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玻璃油田”建设与油气勘探开发信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玻璃油田"与"数字油田"的关系,针对油田勘探开发及其信息化方法和技术的特殊性,详细阐述了"玻璃油田"建设的思路和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深部探测技术、三维地震数据智能解释技术、四维"数字油藏"表征与分析技术、四维数字油气成藏模拟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最后指出了"玻璃油田"建设将为油田勘探开发信息化带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地学前缘》2017,(4):51-56
地震"亮点"分析技术在传统油气勘探中已被证明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但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基于含水合物层、含气层及含水层的岩石物理属性,利用2015年神狐钻探区地震资料,分析了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振幅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神狐钻探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内,扩散型水合物共有三种形成模式,分别为形成于稳定域底界的水合物层,形成于稳定域内部的高饱和度水合物层和形成于稳定域内部的低饱和度水合物层。水合物形成于稳定域底界时,地震剖面上产生BSR,当沉积层中含高饱和度水合物或含气时,会在地震剖面上产生相应"亮点";当沉积层中含低饱和度水合物时,则在地震剖面上产生相应的"暗点"。综合分析,可以利用地震"亮点"与"暗点"在钻前对水合物成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无线电波透视快速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作为探测煤层工作面内地质构造的一种较为成熟方法,具有快速、轻便、透距大、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现场观测系统单一、耗时长、接收操作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通过对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现场观测系统的改进,提出"一发双收"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校正处理技术。由于"一发双收"的数据是由两个接收机同时接收,因此其数据必须经过校正才能使用。在数据采集中:一是要求两台接收机在一条测线同一地点的场强值差别很小;二是要求做到数据采集中至少存在一个重合接收点,且其重合点数据比值应在0.98~1.02范围内。"一发双收"数据使用无线电波透视CT软件系统处理软件进行拼接,若数据曲线出现阶梯跳跃,则应把低值(或者高值)乘以该重合点数据的比值以保证曲线平滑。在张集煤矿1114(3)工作面探测实践中,使用该技术探测画出其工作面存在三个主要异常区:1#异常区在退尺20~100m处为断层影响区;2#异常区退尺480~560m处为断层影响区;3#异常区在退尺1200~1300m处为断层和薄煤影响区。目前该工作面探测区已经回采,探测结果与实际回采验证结果比较吻合,说明一发双收的探测方式可行。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鸟类飞行起源的2种假说:"树栖起源"假说与"地栖起源"假说。详细讨论了2种假说的理论支撑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鸟类的祖先和原始鸟类可以借助自然界中任何有利的地形和地物来帮助滑翔和起飞,而不是仅仅依赖直立高大的树木。"地栖起源"假说更合乎情理,也更接近或更符合客观事实,同时提出了"地栖起源"假说的新模式图。  相似文献   

5.
"真烧假脱断"事故在煤田地质钻探施工中比较常见,容易误判为钻具脱扣或折断的烧钻事故。该事故多发生在夜班,以零时至凌晨5时为事故的多发时段;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钻具接箍密封不严,水龙头堵塞,泥浆泵故障和其它因素引起的泥浆不能正常输送到孔底而产生。针对事故的特点,在实践中总结出"存疑求原、解释合理、逐一破劲、砸反结合"的处理原则和"稳、准、静、决"的处理步骤。郏县王集勘探区某孔和登封某勘探区某孔的处理结果表明,该处理原则和步骤切实可行,对指导同类事故的处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力行 《地球科学》2007,32(1):71-74
从文化视角来审视地球科学, 或将地球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 地球科学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地学研究方法或思维逻辑, 即“真”的问题; 二是人地关系或地学的价值理念, 即“善”的问题; 三是地球演化的平衡或人与地球的和谐, 即“美”的问题.文化视角下的地球科学是由“真”、“善”、“美”三者构成的统一体系.   相似文献   

7.
