、下泥盆统陆相磨拉石的充填序列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反映为典型的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0.
广西志留系在桂南、桂东南一带发育完善,下、中、上三统均有出露,由一套厚达7000m的半深海、深海复理石、类复理石碎屑岩组成,富含笔石化石。随着区调工作的深入开展,钦州、玉林一带相继发现早泥盆世含笔石地层,并与上志留统整合接触;岑溪糯洞亦发现含曲靖鱼的下泥盆统与上志留统整合接触。该区不但是我国华南唯一海相志留—泥盆系连续出露的地区,也是我国研究中上志留统以及志留系与泥盆系界线比较理想的地  相似文献   

11.
川东中石炭世黄龙期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陈宗清 《沉积学报》1985,3(1):71-80
前言 川东中石炭统黄龙组主要为潮坪沉积,自1977年以来,已先后发现6个气田和6个含气地区,是四川地区天然气的主要产层之一。几年来的勘探实践证明,勘探的关键除圈闭与保存条件外,还和沉积相带的展布有密切关系,气田几乎全分布在潮间带准同生白云岩中。 加里东期末,川东地区上升为陆,志留系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泥盆纪时,海水由鄂西侵漫川东部分地区。柳江运动后,泥盆纪海水撤出,川东地区志留系继续遭到剥蚀,致一般无上志留统;同时泥盆系也遭到一定剥蚀,其残存边界约在川鄂边界一带,其古地形-地质概貌是,西高东低,地层西老东新。  相似文献   

12.
在安徽铜陵地区广泛分布有志留系—三叠系沉积地层,它们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矿床关系密切。作者对这些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铜陵地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学研究显示,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期间发生了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形成了3个沉积序列:(1)早志留世—晚泥盆世海退序列;(2)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侵序列;(3)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退序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沉积过程中底层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氧化还原条件)发生过3次明显的波动,并与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有意义的是,铜陵地区的大部分层控矽卡岩矿床都产在与后两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13.
四川若尔盖早泥盆世普通沟组的牙形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我国早泥盆世地层及志留、泥盆系的分界,已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国际上,关于志留、泥盆系的分界已作出决议,即以笔石Monograptvsvniformis三叶虫Warburgella rugolosa rugolosa和牙形刺Icrlodus woschmidti的同时出现作为泥盆纪的开始.在欧洲,早泥盆世牙形刺分为7个带,北美分为6个带,牙形刺早已成为洲际间泥盆纪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广西下泥盆统的那高岭组、郁江组、二塘组和四排组均已发现了牙形刺,并已确立了由Eognathodus sulcatus到Polygnathus serotinus的5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14.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中、上奥陶统发育洋壳-岛弧-弧后火山岩,形成典型的沟-弧-盆体系的沉积.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是北祁连-走廊沉积盆地的转换时期.除天祝、古浪、景泰及肃南等局部地区发育下志留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以外,全区志留系均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志留系底部多见一套砾岩层.下-中志留统为典型复理石相的浊流沉积.上志留统变为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早、中泥盆世雪山群为典型的陆相粗碎屑磨拉石沉积.从空间分布上看,志留系-泥盆系在走廊-北祁连地区也有自北向南厚度加大、粒度变粗的特征,古流以由南向北、来自造山带的古流为特征.北祁连-河西走廊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志留系复理石-海相磨拉石-中、下泥盆统陆相磨拉石的充填序列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反映为典型的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5.
广西钦防海槽迁移与沉积-构造转换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的钦州-防城-带,素以钦防海槽称之,系指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后,扬子与华夏陆块间的“残留海”。其两侧为古隆所夹持,西为大明山古隆起,东为云开大山古隆起,其间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由东向西依次为:博白坳陷,六万大山隆起,钦州坳陷和十万大山坳陷。现构造形迹的排列,反馈防海槽在早古生代至中生代间深海盆或浅海深水盆地在构造和沉积上有自东向西迁移的特点。晚古生代盆地迁移过程至少有八个沉积-构造转换面可记录盆地的构造演化:第1转换面为早奥陶世与晚寒武世间的沉积界面;第2转换面为早志留世与晚奥陶世间的沉积界面;第3转换面为早泥盆世早期与晚志留世间的海侵上超面;第4转换面为中泥盆世的海侵上超面;第5转换面为中二叠世与晚二叠世间的沉积界面;第6转换面为早三叠世的海侵面;第7转换面为中晚三叠世与早三叠世间的沉积界面;第8转换面为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间的沉积界面。前两个界面为盆山转换面,与华南加里东构造运动过程相耦合,为挤压的构造背景;第3界面为水下间断面,下泥盆统与上志留统为不连续沉积,在构造上应是挤压机制下的破裂不整合,也是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响应;第4界为海西期的海侵上超面,与盆地走滑拉张同步;第5界面则反馈于印支期造山的初始阶段,第6界面为中生代盆地迁移转换面;第7界面为印支期造山过程的盆地转换面;第8界面为燕山期造山造盆转换面。其转换面性质的转化,代表钦防海槽可能是个复杂大陆边缘前陆盆地演化史。  相似文献   

