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滇南地区近期水位趋势上升异常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小静  付虹  李琼 《地震学报》2018,40(5):620-631
2014年以来,滇南地区高大、开远和易门3口井的井水位出现趋势上升现象。通过开展井孔周边地下水开采情况的调查、降水影响的定量排除、井孔含水层系统应力状态的定量计算、周边区域构造活动的分析以及井孔水体化学组分的分析等工作,认为易门井的水位年动态主要受控于降水,2003年以来的趋势下降和2014年的趋势转折上升与大椿树工业园区的深井开挖抽水密切相关;高大井和开远井的井水位自2014年以来的趋势转折上升现象不完全受控于降水,但与周边地下水的开采亦无直接联系,可能与近几年该区域南北向强挤压为主的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岫岩2号井水位自1987年末在正常年变中出现急剧下降至1991年5月降至最低点后转急剧上升的动态进行分析。通过收集区域地质,矿山排水等有关资料进行定性解释,然后用地下水动力学法计算矿坑排水影响半径。结果表明,岫岩2号井水位之所以产生急剧下降又转回升的动态是由于矿山排水影响所致,并非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3.
云南姚安井2009年10月后水位下降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动态的异常变化既有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信息,也有可能是某种环境干扰所引起,如降雨和地下水开采等.如何及时识别并排除环境干扰,对于成功判定地震前兆异常至关重要.云南姚安井水位于2009年10月后出现了下降趋势的异常变化,截止2011年底,最大下降幅度达3m.为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形成原因,依据姚安井水文地质环境特征,建立了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定量分析了降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对该井水位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姚安井2009年后出现的水位大幅下降可能与区域降水量减小导致的地下水开采活动增强有一定的相关性.文中所采取的异常识别与分析方法,对今后地下水动态异常识别及前兆信息判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姚安井2009年10月后水位下降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小龙  刘耀炜  晏锐 《地震学报》2013,35(3):410-420
地下水动态的异常变化既有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信息, 也有可能是某种环境干扰所引起, 如降雨和地下水开采等. 如何及时识别并排除环境干扰, 对于成功判定地震前兆异常至关重要. 云南姚安井水位于2009年10月后出现了下降趋势的异常变化, 截止2011年底, 最大下降幅度达3 m. 为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形成原因, 依据姚安井水文地质环境特征, 建立了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 定量分析了降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对该井水位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 姚安井2009年后出现的水位大幅下降可能与区域降水量减小导致的地下水开采活动增强有一定的相关性. 文中所采取的异常识别与分析方法, 对今后地下水动态异常识别及前兆信息判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马场井水位自1985年11月份以来在正常日动态变化中出现突然下降,以至目前仍处于缓慢回升的“动态”现象进行分析。对该动态形成的认识,首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定性解释,然后再进一步用地下水动力学法(裘布依公式)作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马场井水位突然下降与抽水消耗地下水动静储量有关;趋势性回升与抽水形成人工水位降落漏斗的恢复及竣工供水井(CK_2)自然流量排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一定联系,并非地震异常。  相似文献   

6.
鲁甸6.5级地震地下流体典型异常与前兆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川滇地区前兆台网资料,结合异常现场核实工作结果,对鲁甸6.5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遵循地震分析预报的基本思路,按照长期、中期、短期趋势异常、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阐述了鲁甸6.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现象。结果表明,长期和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主要出现在距震中300~500km范围,短期趋势和临震及宏观异常集中于震中区100km范围内。这种流体异常特征反映了在较高密度的观测点区域,可以观测到流体活动加剧的前兆现象,有利于判定地震危险区和短期阶段跟踪分析。区域应力加载作用可能引起的断裂带裂隙的开启与闭合,导致温泉和井水温、深部气体与承压井水位的持续变化;水岩反应加剧和地下水混合作用增强,使地下水离子组分浓度发生变化,甚至导致显著宏观异常。在一定密度的前兆观测地区,能够获取用于判定地震危险性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豫01井39年井水位动态趋势变化分析,结合对周边观测环境调查、01井含水层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情况调查与分析,得出引起2006年以来豫01井水位急剧趋势性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下水大量开采使用,其次为煤炭开采排水,排除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针对邯郸峰峰冀24井在2016年7月18—20日遭受平均降雨量超过200mm的暴雨期间,水位埋深于7月19日起持续上升,至8月5日超过11.50m后,井口出现自2001年数字化观测以来首次涌水的现象,对该井水位与降雨量变化、井水样品水化学、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认为涌水是"7·19"暴雨补给受地质构造控制,在泉域排泄区的集中排泄所致。  相似文献   

