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崩滑的分布与宏观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黄土高原划分了9个震害区,分析研究了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崩滑的分布与宏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认为,位于六盘山西侧、会宁以东的第4区地震崩滑最发育;可以产生黄土地震崩滑的最大震中距或区域最大面积都与震级有关;影响黄土地区地震崩滑敏感性的宏观因素包括活动地质构造、地震断层、地层、地形、水文条件、地震强度等。坡度>2°的黄土斜坡就有可能发生地震滑坡,高烈度可以削弱或消除微地形对地震滑坡的影响。与现代地形具有相似性的埋藏地形、高达黏土层或砂层的地下水位、新黄土地层等,可加重地震滑坡的发育;而一定位置的下更新统砾岩层、老黄土等则可起到抗滑作用。中国西北黄土地区产生地震崩落、滑移的最低震级分别为4、5级,或地震烈度5度。在第4震害区,烈度6~7度就可能产生明显的地震崩滑;10度以上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崩滑群;7(1/2)、8级以上的地震可分别产生滑陷、流滑。多因素组合对滑坡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单因素,但比单因素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认识雷电灾害在地震灾区的危险性,探讨地震灾区雷电灾害应急防御对策,分析了墨江5.9级地震灾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危险性:灾区雷电易发风险呈北高南低,震中处于雷电极高易发区,年平均地闪密度为1.87次/(km2·a),平均地闪强度为33.41 kA,7—9月地闪活动最为频繁,午后至夜间地闪活动活跃,17—19时地闪次数达到峰值。震中5 km范围内震后当月的雷电危险性等级为极高,灾区雷电危险性较大的区域是牛库村、毕库村和丙蚌村等。依据地震灾区雷电危险性等级和特点,确定应急防御对策:①应急安置点的选址避开雷击易发区域;②按照“重点防护、以点带面、示范宣传”的原则和区域防护、滚球法防护的设计理念装设应急避雷装置;③综合防御直击雷、闪电电涌侵入、接触和跨步电压的可能危害;④开展雷电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3.
1975年2月8日1时41分左右日本关东地方的千叶县附近发生了中等强度地震,东京观测到的震度为4级(大致相当于我国规定烈度的5—6度)。震前气温较常年高5.2℃。这一天东京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本世纪以来的年平均中强地震(M_s≥5.0级)为14次.以1987年为例,我国共发生29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台湾省9次),其中还有3次6级以上地震,如与本世纪的年平均活动频次相比,显然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根据今年2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评估,认为1988年地震活动不会少于去年,说明我国一个地震活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部的9.0级地震及缅甸地震密不可分;鄂赣交界发生的4.6级地震对黄河中游秋汛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震侧强涡”造成的结果;2012年1月贵州冻雨较多也是受到印度锡金和我国东海两个地震形成的“拍涡”影响,这表明地震活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前近地面大气电场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在四川省开展的近地面大气电场数据异常与地震发生相关联的研究情况,并对“5.12”汶川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内,距离震中50km的两个地面电场仪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发生前近地面电场异常持续时间在8小时以上,且地面电场波形、最大值的变化规律均不同于由雷电或其它天气系统引起的地面电场变化。综上,通过对地震前地面电场异常进行分析,可以为地震监测、短临预报提供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距离大石桥和海城镇大约30公里。为了总结经验,以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思想,经与兰州地震大队有关人员深入地震灾区,进行调查研究。在营口、鞍山、旅大、丹东、盘锦、锦州等地区地震办公室和气象台站的大力协助下,向灾区群众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收集到大量气象前兆资料。现将这些资料的粗浅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我国大震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志刚  刘晓东 《高原气象》1995,14(2):226-231
通过对1949-1979年中国7.0级以上地震与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的相关分析指出,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我国大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强(弱)对应我国7.0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弱(强)。我国大震的活跃期大致在太阳黑子周期双数周的M+1年到下一个M年,这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明显减弱。我国大震活跃、西北太平洋台风次数减少和克尔尼诺事件大致同期发生。  相似文献   

9.
