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广义 《地质与勘探》2019,55(S1):283-291
云南开远地区中三叠统法郎组是区内唯一的含锰地层,含锰层主要位于法郎组一段和二段粉砂质泥岩内,主体呈北东走向,与地层产状一致,局部受构造运动影响发生变化,锰矿地质特征可与斗南锰矿进行对比。通过对区内法郎组地层、岩相古地理及锰矿成矿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初步总结了锰矿成因,认为区内锰矿受地层、构造、古地理环境及锰质来源等控制。锰质主要来源于海盆周围的古陆及火山活动,构造控制古地理环境,环境控制锰矿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2.
分析对比了开远地区与滇东南地区典型锰矿床成矿特征后认为,开远地区中三叠统法郎组锰矿成矿条件主要受锰质来源、地层、岩相古地理特征、构造4个因素控制,进而总结出研究区锰矿受层(岩石地层)、相(岩相)、位(构造部位)控制明显的控矿特征,法郎组是区内唯一的含锰岩系,属碎屑岩型含锰建造,锰矿主要产于台沟相,在开远海隆和倘甸-竹园台沟交汇部位相对凹陷的地带是锰质聚集的有利场所。在此基础上,初步评价了区内锰矿找矿潜力并指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桂西南地区三叠系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青  伊海生  周凯 《沉积学报》2017,35(6):1144-1157
桂西南地区锰矿床资源富集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然而目前有关该区三叠系主要沉积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尚较薄弱且鲜有探讨。利用桂西南地区东平锰矿区四口钻孔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去趋势、高通滤波处理以及累计残差计算等方法,对桂西南地区含锰岩系进行了旋回地层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含锰岩系下三叠统北泗组共可划分为四个海进-海退旋回层序,碳酸锰矿层发育的旋回层序位置主要出现于各旋回层序内海退沉积序列中,并位于旋回层序内海退-海侵界面附近,锰矿沉积主要发生在相对海平面由缓慢下降至逐渐上升的时期的转换时期。综合研究区锰矿形成的海平面变化、古地理条件、锰质来源、氧化还原条件等特征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研究区锰矿成因模式,即具有地理隔绝形式的、并由同生断裂控制的"局限海"台盆相碳酸锰矿沉积模式,碳酸锰矿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1)海平面下降-氧化锰矿物形成阶段;2)海平面上升-氧化锰矿物转化碳酸锰矿物阶段;3)最高海泛面-少量碳酸锰矿物发育阶段。该研究成果可为桂西南地区今后锰矿勘探工作中的地层分析、建立区域内高频层序单元格架及锰矿成因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滇东南老乌锰矿的成矿环境、锰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本文对该矿床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品位为12.18%~41.24%;锰矿物组合特征为氧化锰矿与碳酸锰矿混生,其中氧化锰矿以褐锰矿为主,碳酸锰矿主要为钙菱锰矿、锰方解石、锰白云石等,可见少量含锰硅酸盐矿物;成矿环境为陆缘与盆缘接壤的边缘斜坡相的中低盐度浅海沉积环境,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主要为在弱氧化-弱还原之间起伏变化;主要成矿方式为陆源沉积成矿基础上叠加热液和生物作用成矿。  相似文献   

5.
