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南西峡-内乡琥珀矿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西峡-内乡琥珀矿床是我国琥珀市场上原料的重要产地。通过对该矿床的地层、岩相、古地理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对琥珀矿体地质特征、琥珀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琥珀矿床属于晚白垩世河流冲、洪积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2.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混合物.目前世界上琥珀产地主要有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中国抚顺、缅甸、日本久慈和盘城、泰国,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哈密尔顿等.然而,具有商业价值的白垩纪琥珀目前只有缅甸产出.缅甸琥珀资源主要分布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到德乃(Tanai)一带的胡康盆地.本研究在缅甸琥珀中观察和发现共20只生物个体,属15种生物,均属于节肢动物门.其中大部分属于昆虫纲,包含了膜翅目的蜂科、双翅目的蚊科等,另有一些未确切鉴定的种类.  相似文献   

3.
目前市场上仿琥珀产品很多,对其鉴别较困难。通过放大检查琥珀与仿琥珀塑料样品的包裹体与外部特征,结果发现,两者存在较多的差异,如蜜蜡与仿蜜蜡塑料的条纹、爆花琥珀与仿爆花琥珀塑料的裂隙盘、植物珀与仿植物珀塑料的植物枝节特征、虫珀与仿虫珀塑料的昆虫特征等,这些均可用于鉴别琥珀与仿琥珀塑料。  相似文献   

4.
利用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RMS)对波罗的海琥珀、多米尼加琥珀、墨西哥琥珀、缅甸琥珀及不同产地的柯巴树脂的13C,D,18O稳定同位素进行了高精度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琥珀的δ13C值分布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缅甸琥珀δ13C=-19.38‰~-22.90‰,平均值为-21.15‰;波罗的海琥珀δ13C=-22.76‰~-25.76‰,平均值为-24.35‰;多米尼加琥珀δ13C=-23.57‰~-26.63‰,平均值为-24.99‰,且均值无交叉;(2)不同产地琥珀的δ13C值与琥珀形成的地质时代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具体表征为随着天然树脂石化地质年代(琥珀化程度)的增加,13C值有规律地增大,据此可推断不同产地琥珀成熟度由高到低的相对顺序为缅甸>波罗的海>多米尼加、墨西哥;(3)柯巴树脂的δ13C值为-26.82‰~-29.94‰,平均为-28.55‰,比琥珀的明显贫δ13C,依据实验测试统计数据,推荐参考临界值为-27.00‰(+0.18,-3.00),这为界定琥珀与柯巴树脂提供了稳定同位素依据;(4)缅甸琥珀δD=-195.90‰~-244.40‰,平均为-226.00‰;波罗的海琥珀δD=-235.90‰~-270.10‰,平均为-25δ.80‰;多米尼加琥珀δD=-202.80‰~239.40‰,平均为-219.90‰;墨西哥琥珀δD=-218.90‰.不同产地琥珀中δD的同位素变异反映了环境水(大气降水)与古纬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琥珀产地古纬度的增加,δD逐渐减小;(5)不同产地琥珀在13C-18O,D-18O同位素之间及13C,D,18O同位素在二维图解、三维空间中具有很好的分区性,表明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综合分析可以示踪琥珀的产地信息.  相似文献   

5.
琥珀的拉曼光谱及荧光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徽枢 《矿物岩石》1991,11(2):80-84
本文利用激光拉曼光谱研究了琥珀的化学组成,表明拉曼光谱研究琥珀的有效方法。利用MPV-3显微光度计作荧光测量表明荧光测量是可判别琥珀的真伪及评价琥珀质量的好坏的。  相似文献   

6.
河南西峡琥珀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徽枢 《矿物学报》1989,9(4):338-344
河南西峡琥珀产于白垩系上段(K_2~3)砂砾岩中。通过元素分析、半工业分析、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确定了各色琥珀的化学通式为C_(2n)H_(3n)O(5相似文献   

7.
利用Elementar vario PYRO cube 型元素分析仪器对不同产地琥珀中的元素质量分数完成了高精度测试,分析不同产地琥珀的构成变化规律,并利用IRAffinity-1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用透射法对不同产地琥珀的吸收光谱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石化时琥珀中氢元素和周围环境氢元素并未发生比较明显的交换反应,红外吸收光谱可作为鉴别不同产地琥珀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晚三叠世是现代型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时期,系统研究该时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变过程对揭示生物复苏机制和生态系统重建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琥珀是探讨中-晚三叠世植物演化和古气候演变的重要载体.对青岩剖面雷打坡段的琥珀和伴生的植物化石开展研究,并将全球的中-晚三叠世琥珀的分布与湿润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青岩琥珀是由松柏类植物伏脂杉生产,琥珀的出现与松柏类植物的辐射演化有关.菊石生物地层表明含有琥珀的地层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认为琥珀的产出与湿润事件具有对应性,说明湿润事件可能是中-晚三叠世琥珀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鉴别琥珀及其仿制品,本文收集了一系列琥珀及其仿制品。首先采用常规宝石学方法,对其折射率、相对密度、紫外荧光和内外部特征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采用反射法测试了所有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将常规宝石学方法和红外吸收光谱特征结合并综合分析,可以有效鉴别琥珀、压制琥珀、天然柯巴树脂、人工树脂及人造琥珀。  相似文献   

