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曦  翟国方 《地理科学》2010,30(4):529-535
在全球化进程中,"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对"物联网"概念、特点及应用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物联网"的发展将会对城市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在城市内部,"物联网"的发展会进一步强化集聚趋势和扩散趋势,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集聚趋势与扩散趋势并存的空间发展非均衡态势,并弱化城市功能分区,加强城市内部各区域的相互融合;在区域层面上,"物联网"的发展会使城镇体系格局由原有的等级结构逐步向平面化的网络体系结构迈进,并形成新的极化和"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长春市为例,将"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具体化,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外部空间结构重塑和城市发展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预测及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在介绍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与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郊区化研究4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中西差距,并指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伴随着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变;中国城市郊区化理论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理论等需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城市群、城市组群及城市群组的内涵指出中国东北地区目前存在辽中南、吉林中部、哈大齐三个城市群组。按照其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特征,辽中南已经发育成为成熟的城市群,而吉林中部和哈大齐尚处于城市群发育的中间阶段,即城市组群阶段,从而在东北地区形成了"一群二组"的空间结构框架。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的计算发现,群组内部尚未出现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区位熵均大于1的城市,与国内发达城市群的发展水平相距较远。未来发展应该围绕城市群组的组织结构、网络化发展模式、职能分工与功能互补、发展关系协调等方面进一步调控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GIS"型分析决策方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增长"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多目标决策过程中的应用。借助GIS技术,城市规划师在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图层管理和空间分析基础上,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形成较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增长方案;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研究建立了城市空间结构增长方案的评价模型群,并以玉溪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案例研究表明,"GIS"型分析决策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研究的精度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不同历史时期特殊事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模式,以天津市为案例,把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要素与城市空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以特殊事件为切入点,首先把影响天津城市空间演变的特殊事件分为七大要素:突发事件、经济政策、城市方针、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这些要素决定了天津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构成、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空间发展走向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住宅类型与分布;然后通过分析各要素里的重大事件对天津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找出各重大事件在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达到二者有机的统一。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郑圣峰  侯伟龙 《山地学报》2013,31(4):482-488
城市生态格局是决定城市空间结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对涪陵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方向选择中,针对提出"生态引导"的方法。通过对山地自然属性、生态基底划分和用地类型空间管制的具体变化分析,认为将生态导向引入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增长边界,从远景城市空间布局入手,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控制,最终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合理演化,有益于山地城市建设范围、结构、发展方向的合理性,为涪陵区城市空间布局提供良好的方法,最终实现控制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张小虎  张珣  钟耳顺 《地理研究》2013,32(11):2055-2065
定量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基于建筑物空间结构特征的分析,研究北京市城市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根据建筑物空间结构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城市结构的“向量”模型,利用行政区划、同心圆区划和扇形区划三种不同分区数据分别分析北京城市建设中心、城市建设方向和城市建设强度。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刻画出北京市城市结构的空间形态及其变化规律:① 北京市城市建设由于城市功能扩散及积聚作用的影响呈现内城向外城扩张建设、外城向内城积聚建设的单方向推进发展特征;② 由于重大事件的影响,单方向推进会变化方向发生调头发展或者多次迂回发展,形成北京市城市结构的多重形态;③ 北京城市蔓延区的产生原因不仅仅是城市功能的扩张,也是由于外延区县城市功能向城市中心集聚造成的;④ 北京城市空中扩展是伴随着城市平面扩张同时进行的,并且其空中扩展的地带也在向城市外延发展;⑤ 北京的“双轴”结构已经确立,然而“东西轴”比“南北轴”要更为成熟。同时,北京市城市发展在方向上的差异正在减弱,呈现均衡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新经济背景下的广州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统计资料及实际调查,分析了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及格局。结果显示,广州城市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括单中心增长模式、飞地发展模式、“二元”空间结构模式及融合多核心网络模式。现阶段处于二元空间结构模式的发展阶段,新城市区域与老城市区域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景观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演变及格局,是全球化及新经济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及城市规划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对我国大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郐艳丽 《地理科学》2010,30(1):8-14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发现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东北地区古代城市呈现空间特征呈现间歇性、不平衡性和空间地域隔离特征以及空间形态差异性特征,主要受区位条件、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形态的深刻影响,形成独特的城市地域体系。同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区古代城市表现为不同寻常的相继相承,能够因地制宜地建设、管理城市,不尊求常规封建礼仪,在城市管理等方面有独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景秋  陈叶龙  孙颖 《地理科学》2010,30(6):833-838
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6个行政区1037个写字楼实测点位数据和租金属性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克里格插值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北京市基准地价的综合地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北京办公活动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区写字楼租金大体呈同心环状分布,与基准地价的综合地价在空间分布态势上基本吻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北京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即总体上呈现同心环状向心集聚,并沿交通干道和对外放射状道路延伸。北京城区写字楼租金的空间分布"高高"模式在办公集聚区和交通主干道附近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态势,说明北京目前办公活动的空间趋势仍然以向心集聚为主,区位与交通条件是影响写字楼租金的重要因素。写字楼租金的空间偏向差异显著,"高高"聚集区主要位于北城,而"低低"模式在南城集聚明显,城区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揭示了北京城市内部经济格局失衡现象依旧显著。历史惯性、规划引导、事件推动以及办公活动自身对交通和区位条件的要求是导致北京城市办公活动经济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租金作为办公活动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衡量地价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间接影响着城市内部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张晓平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03,23(2):142-149