湘中地区中奥陶统“桃江式”锰矿的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中地区“桃江式”锰矿产于中奥陶统磨刀溪组斜坡相-盆地边缘相沉积之中。发育锰矿层1~2层,锰矿层具有粒序层理、平行层理、斜纹层、水平纹层及角砾状等构造,夹于深水低能的暗色泥岩之中,是一种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其形成受区域构造、岩相古地理、沉积事件及水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等的影响。其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锰质主要由海底热水补给,是一种热水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贵州水城-纳雍锰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城-纳雍锰矿是106地质大队于本世纪初在水城一带发现的,皆属表生氧化锰矿床类,锰矿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第二段。氧化锰矿石仅分布在地表附近,沿倾斜一般向下延伸30-70m即全部变成原始锰矿胚层(含锰、微含锰的硅质灰岩、含硅质灰岩、含钙质硅质岩及石灰岩等)。研究表明,原始锰矿胚层是在茅口晚期黔中台沟相带内形成的富含锰质的热水沉积岩。流体包裹体测定,均一温度为105℃-178℃。锰矿胚层是表生氧化锰成矿的物质基础,本区锰矿是在适当的外因条件影响下,特别是水的作用下,通过矿胚层中杂质元素的淋失作用和锰质相对富集而形成的,是典型的锰帽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广西宜州市龙头锰矿是我国石炭系锰矿的典型代表。2014~2016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在南丹-宜州地区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圈定了弄竹、塘岭找矿靶区。两个靶区经后续广西地勘资金勘查,在里苗-塘岭一带估算锰矿资源量达8000多万吨,成为我国石炭系最大的锰矿。为了揭示该矿床的成矿机制,本文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构造环境、岩相古地理、锰质来源、矿化富集规律等方面分析了其控矿因素,圈定了成锰盆地边界线,建立了成矿模式。认为里苗-塘岭锰矿床是受NE向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海底热水沉积矿床,是走滑拉张断陷-含锰热水-台沟相沉积环境耦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湖南团山-牛坡头湘锰期锰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区内湘锰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典型矿床特征分析,认为成矿锰质主要来自海底火山,次为古陆风化及火山活动等,湘锰期有利的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环境组成三位一体,联合控制了锰矿床的形成和空间展布,其中怀化-靖州拗陷形成的滨海局限盆地或海湾是该类锰矿床成生的有利场所,其控制着各锰矿床的形成与规模,初步建立了碳酸锰矿及氧化锰矿的成矿模式,总结了该类型锰矿的找矿标志及浅表氧化锰矿的富集规律。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锰矿床成矿规律。提出通道-长安堡-带是寻找锰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西北台隆六盘水断陷,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北段.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自东向西主要褶皱有北北西向的百兴向斜、堕却背斜、白泥滥坝向斜和北西向的威水背斜、沟木底向斜、布坑底背斜,锰矿层产出于前述各褶皱构造之翼部.锰矿产于中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之下,茅口组顶部的含锰岩系中,锰矿层与硅质岩和含锰灰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肖德长 《地质与勘探》2019,55(S1):276-282
贵州从江-黎平地区锰矿产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黑色岩系中。通过对从江-黎平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查明该区含锰岩系分布于朝里向斜及寨柳向斜,区内两个已知矿床八当锰矿和高增锰矿即位于朝里向斜。文章系统阐述了从江-黎平地区锰矿成矿地质背景、含锰岩系特征、锰矿床地质特征,对该区南华纪大塘坡期锰矿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并总结了区内锰矿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成果,对该区锰矿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朝里向斜南部具一定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中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这套白云岩的成因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盆地东部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多发育在茅三段中下部,纵向上厚度介于3.0~46.8 m之间,平面上沿北西—南东向基底断裂呈带状展布。野外和钻井岩心观察发现,白云岩内发育交织状张性裂缝,将岩石切割呈角砾状,裂缝多被粗晶方解石、白云石充填或半充填。根据围岩和裂缝中白云石晶体形貌和产出状态,在显微镜下识别出4类不同组构的白云石: 第1类为灰泥基质中“星散状”自形粉晶—细晶白云石; 第2类为半自形面状组构细晶白云石,呈他形—半自形镶嵌状; 第3类为具“雾心亮边”的自形晶面状组构细晶—粗晶白云石,具糖粒状结构,晶间孔隙发育; 第4类为脉体充填的粗晶鞍状双晶白云石。背散射照片显示前3类白云石的“雾心”部分晶面混浊、表面分布方解石残斑及微孔, 而第3类白云石的“亮边”部分与第4类鞍状粗晶白云石脉则晶体明亮、洁净、致密,属新生矿物。上述4类白云石的成分均具有富Ca和贫Fe、Mn、Sr的特点,MgO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前两类白云石MgO含量总体低于白云石标准计量,而后两类白云石的MgO含量则接近或略高于标准计量。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茅口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2期白云化作用,初次白云化作用形成第1类、第2类白云石及“雾心”白云石,二次白云化作用形成“亮边”白云石和粗晶白云石脉体; 2期白云化作用均发生得很早,可能始于同沉积期至浅埋藏期。白云石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锶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化作用流体具有混源的特点,流体可能由富Ca地下水以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混合而成。推测中二叠世末期峨眉山地幔柱的喷发引起四川盆地内基底断裂再次活动,造成茅口组内张性构造裂缝发育,这为白云化流体混合及运移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12.
