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景明 《地震研究》1992,15(1):53-62
作者在发现多处历史地裂缝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北七省历史记载的94起地裂缝。发现四千多年来,它们与历史地震一样至少出现七个完整的活动周期,平均长前者312年后者长317年。两者活跃期和隐伏期相吻合。这一规律的发现为用地裂资料推断未来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汾渭地裂缝与现代地震活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汾渭地区出现地裂缝101处,其空间分布62%受活断层控制,20%是区域性黄土构造节理破裂面这些弱剪切强度带的扩展,18%是重力和湿陷等非构造型地裂缝。调查中发现,汾渭盆地中地下水位、水温异常、现代小震活动与地震活动都有4年一次的周期性起伏,它们是区域构造应力不断加强的信息。地下水对区域应力活动最敏感,故最早出现异常高潮,断裂再破裂并发震要有一定过程,而震源破裂传到地表造成地裂缝又要一定时间,所以汾渭盆地地震和地裂活动高潮分别滞后地下水异常1至2年。   相似文献   

3.
雷州半岛地裂与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运恒 《华南地震》1989,9(3):50-55
本文叙述了该区17年来出现的地裂现象和特征及地震活动情况。从地裂发生与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空间分布以及地裂与地震孕育的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对地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认为,雷州半岛地裂与地震活动无关,不属构造成因地裂,而是干旱、暴风雨、滑坡等营力引起的。但雷州半岛大面积分布玄武岩风化壳,其土力学性质可以形成相当规模的干裂而破坏和影响建筑物,因此,在工程建设时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4.
作者发现华北地区现代地裂缝、历史地裂和黄土构造节理等松散土层破裂,与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貌和卫星照片反映的现代地壳破裂网格一致,它们都是σ_1轴为NEE~SWW向的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产物,它控制了华北区断裂、地裂与地震活动,决定了松散土层破裂的系统性和区域性.华北断块西部与南部因基底构造蠕滑在表土中主要产生蠕滑地裂缝;其东部和北部因活断层速滑发生强震,同时在表土中出现有水平位移的地震断层和地裂缝.  相似文献   

5.
河北平原地区地震地裂缝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北平原区1970年到2000年大于2.0级地震的地震频发图、震中分布图及震源深度分布图,得出研究区地震发生的特征;同时对研究区的地裂缝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区构造地裂缝的形成、发育和活动与地震和断层活动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地震活动高潮和地裂缝活动高潮相对应,但是不同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西榆次地裂缝及墙体裂缝的动态监测,发现如下特征:地裂缝总体趋势为增大,年速率小于等于1mm/a。东部地裂缝带地裂平均速率为0.6mm/a,且大于西部地裂缝带,地裂有向东南方向(榆次市区)扩展的态势;从曲线形态看,无论是地面测点还是建筑物上的测点,都不同程度地受气温变化和降水的干扰。裂缝与温度的变化呈负相关,与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从地裂的分布形状、区域形变场特征及新构造运动的角度看,附近的断裂活动与地裂的发展似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维贤  柴天俊 《地震地质》1991,13(4):343-352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主要以地震裂缝带的形式出现,未发现有类似耿马7.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裂缝主要沿木戛断裂带和大塘子断裂带分布,构造地裂缝的性质有左旋和右旋。对构造地裂缝实测资料及现场的综合分析认为:澜沧7.6级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应为近南北向至北北东向,地震时断层活动主要以右旋为主,左旋地裂缝是在断层突发性的右旋错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89-2016年形变量监测的数据分析,明确了大同机车厂地裂缝的活动规律,结合大同-阳高地震群活动性特征及震源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大同机车厂地裂缝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同-阳高地震活动,属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不同构造方式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可分为剧烈拉张期、拉张期和压缩期。按照地裂缝活动与地震活动周期的对应规律,在今后一定时间内,该地裂缝将处于平静阶段。  相似文献   

