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蒙古石拐盆地召沟组植物群及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研究石拐盆地中侏罗统召沟组植物群由18属31种组成,分属于真蕨类、苏铁类、银杏类、茨康类和松柏类。其组成特征表明,该植物群属于中国北方温带植物地理区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晚期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2.
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发现茨康类植物化石,通过对其外部形态和表皮构造研究,认定为石拐茨康叶(Czekanowskia(Vachrameevia)shiguaiensis)。对比当前化石及其现存最近对应种(the nearest living equivalent species)—Ginkgo biloba L.的气孔比率,得到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的古大气CO_2体积分数为1.55×10~(-3),数值接近GEOCARBⅢ碳平衡模型的拟合曲线,表明茨康叶属植物也是恢复古大气CO_2体积分数的良好材料。同时,通过角质层特征进行古环境重建,结果表明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时期气候较为温和湿润。  相似文献   

3.
吉林南部杉松岗植物群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吉林南部杉松岗盆地早侏罗世植物群主要由松柏类、银杏类、真蕨类和茨康类组成,迄今已发现22属37种。其典型特征是锥叶蕨(Coniopteris)与准苏铁果(Cycadocarpidium)共生,显示了欧亚大陆早侏罗世植物群早期组合的特征,其地质时代似为早侏罗世早期。这一发现对确定杉松岗盆地含煤地层的地质时代和建立我国北方侏罗纪植物群序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探讨吉林南部的地质发展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疆吐哈盆地中侏罗世植物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商平  付国斌 《现代地质》1999,13(4):403-407
研究记录了新疆吐哈盆地三道岭煤田西山窑组的 4 3属 86种植物化石。该植物化石组合以真蕨和银杏类最为繁盛 ,苏铁类和松柏类较发育 ,楔叶类较少 ,另有少量苔藓类和石松类。真蕨类又以蚌壳类占优势 ,出现大量中侏罗世分子 ,属于中国北方温带植物地理区 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的典型组合 ,表明其时代为中侏罗世阿连期至巴柔期  相似文献   

5.
北京西山中侏罗世植物群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英芳  姜均伟 《中国地质》2010,37(2):515-524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九龙山南坡中侏罗统的下窑坡组、上窑坡组和龙门组采集植物化石22属38种。统计资料表明,北京西山中侏罗世植物群以真蕨纲(27.6%)、苏铁纲(25%)和银杏纲(25%)为主,其中真蕨纲的Coniopteris、Cladophlebis分别出现5和17个形态种。本文通过现生近缘种类分析法和植物的生长状态分析研究古气候。研究表明,含量高的植物化石的现生近缘种类紫萁科、蚌壳蕨科和苏铁纲植物主要生长于温热潮湿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区;Cladophlebis较高的分异度,苏铁纲大型的羽状复叶,木贼目宽大的茎干等植物特征,同样指示较为湿热的气候环境。因此,北京西山中侏罗世植物群反映一种温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并且,化石的属种和数量自下窑坡组、上窑坡组到龙门组的降低反映研究区气候由温热潮湿向干热方向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辛存林  张亚梅  季健健  王露菡 《地质学报》2018,92(10):1985-2001
本文对产于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窑街组地层的植物大化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甘肃窑街中侏罗世植物群由31属63种组成。其中,银杏类植物7属23种,真蕨类植物7属14种,松柏类植物7属11种,苏铁类植物5属10种,楔叶类植物4属4种,分类位置不明化石1属1种。在研究植物群组成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化石埋藏类型与化石类群生态学的分析,重建了古植物群落,总结了窑街植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并划分出四个群落,即划分为近岸湿地群落、山间低地—缓坡群落、山间高地群落、旱生群落等四个群落。根据植物群的整体特征、植物类群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征分子及其古生态特征及孢粉植物群特征,推断甘肃窑街盆地中侏罗世古气候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Brachyphyllum及茨康目植物化石的存在,表明甘肃窑街中侏罗世气候环境存在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统延安组植物群与古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统延安组为一套以河流滨湖相沉积为主的中粒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黑色页岩、粘土岩夹煤层。其中产大量的植物化石,计20属39种。经分析认为,这个植物群是一个属于我国北方区以Coniopteris-Phoenicopsis为代表的中侏罗世早期植物群,植物群组合反映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为偏潮湿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8.
中国白垩纪植物群与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白垩世时中国可划分出北方、南方和藏南3个植物地理区。北方植物地理区可归入瓦赫拉梅耶夫的西伯利亚加拿大植物地理区,发育有热河、阜新和大砬子3个植物群。热河植物群产于辽西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及其他相当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以苏铁纲和松柏纲占主导地位。阜新植物群赋存于辽西的沙海组和阜新组及相当地层,以真蕨纲、银杏纲和松柏纲共同繁盛,苏铁纲和木贼目较丰富为特点。由早而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Acanthopteris-Ginkgoco riacea组合、Ruffordia goepperti-Dryopterites组合和Ctenis lyrata-Chilinia组合,分别产于辽西的沙海组、阜新组中下部和阜新组上部。大砬子植物群产于吉林延吉盆地的大砬子组和松辽盆地的泉头组,被子植物占优势且掌鳞杉科丰富。南方植物地理区属于瓦赫拉梅耶夫的欧洲中国植物地理区的范畴,苏铁纲、鳞叶或锥叶型松柏和小羽片小而叶膜厚的真蕨类(主要是Cladophlebis)占主导地位,缺少银杏纲、真蕨纲的蚌壳蕨科及单缝孢类型等,为热带、亚热带植物群,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西藏北部和中部3个亚区。其中,东部亚区滨邻古太平洋,以浙江、福建和山东莱阳盆地等的植物为代表,以鳞叶和锥叶型松柏与本内苏铁Ptilophyllum占优势。该亚区植物群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或4个植物组合,自早至晚包括Cupressinocladus-Pagiophyllum组合、Cladophlebis-Ptilophyllum组合、Ruffordia-Zamiophyllum组合和Suturovagina-Frenelopsis组合。西藏北部亚区邻近古特提斯洋东北岸,植物群与东部亚区的基本特点一致,但真蕨类更为繁盛,特别是海金沙科Klukia属和里白科的Gleichenites相当丰富,并有海金沙科的Scleropteris属和马通蕨科存在,裸子植物以苏铁纲为主,松柏纲相对较少,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合。中部亚区介于上述两个亚区之间,由于气候干旱,植物群不发育,以甘肃酒泉盆地、民和盆地所产化石为代表,特点是鳞叶、锥叶型松柏类为主,掌鳞杉科较发育,其他类型罕见。藏南植物地理区属于澳大利亚植物地理区的范畴,只发现于喜玛拉雅地区。晚白垩世植物群只发现于东北、华南、西藏等地的少数地点和少数层位,研究程度较低,还不能进一步划分出植物地理区系和组合。以植物化石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生物和非生物证据,建立了中国不同植物地理区白垩纪含植物化石的地层及相关地层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疆早侏罗世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新疆早侏罗世各组中所产的植物化石,提出了疆新早侏罗世植物群分属于毛羽叶—锥叶蕨植物群与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的过渡植物群和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过渡植物群中苏铁类比较丰富.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以真蕨类和银杏类为主,真蕨类中锥叶蕨,托第蕨,枝脉蕨最为发育.两个植物群按照不同层位均可分出上下两个组合.本文还探讨了八道湾组时代,认为无疑属早侏罗世,塔里奇克组植物组合也应属早侏罗世(塔里奇克组的地质时代为T_(?)—J_1).早侏罗世早期新疆气侯曾一度炎热,向后转为湿暖潮湿.  相似文献   

