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资源”理论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资源”理论观是当代人类面临生存的资源、人口与环境危机,国际社会在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时而出现的新型的资源理论观。它提出了现代与未来资源研究的五重构想,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资源的有限观;资源价值的动态观;资源利用有序观;资源自然回报观。并将为从“整体生成论”构建的“资源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发展有机论自然观,研究人(智)力资源-物力资源-环境资源三者的流变及共构的演化规律开辟了新思路;为推  相似文献   

2.
彭玉鲸 《吉林地质》2000,19(2):104-112
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对古希腊哲学的回归.当代的科学革命则将是对东方古典哲学的回归.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论辩证唯物主义地学哲学,应该并必须从我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不仅可填补地学哲学史学研究的空白,对地学哲学的学科建设亦有新的重要启迪.天地生整体生成演进论、天地生层次功能论、天地生自相似论等的探讨,有利于新的宇宙观和地球观的树立.也将大大丰富地学哲学的科学概念,更能充分地武装地学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的科学哲学思想作了探讨,其主要内容有:历史动力法是复杂性哲学思想与地质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递进思想是辩证否定观在大地构造理论发展中的胜利;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与发展纲领是与拉卡托斯科学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的。研究陈国达科学哲学思想对指导科学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玉鲸 《吉林地质》2001,20(4):88-97
地球科学中大地构造理论假说争论的历史经历了山脉臆说的“实在论”与“唯名论”的探索、“塌陷说”与“隆起说”对立时期以及受“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影响这一过程。“收缩说”统治时期,“机械唯物主义”阻碍了“自然辩证法”的指导;“活动论”兴起后,并未找到先进的地学哲学武器。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蕴藏了丰富的地学哲学思想-有机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天地生整体自然观。“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合乎谓之坤,辟乎谓之乾,一合一辟谓之变”,“刚柔相摩,八卦相摩,八卦相荡”等精辟论述。早已从地质哲学高度,把“威尔逊旋回”、“开合运动”等大地构造假说涵蓄其内。大地构造理论的未来发展必然由此获得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科学正面临“结束现实世界简单性信念”的阶段,探索复杂性正成为科学的共同目标。复杂性总是和系统自组织联系着,因此研究复杂性的科学总是从自组织现象起步,都必然要与自组织理论发生联系。在本世纪70年代,随着对非平衡态自组织现象的研究,相继诞生了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混沌理论,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在数学领域诞生了分维几何学。这些理论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也为探索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将地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创造了条件。本文将自组织理论与分维理论结合起来,以说明分形自组织是地质中的普遍现象,并进一步指出,我们正面临一种新的地质观建立的前夕。  相似文献   

6.
赏石作为一种文化发祥于中国,可以说是中国一大国粹。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当前贯石界争论不休的赏石观进行思考,将其大体分为自然赏石观、人文赏石观、地学赏石观和科学贯石现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任纪舜 《地质论评》1996,42(4):290-294
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在各学科深入工作的基础上,把握区域地质背景的全局,进行高层次综合研究;板块构造范例的惊人成功,在客观上产生了某种负面效应;以天地合一的地球动力观,探索新的科学思路,更科学、更准确地解释中国大地构造,为大地构造学理论的新飞跃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俊芳 《吉林地质》1998,17(1):58-62
“天人调谐”、“天人合一”观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在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和统一性;要求科学活动注重人伦,强调“人和”,严密纪律,崇尚集体协作。这种科学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表现出中国传统科学观的独特品格,不仅曾引导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向世界,指导中国近代科技走出低谷,并且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化、社会化趋势相一致,能够成为科技事  相似文献   

