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葛坪铅锌矿是一个多阶段形成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主要的矿化类型有脉状、稀疏和稠密浸染状等。本文阐述了葛坪铅锌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并通过在野外对矿床不同的成矿作用及矿化蚀变的观察研究,及室内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及先后关系的研究,将矿床的形成划分出五个成矿阶段:1早矽卡岩阶段;2晚矽卡岩阶段;3脉状铅锌硫化物阶段;4硫化物-石英阶段;5方解石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俄、蒙边境成矿密集区与超大型矿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俄蒙边境地区的地质和成矿作用对比研究表明 ,大兴安岭西坡 东后贝加尔 蒙古东部是一个成矿密集区 ,与晚中生代的板内构造 岩浆活动有关 ,在 1 6 0~1 2 0MaBP期间形成了大量成因相近的多种矿床 ,包括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  相似文献   

3.
滥木厂铊矿床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铊属于分散元素 ,独立矿物稀少 ,极难形成独立矿床 .铊世界年产量约 1 3t,几乎都是从有色金属选冶产品中作为副产品顺便回收 .报道的铊矿床可以单独开采 ,是单独冶炼铊金属的世界唯一报道的大型独立铊矿床 .生物富集和热液改造是矿床最主要的成矿特征 .铊矿区动植物器官和村民尿液、头发和指 (趾 )甲中铊汞砷的含量高是矿区和村民受铊汞污染的标志 ,也是生物找矿的标志 .人体和生物体中Tl,Hg ,As含量高低与矿区岩矿石、土壤和水体中Tl,Hg ,As的背景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外缺氧区生消过程和机制的再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6~2007年长江口外缺氧区多学科历史资料和相关模拟、遥感资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该缺氧区的生消过程和分布形态及其结构,从水文环流动力学、浮游植物繁殖(导致有机物耗氧分解)以及其他因素等角度综合系统探讨了缺氧区生消及其位置季节性变化的机制,阐释了缺氧区生消过程中多因素的协同作用,揭示了缺氧区分布形态和结构的受控机制.研究表明:冬、春季长江口外的水文环境提供了较低溶解氧(DO)含量的水体,是缺氧区形成的前期背景条件;入夏后,缺氧区逐渐向北发育成熟,受地形、有机物局地分解和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影响,7~8月份长江口外缺氧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的分布特征,其在内陆架具有南、北"双核"结构,并于东部外陆架亦发现一个低氧核心,各部分的缺氧程度也不相同,北部的整体上最强,南部的次之,外陆架上的最弱;夏季北部缺氧区不仅与南部缺氧区的北向分化有关,也是在局地得以发展和加剧的结果,8月达到鼎盛期,9月以后由于层化削弱很快向南退缩并消失;秋季,于南部浙江沿岸存在缺氧区,并在济州岛西南部也形成一DO低值区,但均很快消亡,同时由于所处动力环境的改变还导致外陆架DO低值区外移.跃层强度的变化及其对DO垂向输送阻隔作用的长时间累积效应对缺氧区缺氧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长江口外海域层化区域面积、各流系/水团强度和上升流、锋面、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的季节性变化共同制约着内陆架缺氧区的扩展及其位置的纬向(南北向)移动;黑潮次表层水等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外陆架存在一个DO低值核心的原因所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是济州岛西南部海域DO低值区在秋季得以形成的动力学基础.长江口外特殊的海底地形以及泥质区分布对缺氧区的发育亦具有一定影响.长江口外缺氧区的生消过程、分布形态以及其结构和位置的季节变化是多种因素协同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铜矿床的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铜矿床主要为斑岩型、夕卡岩型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文中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等三方面讨论铜矿床的成矿模式,指出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水;夕卡岩型矿床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的形成与斑岩型矿床的形成一致,主要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  相似文献   

6.
蔡家营、大井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井和蔡家营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相近. 均一温度-盐度关系表明大井矿床是富锡和富铜两种流体的叠加成矿, 而蔡家营矿床是一种流体的连续演化成 矿. 包裹体古流体稀土元素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大井锡成矿阶段流体来源于地壳重熔岩浆、铜铅锌成矿阶段与蔡家营矿床铜铅锌阶段成矿流体均来源于地幔, 初步表明大井与蔡家营矿床铜铅锌成矿应属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强烈构造体制转折和伸展过程中引发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赛都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赛都糜棱岩型金矿是阿尔泰地区重要的金矿类型。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该类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在矿流体的地球化学,成矿作用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并推测了其成矿时代。  相似文献   

