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生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太湖水生植物种类逐渐减少,已有伊乐藻(Elodeanuttallii)、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3种外来迁入物种出现;1960~2014年期间,太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呈现单峰型变化,挺水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也同样呈现单峰型变化,而其它水生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在持续增大;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也发生了变化,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由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变为仅为马来眼子菜。目前,对于太湖水生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的分布调查、光合特征、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和重建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管理等方面,在太湖北部"藻型湖区"和太湖东北"草—藻过渡湖区"重建稳定且多样的水生植物群落,已经成为太湖水生植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
太湖水生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生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太湖水生植物种类逐渐减少,已有伊乐藻(Elodeanuttallii)、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3种外来迁入物种出现;1960~2014年期间,太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呈现单峰型变化,挺水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也同样呈现单峰型变化,而其它水生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在持续增大;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也发生了变化,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由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变为仅为马来眼子菜。目前,对于太湖水生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的分布调查、光合特征、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和重建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管理等方面,在太湖北部"藻型湖区"和太湖东北"草—藻过渡湖区"重建稳定且多样的水生植物群落,已经成为太湖水生植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特点 ,提出从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 ,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基础上 ,营建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 ,恢复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提高水质自净能力的治理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特点,提出从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基础上,营建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提高水质自净能力的治理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州西湖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祖新 《福建地理》2002,17(4):27-30
本文根据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特点,提出从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基础上,营建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提高水质自净能力的治理福州西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体与土壤盐碱化是滨海湿地的显著特征。水生植物作为滨海湿地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与丰度受到水体盐碱度的强烈限制。依据盐碱耐受性,将水生植物分为淡水类、寡盐类、中盐类和高盐类4类。综述了水生植物对滨海湿地盐碱化的胁迫响应、水生植物的盐碱耐受性及渗透调节机制、湿地硫化物的植物毒性及其对湿地植物生态分布的影响,并对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盐碱耐受性进行了归纳。基于国内外水生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总结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和潜力物种,并建议在滨海湿地水生植物资源调查、耐盐碱机理研究、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态评价等方面加强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邬畏  何兴东  周启星 《中国沙漠》2010,30(2):296-302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文献的大量阅读,总结了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的意义。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氮磷比与固氮共生体及非共生体的生物固氮量呈反比例关系;土壤中的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会影响植被动态;土壤中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产生影响,尤其是磷限制濒危物种的生产力及丰富度;植物体中的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可以体现氮和磷两种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及相对有效性,对植被恢复和濒危物种管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体中的氮磷比与水生生物的固氮量呈反比例关系,并且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及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   

8.
翠湖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翠湖湿地公园是北京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2009-2012年水生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翠湖湿地公园有水生植物52种,隶属于24科37属;其中挺水植物物种最多,其次是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漂浮植物种类最少。在这些水生植物中,不仅包括北方湿地的典型植物物种,而且还具有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物种,如莲、芡实、茭白、花蔺、黑三棱等,以及急需得到保护的狸藻和水鳖。根据湿地植物类型应采取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保持翠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公园中兼顾水鸟栖息地恢复的湿地景观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有湿地的城市公园中营建水鸟栖息地,对维持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营建适宜的水鸟栖息地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然而,北京市公园建设过程中,在鸟类栖息地恢复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通过分析北京市公园中湿地的特点和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北京市常见的涉禽、游禽的生态习性及其对栖息地的需求,从水域形态和水位控制等水域设计、植物种类选择和群落配置等植物景观设计、驳岸形态和驳岸材料等驳岸设计三方面,探讨了兼顾水鸟栖息地恢复的城市公园中的湿地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湿地保护保育措施设计是江西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对河流湿地进行保护和保育、修复和恢复,构建良好的河流廊道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是把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健康的湿地、洁净的水源、原生态的河流"的关键。通过设计河道保洁工程、河流湿地修复与恢复工程、生态河岸带建设工程、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湿地生态滤场构建、生态缓冲控制区6大工程14个项目,对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进行科学、系统与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南京新济洲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新济洲湿地为例,研究了长江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恢复工程方案。新济洲湿地位于长江下游南京市江宁区段,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湿地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新济洲湿地的野外研究,分析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从湿地生境、生物、结构与功能方面阐述了生态恢复的总体构想,研究了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新济洲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栖息地、基底、水体和土壤的恢复;湿地生物恢复途径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外来物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湿地结构与功能恢复内容包括生态序列重建,生态系统、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有景观建设、功能区建设、生态定位站、血吸虫防治、植被移植、防护林和河道整治等;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包括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2.
