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本站气象要素预报最高气温陈新民(柘城县气象局·476200)最高气温的预报有多种方法。文中是应用本站气象要素来预报次日的最高气温。统计1960~1989年30年6~8月气温资料发现,影响高温天气出现的主要因子为:(1)西风、南风或西南风可增温,南风...  相似文献   

2.
杨勇 《贵州气象》1997,21(6):39-40
本文通过本站要素对独山县1954~1995年4~9月出现的146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影响系统作了初步分析,得出本站暴雨预报的着眼点,发现一些对预报有启示性的特征,对县站暴雨预报有一定帮助。1独山县暴雨气候分析暴雨每年在我县约出现4次,除冬季外各月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5、6、7月,暴雨强度一般在50~75mm之间,强度较大的降水主要出现在6‘7两月,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60.3mm。1/J‘时的最大降水量为59.smm,最长连续暴雨口数为3天,总雨量达271.lmm。从气候带来说,独山县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从暴雨分布来看…  相似文献   

3.
汛期大一暴雨是我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我们以兴城县1961—1975年资料,通过分析各种要素相关,建立预报指标,并以“双指数综合法”作出大一暴雨的预报。一、大—暴雨的气候背景(一)兴城县年降水量594毫米,7—8月32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4%。(二)1961—1974年大—暴雨共出现91次(大—暴雨标准以24小时内降水量≥25.0毫米,为一次大一暴雨过程,如连续数天达此标准,则按一次计算),  相似文献   

4.
灾害性天气(暴雨、强对流、雾、高温与干旱)的准确预报是目前世界上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9.20”区域暴雨、大暴雨由于发生时间晚,前期为阴雨天气的流场给预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成都市气象台用溃变原理V-30图结构分析方法结合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T106物理量预报场的分析和本站暴雨模式,及时准确的预报出了“9.20”区域暴雨、大暴雨过程。该文特征分析意在总结出成都地区暴雨预报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7,(2):3-6
大—暴雨是我区各县灾害性天气之一,是各气象站汛期天气预报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1975年3、4月份,我区组织了一次“全区5—7月大—暴雨预报会站”。各站参加会战的同志以毛主席哲学思想为指导,在对历次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和环流背景进行认真普查、分析的基础上,以“九线图”为基本工具,以“点面结合”为基本思路,各自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本站5—7月大—暴雨的短期预报模式、指标。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6,(1):13-14
四月份是水稻育秧期,连阴雨天气常引起烂秧或死苗。因此预报春播期有无连阴雨天气是做好春播期服务的关键之一。一、思路: 我们以太湖渔民群众的看天经验“清明节后,南风二天,天要变”为线索,普查了1959—1973年4—5  相似文献   

7.
何顶荣 《贵州气象》1997,21(1):19-20
通过1996年5~7月几次暴雨过程分析,得出造成我县5~7月暴雨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暴雨天气的前期水汽条件,湿有效位能及本站要素反映等,以期对5~7月暴雨预报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富年 《气象》1978,4(5):34-35
看了《气象》上“怎样做好县站预报”的讨论文章和山东莱阳站“点面结合,预报本站大一暴雨”一文,很有启发。现将我站暴雨预报中点面结合的一种方法,作一简要介绍,参加讨论。此方法所用资料为1959—1976  相似文献   

9.
蔡则怡  宇如聪 《大气科学》1997,21(4):459-471
本文用LASG 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对1975年8月河南地区登陆台风特大暴雨进行了数值试验。这次暴雨有很强的局地性,主要表现在水文站的雨量极值远超过气象站的最大雨量值,为3~16倍。一般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的雨量都比气象站的最大雨量值小。与水文站的雨量极值相差更远。LASG_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考虑了我国复杂的地形作用,具有能量和质量守恒的动力框架,考虑了与降水有关的主要物理过程。用该模式对著名的“75·8”特大暴雨5~7日3天3次暴雨作了24小时数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预报结果:其预报最大雨量为气象站的最大雨量值的1~5倍,达水文站的雨量极值的34%~49%,为模式网格面积平均的最大深度的54%~98%。预报最大雨量中心位置偏离气象站雨量中心的距离约为0.67~1.47个网格距,偏离雨量极值的水文站的距离为0.23~1.07个网格距。这3次特大暴雨的强度、位置和其变化趋势的预报都与实况相近。同时,模式对暴雨系统和大尺度形势的预报也都与实况基本一致。该模式之所以对这种局地性很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是由于它有较强的地形处理能力。还有,由控制试验和4种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可见,山脉的相对高度和陡峭程度,以及山脉与暴雨系统的相对位置等对暴雨的强度是非常敏感的,对地形稍有改变,其暴雨强度将减少3/4以上。这次数值试验为今后提高登陆台风特大暴雨预报水平,以及用数值模式探讨登陆台风造成的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日本雨量预报图,是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影响我县的主要天气系统和本站的资料作暴雨预报,通过对1988年共7场暴雨以上的降水预报检验,效果很好。现介绍于下:一、确定本站可能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及所在区间。根据以往经验,使我站次日可能产生暴雨以上降水的天气系统及所在区间为:500hpa槽线在30°N至23°N、100°E至110°E之间;850hpa切变线在金佛山至桂林  相似文献   

