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沙纹各方面有了详尽的研究,使沙纹研究理论逐渐趋向系统化和完善化。在扼要回顾了风成沙纹的研究历史的同时,分别从沙纹形态、沙纹形成过程和沙纹形成中的颗粒分异机制等几方面阐述了沙纹研究的现状及主要进展。最后根据沙纹研究的现状和目前沙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将来的研究趋势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景泰县典型荒漠绿洲200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异进行定量分析,结合该区种植结构调整对土地生产力、经济的影响的实地调查,对绿洲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研究区景观异质性下降,景观组分趋向不均匀分布,优势斑块对景观的控制作用在增强,斑块趋向异质化,绿洲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物流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内地理学视角物流活动研究为基础,梳理了中国物流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进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进一步理清了地理学研究与物流学研究的边缘学术衔接点,映射了20 年来中国学术背景下的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规律,列举出了各研究板块的代表性文献,对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开辟了新的理论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物流地理研究宏观属性相对明显,地理学视角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物流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已形成了物流运输地理研究、区域物流地理研究、港口场站物流地理研究、物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物流地理综合性方法论研究等主要研究板块。最后,依托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态势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未来中国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创意产业,又称创意工业、创意经济,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其内涵、概念的诠释或理解不一。本文梳理了世界范畴内对创意产业内涵演绎的脉络,分析了创意产业利于多纬向的区域综合体成长、益于区域内各种机构组织趋向国际化和开放性转型、益于区域内各种机构组织趋向国际化和开放性转型等区域效应,并研究了创意产业在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城市等不同区域尺度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基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分析土地价格与土地城市化的速率和强度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土地价格与土地城市化的速率和强度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这一耦合作用形成了土地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分异性状.作为与土地城市化存在空间耦合关系的土地价格可以作为引导土地城市化速度、强度和空间形态的有效调控手段.通过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可以引导土地城市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达成合理的演替趋向.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载体、空间化与时空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地理学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思维体系,难以将地理信息科学的方法引入研究过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思想,包括艺人、文化团体、作坊、作品、受众、店铺与市场等实载体和互联网等信息空间中的虚拟载体。通过载体空间化,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融入传统文化地理研究框架中。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大、中、小和微观尺度,并对单文化、多文化和全文化载体景观的时间尺度界定进行详细剖析。在载体、空间化和时空尺度等基本问题解析的基础上,吸纳新文化地理学思想,建构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时空思维体系,并使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基于文化载体的时空思维体系是地理信息科学方法用于非物质文化地理研究的基础,对文化地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貌发育的趋向与变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事物发展,既有趋向,又有变异。趋向是事物长期发展的总方向,变异则是发展长途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是在某一具体时段内偏离长期发展趋势的情况。认识地貌景观发生、发展直至更新的总趋向,把握过程的阶段性,才能预期过程未来的进程,加以因势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基本目的在于分析导致气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急剧增长的原因及其趋向,在于评价气候研究和应用气候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随着实现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而出现的研究趋向。此种分析极其重要,因为气候科学已有明显地转变成真实力量的趋势,它通过人们对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马仁锋  吴杨  沈玉芳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76-1288
产业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及产物和城市空间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梳理文献发现产业区研究主要集中在:本质探究、形成机理、演化时间过程及未来趋向等方面,然现有研究存在如下问题:①未能形成产业区演化研究的理论框架;②研究视角虽较为多元,但大都孤立地讨论产业区演化,研究思路过于追求学科特色而缺乏综合性研究逻辑,无法将其嵌入城市与区域发展之中;③鲜有关注以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区演化。针对现有问题,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从产业区演化的动力来源、时一空过程、景观表征入手,界定了产业区演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产业区演化研究范式,并针对后工业社会创意产业区或创意集群的演化现象,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沙丘形成演变是风-沉积物-其他地理因子相互反馈作用的一个动态系统过程,粒度可以揭示其中包含的部分环境信息并被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研究。本文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高大沙山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植被、地貌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迎风坡中上部及中部剖面各层沉积物主粒径均一,分别为中沙、细沙;迎风坡中下部及底部剖面细沙、中沙及粗沙等不同主粒径层交替,粒配复杂,其成因与粗沙粒保护作用、风向季节变化及地质时期气候变迁等因素有关;背风坡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趋向底部粗沙、中沙及极细砂增多,说明不同粒径对风及重力作用的响应存在差异;粒度参数散点图可以区分不同部位样品,趋向迎风坡底部剖面,沙粒分选性变差,正偏、负偏及近对称沙层交替,说明风力分选作用在不同部位差异明显及存在其他外力作用;沙层粒配影响植被多样性,迎风坡中上部中沙含量高,背风坡表层中部偏上极细沙及大于2.65 Φ细沙含量突然增加,是植被影响粒配的反映;迎风坡沉积环境的差异,说明随地质时期气候变迁,沙山形成可能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早期风力和水动力交替影响、具有风成与非风成环境交替特征的基底形成时期,二是以风力作用为主的现代沙山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十年来,做为一门科学的地理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社会经济地理学形成了一种关于社会空间形式的知识体系。经济一地理这门学科的分化同时又是综合的趋向是和地理学研究当前强调与经济学、生态学与社会学方面的联系有关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热点问题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建毅  苏飞 《地理科学》2017,37(8):1211-1217
