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鲁西茌平背斜构造带被夹持在东侧寿张凹降和西侧监清坳陷的莘县凹陷之间,处于“凹中之隆”的有利勘探位置。该构造带的演化受西侧兰聊断裂活动的严格控制,晚三叠世,该断裂的产生接开背斜带演化的序幕。兰聊断裂的燕山期具右旋平移性质,使区内北北东向次级正断层发育,构造带基本定型。该带是相邻两凹限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地区,两凹陷内含下古生界开阔(局限)海相烃源岩和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带内下古生介顶部风化壳为良好储层;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孔西潜山构造带碳酸盐岩的成藏史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碳酸盐岩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的数值模拟,建立了成藏史数值模拟系统,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构造带为例说明了这一系统的应用.研究表明,孔西潜山构造带奥陶系烃源岩在印支期开始排烃,一次成藏开始;燕山期进入大量生、排烃阶段,成为本区的主要生烃期和成藏期;之后,一次生烃中止;喜马拉雅期该构造带进一步被埋深,开始二次生烃和第三次成藏,二次生烃的量较小.所以黄骅坳陷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应注重那些位于生烃区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形成且未被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的古构造.   相似文献   

3.
杨税务潜山带位于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东部的河西务构造带内,整体呈NE向展布,由3个平行斜列的潜山组成,属于典型的断块掀斜型潜山,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地质结构复杂。目前对杨税务潜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程度较低,因而厘定杨税务潜山带的构造演化阶段有助于分析构造对油气运移、储层改造以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为后续进一步明确有利勘探方向奠定基础。本次研究通过研究区内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杨税务潜山带的断层发育、构造层的划分进行了详细研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揭示了杨税务潜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6套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中—新元古界构造层、下古生界构造层、石炭—二叠系构造层、古近系构造层和新近系—第四系构造层。构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印支期,在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杨税务地区形成了近EW向的古隆起;燕山运动中,古隆起发生旋转并抬升遭受剥蚀;在喜马拉雅期发生构造反转,大兴断层的强烈活动使廊固凹陷进入断陷阶段,随着河西务断层的发育,古隆起被分割为杨税务潜山和泗村店潜山两部分,位于下盘的杨税务潜山被拉断成如今3个潜山平行斜列的潜山带。本次对杨税务潜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以及构造的控藏...  相似文献   

4.
刘亚雷 《现代地质》2016,30(6):1311-1317
摘要:通过对下刚果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地震剖面的解释,总结了下刚果盆地盐下构造特征,认为下刚果盆地盐下发育一中央隆起带,该隆起带将下刚果盆地划分为内裂谷带和外裂谷带,大西洋枢纽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带和外裂谷带的分界线。内、外裂谷带均发育次级凸起和凹陷,呈“两凸三凹”的构造格局。下刚果盆地盐下隆坳格局控制着烃源岩、储层、盖层的类型和分布范围,控制着油气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下刚果盆地盐下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断裂控制的基底构造高部位,下一步勘探方向应以寻找基底构造高垒块为主。  相似文献   

5.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中西部受控于喜山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的推挤,在其外围形成一个巨型的盆山构造体系,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主要由复活后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组成,其中古生界小型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重要的含油气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油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塔里木盆地在纵向上由发育齐全的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上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等构造层序叠置而成,在平面上以较稳定的小型克拉通为核心,边缘环绕库车、喀什、塔西南、塔东南等褶皱或冲断变形的前陆冲断带。