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首次对黑龙江镜泊湖地区第四纪玄武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上生成的玄武岩在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上差别明显,但其Sr、Nd、Pb同位素组成却有明显的相似性,均具有低Sr、Pb和相对高的Nd同位素值(87Sr/86Sr=0.70396~0.704537;143Nd/144Nd=0.512656~0.512786;206Pb/204Pb=17.0856~1 7.5034;207Pb/204Pb=15.2689~15.3461;208Pb/204Pb= 37.0999~37.4363),由此指示了该区玄武岩的源区是DMM和EMI二 端元混合的结果。本文将其解释为与含有再循环的下地壳物质的地幔柱活动引起该区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但在部分熔融之前发生了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天山康古尔金矿区次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古尔金矿区与金矿体相伴分布着一些潜火山岩 。从潜火山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及单颗粒锆石表面蒸发法207Pb/206 Pb年龄资料看,潜火山岩形成于300~282 Ma。而石英正长斑岩单颗粒锆石20 7Pb/206Pb年龄值(593 Ma)反映了岩体侵位过程中捕获了基底岩石中古锆石的 年龄信息。进一步推测在阿齐山—雅满苏火山岛弧之下可能存在前寒武纪陆壳基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羌塘盆地火山岩(含少数侵入岩)的 锶(Sr)、钕(Nd)和铅(Pb)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获得中、新生代不同类型火山 岩和花岗岩类Sr同位素比值大多数为0706~0710 , 〖HT5”SS〗ε〖HT5”SS〗 N d 值 为-054~-81,均为负值, 206Pb/204Pb值为 171493~ 190313, 207Pb/204Pb值为154350~15666,208Pb/2 04Pb值为 37566~39072。根据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中生代火山岩 物质主要 来源于富集地幔区和下地壳,原始岩浆为壳幔混合型,可能与造山带的岛弧—活动陆缘环 境 有关。早第三纪火山岩岩浆来自富集幔源区,与大陆拉张环境有关。第四纪火山岩形成于高 钾熔岩区内,与俯冲环境有关。总之,本区的火山岩中生代为造山带火山岩,新生代(主要 为早第三纪)为大陆裂谷带火山岩。  相似文献   

4.
浙东早白垩世复合岩流和岩墙中蕴含的壳幔作用信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陈荣  周金城 《地质论评》1999,45(7):784-795
浙东早白垩世拉斑玄武岩—辉绿岩的Nd同位素变化较大,εNd(t)= 2.46~-8.04;其(87Sr / 86Sr)i = 0.705~0.709;206Pb/204Pb = 18.338~18.726, 207Pb/204Pb = 15.554~15.799,208Pb/204Pb = 38.419~39.319。伴生的同时代流纹岩—花岗斑岩具有华南I型和S型花岗岩的综合特征。与某些洋内弧、受混染的岛弧和大陆弧的相似拉斑玄武岩相比较,这种拉斑玄武岩不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且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在这些玄武岩中找到元古宙的磨圆锆石以及玄武岩浆与同时代的流纹岩浆相互混合的证据。这些特征说明,浙东早白垩世拉斑玄武岩浆来自富集地幔,在其上侵过程中,导致地壳岩石部分熔化,本身也受到地壳岩石及熔体的混染。  相似文献   

5.
北淮阳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北淮阳 (大别山北缘) 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带西起河南信阳东至安徽舒城,早期为偏中性和偏碱性的火山碎屑岩、熔岩及相应侵入岩,晚期出现酸性火山岩及相应侵入岩。关于该带的年代学工作前人已做了较多的研究,但所用方法仅局限于全岩KAr法和单矿物40Ar39Ar法。本文以全岩及全岩—矿物RbSr等时线法为主,辅以单矿物40Ar39Ar法和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较系统地测定了该带火山—侵入岩的时代,结果表明主期活动在130~140 Ma,晚期酸性活动在117 Ma左右,基本上均属于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6.
