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岭卡林型金矿带是世界第2大卡林型金矿集中区,与形成于新生代活动大 陆边缘盆岭省的美国西部卡林型金矿不同,产于中生代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成矿同 位素年龄集中于 197.45-129.45 Ma,属碰撞造山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增温体制,表明成矿与碰撞同步.包裹体、同位素和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海西-印支构造层,中生代时海西-印支构造层沿双河-公馆断裂等的陆内俯冲导 致了金龙山等金矿床形成,基此建立了“秦岭式”卡林型金矿构造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望峰金矿是天山地区5个最重要金矿之一,其成矿时间、空间、地球动力学背景、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特征研究均已证实其形成于古生代末的碰撞造山过程,是窥探碰撞造山过程成矿规律的理想代表.通过氢、氧、碳、硫、铅、锶等同位素研究,揭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沉积岩建造(碳酸盐、硫酸盐),进而通过区域地质分析确定矿区北部以碳硅泥岩建造为主(夹火山碎屑岩)的海西期构造层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古生代末,海西期构造层沿红五月桥断裂向南陆内俯冲到望峰矿区之下,派生了携带成矿物 质的大量流体并向低温低压的浅部运移,从而诱发了望峰金矿的成矿作用.该研究排 除了其他构造成矿模式解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新特提斯俯冲带之上的年轻碰撞造山带是进行大陆碰撞成矿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理想对象.本文以比利牛斯、阿尔卑斯、扎格罗斯、喜马拉雅四个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陆碰撞造山带为例,通过对这些造山带结构组成、演化过程和成矿系统等方面的概述,划分碰撞造山带类型,探讨不同类型碰撞带成矿同异性及缘由.对比研究表明,四个碰撞造山带可划分成简单碰撞和复合碰撞两种类型.前者以比利牛斯和阿尔卑斯为代表,表现为狭窄线状造山带和对称式造山带结构,缺乏弧岩浆活动,发育以中上地壳物质活动为主的成矿系统(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后者以扎格罗斯-伊朗高原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为代表,在欧亚大陆南缘表现为宽阔的造山高原和不对称式造山带结构,大陆边缘弧岩浆活动显著,产有大规模成矿系统(岩浆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碰撞型斑岩铜矿床、造山型金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和伸展构造有关的锑金多金属矿床).尽管在简单碰撞带形成之前也有新特提斯洋壳的俯冲,但是没有形成大陆弧.而复合碰撞带在大陆俯冲之前有大陆边缘弧的形成,大陆碰撞引起增生造山带再活化,其中新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为随后大陆碰撞带成矿提供了金属预富集.  相似文献   

4.
西昆仑山构造格架与成矿堆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西昆仑山广布的岩浆岩尤其是风岗岩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建造等其它地质特征,再造了西昆仑山地质构造发展历程,进而研究了区内成矿堆积环境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结果表明,昆仑山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是一条由北而南分别由加里东造山带、华力西造山带和燕山早期造山带组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区内存在以下5种主要成矿堆积环境:洋脊(蛇绿岩)成矿堆积环境(塞浦路斯型含铜黄铁矿矿床,豆莱状铬、镍矿床),被动陆缘成矿堆积环境(MVT铅锌矿床,Sedex型铅矿成床),火山弧成矿堆积环境(斑岩型铜矿床,黑矿型铜锌铅矿床,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弧后盆地成矿堆积环境(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型铁铜金矿床,气液充填型铜金铁矿床)和同碰撞成矿堆积环境(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伟晶岩型多金属银矿床)。  相似文献   