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小型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叠合-复合的构造特征,以及演化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含油气系统"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油气分布受小型克拉通盆地中的古隆起控制,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中的冲断带构造控制形成背斜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并存与晚期成藏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是一个由其东部的兰聊断层拉伸活动造成的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构造调节带是东濮凹陷南部发育的主要变换构造类型。根据断层的组合特点与断距变化,归纳出4种倾向类型、3类叠覆类型,并根据其组合关系细分出11种构造调节带类型,且在东濮凹陷南部识别出其中的8种类型。东濮凹陷南部的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发育有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带发育的同向调节带可作为物源通道,发育大面积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兰聊断裂带下降盘中的断鼻调节带也可作为物源出口,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央隆起带中的背向调节带起分隔次级汇水盆地的作用。东濮凹陷南部的调节带形成机制与兰聊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有关,兰聊断裂的断面形态、活动差异及走滑运动分量是调节带形成的主控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应用断层古滑距、滑动速率法研究苏丹Muglad盆地凯康坳陷生长断层活动,定量表征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幕构造旋回断陷期断层生长及活动强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控凹断层为多期、多段式生长连锁模式;控构造带断层为初期生长连锁,后期简单生长模式;控圈闭断层表现为简单生长模式。早白垩世断陷期控凹断层分段生长影响烃源岩分布,断拗构造旋回造成砂泥岩沉积显著分异,形成下、中、上部多套储盖组合。油气的聚集层位及分布规律受圈闭类型、断层在Darfur群油气大规模运移期活动强度、Nayil组-Tendi组破坏期活动强度3方面因素控制,构造转换带横向背斜以及地垒型、反向断块型等古构造可形成早期残留油气藏或浅层次生油气藏,顺向断块不利于成藏。Darfur群与Nayil组-Tendi组滑移速率之比可以代表早期油气聚集与后期油藏破坏能力的相对大小,与单条断层伴生构造圈闭的油气纵向层位聚集状态有对应关系。凯康槽东侧为高产油气聚集带,隆起带以下组合白垩系成藏为主,断阶带上、中、下组合均能成藏;凯康槽西侧斜坡带和断阶带成藏条件差,隆起带北部成藏条件一般,多层系成藏但产量不高,隆起带南部成藏条件好于北部但以下组合白垩系成藏为主;坳陷带内断层晚期活动强烈,可形成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张鑫  骆宗强  曹自强  柯岭  侯波 《世界地质》2015,34(2):460-467
为研究Great South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分析了该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盆地划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漂移期与新的板块边界形成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该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主力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受当时盆地构造位置与控凹断层的控制,主要分布于早期断陷湖盆的控凹断层下降盘,而断陷湖盆白垩系发育的储层是盆地最主要的储层。同时,构造演化也控制了与断垒、古基底凸起相关的圈闭发育及油气的运聚成藏,圈闭多具有继承性,可分为西部斜坡、中央凹陷与东部凸起三个构造带。垂向上,油气主要在断层比较发育的白垩系地层聚集成藏。平面上,油气以近源成藏为主,中央凹陷圈闭带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9.
谢昭涵  付晓飞 《地质科学》2013,48(3):891-907
松辽盆地T2反射界面高密度断层与扶杨油层油气"倒灌"运聚成藏关系密切,其成因机制备受地质学家关注,存在构造成因和水力断层等多种假说。本文系统研究了"T2"断层几何学特征,认为该断层以南北展布方向为主、断距和延伸长度幂律分布、密集成带、与断陷期断层呈"似花状"组合模式、部分断层多期活动,该断层有别于超压周期性释放产生的非构造成因的多边断层,为典型的构造成因断层。T2高密度断层和密集带的成因可以归结为3个因素: 1)坳陷期松辽盆地强烈拉张发生在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泥岩低剪切强度导致构造破碎,是高密度断层形成的前提,2)基底-断陷期断裂、火山口和基岩隆起作为早期薄弱带,控制着坳陷期断裂的形成且密集成带,是高密度断层形成的根本原因。3)塑性泥岩在坳陷期发生水平拆离作用,导致断陷期断裂与坳陷期断裂上、下不衔接,T2和T1断层上、下贯通较少,这是造成仅T2反射层发育高密度断层的有力保障。构造反转期三肇凹陷整体活动较弱,断裂密集带边界断层选择性活动,向上延伸到T06 反射层以上,反转期活动的断层正赶上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这些断层为扶杨和葡萄花油层有利的通道断层,控制着扶杨和葡萄花油层油气的运聚成藏与分布。  相似文献   

10.
