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缝洞型潜山油气藏构造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埕岛油田古潜山油气藏为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埕岛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并经受了多期次的断裂与剥蚀作用,为油气成藏创造了良好条件。埕岛油田古潜山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即埕北20断层下降盘的西排山,上升盘的中排山和东排山,三个潜山带成帚状敛于凸起最南端,为几个二级构造单元交汇处,构造应力较发育。埕岛油田有三种储集空间类型:晶间孔隙、溶蚀孔洞和裂缝。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孤岛与埕岛潜山油气差异富集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阳坳陷孤岛潜山和埕岛潜山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悬殊,目前原因尚不清楚。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烃源岩有机地化、储盖层物性等特征,对孤岛、埕岛潜山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对比并剖析造成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孤岛潜山和埕岛潜山被多个生烃洼陷所环绕,两者均具有充足的油源;孤岛潜山溶蚀孔洞、裂缝发育差,导致油气向潜山内部充注效率低;而埕岛潜山溶蚀孔、洞、缝发育好,油气向潜山内部充注效率高,故潜山储层特征差异是导致两潜山油气差异富集的主要原因;孤岛潜山东营组遭受剥蚀,潜山顶部风化壳储层与馆陶组下段砂体直接接触,潜山风化壳圈闭缺少有效遮挡条件,导致潜山油气可以在剥蚀处进入馆陶组,缺失了潜山成藏的保存条件,与之相比,埕岛潜山发育良好盖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遮挡条件,保障了规模性潜山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利用非线性大变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埕岛油田古生界裂缝发育状况。在区域构造背景、基本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能够代表古生界构造变形特征的Tg2反射层、首先对整个埕岛油田进行了平均整旋角和平均整旋角梯度值的计算,编制了平均整旋角和平均整旋角梯度值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裂缝的延伸方向和发育程度。为了紧密结合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又对埕北古1井区、埕北古5井区、埕北20井区等3个局部  相似文献   

4.
埕岛地区构造体系归属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埕岛地区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潜山披覆构造带,已取得了很大的勘探成果,但它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和关系一宜不太清楚,影响到进一步的勘探。该文从构造演化、沉积发育等方面分析了埕岛地区的地层、构造及沉积特征,说明桩西潜山和埕岛潜山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属于同一构造带;埕岛构造应该属于沾化凹陷构造体系,而非以前那样即把它划在沾化体系之外,又不能够确定它属于渤中构造体系,从而对该区的勘探研究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埕岛—胜海潜山带古喀斯特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岩心描述为基础并结合其他资料,研究了埕岛-胜海潜山带古喀斯特作用及其控制因素,讨论了古喀斯特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对于进一步研究该区的储层特征和孔隙演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埕岛地区潜山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埕岛地区潜山勘探获重大进展,发现了太古宇、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等多层系的潜山油气藏;油气藏类型有风化壳型、屋脊断块型、潜山内幕型及地层不整合层状油气藏。对该区潜山地质结构、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被古近系(下第三系)覆盖的埕岛潜山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单元之一,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分布特征,而储集条件控制了油气富集高产。潜山油气藏多与第三系油气藏上下叠置,形成复式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埕岛地区潜山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埕岛地区潜山勘探获重大进展,发现了太古宇、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等多层系的潜山油气藏,油气藏类型有风化壳型、屋脊断块型、潜山内幕型及地层不整合层状油气藏。对该区潜山地质结构、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被下第三系覆盖的埕岛潜山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单元之一,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分布特征,而储集条件控制了油气富集高产。潜山油气藏多与第三系油气藏上下叠置,形成复式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三维地震相干数据分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解释断层和识别沉积相(砂体预测)等地质特征研究方面有独特效果.为了解决埕岛油田埕北302潜山复杂断层解释和埕北凹陷沉积相分析两项问题,采用了相干分析技术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解释出了埕北302潜山区块众多次级断层和裂缝,识别出了埕北凹陷馆陶组上段沉积相、沉积亚相并预测了有利砂体,得到了满意的研究结果.本文在简要介绍三维地震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原理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该技术在埕岛油田断裂系统解释和沉积相(砂体)预测中的具体应用并展示了成果,证实了地震相干分析的技术优势以及在油田应用的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9.
埕岛油田古生界潜山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目的是分析埕岛油田古生界潜山的成藏条件,介绍了油田构造特征,详细地分析了潜山储集空间的溶孔,溶洞,裂缝三种类型,讨论了影响储集物性因素和储层分布规律,分析研究了圈闭条件及运移通道,总结了研究区古潜山油气藏的富集规律,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埕岛复式油气田聚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埕岛油田是一个典型凸起成藏的复式油气田,也是胜利油区增储上产生的一个重要阵地。该油田在以太古界的花岗片麻岩为结晶基底、以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的碎屑岩为沉积基底的潜山背景上发育了构造、岩性、地层及岩性-构造等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埕岛中东部潜山带古生界和太古界储层裂缝分布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根据埕岛地区地质、测井、试井等资料,对研究区古生界及太古界地层中裂缝的参数进行了估算和评价。采用曲率法、应力场模拟技术及断裂因子等方法,对研究区风化期破裂缝及构造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12.
试论沾化凹陷长堤古潜山的含油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长堤古潜山的地质结构以及该地区的勘探历程,并将其与桩西和埕岛潜山进行对比,认为五号桩洼陷孔二段亦可作为潜山的油原层。长堤潜山应具有孔二段、沙四段和沙三段甚至可能还有古生界等多套油源层系;其生成的油气可通过长堤断层、不整合面以及裂缝、裂隙等通道穿过前人所谓的中生界“夹墙”运移进入潜山储集层;长堤古潜山应是一个含油潜山,其油气聚集和分布具有与埕岛中排山类似的差异聚集特点。  相似文献   

