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层地温变化无常与采集器接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的引出西乌旗气象局2006年1月1日迁站,迁站后发现:320cm地温变化剧烈,日变化幅度大(见表1),每小时之间的变化在0.1~1.6℃,有时达2.7℃。变化时大时小,原因不明,引起了观测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思索。经实际观测发现:深层地温变化无常与采集器接地是否良好有直接关系。2地温变化规律在无特殊天气条件情况下,地温的变化幅度从地表到深层是逐渐减小的。道理很简单,地表面直接接收太阳辐射,大量的热量都被地表所吸收或反射,只有少量的热量才由地表经浅层到深层靠土壤的热传导来传递,经过逐层土壤对热量的吸收,到深层时热量很少,因此深层地温变…  相似文献   

2.
观测地面和浅层地温的木制踏板,是地温地段的复盖物。虽然它的面积小,但若放置不当,也会影响地温示度的准确性,因为土表面被踏板盖住以后,直接影响了土壤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和大气的热量交换。此外。降雨后,板下水分蒸发极慢,形成一块与周围有差异的潮湿区。 根据实地观测,降雨4.2毫米后,又经过六天的太阳辐射,但踏板下的表土还可以用手捏成团,仍处于湿润状态,而在踏板以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白天土壤表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且通过分子热传导向深处传递热量。每层土壤都会吸收到一些热量。这样一来,越是处在下层的土壤获得的热量越少,所以土壤内部温度的变化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这个理论出发,表1中15cm、20cm深地温应低于5cm、10cm深地温,而该记录  相似文献   

4.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各层年平均地温中,地表温度最高,20cm浅层地温最低。10月一次年3月地表及浅层土壤热量由下向上传导,在20cm深度左右出现逆温层;而4-9月热量传导则由上而下。年际变化和日变化中,地温峰值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小,并且出现的月份存在滞后现象,日变化中峰值出现的时间与气温相比具有一定的前移性。  相似文献   

5.
浅层地温变化规律初探王同国(金塔县鼎新气象站735305)浅层地温(5-20cm,下同)变化,是由于地表受太阳辐射和有效辐射通过热传导而进行的,其变化落后于空气温度。浅层地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深度愈深变化愈缓慢、愈落后、幅度愈小。一般情况下02时浅层...  相似文献   

6.
地面温度观测资料与气温资料比较,其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都差一些,这是因为,一是组成土壤的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的成分和性质不同,则土面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率便不相同;二是不同性质的土壤,其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等热学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因素导致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情况下,各类土壤表层的温度却有明显的差异;三是各台站之间,土壤的性质千差万别,所测得的地面温度的比较性较差;四是一个站,地温场地的土壤如果与本地区大部分土壤性质不相同,所测得的地面温度就缺乏代表性;五是同一地温场地,由于表土状况及温度表安置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地面温度的准确性。因此,如何提高地温观测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获得0~320cm地表温度、浅层及深层等不同层次地温的整体变化特征,选取博乐市国家基本气象站2005--2009年自动观测地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20cm地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其最高(低)值的出现时间均随土壤深度的递增而推迟,深层地温变化则不明显;(2)0~320cm整层地温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其最高(低)值的出现月份类似于浅层地温的日变化;(3)地温整体上夏季与冬季、春季与秋季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4)地温整体的平均状况为土壤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则土壤温度的年振幅按几何级数减  相似文献   

8.
植被覆盖异常变化影响陆面状况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利用NCAR最新的公用陆面模式CLM3.0,通过数值模拟初步研究了植被叶面积指数(LAI,leafareaindex)异常变化对陆面状况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植被LAI的异常变化能够引起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循环等陆面状况的异常。(1)植被LAI的异常变化主要影响太阳辐射在植被与地表之间的分配,以及地表的感热、潜热通量。植被LAI增大,能够引起植被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而到达土壤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并导致植被的蒸发、蒸腾潜热通量增加,造成地表的蒸发潜热和感热通量不同程度的减小。(2)植被LAI增大时,植被对降水的拦截和植被叶面的蒸发增大,植被的蒸腾作用也明显增强;植被LAI增加会使得热带地区各个季节的土壤表面蒸发、地表径流减小,而土壤湿度有所增加;LAI增加造成中高纬度地区土壤蒸发的减少主要出现在夏季;LAI增加还能够引起中高纬地区冬、春积雪深度不同程度的增加,造成春末、夏初地表径流的增加。(3)植被LAI增加能够使得叶面和土壤温度有所下降,但植被LAI的变化对叶面、土壤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太阳辐射能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强 《高原气象》1989,8(1):1-12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Nimbus-7的月平均行星反射率资料和根据卫星资料得到的地面总辐射、地表反射率的估算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收支和地表、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时空变化特征,给出了表征太阳辐射能收支的一些基本参数,讨论了以行星反射率为基本参数表征大气、地表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参数化方法。分析表明:过渡季节5月份的行星反射率极小值的出现对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能收支有重要调节作用;全年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地区被地气系统反射和被大气、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的比例为37:18:45。  相似文献   

