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挥山区农业气候资源优势 攻克两系杂交稻制种难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提高两系杂交稻制种这个问题,根据其不育系育性转换期以及现有不育系的温敏型,从农业气象角度出发,提出攻克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难关的技术措施。抓好“三防”,按“四佳”选择制种基地,无疑将使两系杂交稻制种产量和杂一代的纯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沈国权  龙国炳 《气象》1977,3(12):12-14
发展杂交米稻,首先得有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上以不育系作母本,恢复系作父本,按一定的行数比例相间种植,让恢复系的花粉落到不育系的柱头上受精结实,使不育系结出的种子恢复可育性能,杂种能自交结实并有杂交丰产优势,以供大田生产应用。这一制备杂交水稻种子的过程称为“制种”。由于杂交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省两系水稻的选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产量和品质上显出一定优势,正在由试验转向应用。省委、省政府提出我省“九五”期间要推广种植两系水稻100万公顷,因此,两系水稻种子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两系水稻是指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它具有在长日高温下不育和短日低温下可育的特性,因此可用其不育性进行制种,用其可育性进行繁种,从而达到一系两用的目的。两系水稻可分为光敏型、温敏型和光温互作三大类型,目前广东生产和科研中应用的主要为温敏型(临界温度一般为23℃)。因此,两系水稻的繁殖对气象条件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水稻的育性模型导出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和临界日长指标,用15个代表站1951-1988年逐日平均气温和理论日长分析了7001sN5088s和安农s-1三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日期及不育期和发育期长度的气候学特征,为二系法杂交水稻的育性转换提供一种实用分析方法,并为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两系杂交稻的首要不育系———培矮64S制种的气候适应性, 一方面可为两系杂交稻的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另一方面也可为其它不育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分析气候适应性时, 首先利用播种—抽穗天数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 建立发育期模型; 然后利用自交结实率资料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建立育性量化模型, 并求出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最后将我国稻区35个站点42年 (1951~1992年) 的气象资料代入发育期模型, 求出各站点的可能出穗持续期 (最早出穗期—最晚出穗期的历期), 对比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确定培矮64S在80%、90%和95%保证率下连续不育 (可育) 的初、终日, 将连续不育期作为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季节, 将连续可育期作为繁殖培矮64S的季节。结果显示:培矮64S仅能在海南岛及云贵高原中低海拔地区自交繁殖; 而在东北、云贵高原以外的稻区, 培矮64S均可用于生产两系杂交稻的种子, 各稻区制种季节的长短、起止日期与种植地的纬度、海拔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南繁气候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临界温度和出现生理不育的低温界限为指标。初步分析了海南岛南,中,北部一年中大于95%的气候保证率,短于临界日长,低于可育上限温度并高于可育下限温度的持续时间,以说明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海南繁殖的气候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以来我们受863—101—01专题委托,对该专题新育成光(温)敏感核不育品系进行鉴定,旨在研究光温条件对供试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影响,探明育性转换的临界光温指标,进而从中筛选对温度钝感、生态适应性较广的光(温)敏感不育系,为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繁殖、制种和推广提供农业气象依据。这里提供的是1990年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找到了 3种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州市繁种和制种的适宜播期和农用海拔角度,从而为两系杂交稻繁殖和制种的成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关键词:两用核不育系 育性 试验  相似文献   

9.
《气象科技》1978,(2):23-23
发展杂交水稻是提高我区水稻生产水平的一项新途径。为了大力发展杂交水稻,首先必须搞好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而在杂交制种工作中,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是制种工作的主攻方向。1976年全区各点制种经验证明,凡能花期相遇的,都是成功的,制种田亩产达90多斤;花期严重不遇者,亩产仅有几斤,导致失败。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的育性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矮64S是我国目前两系法杂交稻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实用不育系。利用培矮64S在南京、武汉、长沙、贵阳、三亚等地的多年分期播种资料及其相应的温度和日长资料,分析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性和可繁性,并采用光温分级法和育性量化模型法,分析了培矮64S的育性转换光温指标。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充分发挥我省气候资源优势调整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在育性转换期和亲本扬花授粉期对光、温、水等气象因子反应十分敏感。由于我省气候受季风影响,夏季温度年际间变幅大,给两系杂交稻制种带来一定的风险。近2~3年,在一些制种气候不稳定区域,多次出现制种失败,一度影响了两系杂交稻的推广。我省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在什么气候区域,什么季节安排制种,才能将气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广西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期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利用广西 80多站的气象资料 ,统计分析了广西各地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期 ,提出了广西杂交水稻安全制种应注意的一些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永州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气象条件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志宇  周斌 《贵州气象》2008,32(3):22-23
通过对农田与气象站同步观测气象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对永州市历史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掌握了农田小气候气象因子变化和调节规律,总结出永州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育性转换和抽穗扬花“两个安全期”最佳安排时段,为回避或减少制种的气象灾害风险、提高制种的产量和质量等工作提供了科学气象理论依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纳入国家高科技计划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在我省已向实效方向发展。1994-1997年全省累计制种9600亩,高产示范40多万亩。全国到“九五”末期,计划推广5000万亩,实现增产粮食25亿公斤。为配合这一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新技术的推广,赣州地区气象局组织有关人员,在省、地、市、乡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于”97年首次在赣州市龙埠乡进行了几种有希望在赣南推广的两用核不育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育性鉴定试验种植。以确定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南可用于制种或繁殖的时期,为提高制种纯度和产量,提高繁种产量,提供可靠依据。现依据这一试验结果,就赣…  相似文献   

15.
光敏核不育水稻两用系,即在孕穗期处于相对长日照高温条件下表现不育,可以配制生产用杂交种,在相对短日照、低温条件下,可以恢复结实,进行自身繁殖。育种上用这种育性随光温条件改变而改变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培育  相似文献   

16.
涂方旭  李雄 《广西气象》2001,22(4):40-43
根据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广西80多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广西各地两系统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期,提出了广西杂交水稻安全制种应注意的一些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两用核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模型与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依据水稻光敏不育系育性的实验结果,提出衡量不育系育性变化规律的特征值及其量化模型。并用7个不育系的多点多年育性资料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介绍了鉴定不育特征值的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核不育系所需的气象条件以及气象因子在两系杂交稻的育性转换中所起的作用的阐述,为两系杂交稻制种、有种的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气象模型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主要是抽穗前5 ̄20天的光温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数量关系可由结实率量化模型表达。温敏型不育系的育性由温度主控;光敏型不育系的育性在日长大于最适日长时由日长主控,日长短于最适日长时由温度主控。温光对育性的影响存在互补效应,在最适温度以下,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延长;在最适温度以上,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缩短。温光当量可作为比较温度和日长对育性影响大小的具体量值。根据结实率量  相似文献   

20.
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的水热传输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两系杂交稻制种易遇夏季低温危害制种纯度的技术瓶颈,为正确采用以水调温预防技术,本文依据热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制种稻田的水热传输多层模型。经实测资料检验,模型稳定、可靠。对模型输入不同灌水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20 cm气温(不育系敏感期的幼穗高度)随着净辐射通量、灌水深度、进水及出水口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增温幅度受这些因子的综合影响。要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必须考虑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对育性的实测表明,以水调温对防御夏季低温,提高制种纯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