工业部门作为终端能源消费中三大主要部门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15个发达经济体100多年来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与人口和经济发展(GDP)的关系,发现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工业部门的人均终端能源消费显现缓慢增长、加速增长、减速增长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S"形轨迹,并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通过重点解剖美、日、德、法和意大利等典型国家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标定了不同类型"S"形曲线的起飞点、转折点和零增长点,讨论了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强度、二产比例、城市化率和人均钢铁消费的内在联系,建立了"S"形曲线的一般性数学模型。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定量关系的确定对于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把握工业化过程能源消费趋势、预测能源需求和制定相关能源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盆地普遍存在的高速屏蔽层导致海相中—古生界地震资料品质差,甚至无反射资料,严重阻碍深部油气勘探进展。历经十多年探索,通过深入的理论计算及模拟、长期的海上试验及多轮处理技术攻关形成的"高富强"地震调查技术突破了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成像瓶颈。"高富强"地震调查技术分为采集和处理两大部分,采集系统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及强能量震源"为主要特色,处理核心技术以获得中—古生界"高信噪比、富低频及强有效反射能量"资料为最终目标。使用该技术在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获得了高品质成像资料,清晰地揭示了海相古生代内部地层结构,最终落实了古生界多个大型圈闭构造和钻探目标,为海域深部油气勘查的战略性发现和突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缅甸翡翠中的哪些部位适合做烧红处理以及该部位能被烧红的原因,采用加热实验、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及差热分析方法对缅甸翡翠样品的原生部位、雾部位的加热前、后的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翡翠中的蓝雾部位及黄雾部位适合做烧红处理,原生部位不适合烧红处理,蓝雾部位可以被烧成黄色及红色,黄雾部位可以被烧成红色。雾部位适合用来做烧红处理的原因在于,在低温的加热条件下,蓝雾部位中的大量的Fe2+发生价态变化,实现由绿泥石向针铁矿的转变所导致,该过程由表及里逐步进行。原生部位的主要矿物硬玉需被加热更高的温度,在破坏其晶格的情况下,才可以呈现出红色,且该红色不具有褐色调。  相似文献   

10.
"降雨阶跃型"滑坡是一种在强度较大的降雨作用下,位移变形呈现出"阶跃型"动态演化特征的滑坡。其位移变形相对有规律,但由于变形时间长、临滑模式复杂,导致预警难度大。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降雨阶跃型"滑坡预警系统,通过分析预警所需的关键判据,确定预警系统基本设计原则,并以王家坡滑坡为典型案例,设计5级递进式分级预警系统。研究表明:(1)王家坡滑坡的日降雨量、日位移速率阈值分别为25 mm/d、20 mm/d。(2)王家坡滑坡5级递进式分级预警系统,发出Ⅰ级绿色预警的方程为:0≤y <-1. 25x+10;发出Ⅱ级蓝色预警的方程为:-1. 25x+10≤y <-1. 25x+20;发出Ⅲ级黄色预警的方程为:-1. 25x+20≤y <-1. 25x+30;发出Ⅳ级橙色预警的方程为:-1. 25x+30≤y <-1. 25x+40;发出Ⅴ级红色预警的方程为:y≥-1. 25x+40。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赵丰  张萍 《中国煤炭地质》2008,(Z2):116-120
《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宣传提纲》明确指出:"地勘队伍要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转变事业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这就意味着地勘单位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矿物膜"中半导体矿物与光合色素间的日光响应协同作用,对采自安徽潜山市郊的"矿物膜"样品进行了矿物组成和色素组成分析。同步辐射X射线粉末衍射测定表明,样品富含锐钛矿、赤铁矿等半导体矿物;拉曼光谱证实其中存在地表广泛分布的光合色素:β-胡萝卜素。在此基础上开展锐钛矿-β-胡萝卜素协同增强日光响应模拟实验。合成锐钛矿电极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矿物学表征,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谱计算其禁带宽度约为3.07 eV;莫特-肖特基计算得到的平带电位约为-0.16 V,载流子浓度约为3.25×1026 cm-3;光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其具有一定可见光光电转化能力。经β-胡萝卜素敏化处理后,锐钛矿电极平均光电流密度提升了400%,在425~550 nm间光吸收值提高,该波段位于日光辐射能量集中的波长范围内,且与β-胡萝卜素吸收范围吻合,表明二者间存在日光吸收及光电响应协同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孜县幅、亚东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对分布在高喜马拉雅带中的结晶岩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其下部新建立"亚东岩群".在北喜马拉雅的康马隆起带基底变质岩系之上首次发现奥陶系.在江孜盆地新发现一套古近纪海相地层--"甲查拉组".在雅鲁藏布江带南缘新发现下中三叠统"穷果群".在高喜马拉雅带变质岩系中解体出加里东期变质变形花岗岩类侵入体(锆石年龄502Ma±9Ma~513Ma±10Ma),与哈金桑惹-康马隆起带中变质变形侵入体的侵位年龄相近(461~500Ma).查明了本区的构造格架、构造组合、构造样式,以及藏南拆离构造的分布、剪切方向,新发现存在南北向褶皱变形.对区内第四系进行了详细划分,查明了第四系成因类型、空间结构和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断块新生构造的继承性发育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五大阶段(太古宙—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重塑了鄂尔多斯断块的构造演化,探讨了各阶段的构造—沉积格局。分析了不同方向的断裂(包括基底中的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在盆地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强调了中元古代出现的南北向新生构造和早奥陶世出现的北西向新生构造在断块演化和油气成藏中的重要性,并以"盆"山"耦合发育为指导探讨了这两者及东西向断裂与邻侧造山带演化间的有机联系。鄂尔多斯断块的构造稳定性在于它在中—新生代没有新生构造出现,而只有南北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继承性活动,前者在白垩纪(—古近纪)的冲断决定了油气的保存或调整。基于这一实例分析了新生构造继承性发育的某些特点,尤其强调北西向构造在控制后期沉积格局和油气成藏中的意义,提出(海相)油气勘探中构造分析的关键是新生构造的继承性发育。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地层真厚度计算公式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显芝 《地质论评》1965,23(6):496-498
矿层真厚度是计算矿产储量的主要参数,计算矿层真厚度公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储量计算。本文就目前几种计算地层真厚度的公式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一个新公式,希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关于斜钻孔中计算矿层真厚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运用沉积相分析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共识别出其组合形式有:水下分流河道叠加组合、河口坝叠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加组合以及河口坝与远砂坝、席状砂的叠加组合等4大类9种类型。并深入研究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三角洲前缘坡折带为界,将三角洲前缘分为"台型前缘"、"坡型前缘"和"盆型前缘"三部分,各部分有独特的沉积微相组合形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和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表明:短期基准面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叠加组合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据此建立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成因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7.
