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西省崩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经调查表明,形成这些地质灾害的因素有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岩土结构类型、气候以及人类工程建设切坡等。其中每年的雨季集中降雨,是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省地质灾害发育.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12个省份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据已开展的3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截止至2003年底)资料统计:全省崩、滑、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共10163点。规模一般较小,但造成的损失大。影响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下水、降雨、人为工程活动等。江西省中低山及丘陵地形面积大,山坡坡度较大;岩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盐岩类分布面积广,岩石较为破碎,残坡积层与强风化层相对较厚;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人为工程活动频繁;这些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有利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年以来江西省有具体记录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进行梳理,共整理出地质灾害事件25 587起。江西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较少;规模和灾情等级以小型占绝对优势,中型很少,大型以上极少。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区域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年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依托于极端天气,江西省地质灾害大体以4~5年为周期呈现一个高峰年;地质灾害在汛期高发,其中5月份和6月份为高峰月;地质灾害多在降雨过程中突发,少有延滞性;强降雨和人工切坡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与西部省份的地质灾害相比,江西省地质灾害有其显著的发育特征:一是规模和灾情等级绝大多数为小型,二是汛期集中发生,且具有突发、多发和群发性,三是与人工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南充市为嘉陵江流域的大型城市之一。其主要工矿企业及城市发展的重点均位于嘉陵江Ⅲ级阶地。该阶地为南充市斜坡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发育场所。为此查明南充市区斜坡工程地质条件,对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实际资料分析研究,总结了南充市区的主要斜坡工程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岸坡失稳。其中以滑坡最为常见;影响斜坡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为岩土性质、风化作用和水的作用;针对不同的斜坡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工程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甘肃黑方台滑坡群沿台塬周边发育密集,发生频次高。从地形地貌及坡体几何特征、地质结构与控滑结构面、岩土体组合及其工程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内在因素分析了滑坡发生的控制条件;从灌溉和冻融作用方面分析了滑坡的外动力驱动因素。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所塑造的现今黄土台塬与黄河二级阶地陡坎相接的地貌格局,以及四周台缘较大的地势高差为滑坡的形成奠定了地形条件,由黄土-基岩组成的多层坡体结构中不仅存在易滑地层,且下伏基岩存在顺向软弱夹层,从而在灌溉及冻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众多滑坡,因斜坡几何形态和坡体岩土组合、控滑结构面的出露位置、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不同区段滑坡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乌江是黔东北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联系的一条水上黄金通道。担负了流域内80%以上的客货运输量。满足了沿岸2000多万人民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运输的需要。乌江下游的彭水县城至涪陵市是乌江进入长江航运的咽喉要道,沿岸广泛分布和频繁发生的滑坡严重地威胁着航运的安全。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长约150km范围内,两岸共发育各类滑坡28个,发育线模数为0.187个/km。沿岸滑坡发育形式主要为岩石顺层滑坡和风化堆积层滑坡。沿岸滑坡具有群发性的分布特征,与地层岩性和河谷岸坡类型等密切相关。岩石顺层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顺向岸坡软、硬岩层相间地段。风化堆积层滑坡则主要分布在软岩地层及其风化物堆积的岸坡地段。构造变动、河流的切蚀作用及人类活动是滑坡发育形成的主要原因,暴雨和长时间降雨是滑坡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目前,多数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少数滑坡受降雨及江水涨落的影响而处于周期性蠕动变形状态。三峡水库蓄水后,部分滑坡有复活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甘肃黑方台滑坡类型与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玮江  宿星  冯乐涛  王国亚 《冰川冻土》2019,41(6):1483-1495
由于农业灌溉水的长期入渗软化作用,1984-2019年甘肃黑方台已频繁发生滑坡灾害约150次,沿黄土塬边形成长约10公里的滑坡密集发育带。滑坡类型以中、小型黄土层内滑坡为主,占90%以上;大、中型黄土-泥岩顺层滑坡次之。黄土层内滑坡速度快、滑程远,突发性、频发性、继发性强;黄土-泥岩顺层滑坡速度慢、滑程近、复活性强。高陡的台缘地形和强度低、水敏感性强的岩土体和岩层倾向坡外的地质结构是滑坡发生的基础,台塬区长期大量的农业灌溉是主要引发因素,大量水体入渗软化斜坡岩土体,使抗剪强度降低,并形成了约20多米厚的饱和软弱基座,导致斜坡失稳滑动,侧压力、季节性冻结滞水和溶滤作用等也有一定影响。黄土层内滑坡高速远程滑动的主要原因是:滑坡剪出口位置高,滑动势能大,释放条件好,剪出口下部有陡坡加速段和开阔、平缓的滑动空间,滑体底部饱和软弱黏性土持续产生超孔隙水压力、液化等低摩阻效应,是远程滑动的润滑剂。黄土-泥岩顺层滑坡的主滑面沿外倾15°左右的泥岩层面发育,且剪出口位于斜坡下部坡脚部位,能量释放条件差,决定了黄土-泥岩顺层滑坡的滑动速度较低、滑动距离较短,滑体易再次复活滑动。  相似文献   

8.