10.
近58 a黔南地区5~20 cm平均地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随土壤深度增加升幅逐渐增加,近10 a浅层平均地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各层地温周期性分布不同。四季地温均呈增温趋势,随土壤深度增加气候倾向率逐渐增大。平均地温月变化呈单峰形势,暖月随深度增加地温递减,冷月随深度增加地温递增。空间上浅层地温呈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西部土壤热量的传输及其参数化方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青藏高原土壤热通量虽然在热源强度或热量平衡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它是地面热量平衡方程闭合的一个重要因子。以1997年9月至1998年12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两个自动气象站(AWS)连续观测的地下2.5 cm和7.5 cm深度的土壤热通量,分析了浅层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梯度和土壤热储存量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对一整年的这3个量进行了日变化的合成分析。进一步利用土壤热通量与同期不同深度土壤温度进行了拟合分析,得出了高原西部利用地温计算土壤热通量的参数化公式。  相似文献   

12.
地温场土壤疏松与否对地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荻  戴腾祥 《气象》2003,29(4):1-1
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 :地温场“裸地表土应保持疏松、平整、无草 ,雨后造成地表板结时 ,应及时将表土耙松”。但执行起来 ,往往没有严格遵守 ,以致造成记录严重失真 ,使其资料无“三性”可言 ,给资料的使用带来严重的影响。1 地温场土壤疏松与否对地面最高温度的影响地温场土壤疏松与否对地面最高温度影响很大。在晴朗、高温、低湿、风力小、能见度好的天气条件下 ,白天板结时的地面温度与疏松时的地面温度相比 ,要低 10℃以上。这是因为板结时的土壤表面光滑紧密 ,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松土后疏松粗糙的土壤要大得多 ,因而白天增温…  相似文献   

13.
判断浅层曲管地温误读的一种方法梅松(肇东市气象局151100)正常的天气状况下,土壤浅层曲管温度在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增热而升温,夜间因地面冷却而降温。使浅层曲管地温的日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气表预审中发现,除上述规律外,浅层曲管地温还存在着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地表热平衡温度的一种计算方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地表热平衡温度的一种计算方法。将土壤分成表层和深层,利用热量守恒原理导出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平均温度的预报方程以及地表温度的计算公式。这种方法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简单,能够很好地描写地表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现象。並可用来研究不同土壤热力性质、天空状况和近地层大气特性对地表和土壤温度的影响机制。还可用于大气环流和气侯模式,较好地反映陆气或海气的相互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地表温度计算方法较通常所用的强迫恢复法更合理。我们将它定名为“热量平衡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南海区气象站2010年1、2和12月有冷空气影响和无冷空气影响的天气条件下,对地温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地温的日变化及垂直结构的日变化分析。结果发现:在冬季没有冷空气影响的各天气条件下,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均呈正弦曲线变化,只是振幅不同、位相不同、周期不同。浅层地温在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或雨天不呈正弦曲线变化。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和雨天,地温的日变化特征较相似。在各天气条件下80 cm以下土壤深度的地温日变化很小。在晴天或阴天的天气条件下,40 cm以下的深层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在雨天的情况下,清晨时段深层地温不再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是在80 cm土壤深度处有一个低值区。  相似文献   

16.
二维海陆风环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江  陈宇能  陈万隆 《大气科学》1993,17(3):359-368
本文对Nickerson的中尺度模式作了一些修改,加入了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和一个13层的土壤层模式,并对Therry等的行星边界层参数化形式作了调整.使之较好地模拟出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对不同地形、纬度和夏、冬季海陆风的模拟表明,本模式具有较强的海陆风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县站测报工作普查中,发现个别站雨后耙松地温场时,为省事起见不重新埋置四支曲管地温表,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曲管表如果不重新埋置,久而久之周围的土壤就会板结,从而影响地中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因为土壤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太阳辐射,特别是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夏季,土壤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8.
覆盖麦田的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田进行秸杆覆盖后 ,由于地表热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的变化 ,使近地层水热状况发生改变 .1 997年 3月份小气候观测表明 :覆盖后白天能提高近地层的空气温度 ,减小近地层空气湿度 ,明显降低地温 ;覆盖后麦田乱流交换系数增大 ,显热通量增大 ,潜热通量减小 ,亦即用于土壤蒸发的能量减小 ,使土壤蒸发减小 ,从而从能量平衡角度解释了覆盖的保墒机理  相似文献   

19.
人工与自动站地温观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自动站试运行的一年中各个气象要素观测值与人工站相比较 ,同类观测值间差值均较小 ,能够满足气象资料精确度的要求 ,唯独在地温 (包括 0 cm温度及浅层地温 ,深层地温因无人工资料无法比较 )存在较大差异。太阳辐射强 ,地温增温快的晴天正午时刻 ,其差异大 ,表现为 1 4时自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了解沙漠腹地浅层地温特征以及对气候的响应关系,利用塔中气象站1996—2015年日平均气温、浅层地温(0~20cm)以及总云量、低云量、日照时数、风速、沙尘日数等资料,分析沙漠腹地地温分布特征以及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浅层地温在春、夏季热量向下传导,秋、冬季则表现为相反趋势,气温和地温(0~20cm)的月平均值分别为11.8、16.4、16.0、16.1、16.1℃和16.3℃;在0~10cm地温之间,变化幅度呈现7月份波动最大,在10~20cm地温之间,12月波动最大,9月份,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波动一直是最小的;夏季,地温不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其他季节,气温与0cm地温相关性最明显;(4)冬季,风速是影响气温和地温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