8.
在华南震旦系至三叠系地层中,有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层状、似层状和脉状金属矿床,主要集中于4个时期:(ⅰ)震旦纪大塘坡期,(ⅱ)早寒武世早期,(ⅲ)中泥盆世晚期和晚泥盆世早期,(ⅳ)早二叠世晚期.4个成矿时期均发生在一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上升过程中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最大海泛期前后,一级海平面下降过程的三级旋回的最大海泛期成矿作用微弱.最大海泛期深的海水层和非补偿性饥饿状态的悬浮、低速沉积和低能及缺氧环境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最大海泛期也是区域张裂构造活动、深部岩浆和热水作用的强烈活动期,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有利的热水流体进入海底的通道,并通过热水沉积的快速堆积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9.
华南中、新生代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统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华南地区中、新生代的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与花岗岩类活动密切相关, 并因此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 而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又是该地区岩石圈演化过程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的产物. 本文把华南地区与中、新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系统, 即: (ⅰ)与钙碱性火山-侵入(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浅成热液金-铜成矿系统”; (ⅱ)与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锡铌钽稀有金属成矿系统; (ⅲ)与富钾花岗岩类有关的铜多金属成矿系统, 以及(ⅳ)与A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金铜及稀土成矿系统; 并简要地讨论了它们的基本特征. 从根本上来说, 华南地区中、新生代不同来源的花岗岩类及与其有关的成矿作用都是在伸展-拉张环境下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西昆仑山构造格架与成矿堆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西昆仑山广布的岩浆岩尤其是风岗岩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建造等其它地质特征,再造了西昆仑山地质构造发展历程,进而研究了区内成矿堆积环境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结果表明,昆仑山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是一条由北而南分别由加里东造山带、华力西造山带和燕山早期造山带组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区内存在以下5种主要成矿堆积环境:洋脊(蛇绿岩)成矿堆积环境(塞浦路斯型含铜黄铁矿矿床,豆莱状铬、镍矿床),被动陆缘成矿堆积环境(MVT铅锌矿床,Sedex型铅矿成床),火山弧成矿堆积环境(斑岩型铜矿床,黑矿型铜锌铅矿床,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弧后盆地成矿堆积环境(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型铁铜金矿床,气液充填型铜金铁矿床)和同碰撞成矿堆积环境(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伟晶岩型多金属银矿床)。  相似文献   

