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的起源     
我們每一个人工作、学習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球,但地球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那白天照得我们两眼发花,但同时又给人类以光明和溫暖的太阳又是如何生成的呢,它和地球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睛朗的夜空里放着銀白色光芒的月亮,又和地球有些什么姻缘呢?那太空中无窮无尽难以計算的星星又和地球有什么关系,它們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这一系列問題都牵涉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地球的起源問題。几千年以來,无数的科学家绞尽了腦汁在探索着这一个疑謎,提出了不下几十种天体起源假說,这些假說在历史文献上都有着一定的記錄。北京地質学院苏联專家瓦·尼·帕夫林诺大教授为了帮助我国地質院校教师在讲授天  相似文献   

2.
上一讲,我们谈了富铁矿对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技术、经济意义.这一次,中心是扼要地介绍有关铁矿石的一些基本情况.为了把问题说清,也附带谈一点地质知识.一、地壳和铁元素的分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巨大的椭圆形球体,它的半径,也就是球体表面到球体中心的距离,大约是63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距离的六倍.地球又是个实心球体,它的内部构造,现在虽还不能直接看到,但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利用各种间接的手段,已经知道地球内部、外部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从表面到中心,分成几个同心的圈层.  相似文献   

3.
地磁场与我们有哪些联系?地磁场是地球的基本物理场之一,环绕在地球周围,无处不在。但和重力场、电场等物理场一样,地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少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2019年1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actingup(地磁场在“耍脾气”)”文章,让长期默默无闻的地磁场一时爆红,赚足了眼球。文章主要是讲从1980年开始,地磁北极移动速度加快,以每年大约55km的速度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移动,2001年进入北冰洋,2018年已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东半球,目前还在径直向西伯利亚运动。  相似文献   

4.
叶连俊 《地质论评》1984,30(1):85-89
地球科学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理会这些情况,对我们工作的前进,显然很有必要。现仅就所想到的几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一、地球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生产关系”在发生着变化 (一)近几年来地球科学研究及其所取得的大量事实表明:地球在漫长地史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均变,也有“灾变”。地质作用的进行,并不仅仅是“连续的”,而更多的是“不连续的”。即是说,地球在其地史变化历程中,既有“演化”,也有“变革”;既有“量  相似文献   

5.
地球形成以后在地球物质当中是否有过核过程存在?它们有哪些类型?规模有多大?究竟在地球化学作用当中能起些什么影响?这一系列问题是目前研究地球化学的人非常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6.
科技动态     
勘测利器——地球资源卫星探测、普查地球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专为这一用途而设计的卫星称之为“资源卫星”.资源卫星为什么能对地球了如指掌呢?主要是它携有叫做遥感器的“火眼金睛”.现代遥感器有4种:第一种是可见光(0.4~0.77微米)遥感器,它能把人眼可见的景物洋细、直观地再现出来;第二种叫红外(3~14微米)遥感器,其主要用于探测物体的  相似文献   

7.
LAVCEI是“国际火山和地球内部化学联合会”的缩写,它的成立代表了国际上对火山学、减轻火山灾害的重视,其关注范围有火成岩地球化学、岩石学、上地幔岩浆上升等。IAVCEI成立于1922年,是“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的7个成员之一,它的目标是。  相似文献   

8.
设立“地下明灯研究计划”的建议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20世纪末,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地球表面清晰的图像,使人们可以实时地观测地球水圈和大气圈的结构、状态和运动过程,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这是地球系统科学革命性的进展。介绍的“地下明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获得地球内部不同深度情况下不同尺度的图像,这些图像是新型的地球内部“三维地图”,它将完善和改变我们对大陆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和状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地球化学这門科学的重要性,凡是参加今天地質勘探的人或讀过大学礦物学的同学都会深刻体会到的。 偉大的苏联地球化学家維尔納茨基曾給地球化学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科学地研究地壳的化学元素,也就是研究“地壳”的原子;在可能范圍内也研究整个“地球”的原子。它研究原子的歷史,原子在空間及时間上分布与运动的情形,以及它  相似文献   

10.
《河南地质》2009,(4):5-5
地球的外貌我们可以看得见,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平原……然而,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热的,还是冷的?是固体,还是液体?是空的,还是实的?  相似文献   

