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刊讯为做好农房重建工作,建立有效的农房重建指导和管理机制,确保农房重建质量,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针对如何做好"4·20"芦山地震灾区农房重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意见就农房设计、施工、建筑材料检测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引子 汶川地震以后的重建与生态城镇建设这两个课题,一个令人感到责仟的沉重,另一个使人充满创新的激动.总结国内外灾后重建的历史经验教训,川西地区地震后重建工作应认真履行科学的发展观,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思路来进行"创造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在灾后给排水重建工程中,及时总结运用各项防震措施,在科学重建中达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震后可修"的效果。同时,还要防治因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内流河流域水循环是干旱区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前人做了大量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主要利用气候代用指标重建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规律,长时间尺度模拟与重建对比研究较少。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石羊河流域古环境记录基础上结合古气候模拟、全新世古季风模拟、湖泊能量与水量平衡模拟,古降水量和古径流量定量重建等方法,系统地模拟重建全新世时期石羊河流域水循环。可以看出模拟结果与重建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均指示中全新世是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为干旱区流域性气候变化重建与模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距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10年了,再次回到北川新县城,景色山清水秀,居住环境舒适宜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如今已成为北川人民的幸福家园。安居工程是灾后重建的最重要、最急迫的部分,对比当初的蓝图和眼前的景象,有很多体会值得总结。精神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部分对于灾后重建,字面上大多指  相似文献   

6.
2011年6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课题"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通过验收。该课题在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示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该课题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针对喀斯特峰丛山地森林退化、土地石漠化、居民贫困等严重问题,通过集成推广先进技术、优化模式,开发构建岩溶水有效利用、森林植被恢复和石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7.
正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迄今已过去了10年,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特色救灾治理机制中,家园得以重建,损毁的城市得以修复,地震带来的伤痛也正在远去。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从救灾举措、重建规划、防灾减灾、对口援建、灾后跟踪和韧性城市等方面进行系统反思,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救灾治理能力,还能推动城市建设理念的完善和更新。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到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省院")作为本土设计力量,参与的灾后重建工作可以概括为四类:一是房屋  相似文献   

8.
深时源-汇系统古地理重建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源-汇系统根据侵蚀、搬运及沉积作用的显著程度可划分为物源区、过渡区和沉积区,根据研究的时间尺度可划分为现代系统、第四纪系统和深时系统。洋陆边缘源-汇系统根据地貌单元的空间配置可划分为"陡—短—深"、"宽—深"及"宽—浅"3种空间分布类型,这3种类型在沉积体积分布及沉积记录保存潜力上存在差异。完整的源-汇系统古地理重建包括沉积区古地理重建和物源区古地理重建。深时尺度下沉积区古地理重建方法随着岩相古地理、构造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已趋完善,而物源区古地理重建则更具挑战性,尤其是在物源区遭受侵蚀而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更具难度。在源-汇分析方法体系中,物源区古流域水系形态、面积范围、地貌地势等古地理要素可通过构造要素分析、碎屑矿物分析、沉积体积回填、地貌学参数比例关系、古水力学参数比例关系和河流沉积通量模型等方法获得。总之,深时源-汇系统古地理重建能够通过盆地沉积记录揭示出物源区古地理演化特征,为沉积盆地充填过程提供沉积供给的信息,对能源矿产勘探和深时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自2008年"5·20"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地质灾害频发,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一家根植本土的大型国有设计企业集团,屡次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协助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并在灾后重建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从专业角度就如何应对灾后重建这一特殊任务  相似文献   

10.
板块构造重建是大地构造领域一项关键的研究工作,是构建"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 Digital Earth, DDE)的重要途径。板块重建工作需要整合地球科学多个研究领域、海量的数据,同时又是地球动力学和气候模拟等研究的重要约束条件。因此,追踪目前国际主流的板块重建所需的数据库以及板块重建工具的最新进展和应用为了解板块重建研究的前沿提供全面的信息。文章系统介绍了支持板块构造重建研究的多个主流数据库,着重描述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数据获取方式及数据如何支持基于GPlates平台的板块构造重建。为了阐述大地构造研究相关数据库在板块重建研究中的应用,此次研究从板块构造重建的三个不同层次出发,列举了多个最新的板块重建模型及其在探索地球系统演化方面的意义。最后,结合DDE项目的相关任务,对250 Ma以来全球板块构造和变形的演化、量化大地构造在地球系统演化中的作用、超大陆旋回中的古大陆和古海洋构造重建以及前中生代(250 Ma)全球板块运动模型重建这四个关键科学问题作出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正1月13~15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这次研讨会规模大、档次高,老中青三代科学家汇聚一堂,围绕"重大气候转折期的生物与环境演变暨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古地磁学、地  相似文献   