9.
有序与无序是系统的两种状态,而壳体是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的综合概念,无疑应视为一个系统;又壳体大地构造学也是一学科系统,相应的壳体大地构造理论亦是理论系统。所以,壳体系统演化与运动过程中的有序与无序,壳体大地构造学理论发展及与其相关的科学共同体的研究过程中的有序与无序,都可以归结为壳体大地构造学研究中的有序与无序问题而加以研究。本文正是从壳体大地构造理论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壳体系统与壳体大地构造理论系统中的有序与无序问题,以期对历史-因果论综合大地构造学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2017,63(5):1133-1140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用地球系统科学观解读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林素 《地球学报》2007,28(2):209-217
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是本世纪初全球发生的最为惨重的自然灾害.这次地震海啸涉及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甚至还有地外星球和月球的作用,造成能量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与传递,说明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因此,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必须采用地球系统科学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并用信息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科学观来研究和防御地震海啸.  相似文献   

12.
郭占峰 《山西地质》2010,(4):4-5,19
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煤炭产业收入对地方官员的政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官员唯GDP标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对官员政绩考核的歪曲,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考核观,立足于此,探讨构建科学的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地学理论存在的多种形式,这些理论具有局限性、不成熟性、易变性以及多学说共存等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在讨论了发现科学问题,创建科学理论的途径后,根据地学领域科学理论的特殊性,提出了创建地球科学新理论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地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地球本身和其他天体对地球影响的基本规律,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效应,从而为优化开发、利用地球资源、防治自然灾害、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基础;为国土整治、大型工程建设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基础知识和资料;为探索地球与天体起源、生命与人类起源、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演变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本节指南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地理学和土壤学、地质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 近三十年来人类的地球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的代表是以“活动论”为特征的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引起了固体地球科学的革命性变化。在学科分工日趋细化的发展趋势的同时,增强了地学各分支学科综合化的趋势,出现了以全球变化为对象的地球系统科学,成为  相似文献   

15.
都市圈理论发展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首先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的都市圈理论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都市圈发展的理论框架,包括都市圈的基本标准、都市圈本质论、都市圈空间结构论、都市圈模式效应论、都市圈发展阶段论、都市圈发展管治论等。最后,概括总结了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强调指出了一体化观与人居环境科学观对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施林道  姜福芝 《矿床地质》1998,17(Z1):167-174
金属矿床,是成矿金属元素的集合体。现今金属矿床研究的总体思路是把成矿元素作为永不变化的个体(原子)来研究其如何从地幔中迁出、在地壳里运移富集,最后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定位成矿。这种研究思想可概称为“元紊集散观”、迄今为矿床学家所避循。然而,唯元素集散观却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本文提出“元素生灭观”并主张只有运用兼容两种成矿观的相辅相成二元观,才是符合辩证法的、科学的、矿床成生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文中用元素生灭观的元素转换机制解说元东稳定同位紊的生成和分布,地球田层构造的形成,地球水囵和气圈成分的演变以及对成岩、成矿和矿床物质成分的促成和制约。  相似文献   

17.
<正>1十七、十八世纪有关矿床及其成矿理论的发展(1)法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笛卡尔(Descrtes1596-1650)是二元论者,具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发展了唯物主义思想。他在《哲学原理》中提出地球起源及内部构造假说,他认为地球有漫长的历史,最早是熔融体,后经冷却,披上硬壳;认为地球内部处于炽热高温气体,是火山喷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地学理论存在的多种形式,这些理论具有局限性、不成熟性、易变性以及多学说共存等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在讨论了发现科学问量,创建科学理论的途径后,根据地学领域科学理论的特殊性,提出了创新地球科学新理论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文佑、臭凤明、刘第庸等同志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首届年会小组会上对地学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需要把其它科学的方法引进地质科学,但这并不能代替地学。大家对把地球物质系统看作中间状态和如何评价灾变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有的同志认为,地球处于字观、微观之间,可以把地球物质系统看成中间状态,它具有宇观、微观的两重性。中间  相似文献   

20.
胡云锋  戴塔根 《湖南地质》1999,18(4):275-278
本文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等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将非线性科学引入地球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