5.
超大型金成矿省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数百吨到上千吨金产量成矿省的特征,将金矿床分为 6类:(i)造山带型金矿,(ii)卡林和类卡林型金矿,(iii)浅成低温型热液金-银矿床,(iv)斑岩型钢-金矿床,(v)铁氧化物型铜-金矿床;(vi)富金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和沉积喷流矿床(SEDEX). 这些类型反映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造山带型金矿产于近地体边缘的地壳中部(4-16 km),在 Cordilleran型造山带转换挤压的俯冲-增生杂岩内;其他造山带型金矿省形成在板内地幔岩石围拆沉或地慢柱上涌处.卡林型和类卡林型金矿产于拉伸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卡拉麦里构造带为新疆北部的一条大型断裂带,同时也是区域性金矿成矿带.区域重力测量指示该带总体上为一条高重力异常带,重力高的诱因很可能是超基性蛇绿混杂岩带存在引起的.本地区金矿化作用,主要受古生代洋壳消减与后续增生碰撞造山事件所形成的韧性剪切带控制,因而是一个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系统.由于造山型金矿系统具有成矿深度大、构造控制突出、二维延伸稳定等特点,预示卡拉麦里金矿带的深部应具有可观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东湾金矿矿区的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得出东湾金矿是岩浆热液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代属燕山晚期,燕山期岩浆活动不仅提供强大的热动力条件,而且还从矿源层中携带大量的成矿物质,在构造有利部位,尤其是NNE向断裂构造部位沉淀富集成矿,总结出了找矿标志和预测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
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胶东地区超大型金矿形成于(120±10)Ma范围内.典型金矿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元性和幔源物质参与成矿的信息.研究表明胶东地区之所以在中生代发生成矿大爆发,有其深部地质作用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中央造山带大陆深俯冲的后效作用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由此诱发深部的岩石圈剧烈减薄和壳幔相互作用、浅层次的伸展和大型控矿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胶东地区超大型金矿形成于(120±10)Ma范围内。典型金矿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元性和幔源物质参与成矿的信息。研究表明胶东地区之所以在中生代发生成矿大爆发,有其深部地质作用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中央造山带大陆深俯冲的后效作用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由此诱发深部的岩石圈剧烈减薄和壳幔相互作用、浅层次的伸展和大型控矿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桐柏-红安造山带位于秦岭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因其完好地保存了古生代增生造山体系和古生代末-中生代碰撞造山体系而成为了解华北-华南陆块之间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近20年来的可利用研究资料表明,桐柏-红安造山带显生宙的总体构造演化框架包括以下4个主要阶段:(1)早古生代(490~420 Ma)大洋俯冲、岛弧增生与弧陆碰撞,从而于早古生代末在华北陆块南缘形成一个新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2)晚古生代(340~310 Ma)大洋俯冲与增生,进而在商丹-松扒断裂南侧形成变质时代相同,但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双变质带",即被分割的武关-龟山中级变质杂岩带和熊店高压榴辉岩带;(3)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255~200 Ma)大陆俯冲与陆陆碰撞,通过华南大陆岩板东深西浅的俯冲和多层次拆离/折返形成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和红安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4)晚中生代(140~120 Ma)伸展、大规模岩浆侵位与构造挤出,造成桐柏-红安-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最终出露地表及东宽西窄的构造格局.然而,对每一构造演化阶段的具体细节以及早期地质历史的认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或)难以解释的问题.未来的研究除在桐柏-红安造山带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外,还需与西部"软碰撞"的秦岭造山带和东部"硬碰撞"的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研究紧密结合,以期建立适合于整个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从古生代到中生代的经典构造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1.
西昆仑大地构造相解剖及其多岛增生过程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西昆仑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自北向南大致包括:(i)塔里木地块西南构造域, (ii)库地北岩浆弧,(iii)库地混杂带,(iv)库地微陆块,(v)主剪切带,(vi)峡南桥钙 碱性岩浆杂岩带,(vii)麻扎-康西瓦混杂带-增生楔,(viii)甜水海前陆褶皱冲断带等组成 部分.其中大地构造相(I)-(v)记录了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向北消减,欧 亚大陆向南增生的历史,而大地构造相(vi)-(viii)记录了羌塘地块北部被动陆缘沉积 大地构造演化、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消减以及羌塘地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拼贴并最终焊合的历史.大地构造相分析表明西昆仑造山带存在复杂的多岛海-增生弧 造山作用.这种复杂的多岛增生作用是欧亚大陆向南增生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扬子地区碰撞造山形变作用的3个演化阶段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中法双方在中扬子区联合调查,于前人侧重研究碰撞造山形成作用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探讨碰撞造山的形变作用.以其形变组合顺序依次分为挤压逆冲隆升-走滑 逃逸流变-引张伸展反转3个发育阶段为依据,将该区碰撞造山的过程划分为初造山 期、主造山期和后造山期3个发育时期.对每个阶段的应力应变轴的变化、节理断裂的 转化以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就武功山、九岭山和雪峰山的实测资料进行阐述,绘出模式, 并对同构造期形成的岩石测年值作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中国东南沿海高钾钙碱性-双峰式火山岩带中已勘查大中型矿床成矿环境的共性;矿床所处区域构造的部位,成岩与成矿时代,矿床与岩浆成因类型,火山构造及其基底构造控矿性,矿床与爆发角砾岩,矿床与矿化类型叠加与共生,矿化与蚀变的分带性、矿床定位深度与剥蚀深度。作者认为这八点可作为找寻与评价大(中)型矿床的地质准则。通过火山地质与矿床地质统一的研究提出本区晚中生代以火山为中心地热体系的成矿模式。并就三个  相似文献   