9.
1985年6—10月间,在山西临汾盆地南部工作期间,发现历史地震遗迹,长度约75公里,遗迹年代经推算距今约1400年(北魏)。 这些地震遗迹主要有:地震楔、地震陡坎、沟拐弯、断层快速活动等,集中分布在侯马市上马乡上院至庄里7公里长的地域里。 在地震遗迹中,规模最大的是地裂缝,长度约68公里。它分布在侯马市北5公里的北坞村北,高阳、西上宫、张寨一带和新绛县柳泉乡至万荣县通化乡一带。总体呈右行雁列状排列,分布规律,穿沟越坡,不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后考察发现了广泛的地表破坏现象,主要包括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陷落、田坎位错及地表跳石等,基本集中分布在Ⅸ度极震区范围内,但有关地震地裂缝的描述较少。近期,在进行大具盆地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1处新的地裂缝,位于云南丽江7.0级地震微观震中附近,具体位置为大具盆地南部峨嵋子村西北、将台河二级阶地上,长约35 m,总体走向350°左右,最窄处宽约0.3 m,最宽处表现为凹陷坑,宽约2.2 m。经当地村民确认,新发现的地表地裂缝是1996年丽江地震形成的,该地裂缝在震后考察时未提及。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西安市地裂缝的地震效应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探索强震时地裂缝对地面运动的影响。所用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在双向地震动的作用下求解多质点体系的强迫振动方程组。[M]{(?)}+[C](?)}+[K]{X}=[M]({A_x}(?)。(t)+{A_y}(?)。(t))。式中[M]、[C]、[K]分别为体系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x}、{x}、{x}分别为体系自由度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向量,{A_x}、{A_y}为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自由度向量,(?)。(t)、(?)。(t)为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基岩强震加速度时程向量。分析时根据西安市地裂缝的具体情况,做了如下简化: 1.裂缝不作为发震构造,即强震时裂缝不是弹性波的发源地。强震是通过铰结支座输入进来的。2.裂缝带在模型上是一向下尖灭的楔体,楔体顶面宽10米,楔体深20米,中间有一宽1米、深2米的裂口。整个模型的土质是层状的,各层土的主要参数在现场测定。裂缝带楔体的参数不易取得,按经验强度取周围原土的一半左右。3.模型厚度为50米,输入地震为El Centro和文县强震记录,输入时将最大加速度值调整为150gal。计算结果表明,西安裂缝带在强震时对地面运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如地裂缝带内外的各种反映强震运动特征的指标几乎都没有什么差异。因为地裂缝带从区域上看毕竟是个很小的地质单元体,这样小的规模尚不足以对强震地面运动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地裂缝带在强震时的永久地形变却是值得注意的。从这一点上看,裂缝带内外地基失效程度必定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使裂缝上的震害加重。可见,在强震时,除地裂缝带本身因地基失效使震害加重而外,裂缝基本不对强震地面运动规律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防震规划时,不必在常规的设防带之外再加宽防震地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大量实际观测数据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西安地裂缝在垂直、水平,引张三个方向上运动的时间序列及各种因素在相同时期内变化的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发现了与地裂缝运动有关的因素。从而论证了西安地裂缝的运动除受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外,也与承压水水位的剧烈下降密切相关。利用此方法试图对西安地裂缝研究开拓一个新的途径,从而为地裂缝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现有房屋建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房屋作了耐震分析,进而建立相应的易损性矩阵,最终结果得到每个以区,镇为单元的50年期望损失和地区内4个假设强烈地震事件的地震损失。  相似文献   