10.
河北宣化煤田下花园组植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北宣化煤田下花园组(含煤岩系)鉴定了植物化石23属43种,其中以真蕨类与苏铁类占优势,银杏类、松柏类、有节类占次要地位。以Conioptires、Ctenis为代表的植物群时代属中侏罗世阿连期,并同京西窑坡组、辽西海房沟组、山西大同组等植物群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甘肃宝积山盆地窑街组植物大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经鉴定共有19属50种,结合已有的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化石资料,发现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由27属73种组成.其中,银杏类植物10属30种,真蕨类植物5属26种,松柏类植物5属6种,楔叶类植物3属5种,苏铁类植物2属4种,裸子植物球果和种子化石2属2种.基于当前植物群组成特征,对植物化石埋藏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植物化石主要为原地埋藏或亚原地埋藏,少数属种为异地埋藏,并通过对化石类群古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现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初步重建了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落,划分为四个植物群落:岸边湿地楔叶类植物群落、低地蕨类苏铁类植物群落、坡地银杏类植物群落和高地松柏类植物群落.通过对植物群组成特征和植物化石叶相特征的统计分析,并与其他气候带植物群特征进行对比,推断中侏罗世时期甘肃宝积山盆地为温暖潮湿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12.
滇中地区上侏罗统叶肢介化石及其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回顾似东方叶肢介科(新科)Eosestlherlopseidae Niu(fam.nov.)内各属的特征、产出层位和分布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科与真叶肢介科的亲缘关系,该科的起源,地层间的沉积间断和该科的迁移,以及Chuanjieestheria(gen.nov.),Eosestheriopsis,Yunnanograpta(gen.nov.)等属在滇中上侏罗统中的层位演化关系,首次提出麻地山组至安宁组和蛇店组至妥甸组的时代可能为晚侏罗世早期的意见.大体可与中国北方土城子组对比。Eosestheriopsis群和Pseudograpta群分别为中国南方特提斯区和北方太平洋区2个不同生物地理区的产物。这些成果对中国陆相侏罗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地理区及其变迁、古构造研究等,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文中还描述了叶肢介的一些新属种。  相似文献   

13.
董曼  孙革 《世界地质》2011,30(4):497-507
首次报道了新疆东部沙尔湖煤田中侏罗世17 属27 种植物大化石和35 属50 种孢粉化石。该植物群以蕨类、苏铁类及本内苏铁类、银杏类为主要组成成分,时代可能为中侏罗早期。其地质古生物特征表明,该植物群生长的古环境可能为温暖潮湿并具季节性变化的暖温带的湖沼地区。  相似文献   

14.
The campterophlebiid new genus and species Ctenogampsophlebia reni is describe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It shows close similarities with the Lower to Middle Jurassic genera Gampsophlebia, and Petrophlebia, with closed and short subdiscoidal cells, confirming the attribution of these two other genera to the Campterophlebiidae.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河北承德上谷附近门头沟群南大岭组植物化石12属15种,认为其时代为早侏罗世。对确定鲜有化石资料报道的冀北南大岭组的地质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古植物学依据,为研究我国北方侏罗纪植物化石序列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16.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fossil elaterid namely Clavelater ningchengensis gen. et sp. nov. assigned to the subfamily Protagrypninae based on one specimen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Jiulongshan Formation near Daohugou Village, Ningcheng County, Inner Mongolia, northeastern China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is specimen displays a pair of large antennae that easily differs from those of most Mesozoic elaterids. There are around 36 species within 20 genera referred to elateroids described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to Miocene of China, with another three species within three genera reviewed, but the taxonomic assignment of at least seven species within three genera is doubted.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fossil elateriform beetles reported from China is reviewed and the evolution of Mesozoic elateroids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