14.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带既含有古老地壳物质,也含有新生地壳物质,它们在碰撞后阶段的再造就能够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岩浆岩.而对于两个相对古老大陆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造山带来说,碰撞后岩浆作用只是俯冲带古老地壳的再造.碰撞造山带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发生活化再造,不仅再造作用在构造体制上具有继承性,而且再造产物岩浆岩在地球化学成分上也具有继承性.因此,研究碰撞后体制下的造山带再造,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是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对西秦岭重点地区地质建造、结构构造等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对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提出了新的认识,包括:1,首次对前人在西秦岭北带厘定的晚泥盆世磨拉石地层-大草滩群(D3dc)进行分解,认为它是晚泥盆世滨浅海相砂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在不同地段分别逆冲到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所形成的岩片叠置体系。并根据构造解析的原则,结合区域地层结构,将西秦岭北带构造-地层体划分为三个单元,即上古生界-中生界表构造层次准原地系统、古生界浅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及元古界中深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它们相互叠置而成的西秦岭北带的岩片堆垛体系;2,对西秦岭西成矿田的研究表明,西成矿田的容矿地层不仅包括泥盆系,而且还包括元古宇,其中最大的矿床-厂坝-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西成矿田是后生热液矿床而不是海底喷流沉积矿床,它的形成完全受元古宇构造岩片由西向东的逆冲-推覆及其所造成一第列构造效应所控制;3,西秦岭南带勉略构造带为一构造走滑体系,产于勉略带的蛇绿岩与产于勉略宁地块内部的蛇绿岩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的产物,为中新元古代板块构造演化的记录,在南秦岭,不存在可靠的晚古生代蛇绿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台湾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构造单元的类型、性质和演化过程存在较多争论.本文系统综述了50多年来已有中国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和重建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史的主要认识,特别是近10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板块运动和弧陆碰撞对中国台湾大地构造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认为中国台湾总体经历了4个关键期:(1)晚中生代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 Ma),在华南陆缘形成造山带和俯冲沟弧盆系统;(2)古近纪到早中新世被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16.5 Ma),形成新生代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雏形;(3)中-晚新世板块汇聚初期(16.5~6 Ma),形成的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增生楔为中央山脉、恒春半岛前身,向南连接恒春海脊,部分南海洋脊因碰撞挤压形成中国台湾东部蛇绿岩套;(4)晚中新世末以来活跃造山期(6 Ma至今),菲律宾海板块朝欧亚大陆向西碰撞和向北俯冲,分别形成西部麓山带、雪山山脉、高屏斜坡和大屯火山区—琉球火山弧、宜兰平原—冲绳海槽;北吕宋岛弧向欧亚大陆碰撞和逆冲,形成花东纵谷和利吉混杂岩体、海岸山脉.中国台湾地区在同裂谷(syn-rift)时期的晚白垩系到古近系、后裂谷(post-rift)时期的中新统、造山定型期的下中新统和第四系地层发育了三套主要含油气系统.从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来认识中国台湾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理解其独有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这对该区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寻找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编绘了华北克拉通地区花岗绿岩地体中的 6 5个大中型金矿分布图 .发现它们主要分布在阴山 燕山 辽吉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活动带 ,秦岭 (北麓 )和胶东中生代碰撞造山带 ,以及太行山和郯庐两个断裂岩浆带 ;成矿时代为侏罗纪 白垩纪 ,即燕山期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是碰撞造山过程的挤压 伸展转变期  相似文献   

18.
浙江大桥坞矿床是赣杭火山岩铀成矿带重要的铀矿床之一。本文通过对大桥坞铀矿床铅、氢和氧同位素及前人资料的综合研究,探讨了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凝灰岩、辉绿岩、矿石中黄铁矿、蚀变围岩中黄铁矿的Ph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可能指示它们具有相似的源区。在铅同位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铅同位素投影点分布范围较广,但多数集中于地幔和造山带演化线之间,偏向造山带,反映了铅的来源与岩浆活动有关。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  相似文献   

19.
季.  AB 陈保华 《内陆地震》1997,11(3):258-264
认识造山带及其构造的成因本质对研究地震分布规律非常重要。列出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造山带分类。作者综合地槽说和板块构造说,提出了造山带分类类型。认为,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震活动造山带系属地台后的远程碰撞型,中亚造山带是在切向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阐述了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地貌构造和地震活动。不对称山脉是该区造山带构造的重要特征。地台后的远程碰撞造山带的最新构造特征,既可解释地震构造反常现象,又可确定地震活动规律,这些规律可用于判断孕震带和评定地震潜在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富水金矿带区域地质、金矿带地层、构造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属中、低温渗滤热卤水型金矿-卡林型金矿,金为微细粒浸染型金,肉眼甚至一般光学显微镜中均不可见。作者根据本区金矿体的分布及赋存情况,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化探异常分布,对金矿带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