开发区是近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经济活动在开发区的集聚,对所在地区的空间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对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提出我国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双核结构、连片带状结构、多极触角结构等。并指出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主要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外部作用力、城市与乡村的扩散力和开发区的集聚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盐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1949—2006年9个时相的数据,运用GIS的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盐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形状的演化特征以及城市形态演化的各向异性进行分析。1984—2006年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集聚、分散、再集聚阶段,1949—2006年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经历了团块状形成期、星状出现期、星状发展期、圈层出现期;分析盐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经济发展条件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空间结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本生产要素.以智力资本创新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本生产工具的新经济形态。基于对新经济产业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认为在新经济发展条件下.城市产业结构有着螺旋式上升的轻型化发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在整体扩散的同时.中心城区蕴含着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引力,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给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矿业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是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伴随矿业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城市空间会呈现相应的演变过程和格局,城市经济的转型也必将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响应.矿业城市空间结构受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明显,是基于自然资源与产业转型的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研究对象之一.选取中国33个公认的典型地级矿业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提取空间结构数据进行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的计算与统计分析,力图总结我国矿业城市对比其他类型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矿业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度较低,发展呈分散态;矿业城市空间的边界比较复杂,呈不规则状态;矿业城市紧凑度与边界维数呈负相关;矿业城市空间形态受城市发展阶段、有无依托、其他组织的人为规划等因素影响,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矿业城市空间形态与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冯健  刘玉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93-106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历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重构, 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 杂。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速度在加快, 城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存在明显差别, 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的相似性特征减弱而差异性特征增强。对中国城市工业和商业空间重构 的分析表明, 郊区化和离心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因子与社会形势密切相 关, 社会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社会区构成则经历了由单一到混杂的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中 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点, 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而90 年代末的模式则是 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异质性特征突出, 而且带有多中心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冯健 《地理科学》2005,25(2):142-154
对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323份感知地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并据此分析北京城市居民空间感知的基本类型、构成和发展阶段,以及各种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类型与西方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但存在一定差异;居民居住地域、性别、学历、收入以及出生地的不同,感知地图类型的级别也不相同。感知空间的构成要素在居住地域、年龄、收入和出生地方面差异明显,而发展阶段主要与性别、收入和出生地有关,社会角色和经济收入水平在决定居民感知空间发展阶段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文章最后还根据各种地物和构成要素出现的频率,概括了北京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并发现它与现实中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 特征、模式与机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冯健  刘玉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93-106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历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重构, 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 杂。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速度在加快, 城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存在明显差别, 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的相似性特征减弱而差异性特征增强。对中国城市工业和商业空间重构 的分析表明, 郊区化和离心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因子与社会形势密切相 关, 社会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社会区构成则经历了由单一到混杂的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中 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点, 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而90 年代末的模式则是 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异质性特征突出, 而且带有多中心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可以从整体上、宏观上反映和把握城市社会空间变迁规律,是城市规划、城市管治重要的科学依据。从研究理论、内容、方法3个方面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典模型,发现国内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方法)上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即国内仍缺乏学科理论整体框架的建树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并探索性的提出中国今后应以(1)按城市规模分析、建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综合模型;(2)在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城市管理制度以及市民行为等因素变迁过程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构建与特征分析;(3)根据针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实证研究,探讨建国以来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阶段模型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作为国内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房艳刚  刘鸽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5,25(6):754-761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之一,而复杂性是正在被逐步认识的现象。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是城市研究的前沿领域,对城市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系统、城市空间结构与复杂性研究的关系,然后从城市子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城市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复杂性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研究重点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