14.
利用渭河盆地2001—2008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结合区域构造特点建立了渭河盆地有限元动力学模型,基于此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力场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应力场与盆地内地裂缝群发之间的内在关系,首次基于空间大地测量定量的揭示出了区域构造应力场与盆地内地裂缝群发的内在动力学联系,及盆地东、西部地裂缝分布不均衡的根本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现今地壳应力场差异性显著,主要呈现出中、东部以NW-SE向拉张为主,西部则以NW-SE向压缩应力为主,整体具有相对左旋运动趋势,与区域以往长期构造变形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分析揭示出区域NW-SE向拉张构造应力正是盆地内中、东部地裂缝群发的力源机制,而盆地内差异性构造应力场也正是导致盆地东、西部地裂缝发育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进一步证实了渭河盆地地裂缝的强构造属性,其是由活断层在上述力源机制作用下,以蠕滑形式错断地层使土层破裂而形成的.本文研究结果为盆地地裂缝灾害防治、城市安全建设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从渭河断陷盆地的地壳速度场、介质品质因子等地球物理场的分布探讨了华县大地震的深部地球介质背景。结果表明,华县8(1/4)级大地震震中位于高Q值区和低Q值区的过渡带上,其孕震区是地壳内的高Q值低速区,该地震的孕育与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地幔上隆、孕震区内的断层及微裂隙中流体的存在与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地震可能是由于介质本构性质的软化特性所引起的非线性力学过程,因断层介质的软化,能导致断层介质和周围岩体的失稳和弹性应变的释放,产生地震。 目前有限元分析中常使用一种描述断层的层状材料模型(O.C.zienkiewicz,1971),  相似文献   

17.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发震构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2月24日发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巴楚-伽师6.8级地震可能是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继续,但其震源机制解、破裂过程与1997—1998年的强震群有一定的差别。从地震重新定位的结果看,巴楚-伽师6.8级地震与塔西南坳陷东侧麦盖提斜坡带上发育的一组NWW向隐伏逆断层有关,地震宏观考察①所发现的与构造变形有关的地裂缝也与这一隐伏断层带的位置相吻合,等震线形态与隐伏断层带的走向一致,极震区的形态与断层的破裂方向基本一致。这些均表明这次地震是盆地内一条近EW向北倾逆断层自NW向SE由深至浅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下辽河地区砂土液化形成的震害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地震引起下辽河平原大面积砂土液化,液化震害有喷水冒砂、陷落砂坑、地滑移等等。液化区是全新世海退之地,震害严重区地表粘性土层薄,承压水头高;震害轻微区地表粘性土层厚,承压水头低。喷砂颗粒的单粒结构表明液化砂层具有松散的特点,砂颗粒的滚圆度在液化难易上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Study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seismic activities and analyze the seismogenic faults. On the May 25th, 1568 AD,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ed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present-day city of Xi'an, Shaanxi Province. Because this earthquake happened shortly after the 1556 M8 earthquake and was regarded as an aftershock, it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previous studies. Previous earthquake catalogue agreed in assigning a magnitude 6 3/4 to this earthquake but had different epicentral locations and seismic intensity, an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remains ambiguous. Based on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Jingyang County, Gaoling County, and Xianning County, were the worst hit area by the earthquake, and the areas, including Yongle Town, Gaozhuang Town at southeastern Jingyang County to Gaoling County and its southeastern present-day Jijia and Zhangbu, should be the mesoseismal area of this earthquake. The epicenter intensity of this earthquake is Ⅸ+(9~10 degrees), and the magnitude is estimated to be 7. The isoseismal lines were drawn to exhibit the various intensities of the areas damaged during the event, with its major axis directed NWW. Intensities reached Ⅸ+ in the zone extending west-northwest parallel to the Weinan-Jingyang Fault. This fault, characterized by a normal fault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Cenozoic extensional history of the Weihe Basin, dipping to the north at an angle of 60°~80°, is one part of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s in Weihe graben. There are geomorphological and geological evidences of recent activity of the fault during (180±30)a BP to (1 600±30)a BP. At T1-T2 fluvial terraces on the north bank of Weihe River, the scarps were faulted during Ming Dynasty, and sandy soil liquefaction, dense structural tensional fissures and faulted strata are noted in stratigraphic profiles and trenches. Thus, we suggest that this fault can reliably be regarded as being active during Holocene, and re-name the earthquake as the Shaanxi Gaoling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