陕西延安杨崖滑坡的形成机理及其致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佳运  魏兴丽  薛强 《地质通报》2008,27(8):1230-1234
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延安市杨崖滑坡是一个典型的多期人为诱发的滑坡。通过对杨崖滑坡力学变形破坏模式和形成因素的分析,认为杨崖滑坡为拉裂-压致滑移式变形过程,是先牵引、后推移的发育破坏过程,滑体的多次强烈扰动与老滑坡滑面的存在为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不合理的削坡和人工削坡加载是其形成的诱发因素;对致灾原因进行了分析,选址不当、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和治理措施不当是造成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天水市北山地处秦岭北缘山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受强烈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影响,诱发了呈带状分布的大型滑坡群,严重制约现阶段天水市区规划建设和灾害风险防控。此次研究在系统总结已有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天水市北山自西向东黄土厚度渐变特征、典型的斜坡结构类型及关键控滑地层,系统分析了地震滑坡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北山滑坡群沿藉河河谷北岸集中呈带状分布,滑坡类型主要为泥岩滑坡和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多具有深层多级旋转-平移、多期次滑动的特征;地层结构为上覆第四系黄土和下伏新近系尧店组和甘泉组河湖相泥岩、黏土岩,坡体结构类型为顺层岩土质斜坡;天水市北山的坡体结构自西向东可分为3个典型区段,黄土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海拔高程和表观摩擦角东西部低、中部高,滑坡后壁高度东西部高、中部低;天水市北山地震滑坡具有低角度启动和远程运动的特征,其等效摩擦系数(f)在0.21~0.28之间,且东、西区段地震滑坡的运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
贵州某公路边坡在雨季产生滑动,坡体后缘的裂缝呈放射状,这一现象较为特殊。通过现场调查、岩土体实验,对该公路滑坡变形破坏机制、放射状裂缝形成机制及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形及物质组成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连续的强降雨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坡体后缘先破坏滑动,推动挤压前缘土体鼓胀变形,滑移类型为推移式;滑坡处于山区公路弯道外凸弧形斜坡地形,这是后缘放射状张拉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滑坡在天然状态下稳定,在强降雨状态下欠稳定,需要采取防治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1.
岑巩县大榕滑坡发生于2012年6月29日, 属于大型平缓堆积层滑坡。其主体堆积区斜坡坡度8~20, 主滑区基覆界面倾角4~11; 下伏基岩中存在强风化层; 2009年以来, 有持续人工弃土堆积于左侧汇水区。结合滑坡特征及三维数值分析可见, 大榕滑坡是由持续人工弃土堆积和强降雨共同诱发产生, 弃土堆积区首先局部失稳, 导致坡脚破坏而逐步引发滑坡整体失稳; 滑面位于下伏强风化层中。结合典型案例, 总结了大型平缓堆积层滑坡结构特征, 强降雨是必要诱发因素; 失稳时, 局部往往带动下伏基岩失稳。  相似文献   

12.
甘肃南部坪定-化马断裂带滑坡变形特征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为民  黄晓  张永双  刘廷 《地质通报》2013,32(12):1925-1935
以坪定-化马断裂带泄流坡滑坡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变形监测资料分析,深入剖析了断裂带滑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提出了断裂带滑坡的防治方法和治理措施。断裂带滑坡一般为大型—巨型滑坡,由多个次级滑坡体组成,历史上曾多次活动。变形监测资料表明,泄流坡滑坡变形目前处于匀速蠕变阶段,呈现蠕滑-塑流拉裂-土(石)流的变形破坏特点。断裂破碎带及其现今活动为滑坡长期蠕滑变形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降雨是滑坡体失稳下滑的主要诱发因素。断裂带滑坡按岩性可归类为松散堆积层滑坡。因此,对断裂带滑坡的防治应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即开展滑坡变形实时监测和群测群防,辅以滑坡表面排水、坡脚压载等措施,以减缓或防止泄流坡滑坡再次形成灾害。  相似文献   

13.