12.
汶川十年     
正[2008-2018]今年,是汶川地震10周年。10年来,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这其中,也包含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我刊专门策划了"汶川十年"专题报道,在刊登勘察设计企业参与汶川恢复重建工作的实践和探索的同时,也反思应该如何防患于未然,更好地为人民提供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城市和乡村。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3.
正一栋栋民居白墙青瓦,一所所学校书声琅琅,一处处公共设施功能完备……从毁灭到重生,于绝地开繁花,10年间,集全国之力,受八方支援,灾后的汶川在满目疮痍中崛起新城,重现盎然生机。而在激昂的恢复重建进行曲中,建设行业无疑唱响了主旋律。"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业内企业各自迅速组织专业队伍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从过渡板房搭建到房屋检测和安全排查,从学校、医院设计施工到公路、铁路重建,从安居工程建设到区域规划与建造……建设者同时间赛跑,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为受灾群众安置、基础设施功能恢复、灾区新城重建等工作贡献力量,在抗震救灾战役  相似文献   

14.
<正>2008年5 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7.0级地震。两次地震之后,四川省建设设计研究院全力投入到了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在城乡统筹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秉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完成了都江堰龙池镇安置项目、芦山县汉姜古城灾后重建规划等一系列项目。本文以上述两个实践项目作为主要案例,从  相似文献   

15.
李丰德  李娟 《地下水》2007,29(1):118-120
详细阐述了奇台县近几年在井灌区机电井建设中机电井报废率逐年增高的"四大因素",认为在井灌区"重建轻管"是造成机电井报废率逐年增高的最主要因素;成井质量不高,凿井工艺水平低是关键因素.通过对机电井报废率逐年增高原因的浅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频面波反演横波速度一直是浅地表地震工程研究的热点。为深入认识利用高频面波(瑞雷波和勒夫波)评价横波速度的能力,本文首先采取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两层模型的瑞雷波和勒夫波数值模拟,并应用τ-p变换形成频散能量图。相比瑞雷波,不同模式的勒夫波频散能量很接近,这说明易于实现多模式勒夫波反演。然后利用线性映射实现广义模式识别这种非线性反演方法对含软弱夹层的四层模型的基模式、多模式瑞雷波和勒夫波的变厚度反演。若初始模型很拙劣,相比勒夫波,瑞雷波基模式反演不能重建地层中含有软弱夹层这一特征,瑞雷波多模式反演则可以重建这一特征;勒夫波基模式和多模式反演都可以重建这一特征。即使在地层的泊松比与估计值相差很大时,瑞雷波多模式反演仍能重建地层结构,但其频散曲线总是存在"模式接吻"现象,容易模式误判;而勒夫波反演则不用估计地层泊松比,也不存在"模式接吻"现象。一系列算例表明:高模式瑞雷波的加入会显著提高横波速度评价结果的精度;而高模式勒夫波的加入会令反演系统对半空间以上异常层的参数过于敏感,造成参数过度估计,但也会显著提升对半空间横波速度的评价能力。最后,应用本文方法实现了对实测勒夫波数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领衔的"中国中生代植物多样性演变"研究成果获得了201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主要成员有周志炎、王永栋、杨小菊、冷琴、王鑫、吴向午、曹正尧、李浩敏和吴舜卿。"中国中生代植物多样性演变"项目以"古植物整体重建和生物学研究"的先进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地质力学学报》2020,26(4):封二-封三
正一、实验室简介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63年李四光先生亲自指导创建的国内第一家古地磁实验室;2008年被批准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开放实验室";2012年通过专家评估,被批准建设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通过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验收,是自然资源部系统唯一以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研究为特色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勘察设计》2011,(10):20-25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了本规划。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舟曲三眼峪"8.8"特大泥石流灾害特征与风险减缓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曲"8.8"特大泥石流是我国有历史记载以来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如实地记录这次灾害的特点、形成条件及致灾因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风险减缓措施,对指导灾后重建和今后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以舟曲"8.8"泥石流中的三眼峪为对象,从泥石流分区特征、堆积特征以及其特征值等方面描述了泥石流灾害特征;从地形地貌、固体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