东太湖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是上海及苏州区域重要的水源地。目前湖内密布养蟹池,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且底泥淤积严重,对行洪、供水安全及生物多样性均产生不利影响。东太湖生态修复主要是从生态学角度对规划的退网(垦)还湖、行洪通道疏浚等工程结束后水域进行分析,结合综合整治工程的不同分区,从物种、遗传及景观等层次,提出了东太湖生态修复的方法,进而分区、分类型,次序地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面积不透水铺装的应用,导致城市水环境受到严重冲击,降雨径流成为水体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绿色网络构建设施之一,能够提高城市透水面积,引入控制降雨径流的BMPs设施,消减城市非点源污染物,保护河流、湖泊等城市敏感区域。重点介绍了长广溪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融入的4种水质过滤净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包括沉淀过滤系统、平行过滤系统、生物过滤系统和重力过滤系统等。长广溪湿地有效地降低了流入长广溪的悬浮物(SS)和COD负荷,发挥了湿地公园净化过滤水体的功能的同时,营造景观多样性,改善长广溪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景观绿色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中国湿地资源受到了广泛的、较为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特别是城市边缘湿地,由于本身存在系统的生态脆弱性,加上爱城市化、工业化影响,几乎消失殆尽。景观的绿色设计已经普遍成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相关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绿色景观设计也有利于对土地进行综合规划和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域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剖析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景观的绿色设计,探讨了城市边缘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16年1月~2017年7月,对温州三垟湿地水体中主要水质指标、大型水生动植物和水华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三垟湿地水质逐步好转,但氮、磷营养盐含量仍高于地表水Ⅴ类水域标准。三垟湿地内缺乏大型水生植物,只有4~10月人工种植的经济水生作物菱(Trapa bispinosa)为优势种,水生动物以人工放养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优势种,外来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入侵严重。2017年春季和夏季,多处河段发生水华,4月发生绿眼虫(Euglena viridis)水华,5月发生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cvata)水华,7月发生膝口藻(Gonyostomum semen)水华。目前,三垟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简单,以浮游植物—白鲢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为主,是能量流动的主渠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畅。针对三洋湿地水生生态系统现状,提出了构建以有机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和以大型水生植物为起点的牧食食物链生态修复计划。  相似文献   

16.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和资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生植物具有水体产氧、氮循环、吸附沉积物、抑制浮游藻类繁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功能,同时还能为水生动物、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维持水岸带物种多样性.通过综述国内外水生植物的研究进展,阐明了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全面概述了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讨论了中国城市建设中水生植物资源利用现状和效果,提...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园是公众进行户外休闲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营造能激发公众参与意愿、与公众需求相匹配的城市公园,既是当前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公众的普遍诉求。以深圳城市综合公园为例,通过收集网络主流点评网站的图文评价信息,利用词频分析法提炼公众对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相关的关注点,构建城市公园公众体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语义分析法解析评论信息,对评价指标定量化赋值,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确定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网络点评数据能够反映公众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不均衡;公众对公园的景观效果、生态环境以及是否适合运动健身活动较为看重;到达交通、外部景观效果、植物长势、游人数量、活动类型丰富度、主题活动均会对公众满意度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优化与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奥运的重点工程——龙形水系的人工生态系统,从底泥的活性处理、微生物的引种固化、水生动、植物系统的三方面进行建设,建设方案注重水系的防污及景观功能。滨水带采用人工湿地技术,龙形水系水体配置了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最后提出了龙形水系人工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沿海陆地自然保护区景观连接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奇豪  汪倩旻  李艺  李杨帆 《地理学报》2021,76(11):2830-2840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人新世时期,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高频率干扰和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提升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连接度是缓解和应对外界干扰的关键手段之一。传统意义上景观连接度研究侧重于景观基质对物种迁徙的累积负向阻碍作用,评价体系中忽略了生物多样性对物种迁徙的正向支持作用。本文以中国沿海省份作为研究区域,将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作为生态系统关键功能的表征,并将其纳入景观连接度评价体系,构建了生态廊道的连通适宜性及生态支持力二维评价新方法,进一步分析人类活动干扰和物种空间分布对自然保护区景观连接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边缘效应,即自然保护区边缘地带的人类干扰范围(46.46%)明显高于其内部区域,人类活动干扰使保护区面积减少约720.25 km2,且造成廊道起点和终点位置的改变。自然保护区边缘地带人类干扰导致了研究区域内95条廊道的连通适宜性下降;78条廊道的生态支持力有明显提升,“一降一升”的评价结果能有效地衡量景观基质对物种迁移的支持能力变化。基于景观基质阻碍和促进作用的二维评价可为中国未来自然保护区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为全面的时空格局动态变化模拟,为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提供更为完善的景观连接度评估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寒湿地为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其中水生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可为众多的鱼类、水生动物和鸟类提供食料和庇护场所,也对水环境健康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西藏是中国高寒湿地分布最广的省区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限,水生植物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的影响日益显著,未来西藏水生植物的研究将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梳理国内外水生植物的研究结果,对西藏水生植物的种类、分布、结构特征等进行了阐述,认为高寒湿地水位波动未来将更为频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会发生较大的改变,水生植物的分布区可能会呈微弱扩大趋势,繁殖方式将从以前以无性繁殖为主转向无性与有性结合的方式,水生植物物候不确定性也会增加。提出了未来西藏水生植物研究应关注的重点,以期通过水生植物生理生态学及物候学的研究,反演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为高寒湿地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