侧向剪切扰动诱发滑坡是一种新型滑坡类型,深入研究其成因机理,有助于开展滑坡预警工作。2012年6月29日6时20分左右,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龙家坡山体发生大规模滑坡,300~400万 m3岩土体失稳后堵塞坡下的马坡河,形成20余 m高的堰塞坝及库容达7万余 m3的堰塞湖。笔者在对灾害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绘、航拍、颗分试验等手段,对龙家坡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区风化破碎的厚层堆积体、有利的岩层倾向以及前缘临空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区南侧地下水径排区被堆填大量粉黏土弃渣,不仅为该区斜坡人为增加了巨大推力,还使该区斜坡地下水局部富集。在强降雨条件下,南侧堆积区首先发生滑动,其对主滑体的侧向剪切扰动作用带动主滑区大规模失稳破坏。由此,对这类侧向剪切扰动诱发的滑坡,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预警时,除了应调查其岩土体特征外,还必须查明其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4.
福建南安市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南安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工作成果,总结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尤以滑坡和崩塌的危害性最大。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140处,其中滑坡72处(含土质滑坡67处),崩塌65处(土质崩塌55处),泥石流3处。南安市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规模小、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其控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南安市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其中低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50%,丘陵、台地占25%;花岗岩、凝灰岩分布面积广,其残积层厚度较大,约5~17m,岩性为残积砾(砂)质粘性土,是致灾的主要土体。98%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有直接的关系,当过程雨量达到100mm时,滑坡开始产生;过程雨量大于200mm时,滑坡普遍发生。直接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共134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5%,坡脚开挖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总数的84.4%。论文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查明川藏铁路卡子拉山隧道进口规划建设区地质灾害特征,评价其在川藏铁路建设和运营期间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高精度遥感、机载LiDAR、工程地质勘查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对该隧道进口规划区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川藏铁路卡子拉山隧道进口规划区内发育有1#、2#滑坡和俄洛堆不稳定斜坡;1#滑坡规模约32.48×106 m3,2#滑坡规模约10.15×106 m3,均为已发生的特大型岩质滑坡;俄洛堆不稳定斜坡位于2处滑坡中部,规模约35.80×104 m3,下部为强风化岩体,上部为碎石土结构,为中型复合型结构斜坡。评价认为:川藏铁路卡子拉山隧道进口选线从2处滑坡体中部山脊穿过,2处滑坡对铁路选线未构成地质安全风险,但隧道进口穿过的俄洛堆不稳定斜坡存在潜在地质安全风险;1#、2#滑坡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俄洛堆不稳定斜坡在天然和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为规避工程建设扰动诱发潜在的滑坡风险,建议将卡子拉山隧道选线进口向东南侧平移,通过边坡开挖的合理设计、施工期间的实时监测及运营期间的针对性治理等措施,从源头上对潜在滑坡风险进行防控,以保证工程建设及运营安全。研究结果可为川藏铁路选线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手段,结合MapGis,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发现本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冰湖以及堰塞湖。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斜坡地质灾害是本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到总灾害数量的95.3%。在此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发现本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在空间上的分布并非均匀,而是具有丛集性的特点。滑坡灾害主要发育在隆子和朗县。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有米林、隆子和洛扎3县,而崩塌则主要集中在隆子县。研究发现,本区滑坡发育与地层、地形坡度以及土地类型关系密切,其中修康群、日当组和念青唐古拉群是本区的易滑地层。涅如组由于面积大,其中发育的滑坡较多,但是滑坡的发育率只略高于本区的平均水平。统计表明,16~30的坡度范围是滑坡最容易发生的。大于45以上的坡段很少发生滑坡。灌木林和天然草地这两种土地类型滑坡发育率最高。对于泥石流,研究表明,涅如组中泥石流发育面积最大,发育率也最高。