汪洋  刘志臣  陈登  肖林  肖亮 《古地理学报》2020,22(5):989-1000
为提高勘查效率,降低找矿勘查风险及成本,需建立贵州遵义二叠系锰矿深部找矿预测模型。近年来通过“贵州遵义锰矿整装勘查区矿产地质调查与找矿预测”项目4个1︰50000图幅专项地质填图工作,总结了贵州遵义二叠系茅口组锰矿成矿建造、盆地原型及锰矿相带特征及标志。根据不同的岩性组合和结构构造等,将锰矿成矿期沉积(茅口组三段)划分为6个建造类型,分别为富锰建造、贫锰建造、含锰建造、黏土岩建造、硅化岩建造、生物灰岩建造,并划分出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3个锰矿相带;依据地层厚度、硅化角砾岩、特殊沉积构造、AMT地球物理标志,对盆地原型进行了分析。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开展找矿预测工作,在研究区圈定了3个全隐伏找矿靶区,为钻探工程部署提供依据。2018—2019年在谢家坝找矿靶区施工了4个验证钻孔,均揭露厚层富锰矿体,初步探获新增锰矿资源量逾2200×104 t,显示该理论方法运用在遵义锰矿区深部找矿预测是有效的,对勘查工作指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吴佳昌 《地质与勘探》2019,55(S1):306-313
锰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紧缺资源。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大平-鸣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研究,首次发现在石炭系顺甸河组中赋存有工业锰矿。通过对矿区的岩相古地理、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分析,表明该锰矿是在贫氧的环境下,形成于古陆边缘的浅海,属于台地边缘浅滩相的产物。该发现和研究为今后在该层位中寻找锰矿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为锰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对滇东南区域地质及锰矿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以中三叠世拉丁期含锰建造的沉积相研究为基础, 把滇东南的法郎组中的锰矿总结为碎屑岩建造中的斗南式锰矿和碳酸盐岩建造中的白显式锰矿两类, 从解析典型锰矿床的沉积格局入手, 研究了中三叠世拉丁期典型矿床的岩相古地理特征。斗南锰矿形成于礁(滩)后泻湖的滨浅海碎屑岩建造相区、台地碳酸盐建造相区和斜坡碎屑岩建造相区中, 在斜坡碎屑岩建造相内多具有异地堆积的重力流沉积。白显锰矿形成于局限台地水体较为滞流的泻湖相-潮坪相中。在不同沉积格架下, 海水物理化学条件、水动力环境、生物作用和同生断裂活动是影响聚锰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刘振  马志鑫  刘伟  凌云 《沉积学报》2021,39(3):515-524
在系统分析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区大批钻孔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分析得出,盆地中心相的沉积物厚度大,TOC、U、Mo、V、δ34Spy的含量高,草莓状黄铁矿丰富,指示了缺氧的水体条件,且锰矿的品位和厚度大。向盆地边缘相、斜坡相,沉积物厚度减小,TOC、U、Mo、V、δ34Spy含量降低,指示水体缺氧程度减弱,同时锰矿的品位和厚度减小。锰矿体厚度的变化与含锰岩系厚度的变化规律一致,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小茶园矿区矿体展布方向与小茶园次级地堑盆地长轴方向基本一致,为NE60°左右。因此,小茶园矿区锰矿床矿体产出受到次级地堑盆地和沉积相带的控制,缺氧的盆地中心相成矿最佳,其次为盆地边缘相,斜坡相成矿较差。  相似文献   

16.