塔中地区主要受塔中Ⅰ号、Ⅱ号及Ⅲ号三条大断层控制 ,形成巨型复式背斜 ,隆起高部位地层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背斜之上 ,断裂和局部构造发育。可划分出两个主要成藏期 :第Ⅰ成藏期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成熟生烃运移期 ,生排烃高峰为志留纪 ;第Ⅱ成藏期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成熟生烃运聚。第Ⅰ成藏期形成的油藏有两个特征 :在塔中Ⅰ号断裂带、北部斜坡带油气注入奥陶系及志留系圈闭中 ,形成原生油气藏 ;构造高部位 (如中央断垒带 )的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运动中遭受破坏。第Ⅱ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可分为两类 :对早期油藏的再次充注 ;聚集形成新油藏。塔中地区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断裂和不整合面 ,油气的分布也主要受断裂和不整合面所控制。塔中Ⅰ号构造带和北部斜坡带是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1.
塔中地区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塔中地区主要受塔中Ⅰ号、Ⅱ号及Ⅲ号三条大断层控制,形成巨型复式背斜,隆起高部位地层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背斜之上,断裂和局部构造发育。可划分出两个主要成藏期:第1成藏期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成熟生烃运移期,生排烃高峰为志留纪;第Ⅱ成藏期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成熟生烃运聚。第1成藏期形成的油藏有两个特征;在塔中Ⅰ号断裂带、北部斜坡带油气注入奥陶系及志留系圈闭中,形成原生油气藏Ⅰ构造高部位(如中央断垒带)的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运动中遭受破坏。第Ⅱ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可分为两类:对早期油藏的再次充注;聚集形成新油藏。塔中地区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断裂和不整合面,油气的分布也主要受断裂和不整合面所控制。塔中Ⅰ号构造带和北部斜坡带是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主要受塔中Ⅰ号、Ⅱ号及Ⅲ号三条大断层控制,形成巨型复式背斜,隆起高部位地层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背斜之上,断裂和局部构造发育.可划分出两个主要成藏期:第Ⅰ成藏期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成熟生烃运移期,生排烃高峰为志留纪;第Ⅱ成藏期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成熟生烃运聚.第Ⅰ成藏期形成的油藏有两个特征:在塔中Ⅰ号断裂带、北部斜坡带油气注入奥陶系及志留系圈闭中,形成原生油气藏;构造高部位(如中央断垒带)的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运动中遭受破坏.第Ⅱ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可分为两类:对早期油藏的再次充注;聚集形成新油藏.塔中地区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断裂和不整合面,油气的分布也主要受断裂和不整合面所控制.塔中Ⅰ号构造带和北部斜坡带是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3.
特提斯构造演化对西北非地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特提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从特提斯演化来分析盆地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北非位于特提斯构造带西段,具有三叠、锡尔特、伊利兹等多个超大型含油气盆地,主要有以撒哈拉地台为主的古生界成藏组合和北部大陆边缘为主的中新生界成藏组合.特提斯构造演化对西北非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特提斯洋开启以及海侵阶段,控制盆地烃源岩、盖层发育;特提斯洋关闭阶段,构造运动活跃,发育含油气圈闭,控制油气运移及分布.  相似文献   

14.
