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青海区域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2010—2016年研究区域184个ML≥2.5地震及2016年门源地震序列150个ML≥2.0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视应力时空变化。结果显示:视应力与震级呈正相关,随震级增大而升高;门源6.4级地震前中小震视应力存在起伏变化,可能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增强;门源ML 5.0强余震前小震视应力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2.
2010年滦县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 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 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资料, 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 结果表明: ① 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 震时达到峰值, 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 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 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 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 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 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 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2016年8月21日17时15分,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39.70°N,118.35°E)发生ML 3.5地震,震源深度6 km。据河北省快报目录,8月21日至10月24日共发生可定位小震694次,最大地震为9月10日ML 4.7地震。计算本次震群序列参数,分析其物理特性。精定位结果显示,ML 4.7震群集中在唐山-古冶断裂,属唐山老震区余震活动。与该区同等震级地震相比,震群中几次3级以上地震视应力水平较低,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表明该区存在较为一致的稳定应力场。震群活动显示,该震群为非典型前兆性震群。分析结果对正确了解此次震群特征及判断序列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取中原地区1970—2020年发生的983次ML≥3.0地震,按季度、半年和全年统计地震频次,回溯检验各时段ML≥3.0地震高频次异常与周边地区ML 4.5地震的对应关系,得到以下结果:按照季度、半年和全年统计,3级地震高频次异常定量指标分别为5次、9次和18次,高频异常后1年内发生ML≥4.5地震的概率分别为0.65、0.63和0.64,且R值计算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预测地震具有一定可信度。将研究区以不同形式划分多种小区,进行3级地震高频次与ML≥4.5地震震中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在19次震例中,18次震例均可预估ML≥4.5地震的发震区域,认为预测范围可由42平方度减小到21平方度,在少震弱震地区地震预测预报日常工作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空区进行了预报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ML≥3.0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45, 虚报率为0.55, 漏报率为0.57, R值为0.26; ML≥3.5地震空区的报准率为0.31, 虚报率为0.69, 漏报率为0.75, R值为0.08; ML≥4.0地震空区无对应的MS5.5以上地震。 ML≥3.0地震空区的R值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 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ML≥3.5和ML≥4.0地震空区不具有预报能力。 主震一般发生在空区内部边缘, 震前空区一般不会被打破; 空区的持续时间、 空区尺度、 震级下限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线性关系; 空区主要分布在江苏、 山东及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6.
2018年7月10日河南固始发生ML 4.0地震,为区域4级地震平静长达18年背景下的一次显著事件。为分析此次地震震源破裂性质和发震构造特征,采用Snoke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震源错动类型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其中节面Ⅰ:走向127.0°,倾角75.0°,滑动角-78.0°;节面Ⅱ:走向268.0°,倾角19.0°,滑动角-128.0°,且节面Ⅰ性质与淮滨断裂破裂特征和切错方式符合;采用震源谱拟合计算得到此次地震应力降为2.756 MPa,固始及邻区ML 2.5-4.0地震应力降普遍小于3 MPa,且与震级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视应力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发  戈宁  王行舟  凌学书  张炳 《地震》2012,32(4):53-61
利用安徽地区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 采用波形分析和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 分析研究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并讨论其与地震矩等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 利用提取的地震震源谱数据计算得到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为0.05~0.9 MPa, 平均为0.20 MPa, 以此可作为该区域的背景应力水平; ② 时间变化显示视应力在黄海ML5.1、 江西九江ML6.0及河南太康ML5.0地震前呈现持续高值异常状态, 震后趋于正常水平, 而江西九江6.0级地震后视应力再次出现高值异常, 随后发生了安徽定远ML4.7地震, 一定程度上说明郯庐断裂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的高视应力水平与华东地区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③ 空间分布显示高视应力集中区与地震高辐射能区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主要位于嘉山—滁州段的皖、 苏交界区附近和庐江县附近, 该区域相继发生过定远4.7级和安庆4.8级地震, 并推断认为庐江县附近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可能更大, 值得高度关注; ④ 视应力随着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 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大体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陕甘宁交界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陕甘宁交界区域测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目录及部分台网资料,利用基于G-R关系的EMR方法,对1970年以来该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1970年以来,该区域最小完整性震级Mc逐步下降,模拟、"九五""十五"阶段Mc分别为ML 2.3、ML 2.2、ML 1.6,2015年以来Mc维持在ML 1.3左右;"十五"数字化改造后,Mc空间分布呈现不均匀性,但整体低于ML 1.8。  相似文献   

9.