花林宝 《地质与勘探》2010,46(5):814-827
我国处于"三面受挤压"、多旋回、多期造山运动的大地构造地质背景,多为叠合盆地展布,其"盆""山"耦合格局,基本上控制着油气田和金属矿床的分布。石油和天然气均产于现行盆地和残留盆地内。在石油、油层水中常含有Au、Ag、Hg、U、Fe等多金属组分;天然气中亦含有He、Xe等稀有元素。在盆地内或周边(山脉)常分布金、银、铅、锌、铀等多金属工业矿床共生或伴生,有的矿床规模已达大型、超大型。油气是来自盆地内"有机"和"无机"物质经一定温、压条件下,在"生、储、蓄、圈、移、保"封闭的还原环境下的产物;金属矿床是深部来自地壳、地幔含矿流体,多沿断裂构造密集、开放环境条件下卸载的结果。两者在空间上相互依赖、又相互分离的关系。研究其规律对当今深部找矿和找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球历史的“开”、“合”节律与古地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历史的节律突出表现为“开”与“合”有规律的组合。“开”、“合”节律应根据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生物等各种信息综合分析而建立,一般可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地区性、露头和微观五个级别的“开”、“合”旋回或韵律。文中综合各方面资料编制了全球“开”、“合”旋回演化简图。古地磁场强度、古地磁场极性倒转比例、古地磁场极性倒转频率和真极移速率在地史上均呈周期变化,与开合构造关系密切,同受全球性因素制约。因此,用“开”、“合”观点研究古地磁可以揭示古地磁的本质特征。通过古地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开”、“合”环境,恢复“开”、“合”历史,探索“开”、“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地学前缘》2017,(5):8-16
深部成矿预测已成为当前矿床学研究的科学前沿和研究重点。"五层楼"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深部找矿模型,源于华南钨矿勘查实践,在地质找矿中不断丰富并成功拓展应用。近年,项目组在南岭地区开展了深部探测、科学钻探和九龙脑矿田深部找矿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找矿新突破,即在"五层楼"深部验证了"地下室",在外带破碎带发现了新类型矿体,在银金矿深部发现了钨铋,在岩体内带发现了多位一体成矿等,验证了南岭钨多金属矿集区的"第二找矿空间"。本文据九龙脑矿田深部找矿示范和南岭科学钻探成果,建立了南岭花岗岩相关钨多金属矿集区的"九龙脑成矿模式";定义了以往有争议的"地下室"矿化类型,强调了破碎带找矿方向的重要性,认为一定体量的花岗质岩浆在分异—含矿热液分离—迁移—富集过程中矿物质保持物质和能量守恒,而岩性、构造和力学性质的差异导致含矿热液在不同空间配置以不同的矿物组合形式堆积;按成矿系列理论之"全位成矿与缺位找矿"思路,在九龙脑矿田外围开展深部找矿示范,指明了各类型矿化的找矿方向,提出了预测各类矿体的技术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20.
转换带最早是在研究挤压逆冲构造时提出的,是指2条断层间相互作用的构造带。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转换带广泛发育于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而且存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中。目前认为转换带形成机制主要有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和差异运动机制,断层分段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孤立成核阶段、"软连接"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差异运动作用往往导致撕裂断层的形成。基于前人的认识,结合实际地区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裂陷盆地的转换带分类方案,总结了目前裂陷盆地中转换带的识别方法,提出应用"四图一剥"技术分析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规律。转换带位置为低势区,是水系入盆的通道,从而控制着沉积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源-储-圈-运-保"的耦合关系,提出裂陷盆地中转换带控藏机理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