古老地层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可以晚期成烃成藏。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自下古生界沉积以来,地温梯度整体递减的热史和多次地层抬升剥蚀降温,延缓了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差异埋藏热演化,使部分地区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得以保持至喜山期;晚期的快速深埋升温使短期内大量生、排烃并高效运聚;为新构造期的断裂系统活化提供运移的通道;这些地质条件是下古生界油气可晚期成烃成藏的保证。塔中、轮南及环满加尔凹陷较深层是最具有晚期成烃成藏可能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下扬子黄桥地区位于下扬子对冲构造带上,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并且保存了较完整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多 套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文中采用三维地震工区构造精细解释及运动学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 特征及其变形过程,结果表明黄桥地区中上古生界和下中生界地层在自SE向NW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以前展式发育了多个 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在构造前锋,断层相关褶皱反向发育,于工区中部偏北西侧形成明显的对冲构造,地层遭受强烈的褶 皱、隆升,构造总缩短率高于47.55%;之后,区域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拉张,工区南东侧发育负反转断层,且自南西 向北东负反转程度逐渐变大,由上正下逆复合型转变为似正断层型;此次拉伸正断作用导致断层回滑,形成上白垩统填充 的半地堑构造,对冲构造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油气成藏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黄桥构造变形与其油 气成藏的关系,并提出了对冲构造背斜、对冲构造下盘及南东侧的广陵构造背斜为黄桥地区的有利油气区块。研究结果对 进一步认识黄桥及下扬子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以及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滨里海盆地以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为界,发育了极具特色的盐上和盐下2套成藏体系。为加深对区域成藏规律的认 识, 为进一步勘探提供参考,从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入手,利用最新钻井资料、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分析了盐上、盐 下层系的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盐下古生界构造层以发育大型古隆起和斜坡带为特征,海西期风化淋 滤作用改善了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性能,礁滩和岩溶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相比而言,盐上层系受空谷阶盐构造运动的影 响明显,可形成盐刺穿遮挡型、盐檐、地层尖灭型、砂岩透镜体等不同类型的圈闭,高效盐窗和盐边/断裂等运移通道是成 藏的关键,盐构造活动期与盐下烃源岩排烃高峰期相匹配是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沁水盆地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沁水盆地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热演化史及其与上古生界石炭系煤质和镜质体反射率相互关系的研究,认为沁水盆地及其邻区燕山期存在一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并由此促成古生界烃源岩的主生气期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对该盆地的天然气圈闭成藏和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雪峰造山带北西缘及其北西侧隔槽式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与油气关系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主要认识如下:震旦纪-早古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Z1-O1)和前陆盆地(O2-S)背景下形成了3套主要生储盖组合。主要烃源层牛蹄塘组早奥陶世开始排烃(油)、三叠纪末排烃(气)基本结束;五峰-龙马溪组晚古生代中期开始排烃(油),白垩纪末排烃(气)基本结束。晚奥陶世后期的都匀运动形成了雪峰造山带北缘隆起和黔中隆起(为大型圈闭),中侏罗世或中三叠世以前的油气多由周边凹陷区向这两个隆起区运移、聚集,严重影响到凹陷区中生代圈闭内天然气成藏潜力和规模。受排烃历史控制,隔槽式褶皱带内中生代圈闭构造有可能形成以五峰-龙马溪组为烃源的较大规模上组合气藏;以牛蹄塘组为烃源的下组合和中组合一般难以成藏,但在黔中隆起带有可能形成次生气藏。最后,基于构造和油气演化特征,探讨了研究区油气成藏远景,并提出了油气勘探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9.
饶勇  于水  黄兴文  程超 《世界地质》2016,35(4):1041-1051
古生界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天然气和轻质原油勘探层系,阿拉伯板块构造--沉积演化为古生界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前寒武纪—寒武纪早期Huqf群和志留纪Qusaiba段两套优质成熟的烃源岩、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以及一系列大型基底隆起或盐拱成因背斜、断背斜圈闭控制着古生界油气的分布,构成了古生界Huqf和Qusaiba两套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每套含油气系统均包括多个油气成藏组合。受早期继承性古隆起和盐构造、有利储盖组合以及断裂通道3个主控因素的影响,古生界油气成藏以下生上储侧向+垂向断裂输导运聚成藏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20.
渤海规模性潜山油气发现集中在山头的太古宇变质岩,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发育在斜坡带,已有地质模式难以解释其成藏规律.运用岩心、薄片、地震、成像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沙西北下古生界储层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发育“缝-洞”型储层,储集空间受裂缝和岩溶两大因素控制;印支期以来的3期断裂活动形成了连排式构造-地层圈闭;北侧南堡凹陷生烃灶的超压为成藏提供了强劲的充注条件,新生界披覆式泥岩提供了区域性封盖条件,断块上倾端的致密灰岩为油气在斜坡带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由此建立了“古储古堵-超压强注”的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成藏模式,为潜山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