13.
胜利油田埕北30潜山裂缝系统的地应力有限元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埕北30潜山带以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和太古界的变质岩为主要储层,构造裂缝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尤其是对于太古界的变质岩来说,裂缝发育是研究区内油气聚集的主要标志,该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埕北古生界顶面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按应力性质进行了区带划分,预测了储层有利区块,预测结果应用于井位部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埕岛潜山带的古岩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观察描述岩心和综合分析地震剖面资料基础上,对埕岛潜山带的古岩溶作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风化壳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标志与特征、岩溶分带以及控制岩溶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本区古岩溶作用发育的历史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本区构造发展历史,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划分为四期,即:同生-近地表成岩期、风化壳期、浅埋藏期、深埋藏期,这对于深入研究该区的储集层特征和孔隙演化规律以及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二连盆地不同岩性潜山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古生界潜山岩性分布具有多样性,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常规测井和伽玛能谱测井等技术对二连盆地不同岩性潜山储集层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岩潜山、凝灰岩潜山和动力变质岩潜山储集层较发育,以溶蚀型储集层为主,孔缝组合类型为洞穴型、孔洞-裂缝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花岗岩潜山和区域变质岩潜山储层欠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缝,孔缝组合类型为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不同岩性储集层纵向分布具有分带性,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岩溶带、风化淋滤带、强风化碎石带和内幕溶蚀带;灰岩潜山和凝灰岩潜山储集层纵向分布广,具有纵向随机发育的特征,花岗岩潜山和花岗碎裂岩潜山存在风化壳储集层和内幕储集层。综合分析认为潜山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岩性、距离潜山顶面的深度、构造运动及断裂分布和热液活动。不同岩性的储集层主要分布在距离潜山顶面80m深度范围内;裂缝发育带沿断裂呈带状分布,而且随着与断裂距离的增加,构造裂缝分数维值逐渐减小;热液活动对储集物性起着改善和破坏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下古生界潜山高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埕岛油田是我国浅海-极海海域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整流油气田,四周环凹,油源条件十分优越,全区可划分为西排山,中排山,东排山三个潜山带构造单元,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是断裂和风化壳不整合面,区域盖层发育良好,储集条件是油气富集高产控制因素,纵向上潜山带储层主要集中在潜山的风化壳;平面上主要沿断层分布,沿断层发育的奥陶系在潜山是本区古生办潜山勘探的最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域发育勘探潜力巨大的覆盖型潜山,这类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模式是当前潜山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地震、测井、铸体薄片、井壁岩心、常规物性、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资料,开展了石臼坨—辽西凸起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和分布模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覆盖型潜山以长英质含量较高的混合花岗岩为主,发育多种类型的溶蚀孔隙和裂缝,其中构造裂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2.2%,平均渗透率为0.445×10-3 μm2。覆盖型潜山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风化黏土带、风化砂砾岩带、风化裂缝带、裂缝发育带、相对致密带和基岩带。 (2)富长英质的岩石为裂缝型储集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较高的长英质含量利于构造成缝和风化、淋滤、溶蚀改造。 (3)印支期—燕山期的强烈隆升是形成优质风化壳储集层的必要条件,而多期次构造作用叠加是潜山规模裂缝型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储集层距印支—燕山主控断裂的远近和所处构造部位进一步影响了裂缝的发育。 (4)风化淋滤对于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改造具有重要作用,是控制储集层垂向分带性的主要因素。 (5)建立了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分布模式,叠合破碎带的风化裂缝带和裂缝发育带是优质储集层的有利发育部位,二层结构潜山风化壳更为发育,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区域潜山内幕裂缝带厚度更大,裂缝发育带和破碎带发育更为密集。  相似文献   

18.
张克鑫  漆家福  林会喜 《地质科学》2006,41(2):270-277,290
济阳坳陷埕岛—垦东潜山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相邻。4条地震剖面在桩西和埕岛地区中生界内揭示大量逆冲断层,据此分析了该构造带不同部位的沉积—变形特征。郯庐断裂带在中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郯庐断裂带的复杂运动过程是桩西和埕岛地区逆冲断层乃至整个北西向构造带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直接动力之一。埕岛—垦东构造带在中生代之前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其后由于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块发生复杂的斜向离散—斜向汇聚运动,造成构造带不同位置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构造面貌,于晚白垩世时形成北西向的埕岛—垦东构造带;新生代时因济阳坳陷形成再次统一接受沉积成为潜山披覆构造带。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义和庄古潜山溶蚀、裂缝发育带灰色—遗传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裂缝识别测井、声波测井、深浅双侧向测井求取溶蚀和裂缝带发育参数-裂缝张开度、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地层系数、残余岩溶强度指数和裂缝发育指数,并结合岩芯观察和录井资料,给出控制特征参数,建立潜山灰岩储层单井溶蚀、裂缝带模式图。在此基础上,应用灰色-遗传过程识别系统对义和庄潜山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溶蚀和裂缝带识别,预测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20.
天然裂缝是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其发育程度影响着潜山油气运移、聚集、保存和单井产能.利用岩心、薄片以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吉华1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明确了影响研究区变质岩储层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最后运用多信息融合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裂缝的分布进行了综合评价.吉华1潜山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