海洋Sr同位素的变化主要是由陆地河流注入的Sr同位素的变化所引起。在全球河流中,流经喜马拉雅山地河流(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表现出与世界上其它河流明显不同的特点,具有高87Sr/86Sr、高\[Sr\]的特征。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是世界上第四大河流,是当今世界海洋Sr的重要来源。国际上,目前人们对造成喜马拉雅河流Sr异常的原因(来源)的认识,仍存较大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认识:一是认为来源于硅酸盐岩;二是认为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风化;三是认为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近年来,作者对高喜马拉雅中央结晶岩系河流Sr同位素异常及其源岩进行的研究表明,高喜马拉雅河流Sr同位素受流域地质作用的强烈影响,呈现出高87Sr/86Sr、低\[Sr\]的特点。对岩石和单矿物的研究表明,中央结晶岩系变质岩(片岩、片麻岩)和花岗岩黑云母中的87Sr/86Sr与\[Rb\]成正比并具有高87Sr/86Sr、低\[Sr\]的特征。黑云母矿物具有的易风化性,为高喜马拉雅河流放射性87Sr提供了主要来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Sr异常(高87Sr/86Sr和高\[Sr\])则可能是反映了流经整个喜马拉雅造山带河流Sr混合平衡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元古宙大陆溢流玄武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祁连山西段大面积分布的元古宙浅海相火山岩系是大 陆裂 谷火山作用的产 物,属大陆溢流玄武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具有高εNd值和低( 87Sr/86Sr)i值 ,系派生于岩石圈之下的地幔柱源,但也显示有岩石圈组分卷入的证据。它们的形成是地幔 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北祁连山早古生代洋盆开启的前兆。  相似文献   

8.
SrNd同位素参数广泛应用于岩石物质来源及其成因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者在应用这些参数时并未说明它们的误差大小,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作者首次利用误差传播定律推导出了有关参数的误差估算公式,这些参数包括Sr同位素的初始比值(87Sr/86Sr)t、Nd同位素的初始比值(143Nd/144Nd)t、εSr(t)、εNd(t)、Nd同位素模式年龄等。Rb、Sr含量的高低及其测定误差决定着(87Rb/86Sr)s的误差,Sm、Nd含量的高低及其测定误差决定着 (147Sm/144Nd)s的误差,(87Rb/86Sr)s的大小及其误差、(87Sr/86Sr)s误差、年龄值大小及其误差共同影响着(87Sr/86Sr)t的误差。同样,(147Sm/144Nd)s的大小及其误差、(143Nd/144Nd)s 的误差、年龄值大小及其误差共同影响着(143Nd/144Nd)t的误差。Nd同位素球粒陨石模式年龄TCHUR和单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的误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47Sm/144Nd)s的大小、(143Nd/144Nd)s 的大小及这两个比值的误差,而Nd同位素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2的误差除上述影响因素之外,还包括年龄值大小及其误差。通过对广西姑婆山4个花岗岩样品SrNd同位素参数及其误差的计算,作者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采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试数据和高精度的年龄数据是获得理想示踪参数的保证,Rb、Sr、Sm、Nd含量沿用微量(包括稀土)元素测试结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高Rb样品更应该谨慎从事。建议研究者在使用SrNd同位素参数时能够估算这些参数的误差,并在文章中有所说明。  相似文献   

9.
根据赣南会昌地区中基性火山岩高碱、富钾、低钛、贫铁,岩石中斜长石斑晶具钾长石环边,基质中存在大量钾长石微晶,以及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确切厘定会昌地区的中基性火山岩为橄榄玄粗岩安粗岩组合,属典型的大陆板内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对会昌橄榄玄粗岩进行了RbSr同位素定年研究,确定其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07.3±2.3Ma。 会昌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SrONdPb 同位素组成的特征为: 偏高的 ISr(0.7098~0.7115); 较低的δ18O值(5.3‰~7.0‰);中等的εNd(t)(-0.61~-3.60); 富放射性成因铅((206Pb/204Pb)i=17.32~18.29, (207Pb/204Pb)i=15.34~15.65, (208Pb/204Pb)i =37.51~38.60)。会昌橄榄玄粗岩的Δ7/4Pb值为-7.8~+16.8(平均值为+5.42), Δ8/4Pb值为27.3~97.3 (平均值为68.04), ΔSr值为96.2~114.1 (平均值为104.3),这表明存在典型的Dupal 同位素异常。根据SrO, SrNd, SrPb, NdPb, PbPb同位素相关特征, 判明会昌橄榄玄粗岩是由亏损地幔端元(DM)和岩石圈富集地幔端元(EM)在源区混合形成的。按SrNd双变量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源区物质中亏损地幔端元和富集地幔端元所占份额各占50%左右。会昌早白垩世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带的形成反映了华南板块内部在燕山晚期发生的一起重要的伸展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0.
