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戴敖锁 《地理教学》2013,(24):32-34
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解读为例,从文本内涵、彰显思想、实践指导等三个梯度对“课程基本理念”进行了解读。首先揭示其文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发现“有用”和“开放”是其两大内涵,两者互为“以生为本”核心思想的表里,两者是目标和途径的关系;其次在教育思想层面解读,发现其映照着“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价值;最后指向教育实践解读,发现其蕴含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导向、以基于“问题”的生活化、乡土化地理案例为主要载体、以“自主+合作式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2,(23):28-31
问题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知识的建构以及技能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已经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但在问题的生成上,目前的课堂多为教师包办,且大多采用“一问一答”式,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却容易使学生形成“答案意识”,即学生仅仅根据教师的提问去寻找答案,长此以往便扼杀了学生的“问题生成”。人教版必修2“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良好的问题意识,笔者通过课前的网上搜索中生成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解决乡土“准案例”的问题中,拓展生成新问题;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取学习材料,引发了比较中的问题生成;最后通过设计开放式乡土作业,引领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相似文献   

3.
彭琰清 《地理教学》2012,(2):43-44,39
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步深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被教师广泛地运用。应该肯定,“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合作与探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教学意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同样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运用起来差别很大,有的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就七年级地理上册中的“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课例,谈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运用中出现的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4.
熊国权 《地理教学》2012,(23):17-19
“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结构”的内容,如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构成)、城市的地域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等,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类内容到底如何教学,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学》2010,(8):50-51,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组织教学,而是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增”“补”“换”“调”。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应晓洪 《地理教学》2011,(14):32-33
一、构筑“心理框图” 能源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涉及到区域的地理背景,也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并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一节内容时,要理清其相关的主要要素间的关联,构筑一张“心理框图”,并以此为“通用工具地图”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知识。其基本“心理框图”如下:  相似文献   

7.
肖萍 《地理教学》2011,(14):36-37
一、缘起 最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其中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李希贵老师与鲍里奇教授几个人一起分析国内的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录像,教学内容是“分类别”。  相似文献   

8.
张骁鸣  翁佳茗 《地理研究》2019,38(7):1581-1593
从基于现象学路径的地方感研究引入,批判性地借鉴地方芭蕾概念,按照人地之间实际相处的亲疏程度不同,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公共休闲空间中的人地关系区分为三类:日常式相处、周期式相处、背景式相处。其中背景式相处的人地关系已经超越了地方芭蕾概念的解释边界,由此引发出如下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理论命题:第一,“人地整体”或“人地相处”或可取代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中用以刻画人地关系本质的“地方整体”概念;第二,目前主流的地方感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的局部的地方感研究,在它之外还应有一种围绕着人地相处的各种实际可能性来展开的整体的地方感研究,以及一种接近于哲学层次的人地关系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强有力的知识”理论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学习“强有力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真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境。然而,目前的研究对如何让该抽象的理论知识服务高中地理教学,帮助教师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较少。本文分析了通过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构建“强有力的知识”的实施路径,并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提供教学设计案例,以期为项目式教学深化落实“强有力的知识”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0.
张焕焕 《地理教学》2023,(8):43-45+56
框架是对教学任务概念化分解成的基本元素再构建的基本知识单元,框架元素具有整体性、连续性、渐进性的特征。基于框架式教学的活动设计是在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融于框架,使活动亦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使基本知识框架内涵更深刻、更丰富。本文以上海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中“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课为例进行框架式教学及活动设计,以“基本知识框架—活动框架—深度知识框架”的路径,实现对地理概念与原理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地名标志不仅是“无言的向导”,还是“广而告之”,因此,图案的设计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所重视。笔者认为:城市地名标志和标志图案的设计要体现城市特点,应具有代表性、习惯性。代表性──标志图案要与城市特点相结合每个城币因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建筑风格各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别称。这些特点应在被称为“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的地名标志上有所显示。人们的职业不同可用服装区分,物品不同常用颜色和形态区别,城市不同也应有表示的形式。潍坊称风筝都,那么风筝是潍坊典型的…  相似文献   

12.
大概念立足于学科本质,能够统领众多地理概念或事实性知识,利用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有利于促进从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向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本文将论证式教学设计的思路引入大概念统领下的地理单元教学,构建“基于单元大概念,提出核心问题”“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论证欲望”“选取证据资料,构建论证过程”“螺旋上升推理,生成单元大概念”的教学设计路径,以期为在地理教学中的落实大概念单元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四步五环”教学模式的四步为:分析——细分——定标——设计。五环为:学案设问诱导——学生自学——小组探究、实验、讨论解疑、总结——小组代表反馈问题、评价——释疑、点拔、拓展。“四步五环”教学模式在我校各个学科新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在地理学科内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课程制作是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地理课程制品在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中能起到整合内容、创设情境、培育师生地理核心素养等作用。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的“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为例,选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情境,探索课程制作在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设计中的一般实施路径,同时融合思政元素,为国家安全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拟搭建一个航空流网络结构化解析的方法论框架并应用于京昆、广兰和沪兰大通道,旨在查找航空流运行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空中大通道”途中航空流延误吸收明显,这主要源于飞行路径分化和航空流调整。(2)“空中大通道”建设使以往共享航段/活动范围设置发生较大改变,空中过流能力得到显著加强,途中航空流已具有灵活空域使用特性。但是不同大通道整体航空流运行性能也呈现个性化差异。(3)广兰大通道具有最为典型的空域均衡使用特征,京昆大通道日内高密度空域位置及范围较为固定而广兰和沪兰大通道则分别呈现范围多变和范围递减特征,在有限空域容量条件下即造成拥堵时段和持续时间的差异,航空流参与量及其稳定性、上/下行飞行路径汇聚等在其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11,(2):62-62
“空间碎片”是指人类在航天活动中产生的太空废弃物,也称“太空垃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空间碎片行动计划”首席专家李明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宇航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介绍,近年来,茫茫太空中日夜不停地绕着地球飞行的空间碎片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在轨可观测到的空间碎片有1万多个。  相似文献   

17.
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让不同的教师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更直观、形象地让听课教师和教研员比较,并领略不同设计与处理所达到的不同效果,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其目的是不断优化课堂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我们所有的听课教师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效果分析等方面对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位老师“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探究我们究竟应当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历史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融入“时间感”,帮助学生摆脱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面临的知识、思维方法欠缺的困境。本文梳理了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关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的史料陈述,以“领土主权的时空证据”作为主题,设计了三个情境的教学案例,即《更路簿》的形成与价值、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以及钓鱼岛“保钓运动”,探讨高中地理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有效作业既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查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作业是指通过做作业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相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效果。一般而言,有效的作业需要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宋立荣 《地理教学》2011,(14):12+50-12,50
今年4月1日,我在本校执教了一节人教版“俄罗斯”公开课并荣获一等奖。这节课受到了许多听课领导和教师的好评,我也收到了很好的建议和批评。为了分析总结和提高,也为了与同事交流分享教学体会,我认真地进行了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