张正帅  周晨  郑建常  刘承雨 《地震》2022,42(1):85-98
采用高频截止(High-Cut)震源模型, 以均方根误差最小原则稳健地求解震源谱参数, 并由此推算震源尺度和静态应力降。 实际应用显示, 该模型的理论谱对观测谱有很好的拟合, 可明显改善拐角频率识别准确度。 计算了长岛震群内71次ML≥2.5地震事件的震源参数, 结果表明: ① 拐角频率处于2~10 Hz范围, 与震级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截止频率范围处于10~30 Hz之间, 与地震大小的相关性不明显; ② 地震矩M0分布在1012~1014 N·m, 与震级ML存在正相关关系: logM0=0.977ML+10.186; ML与矩震级MW之间的关系为: MW=0.651ML+0.766; ③ 根据相对应力降时域演化发现, 自2017年3月3日ML4.5地震之后应力快速释放, 应力降水平在均值附近波动, 而且多数ML≥3.5地震发生于应力降下降之后的回升过程中; ④ 应力降范围在0.01~1 MPa之间, 应力降与震级的统计关系为: logσ=1.158ML-6.591。 长岛震群应力降水平明显偏低, 反映了震中区域构造应力水平较低, 但是中小地震活跃, 推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1548年发生的渤海7级地震引起区域性地震矩释放, 导致长岛震源区内介质相对破碎; 另一方面, 长岛海域断层易受到海水渗入, 引起介质孔隙压力增大, 同时内摩擦系数降低, 从而导致断层内剪切应力降低。 综合而言, 长岛地区虽然处于较低的构造应力背景之中, 但是流体入侵造成的断层内剪应力降低可能是造成长岛地区发生大量中小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山东地区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使用山东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 基于Brune圆盘模型得到了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206个ML≥2.0地震的辐射能量、 地震矩、 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 震源参数标度关系分析结果显示, 视应力呈现随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在视应力较低的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ML≤2.8震级段, 视应力和地震矩之间没有趋势性关系。 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地区2004年至2007年应力水平明显升高, 视应力高值主要集中于安丘—昌邑、 莒县—郯城、 聊城—兰考断裂、 胶东半岛等地区, 2009年后处于应力较低水平, 但2011年3月开始有升高现象, 值得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1月30日河南淅川发生M_(L )4.2地震,是淅川区域自2018年2月9日M_(L )4.6地震以来发生的又一次显著地震事件,采用Snoke方法,计算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次地震震源错动类型均表现为走滑兼正断,其中M_(L )4.6地震节面I性质与新野断裂破裂特征及切错方式符合,而M_(L )4.2地震不符合,可能与附近隐伏未命名的走向NNW、倾向S的左旋正断层有关;采用震源谱进行拟合计算,得到淅川M_(L )4.2地震应力降为0.879 MPa,与淅川M_(L )4.6地震应力降0.24 MPa相比,地震应力释放更充分;2次地震震中均位于丹江口水库库区,分析发现,2次地震均发生在水库蓄水位下降阶段,初步认为,地震的发生与水库蓄放水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匹配定位方法,利用大岗山水库库区及附近(29.2°—29.9°N,101.9°—102.5°E)5次已知爆破事件对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内连续波形进行模板检测与定位,经过人工复核后共获取23次疑爆事件,这些事件与模板事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73 4,匹配后疑爆事件数为模板数的4.6倍,提高了对疑爆事件的识别率,同时剔除了原地震目录中人工误判的8次疑爆事件,有效地提高了地震编目质量。将匹配出来的疑爆事件及距离最近的台站记录到的NS向波形分别在Google Earth上投影,从影像图上可见扫描出的事件附近存在采石场或蓄水前修建大坝的场地,较符合爆破实际情况,重定位偏离量基本在0.5 km之内。研究认为,利用匹配定位的方法,能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3.
