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城市人口分布的分形测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河南省北部为研究区,研究了城市(镇)分布的分形测度,间接地证明了学者们关于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多分形猜想。  相似文献   

2.
师生有效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着相互的造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的猜想和冲动,磨灭学生探索世界的热情。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习障碍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者,  相似文献   

3.
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陆巍  吴宝鲁 《地理学报》1997,52(5):394-402
本文整理了旧石器晚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猜想,即五万年以来中国古文化发生过三次南北大融合;第一次,50kaBP-40kaBP,南民北移;第二次,18kaBP-13kaBP,北民南移;,第三次,10kaBP-8.3kaBP,南民又北移,成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南源;以瓦皮岩人迁到关中为典型,促进了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敏荣和中华文明的兴起。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09,(3):74-74
据2月24日《中国经济报》报道,在福州市仓山林浦村九曲山,一堵重叠交错的天然岩石上,雕刻着一组无人能识的图案,引来众多猜测。是史前人类留下的神话猜想,是记录古老的闽越族向天祈祷场景,还是宋代打开通往宝藏的密码国?……  相似文献   

5.
地名,作为地面实体的标志,其得名原因多种多样,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作为北魏京都近百年的大同,其不少地名都与当年的平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本文中所涉及的地名并不全限于北魏,只是以北魏为主。此外,文中对于某个地名的诠释亦多为臆断猜想,无多少证据,这是需先向读者说明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探析深度学习核心特征和高中区域地理主题复习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区域地理主题复习路径,即“进行区域比较,激发积极思维—激活已有旧知,验证猜想—综合分析、建构区域新知—转变时空尺度、迁移应用新知”,并以“青藏地区青稞种植”为典型案例加以应用,最后设计评价量表和研究性学习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7.
史珊珊 《地理教学》2014,(17):29-30
正所谓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在教育层面上,探究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的学习活动,其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及表达交流。开展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探究活动,应给学生充足的时  相似文献   

8.
李学海 《地理教学》2012,(21):31-33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教材九年级下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转化与平衡,知道了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层次结构、运动、变化、转化和平衡等基本特性,转化与平衡是可重演的研究,可以通过猜想加实验验证的方式来进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是不可重演的研究,基于此,可以由现象→假说→模型,模型、假说法非常适合这一章的教学。第一章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久远到现代的线索展示自然的演化过程。宇宙是物质的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产生于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并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而得到使用.随着数学应用的产生和发展,当我们将数学的概念加以拓展,或者说将数学作为一种结果量化的工具,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便可以公式化新的猜想或者从合适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或推导出一系列的严谨答案.如今,数学正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地学、生物、经济、工程、医学等.并由此激起新的发现,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在河北省承德市普宁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的大乘之阁内。这座大佛是密宗神,名叫大悲金刚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这尊佛像高27.21米,其须弥底座高为1.22米。须弥底座上莲花底座至无量光佛顶部高度为22.29米,底下3.7米。大佛腰围15米,重量为110吨,仅头部重就达5.4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相传,大佛是一株大榆树雕刻而成。这种说法只是猜想而已。大佛的内部结构很复杂,大佛全部为木结构,腰部至莲花座用十五根木柱来支撑大佛上部。正中使用一根柏木中心柱,四根戗柱,十根边柱。中心柱直达大…  相似文献   

11.
李春初 《热带地理》2013,33(5):636-639
对湛江港(湾)的成因提出如下假说:1)第四纪晚更新世时期,湛江地区可能发生过一次天体撞击地球的突变事件,撞击地点在麻斜海;2)从撞击坑中升起的大量尘烟被风向北吹送,在湛江港(湾)以北地区沉落下来,形成了面积颇广、厚约50 cm的风成黄土层;3)受此撞击事件影响,南三岛分裂成3个小岛,还诱发了周边的火山活动;4)湛江港(湾)上端伸入陆地的溺谷湾区域,出现“X”形裂痕,该裂痕在其后的低海面时期,遭受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加深、拓宽,再于冰后期海侵时成为溺谷湾。以上猜想,主要依据对以下3方面的现象及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得出:一是湛江以北大面积、铺天盖地而来的风成黄土源于何处;二是麻斜海象是一个“坑”,坑中物质及其周边环境有一些异常;三是湛江溺谷湾发育的基础像一条裂谷。  相似文献   