泥石流发育的最适宜坡度也是16~30这样一个坡度范围。冰川和永久积雪区则最易发生泥石流。崩塌发育与地层类型、坡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崩塌主要发育在涅如组中,并且集中在坡度大于60以上的陡坡段中。这些初步成果的取得,是以后进行该区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19年6月10—13日,龙川县发生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境内发生大量滑坡、泥石流灾害,贝岭镇米贝村是三个重灾区之一。本文以贝岭镇米贝村6号沟发生的滑坡-泥石流链生灾害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精细化调查测量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与计算,对链生灾害特征与成灾机理展开研究。研究发现:①6号沟内共发育7处浅层土质小型滑坡,仅3号滑坡体与部分6号滑坡体转化为泥石流,构成泥石流主要物源,其余滑坡未构成持续性影响;②持续降雨下渗,坡体由非饱和向饱和状态转变,坡表形成连续饱和区,孔隙水压力的增加与孔隙水的软化促使土体强度降低,加之坡体饱和自重的增大,斜坡发生浅表层失稳破坏;③降雨的持续下渗与支沟沟源“漏斗状”地形下的地表汇水快速增大滑坡松散堆积体内的含水率,促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在重力势能下呈流态状启动、运动转化为泥石流。降雨结构影响滑坡-泥石流链生过程,前期降雨引发滑坡、后期降雨启动形成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发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当地政府进一步开展滑坡-泥石流链生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也为该地区未来区域预警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巫溪县构造上位于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核心部位,八面山弧形褶皱构造带的北缘,地理上位于三峡库区奉节—巫山段北部,区内以发育近平行的褶皱构造为主,岩层中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区内地形切割强烈、起伏大,表现为中高山峡谷地貌,年降雨量大,地质环境条件脆弱。研究区西溪河北岸多发育高位高危碎屑流型滑坡,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论文在Lidar影像分析、野外详查、钻探等手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滑坡地质环境背景、滑坡的特点及运动堆积过程,认为风化层厚度大、高陡的地形地貌、特殊的构造条件、典型的斜坡结构是滑坡发育的主要因素,持续性的降雨是滑坡发育的直接诱发因素,斜坡上部二叠系炭质灰岩、灰岩的崩落是导致斜坡中下部原本就处于孔隙水饱和状态下的志留系粉砂岩碎屑失稳并转化为碎屑流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类高位高危碎屑流型滑坡,提出了高位崩滑—高速启动—碰撞解体—高速铲刮—抛射堆积的成灾模式,为三峡库区此类滑坡的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陡倾层状岩质斜坡易产生倾倒变形,在山区可见大量由倾倒变形发展形成的大型滑坡,研究其形成机制对于正确评价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皖南山区阳台滑坡为例,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二维离散元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详细研究了阳台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阳台古滑坡的形成包括河流下切岩体卸荷回弹、倾倒变形逐步发展、滑面发展整体破坏、堆积体次级变形4个阶段。这类滑坡的防治应重点控制滑坡前缘的变形,并做好截排水工作。  相似文献   

20.
茂县新磨特大滑坡-碎屑流的发育特征与运移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6月24日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体积近800×104 m3的灾难性特大型滑坡-碎屑流灾害。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资料分析,本文对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崩滑危岩体及运移堆积特征,降雨及地震对崩滑的触发作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碎屑流运动性的主要效应及其致灾机理,并评价了类似灾害的监测预警新方法。研究认为:(1)新磨村位于1933年叠溪MS7.5地震前已经存在的大型老滑坡堆积体上,多次历史强震和历年降雨循环使滑源区砂板岩坡体表层卸荷带失稳剥离,内部岩体完整性和强度进一步损伤劣化,滑源区在2003年之前已经发育了多条宽大裂缝,并存在显著滑前变形前兆,新磨滑坡本质上是一次后地震机制的灾难性高速岩质滑坡-碎屑流。(2)新磨基岩顺层滑坡体积约150×104 m3,但有约600×104 m3沟道老崩坡积体被刮铲、裹携。滑坡体高位撞击使老堆积体内“土拱效应”快速丧失并获得加速,“刮铲-裹携效应”促进了滑坡-碎屑流的流动性和扩散性,但大规模的裹携也限制了碎屑流运移得更远。这种冲击加载-刮铲裹携的破坏机制与1986年新滩滑坡、2000年易贡滑坡和2004年贵州纳雍左营滑坡等类似。(3)滑坡-碎屑流产生的地震信号分析可再现整个滑坡、冲击、运移、停积等全过程,震前InSAR形变资料分析则揭示了显著的变形前兆,两者结合应是未来这类超视距崩滑-碎屑流灾害早期识别、评价和预警的新方法。(4)鉴于滑后新磨流域仍然存在大量新老裂缝及其切割而成的危险块体,建议立即开展详细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避免类似灾害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