11.
简介了江西崇义淘锡坑大型钨矿床的地质背景、矿化特征,详细叙述了淘锡坑岩体的形态、分布、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归纳了最新的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数据,探讨了淘锡坑岩体作为成矿母岩的成矿作用,并对其整体形态进行了预测,分析了下步的找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2.
近10多年来东南沿海找矿具突破性意义的一批矿床中,有5个各具特色的矿床及与之相类似的一批矿床(点)和矿化层位,集中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面积约为8万km^2的永定-梅县-会昌地区(简称永梅会地区),构成-成矿集中区,其特点是矿床集中且规模大、埋藏浅、多类型和多层性。该区处于不同构造单元的交接、叠置地带,自晋宁期至晚燕山期漫长的地质历史为形成多层、多类型矿床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环境;频繁的火山-侵入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华南震旦系至三叠系地层中,有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层状、似层状和脉状金属矿床,主要集中于4个时期:(ⅰ)震旦纪大塘坡期,(ⅱ)早寒武世早期,(ⅲ)中泥盆世晚期和晚泥盆世早期,(ⅳ)早二叠世晚期。4个成矿时期均发生在一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上升过程中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最大海泛期前后,一级海平面下降过程的三级旋回的最大海泛期成矿作用微弱。最大海泛期深的海水层和非补偿性饥饿状态的悬浮、低速沉积和低能及缺氧环境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最大海泛期也是区域张裂构造活动、深部岩浆和热水作用的强烈活动期,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有利的热水流体进入海底的通道,并通过热水沉积的快速堆积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氢、氧、硫、铅同位素研究,认 为两个系列铜、金矿床是不同动力学背景、不同时代的两个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的产物: 层状矿床组成的系列Ⅰ铜、金矿床形成于海西期拉张构造背景下,由热卤水沿同生断裂上升,经海底喷流(气)和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系列Ⅱ铜、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期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及与之相关联的地幔隆起和地壳减薄等深部过程耦合作用背景下的造山作用挤压-伸展转变期,是岩浆热液与部分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热液流体经复杂的水-岩作用和输运-化学耦合过程形成的.叠加 作用是区内大型矿床的重要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6.
黑色页岩建造中的贵金属矿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黑色页岩建造中的贵金属矿床是近年来不断发现的一种新矿床类型,亦是目前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形态特征将该类矿床分为两类:一类是矿化厚度几十米至几百米,长度可达几公里的矿带;如俄罗斯干谷Au-Pt矿床;二是矿体厚度小(1—2cm),长度大,金属含量高,如波兰Kupferschiefer含贵金属的Cu-Ag矿床.本文在综合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矿床的剖析.系统阐述了这类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时空分布、矿化特征、成矿作用以及成因模型;同时分析了在我国寻找这类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辉钼矿Re-Os测年法, 对西藏高原新发现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3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精确测年. 南木铜矿5件辉钼矿给出一条高精度187Re-187Os等时线, 年龄为14.67 ± 0.2 Ma; 冲江铜矿6件辉钼矿构成另一条等时线, Re-Os年龄为14.04 ± 0.16 Ma; 拉抗俄铜矿2件辉钼矿给出2个Re-Os模式年龄, 变化于13.5 ~ 13.6 Ma间. 三个斑岩铜矿的13件辉钼矿构成了一条相关系数为0.99719的187Re-187Os等时线, 成矿年龄为14.18 ± 0.29 Ma, 证明整个斑岩铜矿带的成矿事件具有时间一致性, 暗示矿床成矿物质拥有源区的统一性. 冈底斯斑岩成矿带岩浆侵位年龄和斑岩成矿年龄的精细测定结果限定, 冈底斯带岩浆-热液系统出现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碰撞后伸展环境, 东西向强烈伸展, 在14 Ma左右形成一系列横切冈底斯的南北向正断层系统和地堑盆地, 导致长英质岩浆房破裂减压和含矿流体分凝, 进而使斑岩岩浆和成矿流体沿断裂通道浅成侵位和大量排放, 形成大规模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该岩浆-热液系统维系时间可能长达3 ~ 10 Ma, 但成矿事件通常瞬时发生, 成矿作用时限不超过1 Ma.  相似文献   

18.
发育在华北板块西北缘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中 4个大型 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是属于层控热水沉积矿床 .阐明了这些矿床是形成于狼山 渣尔泰山中元古代裂陷槽发育的中 晚期阶段 .提出这些大型 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具有 4个重要的必要条件 :( 1 )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构造环境 ;( 2 )具有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 ;( 3)有利的沉积岩相 古地理条件 ;( 4)成矿过程中突变事件的发生 .这一规律性的认识不仅对我国 ,而且对世界其它地区同类矿床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富碱火成岩及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成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富碱火成岩呈带状分布,长达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已发现有15条岩带包括了世界上已发现的绝大部分富碱火成岩类型.在我国与该岩类有关形成了东坪、归来庄、玉龙等为代表的大型超大型Au,Cu矿床或矿集区.富碱火成岩对Au、Cu的成矿控制作用主要为两方面,一是矿床直接产于富碱火成岩中,二是富碱火成岩浆活动参与成矿作用.地幔交代富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岩石圈结构的剧烈变化和区域性构造格架的挤压向伸展、拉张的重大转折以及低硫、高氧逸度和富挥发分等因素控制了富碱火成岩的形成及相关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华北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数据, 云母、钾长石和石英40Ar-39Ar年龄数据, 个别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质岩石的SHRIMP锆石U-Pb和单颗粒锆石U-Pb测年数据的收集、可行性分析和总结, 提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200 ~ 160 Ma, 140 Ma左右和130 ~ 110 Ma 3个时期. 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研究, 认为3大成矿期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