12.
 以风成沙地地形的共性—— 同一性作为切入点,探索了风成沙地地形高长比和深长比的变化范围以及它与气流流速结构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尽管沙积物尺度有大有小,形态繁简差异悬殊,但绝大多数风积地形,尤其在主风向单一地区,它们的高长比Kg存在着明显的变化范围,其界阈Kg≤1/10;而风蚀地形的深长比Ks也有相同的属性,只是Ks≥ -1/10。如果用K代表沙区正负两种风成地形的共同属性,则K=Kg=-Ks,即K≤|±1/10|。研究认为,风成沙地地表形态之所以具有这种共同特征,主要在于气流与沙质地表的相互作用中,地形的高长比同气流垂直分速与其水平纵向分速之比这两个比例之间相互制衡相互顺应的结果。野外试验证明高长比K≤1/10的沙质地表地形阻力最小、最适宜风沙流通过,因而形态比较稳定,且具有自修复功能,并在治沙工程中已经得到验证和广泛应用。因此称这种比例关系为1/10定律。以高长比1/10为界,对于比值远大于1/10的特殊的沙积物地形,我们以敦煌鸣沙山为例,根据外界山体对气流场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风速结构的变化,提出对鸣沙山成因的猜想。鸣沙山的形成从反面、从更广阔和更深的层次上证明了1/10定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聚焦于“地理想象”这一典型的文化地理现象,借助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概念工具,分析了两种多元空间在同一时空进程中的混杂状态,尝试从流动性的视角重新阐释西藏地方意义的多元互构方式。以西藏为例,研究初步验证了如下两个理论猜想:① 未到西藏之前,人们的惯常思维是以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现实空间来对未经历的西藏空间加以想象,因为这种现实“在场”与想象“不在场”的时刻混杂,从而引发了一些改变人地关系的流动,如“我要去西藏亲眼看看”和“我想去真实地感受那里”等;② 真实到达西藏以后,“身体触摸”下的陌生西藏空间却不同于原本接近于诗意化表达下的那个想象空间,多元空间在同一时空进程下的混杂使得旅游者这一典型的现代人群体产生某种错觉,仿佛又置身于另一个新的现代性进程,于是在一个新的“第三空间”中通过与地方联结开始反思现代性之于个体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研究结论揭示了西藏地方意义的构成背后所隐藏的现代人对于流体化现代性生活的反身性思考,同时从学理上赋予地理想象概念以新的流动性解释。  相似文献   

14.
地理学科既不象语文,具有完整性和故事性,也不象数理化,具有连贯性,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地理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既集中又分散。在讲解之时,困难较多,容易形成枯燥乏味之势。要改变这种不利于教学的状态,只有靠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如果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能够把一段文字,一个事例,几组数字讲得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5.
隆中谈名     
隆中之有名,盖因其为诸葛亮之住地也。南朝宋代的史学家裴松之写道:“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现在该地已不归河南邓县管辖,而属湖北襄樊市。初冬季节,来到隆中。在襄樊火车站前花四元钱买了一张票,坐一辆破旧的面包车,逛荡十分钟,再爬一个十分钟的坡儿,隆中就到了。脚下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的地方,已被襄樊师专的楼房所占,有百八十亩吧。罗贯中写隆中,山也秀雅,水也澄清,地也平坦,林也茂盛,住下来以后,才知道这里只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大沟,节气已到,山水林地全然透着肃杀的寒气。显然我来的不是时…  相似文献   

16.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处于长江下游平原水网地区,并有丘陵,低山分布,属暖温带和北,中亚热带气候区,濒临黄海,东海,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农产品。要利用上海浦东开发,沿海,沿江城市开放的有利条件,通过改造中低产口,利用零星荒地,开发滩涂,水面,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加速发展优质稻,小麦,蚕丝,棉花,瘦肉型猪,水禽,海水鱼,对虾,茶叶,特种水果等农产品,满足国内人民需要,并增加外汇收入。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学生能生活会学习,能合作会探究,能实践会创新。教师的角色是创设一系列活动,精心设计好自学提纲,提出自学目标,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会学要学习的东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首山位于辽宁省兴城古城之东3公里,介于古城与海滨之间,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首山三峰相峙,状若人首而得名。清朝称“三首山”,民国称“首山”。“首山”为孤峰,平地突起,海拔329.7米,南北走向,跨越面积8平方公里。首山北连窟窿山,中间隔一隘口,京沈公路和京沈铁路从隘口通过,两山对峙,形如关门。山峰挺拔,地势险要,屹立渤海辽东湾北岸,为辽西走廊咽喉,是古邑兴城东北天然屏障。首山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清初的“宁锦大捷”,首山就是主战场。首山中峰筑有烽火台一座,高7米,直径13米,是古代传报军情的设施,遇有敌…  相似文献   

19.
《大唐西域记》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这样描述的,“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奠知所指,是以往米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此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完全是对塔克拉玛千大沙漠腹地行路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及渤海莱州湾滨海区土壤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及渤海州湾滨海区土资源以土壤含盐量高和肥力低为其突出特点,干旱的气候,黄河尾闾河道的摆动,咸水的侵染,风暴潮的侵袭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决定着土壤发生与发展的总趋势。生物与工程措施 相结合综合治理旱,涝,盐,咸,瘦,农,林,牧,渔,盐综合发展,是合理开发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