思茅盆地2350 m以深新发现了累计厚度149 m的富钾盐体。为了厘定其成钾物质来源,本文重点对15件钾石盐岩样品的Sr、K同位素和7件硬石膏岩样品的Sr、S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Sr、S、K同位素均具有海水的特征,说明该盐体的成钾物质来源为海水。87Sr/86Sr值分别与δ34S. V- CDT值和δ41K值负相关揭示析盐期存在陆源淡水补给蒸发盆地。淡水补给导致样品的87Sr/86Sr值大于母源海水、δ34S. V- CDT和δ41K值小于母源海水。混源模拟计算显示钾石盐岩中淡水补给锶元素的比例为3. 3%~29. 2%,硬石膏岩中淡水补给锶元素的比例不超过35. 2%。淡水补给Sr、S、K元素的量较少,不足以影响我们根据相应的同位素指标对盐体母质来源的识别。本项研究综合应用传统的Sr- S同位素与新兴的K同位素示踪思茅盆地深部富钾盐体的物源,为进一步研究其成因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早三叠世作为地球发展史上一个高度的反常时期,人们对其关注程度远不及二叠纪/三叠纪界线。海相碳酸盐的碳、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是了解重大突变期的生态环境事件和地球过程的重要切入点。根据前人公布的川东地区早三叠世锶、碳同位素数据,绘制同位素演化散点图,根据曲线的演化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的对比,分析其控制因素和地质过程。研究表明,川东地区早三叠世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单调上升,具有很高的全球一致性,由河流注入到海水的高放射成因的锶含量增加是加剧87Sr/86Sr比值单调上升的主要原因。碳同位素演化曲线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高频率、大幅度波动,大量的磷酸盐注入海洋使菌藻类大量繁殖,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增强,有机碳埋藏量增大,使δ13C偏高。甲烷水合物吸收与释放等暂时性效应不是引起曲线来回波动的主要因素,海洋水体倒转等持续性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曲线异常,但对其驱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δ13Ccarb和δ13Corg的同步研究并参考早寒武世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定量恢复高大地形的古高程是地质学家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将自生矿物中氢氧同位素用作古高程计的历史不长,这种方法还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可用到比新生代更古老的时期。根据与气团上升和水汽凝结的热动力学性质相关的瑞利平衡分馏原理,建立了这种古高程计的热动力模型,这个模型应用简便,适用于纬度小于35°的地区。区域性经验关系的方法误差较小,但也有计算繁琐、适用区域有限的不足。以上两种方法的计算精度均有待于提高。研究中使用方解石作为样品最普遍,在方解石、高岭石、蒙脱石和针铁石等矿物中,究竟使用哪种推算古高程产生的误差更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地质研究中的某些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延河 《地学前缘》1998,5(2):275-281
文中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回顾了利用氢氧同位素示踪成矿溶液来源,研究水岩反应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提出水岩相互作用是一个连续的演化过程,可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交换温度、水/岩比及体系的平衡、封闭情况是不一样的。以太古宙条带状硅铁建造为例,介绍了硅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新进展,证明了太古宙条带状硅铁建造为海底喷气成因,条带状构造与海底热液的周期性喷发有关。文中还介绍了氦同位素在示踪幔源组份方面的最新进展,指出我国东部油气区天然气中的氦、氩、二氧化碳等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地幔;根据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的氦同位素组成和分布特征,提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活动,结核的一个圈层可能代表了一次大的海底热液活动。  相似文献   

14.
阿坝州位于四川西北部,与青海、甘肃交界,处于高海拔地区;该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长江与黄河上游水系均流经该区域。通过系统性采集区内河水(76件)、井水(7件)、溪水(8件)等样品,测试水体中D与18O的丰度与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①受大气降水与流经地层的影响,阿坝地区河水中D与18O的丰度均显著高于溪水、井水与自来水等介质,线性相关性表明,河水中18O的富集与硫酸盐矿物的溶解密切相关;②阿坝地区井水、自来水、溪水之间存在明显的水力联系;③对于阿坝地区而言,黄河上游河流中δD与δ18O值均高于长江上游水系河流,但两者之间差别较小,这由于同一地区水系具有相同的大气降水来源;④河水、井水、溪水等表水中微量元素呈高Ba、Zn、Cr,低As、Pb、Cd的特点,与该地区岩石样品中微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表水中微量元素含量主要受地质背景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5.