对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的热点问题及趋向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总结。研究发现,现阶段社会脆弱性研究已经成为城市灾害脆弱性的重要研究范式,但学者们在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综合维度的界定、脆弱性评估方法构建、社会脆弱性与灾害种类相关性判读以及研究尺度选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争议。对这些争议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未来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家廖士(AugustLsch)十分重视空间和区位的关系,他在德国传统的区位理论基础上从事经济与空间配置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景观学说。廖士曾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领域--空间经济学,并能引起经济学自身的重构。但实际上,经济景观说对经济学并没有多少影响。相反,在19世纪50-60年代,他的名著《区域经济学》却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区域科学孕育产生了巨大贡献。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主要就其研究内容和发展动向进行综述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以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市人民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与观察分析方法解剖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在游憩者的行为和社会特征方面,两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女性的公园游憩行为与其社会分工特别是家庭责任紧密联系;女性因对安全性的要求高而趋向视线开敞的集体区域活动,男性因要求独立性而趋向在有视线遮挡的区域活动,且男性同性恋活动区域对女性形成了一定的活动抑制;女性对出行距离较为敏感,而男性独自出行游憩的比例更高;女性对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趋于稳定、有规律,也凸显了公园对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基于公平性与人性化原则提出相应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对策,特别应对公共设施进行细致而灵活的设计,以适应使用者的性别差异性;并应按照步行尺度进行游憩场所的规划布局,以保障女性就近游憩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性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城市群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它的研究与探索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它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文中简要回顾了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与主要成果与观点,着重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采用阈值法、位序规模法则、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2002—2017年中国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空间扩张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国家级城市群发展阶段分为由初级到高级的趋向集聚、集聚加速、集聚衰减、趋向分散4个阶段,趋向集聚和集聚加速阶段的城市群空间扩张多为中心城市引领,全域夜间灯光均值增速较快,处于开发建设热潮;集聚衰减和趋向分散阶段的城市群空间扩张多为外围城市引领,全域夜间灯光均值较高,土地整体开发强度较高。不同阶段城市群空间扩张的动力机制有所异同,资源供给、固定资产投资均是4个阶段的主要动力,区位条件和人口增长是趋向集聚阶段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发展是集聚加速和集聚衰减阶段的主要动力,文教水平是趋向分散阶段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施,迫切地要求作为生产力载体的城市走相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综述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生态,地理学者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同时也概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最后展望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冲积河流的汇合与分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进 《地理学报》1994,49(5):429-439
冲积河流具有一定的自动调整作用。遵循最小阻力原理,河道的汇合分流也应属于冲积河流的自动调整作用之列,事实上,在河道的汇合与分流处,支流与主流夹角的形成及其宽度比(或断面积比)的建立都不是随机的,它必须保证来自支流与主流的水和泥沙能在此通畅排泄。本文证明了水流在通过河道的汇合与分流处时所形成的夹角及其宽度比,对应于水头损失的最小值。河口段垂直于或趋向垂直于海岸线的特性,也是水流不断调整到最小阻力状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中学教师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生态旅游已是一个研究颇久的领域,但对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定量化分析北京市中学教师群体生态旅游的认知状况和态度趋向,以及基本变量与认知和态度的关系,从而找出该群体生态旅游认知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提高其认知和态度、发挥其在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推广方面作用的建议,以供政府管理单位和学校以生态旅游方式融入和推动户外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下游政区与交通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春鲜  谢雪梅 《中国沙漠》2010,30(3):477-482
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研究认为,从细石器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气候湿润,下游绿洲归属于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比较方便;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趋向干旱,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区、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