16.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中、上奥陶统发育洋壳-岛弧-弧后火山岩,形成典型的沟-弧-盆体系的沉积。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是北祁连-走廊沉积盆地的转换时期。除天祝、古浪、景泰及肃南等局部地区发育下志留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以外,全区志留系均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志留系底部多见一套砾岩层。下—中志留统为典型复理石相的浊流沉积。上志留统变为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早、中泥盆世雪山群为典型的陆相粗碎屑磨拉石沉积。从空间分布上看,志留系—泥盆系在走廊—北祁连地区也有自北向南厚度加大、粒度变粗的特征,古流以由南向北、来自造山带的古流为特征。北祁连-河西走廊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志留系复理石-海相磨拉石—中、下泥盆统陆相磨拉石的充填序列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反映为典型的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7.
广西钦州、玉林地区的志留系和泥盆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正> 广西钦州、玉林地区是研究中国南方志留系、泥盆系,特别是含笔石、竹节石地层的重要地区。这个地区的志留、泥盆系是由广西区测队、广西第三地质队等单位最先研究的。汪啸风(1977,1978a)曾著文发表了钦州的志留纪地层和笔石动物群。玉林地区的泥盆纪  相似文献   

18.
王伟  赵平 《云南地质》2009,28(3):345-350
对大理洱海东岸及凤仪、宾川、祥云一带志留系和泥盆系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牙形类动物群重新研究后认为:该区传统所划分的岩石地层单位应归属为康廊组、青山组、莲花曲组、长育村组,时代应为早志留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泥盆系/志留系界线应置于青山组上部.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新疆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地区的火山岩地层被归属为泥盆系-石炭系。这种归属主要依据区域地层对比,缺乏确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报道了该区火山岩地层的三条剖面,并对区内出露的主要火山岩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火山岩地层中岩石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岩石组合及蚀变特征将其分为两套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并提供了代表性火山岩的锆石U-Pb测年结果,提出谢米斯台火山岩的时代(423.6~394.1 Ma)属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而不是中晚泥盆世-石炭纪。晚志留世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和英安岩,夹少量火山凝灰岩和蚀变砂岩。下泥盆统主要为安山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夹有大量砂砾岩。该区地层的产状总体南倾构成一个单斜。此外本文探讨了该区火山岩地层的大地构造归属及其时空联系性,认为谢米斯台火山岩是东哈萨克斯坦博什库尔-成吉斯早古生代岩浆弧向东的延伸,可与东西两侧的火山岩地层构成一个连续的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火山岩带。  相似文献   

20.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杭乌拉山以北哈日奥布日格断凹陷盆地两侧,北东向出露770km2的哑地层,前人将其划为二叠系双堡塘组,但该套地层的岩性和岩石组合及层序特征,与内蒙古岩石地层所述的双堡塘组的现在定义和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完全相悖。采用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方法,开展岩石组合、基本层序、沉积构造与沉积环境研究,划分出3个段级填图单元。根据发现的笔石化石和被晚泥盆世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入的关系,将地层时代确定为早志留世,改划为志留系圆包山组。泥盆纪区域变质变形作用使其发生浅变质和片理化变形,并形成轴向北东的复式向斜构造。后期叠加构造变形,形成紧闭倒转褶皱。志留系圆包山组的确定对本区地层划分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