9.
昌黎井水温潮汐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昌黎井水温具有潮汐变化特征, 并且与该井水位的潮汐动态同步。 该文对比分析了井水温潮汐特征产生的可能原因。 认为井水温潮汐现象在井管内任何深度不一定都有反映, 能够显示温度潮汐周期性变化大体有两种模式: 一是井管水体具有足够大的温度梯度, 水体上下周期性运动时, 温度探头可以捕捉到水体的温度变化; 二是井-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交换量的多寡引起水温同步的周期性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昌黎井水温潮汐现象是次生效应, 水温潮汐动态与井孔管路特殊结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昌平台Sacks体应变仪观测曲线年变现象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凌空 《中国地震》2005,21(2):254-25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北京昌平台Sacks体应变仪观测曲线年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结合井水位、抽水和降雨等实际观测资料,分析后认为,台站附近农田机井季节性抽水和地下水的自然补给是造成体应变年变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探讨了体应变与井水位的定量关系和物理机制,同时对地震预测中所关心的“破年变”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天山地区新04井是地下水动力学地震前兆的一个敏感点。观测事实表明,该井水位与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观测期间,在距该井150km范围内共发生4.0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5.0级以上地震(未发生6.0级以上地震)5次,震前该井水位均出现了明显的下弯形异常变化。大多数4.0—4.8级地震前水位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认为,特定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地热异常区和地下水动力差异不稳定带可能是该井水位动态灵敏反映区域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景北科 《地震》1995,(2):161-165
西影井水位自1974-1978年三次井溢后,1989年9月以来又出现了一次大起大落的特异变化。很多学者都十分关注这罕见的现象,并认为是区域应力增强所致的。经过多年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与地裂并由此导致地下岩层的层间错动与井管变形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结合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万全井水位动态在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并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的加强与减弱过程,而地震活动与该过程有关。大同6.1级地震是在1983年万全井水位上升异常背景下发生的。相应于异常背景,发生了几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到1985年7月,地震活动迁移到NEE向六棱山断裂带上,水位动态由连续三年上升于8月出现下降转折。此后,包括大同6.1级地震,六棱山断裂带上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水位动态虽然有时呈现突升变化,但动态趋势仍为下降。直到1991年3月26日大同5.8级地震后,下降速率明显减缓,异常过程逐渐趋向结束。  相似文献   

14.
降雨对汤坑群井水位动态影响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金子  黄鹏飞 《地震研究》1994,17(3):273-280
本文详细调查汤坑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盆地内6口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的水位年、月、日动态及其与相应时段的雨特征的关系,提出了该区深井承压水的水动力系统与水动态类型的多样性、井区降雨对不同频带的井水位动态影响的差异性与对不同井的水位动态影响的复杂性及降雨对深井水位动态影响是以水压力传导为主的认识与观点。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区浅层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羽  许有鹏  吴雷  王强  高斌  周毅 《湖泊科学》2018,30(2):464-471
鉴于浅层地下水在维持区域生态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2005-2015年太湖平原水网地区苏州市的14个浅层地下水监测井水位及2005-2014年降水、河道水位和蒸发等日尺度数据,开展浅层地下水埋深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市浅层地下水总体呈由北往南、自西向东的流场方向,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年际及丰水期埋深有所减小,枯水期反之,各区域变化过程不一致;枯水期浅层地下水动态特征受不同量级降水总量和次数的显著影响,且与地表水过程关系密切,汛期反之.此外均受到引排水和下垫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浅层地下水埋深对降水具有滞后性,多滞后1~2 d;通过对地形地貌条件、土地利用类型、河湖密度以及浅层地下水埋深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浅层地下水动态特征可表达为耕地区、水网密布区、高度城镇化区及低山林区4种特征类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井水位微动态数据及井水化学特性分析,参考井水位对气压的阶跃响应函数方法、频谱分析方法、潮汐波群相位超前或滞后方法、水-岩平衡状态分析方法,提出了地震观测井地下水埋藏类型判定方法及综合判定依据,并将其应用于川滇地区地下水埋藏类型的综合判定。结果表明:根据本文判定方法得出的地震观测井的地下水埋藏类型,与依据成井时的贮存埋藏条件判别得到的观测井的地下水埋藏类型有很多不一致,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太平庄井地下流体动态主要干扰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多年的观测资料,认为太平庄井地下流体动态的主要干扰因素为区域地下热水开采,其次为降雨。气压的明显变化对水位、水温也有一定干扰。区域开采造成太平庄井水位、水温同步下降,氢气测值升高;降雨导致太平庄井水位上升、水温下降。  相似文献   

18.
对观测环境、观测仪器、地震等各类因素在镇川井水位动态中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根据地下水干扰异常识别与排除的原则,探讨了2007年至2012年镇川井水位出现各类异常的成因,并对研究时段的异常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镇川井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仪器故障、通讯故障、电源干扰、检修线路、维修仪器、泄流口排水管堵塞、雷电干扰、供电故障以及同震阶跃等,异常形态主要有阶跃、突变和脉冲等。  相似文献   

19.
对洛阳CK7井水氡观测资料动态特征以及与地下水水位、区域降雨量、伊河水水位流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此评估降雨量、伊河水水位流量对洛阳台地下水观测的影响,分析显示降雨、河水水位流量与地下水位具有相关性,对观测水氡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太原井水位趋势变化特征对研究时段进行划分,计算出各时段井水位的气压系数、潮汐因子、降雨效应及记震能力,得出不同时段井水位记录微动态信息的能力并进行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