鄂东北鹰咀山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鹰咀山锰矿床产出在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目前已发现有4条锰矿(化)体,其产出受控于红安群黄麦岭组和七角山组。本文基于矿区锰矿勘查工作和室内观察、测试研究相结合等手段,对研究区含矿岩系(建造)特征、矿体及矿石矿物特征、成矿过程和找矿标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鹰咀山锰矿为沉积变质型矿床,锰矿(化)体主要赋存在黄麦岭组云母石英片岩夹硅质(有时含少量泥质)大理岩建造的岩性段中;矿石类型主要为片岩型锰矿石和大理岩型锰矿石,矿石中锰矿物主要为硬锰矿、软锰矿、菱锰矿、锰白云石和黑锰矿等;初步认为锰矿的形成经历了沉积、变质改造和次生氧化富集的成矿阶段;含锰硅质大理岩和含锰云母石英片岩可作为该地区锰矿的典型找矿标志,该标志对鄂东北地区锰矿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于蕾 《地质与勘探》2012,48(3):518-525
[摘 要] 大铁一水硬铝石沉积型铝土矿床是云南省丘北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型铝土矿床,在滇 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其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探讨了成 矿作用过程。研究表明,大铁铝土矿床含矿岩系为上二叠统吴家坪阶下段,其不整合于上石炭统威宁组 或中-上二叠统峨眉山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以铝质、铁质和粘土质为主的碎屑岩系。矿体赋存于 含矿岩系的中部,矿石类型主要以碎屑状铝土矿为主,其次为鲕状、致密状、半粗糙状铝土矿。铝土矿床 形成于水动力条件相对微弱动荡的低能海岸环境中,潮下带为成矿有利相带,经历了古风化壳发育阶 段、沉积-成岩阶段及表生阶段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深水低勘探领域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之一,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是低勘探领域烃源岩早期评价首先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而低勘探领域钻井稀少,缺乏采样分析资料,严重制约着烃源岩早期预测。针对这一严峻挑战,本文在借鉴邻区井孔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技术,探讨了以多项烃源岩参数为主的5项烃源岩早期预测评价方法,即(1)利用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确定有利烃源岩发育层段;(2)利用地震速度-岩性定量预测方法确定烃源岩厚度;(3)利用地震绝对速度定量估算烃源岩成熟度Ro;(4)运用地震相转沉积相,再由沉积相转有机相方法预测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和分布;(5)烃源岩层段综合评价优选。应用该方法对华光凹陷海陆过渡相烃源岩进行了烃源岩早期预测,发现崖城组各段烃源岩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特征,崖二段烃源岩最厚可达450m;崖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较高,受埋深影响,崖三段烃源岩Ro值最高;崖二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最大,滨岸平原沼泽相最窄,崖一段和崖三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小,但滨岸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最宽,并且扇三角洲分流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较广;烃源岩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崖二段是最有利烃源岩,崖一段和崖三段是较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不同时代地层和不同岩石类型中锰元素分布特征,认为辽西台陷和松辽拗陷区可作为形成锰矿的重要矿源地体.结合辽宁省富锰地层特征和锰矿床地质特征,认为铁岭组含锰灰岩岩层是沉积锰矿找矿的重要标志,其分布的辽西地区可划为辽宁省境内大型浅海沉积锰矿成矿远景区;辽东、辽南白垩系富锰页岩分布的地区有望找到中到大型河湖相沉积锰矿床;火山热液锰矿可在朝阳、锦西以西地区寻找,其矿源层为串岭沟组石英砂岩,高于庄组含锰细砂岩,大红峪组、铁岭组、洪水庄组富锰碳酸盐岩,成矿热液为酸性岩浆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