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文中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与应用对三维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依托高精度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移动道路测量、全景影像、3D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精细测绘与三维建模,并搭建数字化名城保护信息管理平台,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化建设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及城市的快速扩张,文物保护管理规划无法与城市规划对接,不利于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以陕西省文物保护区划项目为背景,选取铜川市延昌寺塔保护范围为试验区,对延昌寺塔保护区划进行实测,并结合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探讨综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方法在文物"两线"精准划定中的作用与优势。通过本文的研究示范,为提升文物保护规划权威性,提高文物管理水平提供了新思路,其技术方法及手段可以在同类项目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齐全、规范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数据信息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十分重要,而普查作为数据信息获取的有效手段,其成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本身的价值。本文深入研究并阐述了如何根据成果特点创新地运用质检标准,确定错漏计分与质量评定的方法,从而对历史建筑普查成果进行质量检验,并展望了该质检方法在普查类项目成果的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清影像,利用ArcGIS对河北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进行了地理信息定位和调整,并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并制作了专题图。  相似文献   

5.
王秋梅  解洪涛 《测绘通报》2023,(S1):65-69+75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飞速发展,以生产周期短、高效快速、作业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精细准确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测绘、国土、环境、电力、海洋、铁路、文物保护等诸多领域。本文以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沈阳市中华寺保护范围划定落图中的应用实践为例,重点介绍了应用飞马D500无人机进行摄影测量的内外业流程、操作要点及应用优势;采用瞰景Smart3D进行高精度建模,确保了数据精度。本文为广大文物保护规划管理者提供了一种精度可靠、效率高、成本低、应用灵活、成果多样化的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地面3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迅速发展,该技术在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表面复杂的优秀历史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海量点云数据管理方法以及激光扫描建模数据制作流程,并以"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为例,介绍了针对激光扫描建模数据的管理系统与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相关点云处理软件,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重庆罗汉寺文物保护工程进行了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建筑特征提取、点云建模和三维仿真系统建立,该项目的实施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3维激光扫描技术以其主动性、高精度、高效性等特点在文物保护、建筑仿真、城市规划、电力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在地形测量的相关工作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3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测绘成图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具有快速、细致、高精度的特点,可以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绘效率。本文主要综述了3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介绍了陆地3维激光扫描系统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石峁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GP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多种测绘技术对石峁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得到了多种测绘成果,是利用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的成功应用,为以后开展同类大遗址保护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结合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详细阐述了陕西省明长城文物保护监测生产过程中地理国情要素信息提取方法,获取明长城监测数据,对监测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明长城文物保护监测生产技术方法,并提出保护明长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和测绘科学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空间数据获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信息化需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现代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其高精度、快速的非接触式扫描测绘方法改变了传统空间数据采集模式。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三维数字化保护是目前社会的研究热点,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来重建古建筑独特复杂的表面模型,为古建筑数字化管理和修复提供数据参考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以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构建古建筑三维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洞窟类实例对古建筑点云数据处理和NUBRS三维模型复杂曲面重建技术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益忠  陈明辉  黄燕 《测绘通报》2021,(7):140-143,149
本文通过对东莞市获批的278处历史建筑的现场调研,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空间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数字化建库,结合数字化管理平台与公众服务系统全方位展示和传播东莞市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旨在探索数字化技术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活化利用及传播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工作向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和共享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延续人类历史文明。本文以彬县大佛寺石窟为例,在已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立面影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CAD建模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石窟寺三维立体模型,借助CityMaker软件对模型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文档资料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GIS组件的二次开发方法,借助于CityMaker SDK组件进行三维数字化档案系统开发,探索石窟寺三维数字化档案的建设方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实现了对石窟寺三维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客观详实地记录了石窟寺现状,为文物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北斗定位、GIS、遥感等技术,设计了田野文物智能巡查管理系统,包含北斗文物巡查终端和巡查指挥管理平台,具备田野文物智能巡查、综合管理、应急指挥等功能,推动文物保护科技进步,有效防范田野文物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敏  刁常宇  葛云飞  裘霖山  李丽 《遥感学报》2021,25(12):2351-236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石窟寺文物数字化采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分析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中三维信息获取、三维重建评价以及三维打印等相关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并针对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工程实践中的难点,给出采用激光脉冲三维采集细部结合多视图重建采集整体形状的三维重建结合三维打印的解决方案。同时,针对摄影测量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整体形状偏差,采用脉冲式激光三维扫描仪在石窟中进行整体扫描来建立石窟三维形状的框架,以对多视图重建计算中的空间解算误差进行约束。其中,提出了基于关键参数一致化的分布式集中约束调整方法,在保障精确度的同时得到更好的计算效率。然后通过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字化保护和利用的经典案例,具体分析工程实践中的难点,并探讨以上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综合考虑成本与效果等多种因素,该方案是当前技术条件下性价比相对较高,同时可以兼顾色彩与质感原真再现的解决思路。最后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并给出相关技术和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与陕西省文物局合作,以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塔为例,利用FLEX技术建立基于B/S架构的Web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跨平台的文物数据存储和管理,利用自身优势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全自动高精度立体扫描测绘技术,可以连续、自动、快速获取大量目标地物表面的三维点云数据,具有获取数据量大、精度高、不接触、全天候工作等优势。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测绘图制作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可行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场景的高精细的点云数据,将点云与1∶500比例尺的DLG平面文件进行匹配,获取建筑的平面及高程信息。根据获取成果制作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建筑、场景的高精细三维建模,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建筑、场景的三维仿真,建立数字化档案库。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数字化档案信息,可以永久的记录城市面貌、建筑风貌以及文化底蕴,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复原、修缮、规划及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数据测量是秦蜀古道遗存调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测量数据的精度是后续实物复原的关键,决定着后续数字化模型的精度及还原栈道遗存的关键。本文基于Leica P40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采集后的点云数据及建立的模型数据上分别量测栈道基本几何信息,比对分析数据误差,指出模型数据量测数据精度高于点云数据量测精度,且测量结果满足传统文物的测量精度,可以对人员无法到达区域的文物本体数据进行数据量测,为文物保护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