青海玉树地区莫海拉亨铅锌矿床和东莫扎抓铅锌矿床均位于青藏高原金沙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夹持的羌塘地体东北缘,是"三江"北段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铅锌矿床的2个典型代表。笔者曾通过对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的S-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认为其成矿物质来源于沉积地层。本文在野外地质观察基础上,亦对莫海拉亨铅锌矿床的矿石矿物和重晶石进行了S同位素组成分析,对矿石矿物、脉石矿物和区域地层进行了Pb同位素组成分析,对脉石矿物进行了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硫化物δ34S值为-30.0‰~7.4‰,峰值为-18‰~-2‰,反映了总体富轻硫的特征,而重晶石δ34S值为20.2‰~+24.2‰,来自于第三纪陆相盆地。宽的δ34S变化可以解释为流体在盆地内活动期间与不同地层单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继承了不同物质单元的S同位素特点,还原硫应主要来自于硫酸盐的细菌还原或者含硫有机质的热还原,反映硫来自沉积盆地。矿石矿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8.298~18.694、15.298~15.721、38.169~38.894,而脉石矿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8.418~18.672、15.418~15.719、38.403~38.845。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Pb同位素组成介于区域上地壳Pb组成范围内,总体类似于MVT矿床,显示Pb等金属元素来源于上地壳岩石。脉石矿物的(87Sr/86Sr)iεSr(t)、(143Nd/144Nd)iεNd(t)分别为0.70851~0.70906、57.4~65.2、0.512265~0.512361、-6.5~-4.6。Sr-Nd同位素特征亦显示脉石矿物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壳岩石。总体来说,莫海拉亨铅锌矿床的S-Pb-Sr-Nd同位素特征均与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的一样,显示均来自沉积地层。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莫海拉亨铅锌矿床和东莫扎抓铅锌矿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6.
夏甸金矿是胶东金矿集区中一处大型焦家式矿床。文章在详尽的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基础上,对该矿床进一步开展 了H-O同位素并首次开展了He-Ar和Sr-Nd-Pb同位素示踪研究,为该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新的制约。石 英中流体包裹体的H-O同位素(δDV-SMOW=-102.3‰~-93.9‰,δ18OH2O=-0.2‰~1.6‰) 揭示出成矿流体主要为富集地幔流体, 并有少许大气降水加入;黄铁矿中He-Ar同位素[3He/4/He=0.58×10− 6~1.90×10− 6 (0.42~1.36 Ra),40Ar/36Ar=724.7~1358.4]同样 表明成矿流体以富集地幔流体为主导;矿石及蚀变岩的Nd-Pb同位素既不同于围岩花岗岩,也不同于基底变质岩,与胶东 地区中生代软流圈地幔起源的玄武岩也相差甚远,而与胶东地区中生代富集岩石圈地幔起源的煌斑岩相一致,但它们的初 始87Sr/86Sr比值明显高于煌斑岩,甚至高于围岩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 幔,并在其上升过程中与基底变质岩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泉水的水化学、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市泉水的水温、溶解氧、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pH值、总溶解固体等进行了现场检测,对泉水中的K+、Na+、Ca2+、Mg2+、Cl-、SO42-、HCO32-、NO3-离子,D、18O组成和Sr、87Sr/86Sr比值等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对泉水按成因进行了分类,并与30年前的泉水普查资料作了对比。调查表明,曾以泉多著称的北京市,1980s初存在的几乎全部二类泉和60%的一类泉如今已消失,仅存的13眼泉的出水量也明显减小,这与降水量的减少和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有关。水质分析表明,现在绝大部分泉水水质良好,物理和水化学指标与30年前相比变化甚微,明显没有受人类活动的污染;泉水仅在浅部循环,在地下滞留时间较短,更新能力强;泉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与浅层地下水联系密切,构成了统一的地下水系统;泉水中的Sr为碳酸盐岩风化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上向黑矿(Uwamuki Kuroko)是日本最典型的黑矿型矿床,它形成于日本岛弧中新世矢折岛弧裂谷环境,产于双峰式岩石组合的长英质火山岩系中。矿床由下部筒状硅矿带和上部块状黑矿带构成,后者显示典型的上黑(黑矿)下黄(黄矿)金属分带。为探索研究长期争议的成矿物质来源,系统测定了矿石和主岩的Os,He同位素组成。含矿流纹岩系的R/RA值介于0.93-1.14间,证实该岩浆可能主要来源于陆壳重熔。上向黑矿的上部块状黑矿矿石具较高的^187Os/^188Os值(2.246-7.608),反映矿石Os主体来源于壳源沉积物或矿区基底岩系;下部脉状-网脉状硅矿、块状黄矿和少量黑矿则具低^187Os/^188Os值(0.423-0.793),证实矿石Os具两源性,估计幔源物质贡献约57%-89%,壳源物质贡献约11%-43%。此外,在上部块状黑矿带内部,矿石 ^187Os/^188O显示清楚的垂向韵律性变化,揭示了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的周期性混合,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两阶段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9.