11.
杨文采 《地学前缘》2001,8(2):367-374
文中讨论了作为极复杂巨系统的固体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 3条推论 :(1)地球系统在偏离平衡态时 ,有选择能量耗散最小方式的“惯性” ,在系统内禀熵急增时或者回到一种准稳定的定态 ,或者通过自组织迅速减少内禀熵增加率。换言之 ,地球系统可能有种尽量保存自身内能不受大量耗散的惯性 ,使其总体内禀熵产生率对时空的积分取极小值。我们把这一认识称为总体熵产生率取极小准则 ,对于孤立与渐变的地质过程 ,它等同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与普里高津最小熵产生原理 ,对于极复杂地球巨系统及远离平衡态情况加了“总体”两字 ,意思是在局部或短期突变时熵产生率可能是大的 ,但它对全球与长时间的积分而言仍然取极小。换句话说 ,作为一个巨系统 ,固体地球在其局部远离平衡状态时 ,仍然能保持总体上内能消耗取极小的惯性 ,维持对全部固体地球时空系统总体熵产生率取极小准则。 (2 )关于地质作用过程演化的定态遍历准则。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其非线性 ,即同时存在着多种可能的定态作为其演化的趋势 ,而且表现在其时空发展过程中将经历尽可能多的定态。非线性非平衡态动力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大多数包含激变事件的地质作用过程。将来在地球系统偏离平衡态足够远时 ,它可能会具有无穷多个耗散结构 ,因而使系统进入完全?  相似文献   

12.
看到这个题目读者自然要问:什么是快速富里叶变换?为什么会提出快速富里叶变换?它又是怎样实现的呢?这一讲就是来回答这些问题的。这里要用到一矩阵的运算,读者预先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本讲内容将是有帮助的。在第一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八十年代已过去了一半,这一段在我们从事地球科学当中有没有一些引人注意的动向和进展呢?我想还是不少的,现仅将我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向同志们作一些介绍.因为每个人接触的方面不太一样,所以,我只能说是一部份进展,还远远不是八十年代前五年所有的新进展,而且这部分新进展是我自己的一些了解体会,不一定说得准确.总的来看,1980—1985年这个阶段,国内外在地球科学方面进展还是比较快的,确实有些问题很值得我  相似文献   

14.
地球内部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各种假说中,“内快外慢”说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并被科学测试所验证。在这一理论形成过程中,数学工作者也做出一有益的贡献。研究表明,“内快外慢”差异旋转是地球内部各种运动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5.
同志们: 我的题目是《从找矿勘探到地球系统》,讲一讲地球科学现代发展趋势。地球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跟原来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它以前主要是找矿。到现在,它还要考虑环境。原来打交道的是固体的地球,现在则是固体和流体的地球,也就是说地质科学本身在演变。半年前,在爱丁堡,美国和英国的地质学会联合  相似文献   

16.
瑞典目前似乎要把过去有关石油、天然气勘探的知识一概推翻.瑞典国家动力委员会认定,设想Siljan.的花岗岩中蕴藏着天然气,其起源很可能是当地球形成时封闭在地球内部的原始甲烷,他们基于这一认识,遂向政府提出继续进行该项勘测探的巨额追加预算.瑞典政府如果批准在Siljan地方继续探矿,这就意味着它将面向勘探初期可能遭遇到的一段风险进行挑战.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天然气无机成因说这一理论目前尚处于假说阶段.  相似文献   

17.
近来地球科学的发展对地球内部及太阳系其它星体的组成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对地球其它部分的组成还存在着不确切性。大陆地壳,尤其是它的深部是否含有不连续水的问题,对于了解地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物理和化学证据的矛盾,这个问题引起了争论。D.I.Gough提出了一个新模式,以适合地球物理的制约。但是这个模式是否与化学论据一致呢?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没有活动的变质热作用地区,其下部地壳(15~20km以下)基本是干的,没有自由液体相存在,尽管小量的含水矿物或碳酸盐矿物可能存在。这个观点基于  相似文献   

18.
地球排气作用杜乐天(核工业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13)关键词地球排气作用,气体地球动力学地球排气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就由В.И·维尔纳茨基提出,后经V·M·戈尔德施密特、罗比、维诺格拉多夫等人发展。在前苏联曾召开过几次全国性“地球排气作用与大...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 我的题目是<从找矿勘探到地球系统>,讲一讲地球科学现代发展趋势.地球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跟原来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它以前主要是找矿.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译自苏联1956年出版的一本科普小册子“地球历史和地球构造”,原书共分四讲,除本讲外尚有:地壳构造、地球历史的基本特征、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的原因,这三讲也将译出刊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