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普查办获悉,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年度阶段性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4年9月底,工作底图制作已完成94%,地理国情信息遥感解译样本制作及外业调绘核查已完成62%,地理国情信息编辑及整理已完成37%,地理国情普查综合任务完成率达到66%。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并于2013年2月28日发布了  相似文献   

2.
《西部资源》2013,(4):1
8月19日上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小礼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就普查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强调了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要准确把握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要求,做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情况分析和应用,要加强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并要求以此次普查为契机,全面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刘燕青 《西部资源》2014,(2):116+119
本文介绍了地理国情普查的意义、普查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并对开展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控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地理国情普查是国土资源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环境空间整体状况地理元素要求的国情状态调查工作.其具有很强的经济战略和国土资源战术工作意义.为此要认真落实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技术细节.本文依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1号和[2013]13号文件的精神,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GDPJ01-2013至GDPJ06-2013文件调查要求的关键点,为自治区地理国情普查顺利开展进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5.
《西部资源》2014,(4):36-36
<正>9月9日,林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县直各有关部门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涉及到的资料收集、道路通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也标志着林西县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启动。林西县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测绘院承担。为配合做好这项工作,林西县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部门协调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对该项工作要高度重视,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对地理国情普查采用的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以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影像作为普查基础资料应具备的条件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了解到,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成的专家组对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担的地理国情普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试点项目通过了验收. 专家组指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地理国情普查试点项目技术设计符合国家试点要求,采用技术路线科学合理,使用基础资料可靠,数据处理加工作业流程严谨规范,成果数据齐全完整,格式正确,符合普查试点成果要求,该项目为今后全面开展全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试点项目于2013年4月启动,试点区域1013平方千米,由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8.
国情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国际关系基本情况的总和,其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政策的制定依据,是执行发展战略、政策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地理国情也是国情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地理国情普查出发,简述了其进行普查的技术方法,并对地表覆盖信息要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该项工作的实施,对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常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13,(5):64
正11月27日,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启动会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举行,地理国情监测这项重大开拓性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此次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从2012年11月开始至2013年3月结束,涉及11个省区市,覆盖31万平方公里国土。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选择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试点区域,有针对性地收集专业资料,进行数  相似文献   

11.
谢明霞  王家耀  陈科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60-1368
地理国情分类区划是认知和分析地理国情的有效途径,是研究认识地理国情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和地理国情空间分异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了地理国情分类区划的指标体系;基于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了地理国情分类区划模型。选择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区划实验。通过对地理国情数据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根据分析的可视化结果,可直观地确定地理国情的分类区划数,并将此设置为初始的聚类数;在此基础上进行k均值聚类,可实现河南省地理国情的分类区划,通过对各聚类簇中指标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各聚类簇中心对区划各类型进行定义和解释,最后对聚类结果进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河南省地理国情可划分为指标数据极值区、指标数据低值区、指标数据中值区和指标数据高值区4类,且根据空间集聚性分析,可判断分类区划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各区划类型间相互包容和渗透,集聚呈4条西南?东北的条状带。该项工作可为统筹地理国情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多源遥感影像和已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正射影像生产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况处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关键技术与流程,实际生产表明该技术应用于地理国情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是高效可靠的,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大规模、高效生产DOM提供了可行、实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据记者了解,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自治区普查办)按照2014年自治区普查工作计划,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做好资料收集、注重人员培训加强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普查效率、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普查宣传、严格质量监管确保成果可靠、联系实际现状做好成果应用,扎实稳步向着年底完成全部工作的目标推进。  相似文献   

14.
地表覆盖是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其空间分布格局问题,提出了基于景观要素特征-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构型的景观健康分析与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基于2014年地理国情普查试点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地表覆盖的景观格局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景观结构与格局健康水平较低,其原因主要是水域景观要素特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健康水平、草地景观要素特征与景观空间构型的健康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国家印发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方法(试行)》")。本文基于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成果及相关部门专题数据,运用《技术方法(试行)》,开展了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资源基础评价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专项评价研究。分析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过程中的应用,探讨了普查成果作为评价基础数据的适用性,为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精准化评价提供了借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丹丹 《中国地名》2013,(11):56-57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发展的新的变革时期和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测绘地理信息也迎来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监测地理国情随之出现。由于传统的数据管理数据模式的低效性,使得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地理国情监测的发展需求,建立国情监测数据管理的测绘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管理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通过数据库的模式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悉,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内蒙古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内蒙古测绘地理信息局已完成试点区域呼和浩特市赛罕区1013平方公里内的资料收集、正射影像图制作、内业判读解译、外业核查等工作,正在进行相关成果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情数据的更新是很快的,地理国情教育要跟上国情变化发展的步子,这是毋庸置疑的。汇集我国国情的最新数据,并非要求学生记住,目的在于与时俱进,配合地理教材,提供借鉴参考,更新国情观念,理解基本国策。新数据反映了新成就,揭示了新目标,引发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业务推进会在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举办,来自全疆14个地州市、71个县(市)的地名工作主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业务培训推进会。本次推进会由自治区民政厅主办,自治区地名标准化中心协办。会议指出,地名普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情调查,是落实中央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情和区情调查的需要,是保障民生的客观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发展我国经济、保持地理环境质量和水平,需要发挥出专业地理国情普查人员能力,对地理国情信息资料等进行有效性收集、整合,对重要国情要素数据信息进行更新,最终通过对专业化技术进行应用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而3S技术是一种重要应用技术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