10.
琥珀是由古代植物代谢产生的树脂聚合物形成的化石。琥珀中的有机质保存环境稳定、封闭,能很好地记载其形成时期的古植物和古环境等信息。本次研究运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仪(EA-IRM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沈北煤田煤中琥珀的有机地球化学组成、稳定同位素和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琥珀中的饱和烃以二萜化合物为主(占73.45%),芳香烃以松香烷型化合物为主(56.17%);高含量的贝壳杉烷、雪松烷、扁枝烷和松香烷型化合物指示琥珀来源于松柏类植物,且以柏科植物为主。沈北琥珀的δ13C值为-22.8‰ ~ -21.2‰,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琥珀的δ13C值相似;氢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297.2‰ ~ -276.0‰),氧同位素值为17.4‰ ~ 31.6‰。琥珀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碳、氢和氧)进一步证明琥珀来源于裸子植物。琥珀的δ13C值主要与其形成时的全球气温变化和大气组成有关。沈北琥珀的氢和氧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植物种类(松柏类)以及植物生长的局部气温和降水条件有关。琥珀稳定碳同位素有望成为研究古气候和古大气组成的良好载体,琥珀的氢和氧同位素可以反映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条件,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琥珀是珍贵的有机宝石,应用历史悠久。我国南方的江苏扬州、广西合浦和云南、湖南、湖北等地博物馆藏有大量出土的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琥珀珠饰,大多没有开展科学鉴定。本文探索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琥珀样品开展年代、材质和产地鉴定,应用形态分析、放大观察和无损的红外光谱测试对4个古代琥珀样品进行研究,初步判定这4件古代样品年代为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材质为琥珀,且产地为波罗的海,表明琥珀也是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产品。  相似文献   

12.
在琥珀热处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宝石学方法和红外光谱仪,测试并跟踪收集和对比分析了实验样品热处理前、后的宝石学参数和红外光谱的变化规律及琥珀内含物的演化、改造与破坏标识,并对获得的琥珀热处理效果进行了成因分析,从而总结出鉴定琥珀热处理的关键证据。研究结果表明:(1)折射率的增加、荧光的弱化或湮灭是热处理琥珀的重要佐证;(2)盘状裂隙、红色流纹、汽化纹、龟裂纹和氧化裂纹是热处理琥珀的重要标识;(3)FTIR光谱中I=2930cm-1/I=1735cm-1比值若≤1,可视为热处理琥珀的红外光谱指纹检测依据;(4)1735,1700cm-1处的羰基(C?O)伸缩振动与1260~1156cm-1处的C—O伸缩振动吸收强度的明显增强及多峰合并的趋势反映出热处理琥珀表面的热氧化反应;C?O浓度的增加可能是热处理琥珀红色的生色团,同时又是热处理琥珀荧光的淬灭剂。  相似文献   

13.
再造琥珀制造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并不断取得进展。市场上能见到不同时期的再造琥珀,给实验室鉴定带来挑战。为科学鉴定这些琥珀,结合前人研究和国检(NGTC)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放大检查,正交偏光,紫外荧光这三方面分别对早期和近期再造琥珀的鉴定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结果显示,早期传统再造琥珀的“血丝”状构造明显,其在正交偏光下的特征及紫外灯下的荧光特征明显。近期再造琥珀中的“血丝”变浅,其后多数又进行了一系列后期处理,掩盖了原有的再造琥珀特征,所以其在正交偏光下的特征及紫外灯下的荧光特征均不明显。但在强透射光源照射下,仍可发现局部残余的再造特征,如沿“血丝”分布的片状炸裂纹、流动的“砂糖”状构造等。这些微细结构特征有助于对不同时期再造琥珀进行正确举别。  相似文献   