地球空间环境的某些因素变化能否对地震乃至地壳运动产生影响,是人们早已注意的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了空间环境因素与地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一些强烈地震发生前的震中地区出现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大幅度变化,1966年邢台7.2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昭通7.1级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1303—2011年的700多年间,中国大陆共发生M≥8大震23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252~258 a,108~112 a,94~98 a,44~47 a,24~25 a,16~19 a 和 11~14 a.以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为指导,将有序性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大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构建了中国大陆8级大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在总结21世纪初中国大陆西部所发生的2次8级大震(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2008年汶川8.0级大震)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建网络结构对中国大陆未来8级大震提出中长期预测意见:2022、2026、2045、2065年前后仍有可能发生M≥8大震.研究结果表明,大震是可以预测的,大震形成的机制具有网络特性.有序网络方法是大震中长期跨越式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是中国西部主要地震区,自1700年以来,该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106~107 a、77~78 a、53~54 a、26~27 a、10~11 a与3~4 a等.以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为指导,将有序性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构建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7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在总结该区21世纪以来3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2008年汶川8.0级大震和2010年玉树7.3级强震)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建强震有序网络结构提出新的预测意见:2014—2015年、2026—2027年和2030年前后该区仍有可能发生M≥7强震.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具有独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OAA卫星的热红外异常对可分析的新疆和其他地区近些年的地震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汪宏七  赵高祥 《大气科学》1994,18(4):405-412
通过不同分辨率的辐射传输计算,分析了大气中CH4浓度增加对大气顶射出光谱辐射率的影响。在某些波段,射出光谱辐射率在CH4浓度显著增加时会有明显的减少,而气溶胶和水汽等的变化造成的影响又较小。这种通道的射出辐射可反映出大气中CH4浓度的增加,从而有可能通过卫星辐射测量对地震前孕震区大气中CH4浓度增加这一地震前兆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4.
“地下信息法”10年(1985~1994)汛期降水预报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了近10年利用冬季的地温、地震等地下信息预测我国汛期降水距平分布的实际结果。10年来预报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以“气心说”为基础的“地温指标法”转变为以“地心说”为基础的“地下信息法”,预报准确率的得分从70分增加到82分。文中简述了本预报方法的基本原理、预报步骤和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以1994年为例列举了实际预报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自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与18~19a等.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和复杂网络技术,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预测方法,构建新疆地区M≥7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充分揭示了新疆地区近200a来M≥7强震链的活动规律,并据此较为成功地预测了2008年于田7.3级强震的发生.同时还提出新的预测意见:2014-2015年、2019-2020年以及2026年前后新疆地区仍有可能发生M≥7强震.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是可以预测的.该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预测具有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气耦合法对1993年汛期降水预报的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英  汤懋苍 《气象》1994,20(8):50-53
1993年的汛期降水预报除了多年来的一套常规方法外,还利用了近两年的两个新研究结果。1地震场与降水场的关系:太平洋西岸及台湾“弱震”,将有利于我国东部多雨。另外,1992年7月至1993年3月长江流域发生6次2-3级地震,我国北方地震很弱,这预示长江中,下游的高温区将发展扩大,故预报本年江南北部多雨。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下半年的天灾预测和结果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约我国天灾(旱、涝、震)活动的地热涡列共有4条,本文首先介绍了2003年上半年4条地热涡列的活动特征,然后根据其演变趋势预测了下半年我国将可能发生的天灾。从预测结果看,降水和洪灾预测较好,地震预测仍然不行。文中对地震预测应走的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近40年台湾大震与大陆旱涝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汤懋苍  张建 《高原气象》1994,13(1):35-43
凡台湾海域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当年。我国东南方则为大范围干旱少雨年,我国北方的旱涝情况则与东亚内陆强震有关。将其分为三个型,它们分别对应华北涝,北方旱和江淮涝。本文还讨论了台湾大震与大陆旱涝紧密相关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ngth of the solar cycle, a good indicator of long-term change in solar activity, and natural disasters (drought, flood, and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8 years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ength of solar cycle may be a useful indicator for drought/flood and strong earthquakes. When the solar activity strengthens, we see the length of the solar cycle shorten and more floods occur in South China and frequent strong earthquakes happen in the Tibetan Plateau,but the droughts in East China as well as the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iwan and at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China are very few. The opposite frequencies occur when the solar activity weakens. The curr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olar activit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limate extremes and behavior in the lithosp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