Carbon, oxygen and clumped isotope (Δ47) values were measured from lacustrine and tufa (spring)‐mound carbonate deposits in the Lower Jurassic Navajo Sandstone of southern Utah and northern Arizo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alaeohydrology. These carbonate deposits are enriched in both 18O and 13C across the basin from east to west; neither isotope is strongly sensitive to the carbonate facies. However, 18O is enriched in lake carbonate deposits compared to the associated spring mound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evaporation of the spring waters as they exited the mounds and were retained in interdune lakes. Clumped isotopes (Δ47) exhibit minor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lake and tufa‐mound temperatures, suggesting that the rate of carbonate formation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was moderate. These clumped isotope values imply palaeotemperature elevated beyond reasonable surface temperatures (54 to 86°C), which indicates limited bond reordering at estimated burial depths of ca 4 to 5 km, consistent with independent estimates of sediment thickness and burial depth gradients across the basin. Although clumped isotopes do not provide surface temperature information in this case, they still provide useful burial information and suppor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local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ignificantly extend the utility of combining stable isotope and clumped isotope methods into aeolian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20.
位于极端干旱区的额济纳盆地,是我国内陆地区代表性的盆地之一。这里不仅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脆弱的生态系统,而且在平缓的戈壁滩下面,沉积有厚达200-400余米的古湖相地层。盆地东南与最高达近500m沙丘的巴丹吉林沙漠比邻,构成了特征性的盆地-沙漠系统,是世界少有的自然景观,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考察研究工作揭示,巴丹吉林沙漠在蹑今30000a左右存在一湿润时期(Wunnemann等,1998;杨小平,2002;杨小平等,2003),并与临区腾格里沙漠相应时期发育的大湖期可以对比(Zhang等,2002,2004)。 新近的考察工作发现,在盆地东南部古日乃与巴丹吉林沙漠过渡区,存在有多级古沙丘被水夷平的、高度不等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之上,保存有水体快速蒸发环境条件下沙粒物质被钙质胶结的坚硬、类似砂岩的顶盖,其高度在大范围内可以对比,同时伴有湖相碳酸盐沉积、根管等。这些地貌、沉积与盆地北部沙砾石层中大量出现的贝壳化石和湖相地层,构成了古湖泊存在的地质证据。 14C测年结果表明,分布于第二级平台上的碳酸盐结核其形成年代为距今25000a前(25630±270a、25530±230a、25640±220a,半衰期5568a,下同),掰鳃类贝壳化石的年代为距今28000a(28530±430a、28630±320a、28780±340a、28560±280a)。 对这两组样品进行87Sr/86Sr分析结果表明(表1),碳酸盐沉积的87Sr/86Sr比值变化较为显著而贝壳化石的87Sr/86Sr比值变化相对较小,且贝壳化石的87Sr/86Sr比值的平均值小于碳酸盐沉积的87Sr/86Sr比值。 由于贝壳化石和碳酸盐沉积的87Sr/86Sr比值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古湖水的锶同位素比值,而87Sr/86Sr比值又与湖泊水体盐度相关(刘秀明等,2000),因此可以推测,贝壳化石所代表的古湖泊发育时期的水体较碳酸盐结核形成时期的盐度要低,也就是说古湖泊发育早期的为淡水,后期水体盐度有所增高。这是与贝壳化石本身代表的淡水种属相一致。由于后期湖泊水拉的快速下降和水体的快速蒸发,使得碳酸盐结核沉积的87Sr/86Sr比值增高,而这种古湖泊水位的快速下降和结核的形成是直接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反映了该时期额济纳盆地古湖泊高湖面的存在和气候快速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