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金  王琼  吴传勇  向元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8):2859-2870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皮山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I:走向280°/倾角60°/滑动角90°;节面Ⅱ:走向100°/倾角30°/滑动角90°,矩心深度19 km,表明该地震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大部分MS3.6以上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双差定位结果显示,ML2.5以上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西南方向,深度主要分布在0~15 km范围内,余震分布显示出与发震构造泽普隐伏断裂一致的倾向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104°/倾角34°/滑动角94°,该结果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的滑动角较为接近,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根据本研究得到的震源机制、精定位结果以及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参数,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给出了此次皮山6.5级地震的发震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S 5.0地震发生在中强地震活动较为集中的黄海南部凹陷区,位于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为走滑型破裂。截至2022年1月31日,发生ML≥2.0余震14次,最大余震为2021年12月8日MS 3.8地震,主震释放能量占比约98.89%,判断地震序列应为主余型序列。主震发生3天后地震序列迅速衰减,因余震数量偏少,无法得到合理的序列参数。本次地震视应力值约1.3 MPa,基本处于研究区域正常背景水平。鉴于鲁东—黄海地块历史地震期幕活动特征,认为江苏及近海区域近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系统梳理此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可知: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霍山地震窗、长岛地震窗和地震空区等趋势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存在兴化水温异常。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异常相对较少,并以趋势异常为主,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偏少,震前出现的流体短期异常现象可作为短期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乳山震群中的重复地震,挑选一组在时间上跨越2015年5月22日ML 5.0地震的重复地震序列(repeating earthquake sequences,RES),利用测算单台直达P波第一个周期信号频散衰减特性的方法,估算乳山震群震源区介质品质因子,结果显示,不同路径下Qm值随时间的变化形态基本一致,即此次ML 5.0地震前Qm值升高,临震及震后Qm值下降并恢复至震前水平。同时,通过对震源区近场及远场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认为此次ML 5.0地震发生在远场作用下区域构造应力状态调整过程中,与区域构造的介质状态、断层分布、速度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地区发生ML 4.4地震,为得到准确的震源深度,根据sPL震相基本特征,对震中距20-70 km范围内8个地震台站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在其中4个地震台观测到明显的sPL震相,利用频率-波数(F-K)方法,计算其理论波形图,与处理后的观测波形拟合对比,得到震源深度范围,与TDMT-INV方法、PTD方法及河北测震台网编目等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sPL震相测定河北临城ML 4.4地震震源深度可靠,其深度范围为10-11 km。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南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对2015年11月22日广东徐闻M_L 4.2地震反演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出节面Ⅰ参数:走向110°,倾角84°,滑动角-158°;节面Ⅱ参数:走向18°,倾角69°,滑动角-5°。推断为1次走滑为主兼有正断性质的破裂,与铺前—清澜断裂属于走滑正断的运动特征较为吻合。对2000年1月—2016年6月主震周边地区(19.3°—20.6°N,110.0°—111.0°E)M_L1.0以上183次地震进行双差精定位分析,得到146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震源深度分布不再仅局限于10 km附近,而是呈垂直带状分布,与雷琼地区新构造运动主要以垂直差异性活动为主的活动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地震波形及频谱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结果,对湖南涟源ML 3.8事件类型进行分析判断,结果显示:本次事件波形与天然地震特征相似;频带分布较宽,集中在0—10 Hz,具有天然地震的频谱特征;主破裂面走向与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及附近断裂走向大体一致。此次事件处于华南地区新增粤闽赣湘NW向地震条带内边缘,故判定为天然地震。事件类型的正确判定,对湖南乃至华南地区的地震研究及地震活动趋势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