11.
王位德  欧艺 《广西气象》2005,26(A02):69-70
通过对1961~2000年4~6月份贵港三县(市)暴雨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出现暴雨前的一些主要特征,探讨用本地气象要素变化指标与天气系统、数值预报产品及指标站资料作暴雨预报的方法,并建立贵港市暴雨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南阳市1977 ~1995 年6 月份气象资料,建立数据库,对南阳市6 月份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并结合本站资料,找出暴雨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3.
灾害性天气(暴雨、强对流、雾、高温与干旱)的准确预报是目前世界上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9.20"区域暴雨、大暴雨由于发生时间晚,前期为阴雨天气的流场给预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成都市气象台用溃变原理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结合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T106物理量预报场的分析和本站暴雨模式,及时准确的预报出了"9.20"区域暴雨、大暴雨过程.该文特征分析意在总结出成都地区暴雨预报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7—8月是夏季暴雨集中期,经过统计1961年至1988年,本站7—8月暴雨日数占总暴雨日数的84%,暴雨又属于关键性天气,作好7—8月暴雨预报至关重要。为提高夏季暴雨预报能力,特建立本预报专家系统, 本系统(简称MES系统)是在天气学理论和预报经验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技术模拟预报员制作预报思路过程,在PC—1500计算机上使用BASIC语言实现的,经过1990年的使用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气象科技》1975,(6):31-32
“三天南风不由人”是我地以连续南风为前兆,降水为后果的一条常用天气谚语。用本站1962—1973年4月份资料,对14时连续三天偏南风(包括东到西所有偏南风向)过程进行统计,符合三天南风条件的共出现70次;其中58次未来72小时内有降水(占80.6%),30次未来24小时内有降水(占42.8%)。1962—1973年4月份共有降水110次,以三天南风过程为前兆的降水占了全部降水的52.7%。  相似文献   

16.
简照垣 《气象》1979,5(5):26-26
暴雨之前,一般从地面到高空都有反映,“天作地作,才有雨落”,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从预报实践中也体会到,仅用单点地面资料预报暴雨,效果是不好的。只有将点与面、高空与地面的资料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此,我们普查分析了1960年以来5月份本站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和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特征,采用分型找指标、逐步过滤的办法预报5月份的暴雨,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统计了1974~1993年20年气象资料,分析前汛期出现头场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及本站气象要素反映,并对头场暴雨的短期预报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1960~2002年共42a桂林市10月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其影响天气系统环流特征及演变规律,分类建立预报模式指标,为10月暴雨实时预报业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三月上旬中期,西伯利亚正酝酿一股较强的冷空气。三月七日至十二日乌拉尔阻高一直稳定维持,不少台站均发布三月中旬有一次低温阴雨天气。是否对我站造成影响,是春播预报服务中的关键问题。我经过认真分析,果断发布预报本站三月中旬没有三天或三天以上的低温阴雨天气,结果与预报相符,现将其预报思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气象》1977,3(3):22-23
暴雨是我省灾害性天气之一,也是农事季节的重要天气,因此作好暴雨预报,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1975年桑植县气象站用“剖面判别法”作7月份大到暴雨预报,效果较好。1976年又在桂东县气象局进行试用,效果也好。这个方法,思路明确,方法简单,可以把群众的测天经验概括起来,也便于实现图、资、群三结合,预告未来1到3天内是否有大雨或暴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