14.
随着琥珀市场需求的增加及琥珀优化处理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压制琥珀呈现外观逼真、结构复杂、方法多样的新态势。利用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对压制金珀、压制血珀、"爆花"压制琥珀、烤色压制琥珀、压固蓝珀、压固胶结蓝珀、压制蜜蜡等样品的宝石学参数、显微结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碎粒-碎粉结构、红色斑点结构、不含"血丝"状构造的粒状"镶嵌"结构、碎块胶结结构等是压制琥珀的结构鉴定特征;颗粒间分布的"太阳光芒"、紊乱流纹、叶脉状流纹、丝瓜瓤状流纹等是压制琥珀的内含物鉴定特征;若蓝珀中的红外光谱I=2 932cm-1/I=1 723cm-1处的吸收强度比值接近1∶1,暗示着该蓝珀可能经过了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琥珀是一类有机宝石,其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日益受到重视.琥珀是植物树脂的化石形式.本文综述了现代的和已绝灭的产树脂植物的种类与地史分布.现代的产树脂植物包括松柏类和诸多被子植物科,现代松柏类如南洋杉科的琥珀最早可追溯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但在白垩纪中期至中新世的地层中更为丰富.始新世以来,热带和亚热带被子植物来源的琥珀开始占优势地位.绝灭的产树脂植物包括繁盛于石炭—二叠纪的科达类和髓木类种子蕨以及石炭纪以来出现并已绝灭的一些松柏类裸子植物.目前已知最早的琥珀产自晚石炭世地层(距今约3.2亿年).琥珀中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为研究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6.
选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琥珀原料为优化工艺实验研究对象,以市场上常见的琥珀品种为实验目标,通过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及环境气氛,获得了金珀、血珀、金花珀、红花珀及老蜜蜡等实验产品,并探讨了琥珀优化的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说明,琥珀优化的工艺流程分为准备阶段、装炉阶段、优化阶段和开炉阶段。通过净化工艺可获得金珀产品,通过烤色工艺可获得血珀产品,通过爆花工艺可获得花珀,在常压、长时间低温加热的缓慢氧化条件下可获得老蜜蜡。总结了影响琥珀优化工艺的因素,包括其原料的颜色、透明度、块度、温压条件、环境气氛等。  相似文献   

17.
宝石学文摘     
《地质科学译丛》2009,(4):52-54
“绿色琥珀”的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波谱特征.Ahmadjan Abduriyim,Hideakiro Yokoyama,et al.Gems&.45(3):158—177.Kimura,Yukihi—Gemology,2009,45(3):158-177. 一种名为“绿色琥珀”的宝石材料在2006年5月香港珠宝钟表展览会上首次亮相,其由Treasure Green Amber Ltd.提供。在2008年2月的美国图桑珠宝展上也出现了该宝石材料,并以“天然绿色加勒比海琥珀”或“稀少的波罗的海琥珀”名称销售。  相似文献   

18.
假蜜蜡:一种仿琥珀宝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振恒 《湖南地质》1996,15(3):166-168
假蜜蜡:一种仿琥珀宝石AnImitationofAmber黄振恒HuangZhengheng湖南省黄金宝玉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授权站CentreofQualitySurveilanceofGoldwaresandGems关键词蜜蜡仿琥珀醇酸树脂Keyw...  相似文献   

19.
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对波罗的海、多米尼加、缅甸三个地区的琥珀样品进行了拉曼光谱测试分析,描述了拉曼光谱的位置、形态、相对强度,分析了振动模式,同时对某些分子基团如ν(C-H),ν(C-O)做了谱带归属。结果表明,琥珀结构中碳链骨架振动是导致其拉曼光谱形成的主要原因,同一产地不同品种琥珀的拉曼谱峰特征基本一致,不同产地琥珀的拉曼谱峰仅在个别拉曼位移处存在较小差异。另外,对前人提出的用拉曼光谱中ν(C=C)和δ(CH2)的强度比值N(I1645cm-1/I 1450cm-1)来确定天然树脂成熟度的初步设想进行了验证分析。拉曼光谱对于琥珀真伪及其产地的鉴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不能作为鉴别产地的唯一指示性依据。  相似文献   

20.
血蜜蜡是2015年底我国市场上出现的琥珀新品种,具有少见的颜色和独特的根须状包体(俗称"根系纹")。根须状包体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但其形态与绝缘材料经电子束辐照引发击穿放电产生的利希滕贝格图形有很高的相似性。琥珀和柯巴树脂作为绝缘材料经电子束辐照能否生成利希滕贝格图形尚未有报道。为此笔者收集了琥珀和柯巴树脂样品进行了电子束辐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琥珀和柯巴树脂样品均可以通过电子束辐照技术产生根须状包体。辐照生成的根须状包体实则是琥珀和柯巴树脂样品被击穿放电形成的伴有应力裂纹的树枝状通道,即利希滕贝格图形。样品经辐照生成的根须状包体与血蜜蜡样品中的根须状包体在形态特征上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